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893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

《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写得生动11讲.docx

如何写得生动11讲

如何写得生动:

第一讲:

学会运用描绘性语言

  

(一)在写景文章中,运用描绘性语言写出景物的特点

  

(1)在具体描绘景物的时候,就要注意写出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写景物的特点。

  例如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对于景物的描写: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比喻开头,不仅比喻了形状、颜色还对比说明了大小。

  紧接着写俯视观察到的景物: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长短句结合、颜色与感觉结合,利用比喻和拟人将眼前之景写得活灵活现。

  

(2)除了具体描绘出景物的形状、颜色外,还要注意动静搭配,在写景的时候还可以抓住景物的变化来写,既要对景物的静态进行描写,也要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做到动静结合,这样才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更形象。

另外,在写景的时候,还可以运用想象,根据眼前之景,想象景之外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把景描绘得更具体。

  例如李逸轩《荷塘美景》中对景物的描写:

  “忽然,从湖对岸漂来了几朵粉红色的花和几片碧绿的荷叶。

徐徐地缓缓地停落在湖中央,泛起一圈圈涟漪,传播到岸边又反弹回去,点缀成一幅”奔马圈“的形状。

走近一看,荷花瓣从底至顶,由深及浅,淡淡地粉红色外加一丝黄绿的花瓣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

忽然,一片小小的,弱不禁风的荷花瓣从空中飘落下来,一阵微风拂过,荷花瓣像一个舞步轻盈,披着粉红纱衣的小姑娘,一会儿被风吹到那朵荷花上,一会儿又飘到那棵柳树下,静静地像一个离家出走、随处漂泊、不懂事的小孩子找到了新家一样,缓缓地卧在了这慈祥、温暖的水床上,她静静地睡着……”里面运用拟人和比喻将景物的动静变化结合起来,让花瓣显得生动形象。

  

(二)写人的作文要描绘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在写人作文中,我们要具体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

不但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是什么,而且还要具体写出完成这个语言、动作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写清楚人物是怎么说的,是怎么做的。

  例如《武松打虎》中对于武松的动作描写: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这番动作描写能表现出搏斗场面的热烈进而表现出武松的勇猛。

具体要注意如下两点:

  1、对于人物的行为,尽量不要单一地描写或叙述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而是要搭配在一起来写,这样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更加出彩。

  例如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中有对孔乙己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动作)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动作)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语言)“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神态+外貌),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语言)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全文对于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结合去描写,表现了孔乙己的爱面子又不被世俗接纳的读书人的形象。

  2、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在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时候,如果能够运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四年级的左佳麑在《会跳舞的爸爸》文章中对于爸爸的动作、语言描写很精彩:

  “这是只听见走廊里传来爸爸穿着拖鞋”踢踏踢踏“走路声。

不一会,爸爸挺着他那皮球般的大肚子慢慢地走了出来。

他走到电视机前笑着对我们说:

“看我跳个草裙舞。

”说着便把大裤衩往上提一提,用手捏着裤腰扭起了大屁股,在电视机前来回的跳,好像他就是电视里美丽的“夏威夷女郎”。

还不时地咋咋他的大眼睛咧着嘴露出一排大牙冲我们笑;时转动着他的脖子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有时还给我们抛个媚眼;有时还伸出个兰花指……把我和妈妈逗得前仰后合直拍桌子。

我捧着肚子快吸不了气了,“哎呦我的妈呀,我,我……我快不行了!

哈哈,哈哈哈哈……”爸爸看我们笑得那么欢,哼着小曲儿,拿了根烟叼在嘴里到阳台上抽烟去了。

过了好久我们才停止了笑声,继续看电视。

  爸爸抽完烟走了过来,对我们说:

“再来一段。

”我心想:

哎呀!

这个老爸还真没完没了了,这回我可忍住不笑了。

只见爸爸有扭起了大屁股朝客厅跳过来,还是不是抖动一下胸脯,然后做几个侧并步……这里面的动作结合了比喻夸张的修辞就显得生动活泼。

  (三)在写事的文章中,描绘事件的经过、高潮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就是”发生了什么事“,”事件是怎样一步步发生发展的“,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要通过具体的描写,描绘出在事件经过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方法,就要具体写出在事件经过中,人物有什么不同的反映,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把这些具体的内容描绘出来,文章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

  此外,在描绘事件的经过和高潮的时候,还要注意写出当时的气氛或者场面。

  例如蔡宁静同学《难忘的比赛》中描写拔河经过高潮部分的描写:

  “我们班的刘雨轩,她扯着嗓子大声尖叫:

“加油,加油,胜利属于我们!

