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872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0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

少孤,依族父伯仁。

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

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

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

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

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

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

“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

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权甚器之,谓祎曰: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

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亮卒,祎为后军师。

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

敏曰:

“向聊观试君耳!

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

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十一年,出驻汉中。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

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 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

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词语。

C. 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祎出生于江夏鄳地,小时候父亲死了,靠族父伯仁拉扯成人。

后来,刘璋召见费祎,伯仁就将他带人蜀地。

B. 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前往许靖儿子的墓地。

董允脸上露出难以乘坐的神色,而费祎“从前请先上”,始终无怨言,神态泰然自若。

C. 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

费祎对他们直言劝说,晓以利害,让两人都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 费祎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政绩名望堪比蒋琬,即使在地方任职,朝廷重要的事情也要先征求他的意见请他决断,深受后主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权甚器之,谓祎曰: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②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答案】

(1)C

(2)C

(3)A

(4)①孙权很器重费祎,对他说:

“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重臣),恐怕不能多次来(常来)我们东吴了。

”②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军前往抵御。

【解析】【分析】

(1)“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意思是“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

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祎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

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

“群僚”是“逢迎”的主语,是说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故“群僚”应放在下一句,排除A项;“初从南归”的主语是“亮”,所以“亮”应放在下一句,即“亮以初从南归”,且如断成“亮初从南”,则句中缺少谓语,句子结构不完整,排除BD两项。

故选C。

(2)C项,“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错误,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

故选C。

(3)A项,“刘璋召见费祎”错误,从文中来看,“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可见应是“刘璋派使者迎候伯仁,伯仁就把费祎带到蜀地求学”。

故选A。

(4)该题第一句中,“器”,器重;“之”,代词,代费祎;“股肱”,名词做动词,成为辅佐的重臣;“数”,多次;“君天下淑德”,判断句。

第二句中,“次”,驻扎;“于”,在;“假”,授予;“节”,符节;“御”,抵御。

故答案为:

⑴C;⑵C;⑶A;

⑷①孙权很器重费祎,对他说:

“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重臣),恐怕不能多次来(常来)我们东吴了。

”②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军前往抵御。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

幼时父亲死了,依靠堂父费伯仁生活。

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

刘璋派人迎接费伯仁入蜀,伯仁就把费祎也带到蜀地求学。

正遇上先主刘备定都蜀地,费祎于是留在了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名气相当。

这时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和费祎打算一同去参加许子葬礼。

董允向父亲董和说要一辆车子,董和便给他们派了一辆从后面开门的鹿车,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费祎却抢先登上去。

等到达安葬地,诸葛亮等显贵人物都到了场,他们的车辆装饰很漂亮,董允下车后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神色,而费祎却泰然自若。

驾车的人返回后,董和向他询问此行的情况,知道了两人的表现,就对董允说:

“我常常疑心自己还没有分辨出你和费文伟的高下,从今以后,我清楚了。

   先主立刘禅为太子,任费祎和董允为舍人,又升为庶子。

后主刘禅继位后,他们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

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祎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

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

诸葛恪、羊衜等人,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善于辩论,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祎与他们谈论时,却滔滔不绝,含义深刻,据理回答,对方始终不能使他服输。

孙权十分器重费祎,对他说:

“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恐怕不能多次来我们东吴了。

”费祎回蜀后,升为郎中。

诸葛亮北驻汉中时,请费祎任参军。

建兴八年,费祎转任中护军,后又任司马。

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当坐在一起时就争论不休,有时魏延甚至举刀比划着要杀杨仪,杨仪则痛哭流涕。

费祎就常坐到他们中间,分别予以劝解,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能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主要靠费祎对他们二人的帮助扶正。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任后军师。

不久,代替蒋琬任尚书令。

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县时,费祎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职务。

   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领士兵前去抵御。

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处告别,请他一起下盘棋。

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完毕,而费祎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的样子。

来敏说:

“我来这里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

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

”费祎到了兴势山,敌人就撤退了,费祎被封为成乡侯。

后来,蒋琬一再推让益州的职务,费祎便又兼任益州刺史。

费祎报效蜀国所立的功名,大致与蒋琬并列。

延熙十一年,费祎出驻汉中。

从蒋琬到费祎,即使身负重命远在朝外,但奖赏惩罚之事,朝廷都要先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才执行,他们受到的尊崇信任就像这样。

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循也在座。

费祎畅饮沉醉,被郭循亲手持刀所害,赠谥号为“敬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彼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然。

”曰:

“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

“了为谁?

”曰:

“为由。

”曰:

“子,孔丘之徒与?

”曰“然。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与其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耨而不辍。

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抚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以告,孔子曰:

“隐者也。

”复往,则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子路问津       路口                                          

B. 而谁以易之           替换

C. 耰而不辍       停止                                             

D. 植其杖而芸           通“耘”,播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者,隐士,隐居不仕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超凡的才德学识。

B. 子路,名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十哲”之一。

C. 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犹今之所谓“先生”“老师”,此处指孔子。

D. 四体,人的四肢。

五谷,五种谷物,常指稻、稷、麦、菽、、麻,后来也泛指谷物.