”刘东阳站的离绳子很近,好像要上前去拉一把。

刘与清还把班牌拿出来,举起大声叫:

“加油!

我们一定会赢的!

加油!

”总之,大家一个个叫得满脸通红,喉咙都喊哑了。

拔河的同学一个个都是面红耳赤,他们用出全身力气,把牙齿咬得紧紧的,用腋窝紧紧的夹着绳子,手抓着绳子,变得紫红紫红的,都快磨出泡了。

头上虽然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但大家还是拉着绳子不放。

啊,我们班的王流雨大声一叫,我们班同学猛然用力,大家躺在了一块,我们赢了!

“里面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结合很好,让人能感受到比赛时大家的努力,比较生动。

 

作文讲座:

如何写得生动:

第二讲:

学会运用不同修辞手法

  同学们都知道,在作文时修辞手法用得好,不仅能使语言有文采,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使表达富有个性,增添文章的亮点,写出好的作文来。

在平时的作文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一、写作指导

  1、比喻

  比喻是人们最常用的修辞之一,它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

  在比喻句中,原本存在的这样事物或情感,叫做比喻句中的本体,另一个能使它变得生动形象的事物则为喻体,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从二个方面确定:

  

(1)、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如:

“那个人长得像人一样”、“这朵花非常漂亮,简直像画上的一样”;

  

(2)、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特点,并且在比喻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如,“他的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他的手和老树皮共同的特征是“粗糙”,句子中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因此,是个较为成功的比喻句。

  但要写好比喻句,除了上面的两个要求为,还有两个新增要求:

  

(1)、喻体要选择大家熟悉的事物;

  

(2)、喻体要能给人带来美感,不能说:

“瀑布像挂面一样,直直地挂在山前”,可以说“瀑布像是一面用珠玉做成的帘子”。

后一句所选的事物比第一句更能给人带来美感。

  2、拟人:

拟人就是给看似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使得它更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因此,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在句子中是符给这一事物赋予了人的情感、行为和思想,只要是有其中之一,可判定为拟人句。

  在写拟人句时,只要给一样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三者中一样,便可以成为拟人句。

如要站教室里的课桌用拟人句来表现,可以说“课桌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站’是用来形容人物行为的动词,用在了桌子身上,便变成了拟人句);也可以说“课桌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美,但它并不在意”(对某件事是否‘在意’是人们常有的思想,这里用在了桌子身上,等于给它赋予了人的思想);还可以说“桌子看上去有些不高兴了”(‘高兴’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在这里用在桌子身上,是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

  3、夸张:

夸张的前提是抓住某一事物的特征,为了将突出事物的这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这一手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而实现的。

  如,夸大,他的眼睛比铜玲还要大;缩小,他的眼睛看上去比芝麻粒还要小。

  前面我们说到的“一定程度”,是指只要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这个夸张句便是成功的,而不是越夸张越好。

而是在能突出这一事物特点的基础上,夸张的程度越小越好。

  4、排比:

排比句通常用来抒情或说理,为了在抒情或说理过程中使得语言更有感染力,表述更加充分,因此,通常会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句子,来增加表达效果。

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二、写作训练及点评

  1、天空中有一轮明月。

(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分析:

  一个成功的比喻句,要符合三个基本要求和一个建议,三个基本要求是:

  1、句子中所表述的方面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特征,如李白的诗句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将瀑布比作银河,是因二者在外形和色彩上有着共同的特征;

  2、喻体要选择大家熟悉或了解的事物;

  3、不能拿同类事物做比喻,就如同在比喻中说“那个人长得像人一样!

  除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尽量选择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事物作为喻体,这样才能让你的文章语言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否则,将“瀑布”比作“挂面”、把环卫工人比作“垃圾筒”,虽然是比喻句,但不是一个成功的比喻句,所以在写比喻句时,尽量选择能给人带来美好心灵感受的事物成为喻体。

  写作参考:

天空中的明月,犹如洁净的玉盘(将月亮比做洁净的玉盘。

  2、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

(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分析:

同样,给那些看似没有思想、行为或情感的事物这是给它赋予人的思想。

人的行为、思想或情感,便会成为一个拟人句。

  参考答案分析:

  1、窗外,翠竹在风中不停地呐喊着。

(这是给它赋予人的行为。

  2、窗外,风吹在翠竹的脸庞上,它感到非常的自在惬意。

(这是给它赋予人的思想。

  3、窗外,一阵风吹过,翠竹遇到了老朋友,感到非常高兴,发出阵阵笑声。

(这是给它赋予人的情感。

  看了上面的例子,黄老师要说的是,拟人句并不像很多同学想的那么难写,你只要给这样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任何一样,它都会变成拟人句。

  3、寒风吹到脸上很痛。

(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分析:

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只要做到这点就可以了,而不是很多同学所感觉到的越夸大越好。

  写作参考:

  “寒风吹到脸上很痛。

像针刺一般”、“寒风吹到脸上很痛,仿佛肉被刀子割裂一般”这两个句子都进行了夸张,但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所以仍然是较为成功的夸张句。

  而另一句“寒风吹到脸上很痛,肉就像要一片片地掉下来一样”,显得有些过于夸大,因此不太适宜使用。

  4、请通过排比句,来表述与下句相近的内容

  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写作分析:

  排比句,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内容相近的句子所组成的,用来增强气势或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

  在这段话中,风雪的旷野,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不是本句的重点,因此不必变成排比句。

而句子的重点,是“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这就要求我们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树,组成句式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子,来形成排比句。

  写作参考:

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柳树失去了原有的娇柔、榆树失去了本来的粗犷、白杨失去了以前的潇洒。

  三、学会在作文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1、运用修辞手法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时单纯地写人物并不能突出人物的形象和特点,这就需要我们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人物生动形象。

  如作文《报答》,作者对“爷爷”的外貌是这样描写的:

爷爷的脸成了一张老树皮,头发早已脱落,仿佛是光秃秃的山坡。

运用比喻写出了爷爷的苍老,形象生动。

这就比单纯描写爷爷的苍老要生动形象。

再如鲁迅笔下的闰土“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也是通过比喻的手法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除了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运用修辞外,在描写人物动作、心理、神态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

如“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地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上。

  2、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景物

  我们都知道,要写出景物的特征,除了进行客观的描写外,通常运用修辞手法,这可以让我们的作文变得丰富、生动。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春草、春花的特点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3、将描绘性的语言与修辞手法相结合

  描绘性的语言能让我们笔下的人或事物变得更为具体形象,在很多时候,描写和修辞手法的结合,会让语言一下子变得十分生动起来。

也就是在我们描述同一人或事物时,可以将修辞手法与描绘性的语言一起使

作文讲座:

如何写得生动:

第三讲:

如何做到文章语言生动又简练

  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语言的生动,大概是指文章的语言要活生生的,很新鲜。

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误以为好的文章语言,是用好词好句,优美的词句堆积起来的。

这时同学们的语言可能是优美的,但不会是生动和简练的。

也就是说,文章语言的生动和简练并不冲突,而是告诉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要过分的依赖“好词好句”,不要向读者展示自己有多少“好词好句”,而是根据我们的表达需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并且用相对俭省的文字来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简练,是指以相对俭省的文字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1、要避免堆砌

  语言不简练,多表现为选词不精当,喜欢堆砌重复的或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句。

要改正这点,一方面,要去掉扬已之心,有的同学往往就是因为想起或学到了某几个好词好句,便动手行文,以示他人,须知,用词造句不是要别人知道你有多少绝词妙句,而是为了满足文章的表达需要。

另一方面,要尽量把可有可无的词句去掉。

  2、叙事时多用短句,短句结构简单,概括力很强

  同学们在叙事时可以多用短句,短句精短简要,更适合叙事,而长句更适合论述或抒情。

同时,短句中句子成分简单,常常不需要很多关联词的搭配,也是容易让语言变得简单的主要原因。

  湖北的小学生杨明康写的《荆州怀古》中有这样的文字:

  “借荆州:

春暖暖,花奕奕,大丈夫求田间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英雄刘备浦迎娶孙夫人后乘船回到荆州,在小东门下舟登岸,面带春风,手携佳人进入城门,那时的小东门和护城河边正是桃花流水,杨柳依依时节,河水荡漾,行人驻足,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也许那年的春雨下得缠缠绵绵,淅淅沥沥,触景生情英雄泣泪巧借荆州,谁言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伤心处!