(3)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执舆者为谁           译文:

那个拉着车的人是谁

B.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文:

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C. 子路以告孔子           译文:

子路就告诉了孔子

D. 复往,则亡               译文:

再到那里去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答案】

(1)C

(2)B

(3)C

【解析】【分析】

(1)A项,“津:

路口”错误,应该为“津:

渡口”。

B项,“易:

替换”错误,应该为“易:

改变”。

C项,正确。

D项,“芸:

通‘耘’,播种”错误,应该为“芸:

通‘耘’,除草”。

故选C。

(2)B项,“子路,名子路,字仲由”错误,子路,名仲由,字子路。

B错误。

故选B。

(3)C项,“子路就告诉了孔子”错误,“以”字后省略“之”,应译为:

子路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孔子。

C错误。

故选C。

【附参考译文】

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以为他们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说:

“那个拉着马缰的人是谁?

”子路回答说:

“是孔丘。

”长沮又问:

“是鲁国的孔丘吧?

”子路说:

“是的。

”长沮说:

“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桀溺又问子路:

“你是谁?

”子路说:

“我是仲由。

”桀溺说: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

“是的。

”桀溺说:

“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况且你与跟着那逃避暴乱臣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

”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

子路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

“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

”有一天,子路一个人行走的时候,路遇一位肩扛除草工具的老人。

子路问他:

“您看见过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

“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勤劳,五谷分辨不清,谁是你的老师我怎么会知道?

”说完就挂着拐杖拔草去了。

事后子路把这些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

“这是位隐士。

”叫子路再到那里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C;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

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善骑射。

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

俄袭父封。

以破吐蕃、吐谷浑功,进云麾将军。

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为副,爱其材,欲以子妻之。

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兼云中太守。

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

郡为战区,胔资注蔽野,光弼酹而哭之,出为贼幽闭者,厚恤其家。

渣关失守,玄宗幸蜀,人心惊骇。

肃宗理兵干灵武,授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

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

“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

亦斩中圣。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

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

“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

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新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沉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后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放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

未几,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节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

(注)胔:

腐烂的尸体。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日忠烈/

B. 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C. 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人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D. 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2)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其材,欲以子妻之       材:

通“才”,才华。

妻:

用作动词,给……做妻子。

B.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       内:

通“纳”,收纳。

众:

作状语,当众。

C. 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穴:

用作动词,挖洞穴。

颓:

使动用法,使……倒塌。

D. 将沉其军,乃阳约降       沉:

使动用法,使……沉陷。

阳:

假装,表面上。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袭父封       俄:

过了不久                               

B. 玄宗幸蜀       幸:

皇帝亲临

C. 贼伤十二       十二:

十分之二                            

D. 帝贷诸将罪       贷:

严惩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出为贼幽闭者               B. 肃宗理兵于灵武               C. 障以木幔               D. 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累迁,指多次升迁,连续升迁,迁,指官职变动,后文的进、摄、兼、拜等皆是此意。

B. 长揖:

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风俗,见面时拱手自上而至极下,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

C. 年号: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词意吉瑞隽永,如建隆、永平、至德。

D. 牙帐:

古代官署的大门上有猛兽利牙的图案,所以称官署为牙,牙帐指将帅所居营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光弼少善骑射,有谋略。

他得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当朝重臣郭子仪的赏识,后曾担任户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

B. 李光弼能征善战。

至德二年,史思明等人前来攻城。

此时敌众我寡,李光弼力排众议,灵活地运用战术,击退了敌人。

C. 李光弼为国钉敌,忘我无私。

在叛军围城之时,他就算经过自己家口也不看一眼;在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 李光弼领兵有方。

相州一城,战况惨烈。

敌人一路劫掠,只有李光弼带领部队拼力抗战,最后整治军队回到了太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

②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

③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答案】

(1)D

(2)B

(3)D

(4)A

(5)D

(6)D

(7)①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

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

③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

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解析】【分析】

(1)“累官左羽林大将军”的意思是“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所以中间不能断开,“累”前断句,排除选项AC,“楷洛率精兵击走之”的意思是“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所以中间不能断开,“之”后断句,“师还”的意思为“班师回来的路上”,中间不能断开,“还”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D。

句子翻译:

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长。

在武则天做皇后时,李楷洛入朝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封为蓟郡公。

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班师回来的路上,去世了。

皇帝追赠了他营州都督,谥号为忠烈。

(2)B项,“众:

作状语,当众”错误,应该为“众:

人名,指崔众”。

B错误。

故选B。

(3)D项,“贷:

严惩”错误,应该为“贷:

宽恕”。

成语有“严惩不贷”。

D错误。

故选D。

(4)A项,被动句,“为”表被动,句子意思为:

释放那些被叛军关押的人。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肃宗于灵武理兵”,句子翻译:

肃宗在灵武统领军队。

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木幔障”,句子翻译:

用木板遮挡。

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光弼(于)城隅设公幄以止息”,句子翻译:

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

故选A。

(5)A项,“摄、兼、拜等皆是此意”错误,摄、兼、拜都不表官职变动,摄,代理。

兼,兼任。

拜,授予。

B项,“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错误,长揖,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C项,“年号: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错误,年号:

汉武帝时首创。

D项,正确。

故选D。

(6)D项,“敌人一路劫掠”错误,由原文“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可知,劫掠的是溃逃的其他官兵,而不是“敌人”。

D错误。

故选D。

(7)赋分点:

①东:

向东。

次:

驻扎。

执:

抓住。

②主:

主持。

侮易:

经常欺凌、轻慢。

素:

向来。

③勒兵:

陈兵。

怠:

懈怠。

惩:

忌惮。

禽:

擒获。

故答案为:

⑴D;⑵B;⑶D;⑷A;⑸D;⑹D;

⑺①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

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

③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

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