得荆州如鱼得水,得荆州而三分天下,当年的刘使君青梅煮酒,而今的刘皇叔天下英雄谁敌手?

”里面长短句和成语有机的结合,赞叹了历史人物对那个地方的情怀,行文显得错落有致,情感跌宕起伏。

  3、适当采用现成俗语或成语

  如果叙述的对象并不需要特别的加以突出,那我们平时就可以通过现成的俗语来表现,语言既简练又能说明情况。

  俗语是一些人们常用的,用极为简要的语言来说明某种情况的特定语句,如歇后语、谚语等,都属于俗语。

相比之下,成语显得更为言简意赅些。

只有一种情况下最好不要用现成的成语来表述,就是文章中需要进行具体描写的重点内容,用描写手法,常常会比简单的使用成语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例如安徽小学的王警钰的《烦恼舞蹈快乐舞蹈》中有这样的描写:

  啊!

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虽然只有一米左右的距离,可在下腰时看来,却像万丈深渊。

再往下,可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还是“悬崖勒马”吧!

看来,我只能做平板桥,没有做石拱桥的福分了。

  妈妈呀!

你为什么不把我生成武松。

如果我是武松,那几只拦路虎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到那时,就轮到我张牙舞“蹈”了(张牙舞爪)

  语言平实,适当运用成语起到了点缀、帮助理解的作用,也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要讲求含蓄

  含蓄就是不把话说尽,要注重表达言外之意。

写作文,不是要别人看见你想表达的意思,而是要别人想到你所想表达的。

比如文章中的抒情,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以读者能够理解、感受到为止。

过多的直接抒情容易使文章显得平淡、浅显、苍白。

  高首岳在《改变》中有这样的描写:

  “又用水把杯子仔仔细细地洗了一遍,一个死角不落,那动作就好象一个妈妈把着她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轻,一样小心。

然后又放了些热水在杯子里,盖上盖子上下摇晃,进行消毒……

  我的眼睛湿润了……”他本来是不喜欢这个同学,可被他的行为感动了,没有直接说哭,而是含蓄的表达,为下文对他看法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谢弘昊的《“复印”天空》结尾对小伙伴的毕业分离有这样的抒情:

  “随着铃声的敲响,一阵风把云都聚在一起,把天空割开两半。

如今的天空,和三年前一样,就像是上帝将天空复印了一份,放在上面。

我望着你,你正盯着天空出神,我没打扰你,转身离开。

  我明白,你的心正如这天空,被分成了两半,碎了。

天空可以复印,你的心情,当然也可以复印。

三年后,天空也会再复印一次吗?

”前文交代了小伙伴在友谊中一直以宽容出现,口头禅是“谁让我的心像天空一样宽阔呢!

”因此用天空比喻两个人的友情,结尾没有直接说分离,而是用天空进行象征含蓄的表达不舍与再次期待,感情真挚,发人深省

 

作文讲座:

如何写得生动:

第四讲:

写景作文中的形态、色彩、声音

  

(一)景物的形态描写要抓住特征

  描写景物的形态要突出景物的特征,这个特征不用多,找到一两处进行细致描绘,就会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描写景物时要注意描写顺序,可以是按时间、空间顺序,也可以是按景物类别顺序等,这样描写会比较有条理,层次清晰。

  声音的变化,可以借助突出动静

  由于景物是静的,所以还有写出变化和动态

  例如上海的张鹤竹的《海阔天空》中开头的描写:

  “松软得如棉花糖似的席梦思床让人舒服得不自在,苗苗怕吵醒什么似的,小心翼翼地翻了个身。

仰面对着白花花的天花板,不知想起了什么。

盯着看了好一会儿,唉,这儿的夜里看不到满天的星星。

”呼---呼---“头顶上那个叫”空调“的怪家伙又发出了空洞洞的呼吸声。

真冷!

苗苗一下子又想起了家长的夜风拂过山林是那种好听的声音,温柔而舒适,就像遥远的地方传来的歌声一样”

  这里将景物和事物的声音联合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描写得十分传神。

  例如山东李爱华的《心与雨》中对雨的动静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过了许久,我把视线收回来,又看到了水泥甬道上的雨水。

  似小池塘般的雨水在微风的吹拂下,出现了如鱼鳞般如小山丘般如梯田般的波纹,一层层在轻风的亲吻下,优美地舒展开自己的身体,向远处缓缓流去。

有时呢,在这柔丽的带着褶皱的水的绵帛上,点点的雨滴滴落在上面,激起了圆心式的一层层向外散开的涟漪,就仿佛水面的荷花在慢节奏地绽开自己高雅的花瓣。

  里面对雨的动静变化、空间流动做了详细的描绘,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雨的变化描写得生动传神。

  

(二)适当运用修辞表现景物色彩

  描写景物的时候,景物的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一副油画,色彩可以表现很多的内涵。

在写景作文中,景物色彩的描写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会更加突出色彩的特征。

  另外,景物的色彩要搭配着写,即便是一种色彩,也会有浓淡深浅的不同,所以在描写景物色彩时要尽量搭配着写。

  例如广东的刘俊宇在《桔梗,下雨了》中有这样的描写:

  十几支桔梗被卷在报纸里,淡淡地散发一点清新的味道,和着报纸油墨的气味一起飘进我的鼻子里,在一个下雨的早晨,那般相宜地好闻。

她们有着乳酪那样的淡黄色,又有青涩的绿色从花托一直染至褶皱的花瓣尖,悠悠然靠在我胸口小憩,仰起头看我淡绿色的伞。

她们会疑惑吗?

还是觉得理所当然,认为天空就应该是和她们绸子似的花瓣一样,是淡淡的绿色?

我不知。

  小作者将气味和色彩相结合描摹了桔梗的样貌,同时也可以加入声音为文章增色。

  (三)突出声音的变化

  景物大都是静态存在的,但是要让文章生动并吸引读者,就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和变化。

例如一棵树是静态的,当风吹拂的时候就可以有伴随声音的动态了。

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最容易描写外观形态,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是声音描写,而有了声音的变化我们的文章才会更加立体。

  另外,可以使用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描写方法突出声音的特点。

  例如浙江小学的陈钰华写的《上虞之游》有这样一段:

你听,“咔嚓,咔嚓,咔嚓……剪刀的咔嚓清脆有序,就像一首间接动听的音乐,在葡萄园里回响。

这回响倒让我想起了昨天晚上奶奶给我讲过的一个传说:

“你只要躲在葡萄架下,就可以听见牛郎和织女两个人的悄悄话;如果拿一个水盆,还可以透过影子看见两个人的身影呢!

”我急忙跑去问奶奶:

“我怎么没有听到牛郎织女说话呀!

”……

 

作文讲座:

如何写得生动:

第五讲:

通过语动心神的搭配突出人物特点

  描写人物行为,仅仅一种方法并不能将人物特征充分地展示出来,有时需要采用综合方法,即把动作描写与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一)动作与语言相搭配

  在描写人物的语言之前,先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会使得读者更加了解主人公说话时的状态。

在描写人物语言的过程中,插入人物的动作,会让文章产生意料不到的真实感,给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感觉。

  例如山西的樊笑辰写的《奶奶手中的千层底》中有对奶奶这样的描写:

  一个休息日,我和爸爸妈妈回家乡看望爷爷奶奶,我推开家门就看见奶奶戴着老花镜,精神矍铄,正坐在藤椅上纳鞋底。

看见我进来,忙放下手中的活,拉着我的手问我早晨吃饭了没有,最近学习好吗?

  我顺手拿起奶奶放下的千层底,想完成奶奶刚才从中断的那一针,可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针还是穿不过去。

奶奶一边叫着:

“你哪能干得了这个,手一会就弄痛了!

”一边从我手中夺过鞋底子,放进篮子里。

  吃过午饭,我们坐下来话家常,奶奶习惯性地又拿起千层底,一针一针地纳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