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笔记.doc
《新闻理论十讲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理论十讲笔记.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理论十讲》笔记
第一讲新闻——叙述真实
※新闻≠宣传
新闻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即“传者扬其理”。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表现在: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新闻要有实在的东西,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重复:
新闻的内容一般是新鲜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属于已有的,需要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内容本身是具体的事实,而非套话和空话;宣传的目的要像接受者灌输一种观点、一种对某种事物的认同。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把事实传播出去,宣传者可能掌握了一定的事实,但可能会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最大宣传效果的时机才透露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新闻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然后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新闻报道有争议的事实时,要把争议双方(或多方)的说法都说到,而且各方在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大体相当,甚至编辑在编排版面的时候也要考虑版面平衡问题,不能一版全是好消息或全是坏消息;宣传则相反,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某一点,所以说宣传带有倾向性。
注意:
除了不同,还要分析新闻与宣传暧昧的关系。
※新闻≠舆论
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一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时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这一分法主要依据运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新闻可能没有反映舆论,因此二者不能等同。
※中外新闻观
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源于《圣经》的传教,对传播者来说有一定的宣传目的,对手穿着来说,是指新鲜的事情和观念。
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求新鲜、有趣。
最初的时候,欧洲的新闻业没有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和商业宣传的义务。
后来,有了广告,是新闻传媒经营部的工作,但不是新闻编辑部的职责。
19世纪中叶以后,大众传播业兴起,主要工业国完成了从党报时期向商报时期的转变,新闻传媒与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开始分家,转变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传播行业,形成职业道德。
中国新闻传播中伦理道德层面的要求较为强烈,宣传成分较多。
中国传统对待信息的办法,是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和选择的,对不符标准的信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造成对外的文化封闭,对外的高度警惕和同化对方。
中国古代的舆论,在不同的圈层里实际上都是由地位较高的长老或豪右掌控的,他们通过舆论对圈层内部信息导向的控制相当成功。
这种舆论的存在,加深了群体对个体的干预,是制约个体使之符合一定传统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言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往往能举人也能杀人。
如人言可畏。
在社会传播结构上,中国古代只有下对上或上对下的信息传递,不允许同级之间传递信息,害怕权力不稳定。
这造成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上一层比下一层获得较多的信息,由于个人的主观因素较多地渗透其中,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主观意向的遮蔽,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
从历史传播结构上看,人们的观念呈现因袭、改良、折中、求同等特征,缺乏求异、否定、革命、偏激等。
※新闻的定义
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对“新闻”的含义实在太广泛了,包括10种:
1)指新闻体裁中常见的一种,消息;2)指各种新闻报道的总和,包括各种各样的报道形式、体裁;3)指各种大众传媒的总称(媒介形式);4)新闻行业的总称;5)各种新闻业务工作及其延伸,采写编等;6)新闻传播学的教育、研究;7)宣传;8)舆论;9)刚发生的事实;10)通讯社或通讯社的新闻稿。
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将新闻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篇文章在是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后作出。
李大钊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刘建明的新闻定义:
“新闻就是对新近或者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
”
新闻的特性:
1)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2)强烈的时效要求,随着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现在的竞争局面不是“抢新闻”,是谁能对新闻的阐释更接近科学、更合理,这成为传媒竞争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第二讲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理念的产生前提
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
传播的发生,产生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了位差才会产生信息的流动。
需要强调的是,只被一方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交流中没有被对方接受或得到回应,这个新闻对另一方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此外,还包含另一个前提,即接受者的“不知”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如果接受者已经知道了某个事实,这个事实尽管非常重大,也没有新闻价值。
因此,新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要看接受方面的情况。
“不知”的情形有以下几种:
1)不知是刚发生的事实;2)不知是最新的变动;3)不知是最新发现;4)不知是最新发表的观点;5)不知是最新知识。
“不知”是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并未所有不知道的事实都具有新闻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接受者方面的情形。
如果某人(或某些人)对某个事实无兴趣、不关心或不需要,即使不知,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新闻。
※人为什么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理念,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新闻价值“实用意义”所处的位置。
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要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传媒的经济利益(交换价值),还有政治利益(宣传效果)的考虑,因为我国的媒体还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此外还有传播者的个人偏好,这些都会影响传播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
人们关注有价值的新闻,原因在于:
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本能;2)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市场经济;3)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
新闻价值不得已定义:
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叫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1)新闻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民族或种族或宗教的心理距离)6)越是著名人物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7)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被管理和),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各种成功者等),越具有新闻价值
10)事实在比较中带有反差交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的障碍
1)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得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除了全局性的重大会议外,会议报到不应把中央领导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唯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
然而,一旦某种新闻的编排得到认可,往往就形成一种工作上的惰性,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思维,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强制要求这样,而是我们自己为了“保险”起见,习惯于按照某种套路来选择和表达对事实的价值认识。
虽然我国传媒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但是这一任务不应模式化完成,应在尊重新闻工作特点的前提下完成。
模式化地完成宣传任务,实质是一种应付性的怠工行为。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新闻价值理念,问题在于还要突破很多自己给自己设的新闻编排的框框,要让新闻节目有新闻。
《新闻联播》中采用的许多画面,本身不具有叙事功能,画面平庸,乏味,可视性差。
新闻叙事完全依靠说明性文字来推进,画面张力小。
2)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
因为投入成本问题,加上读者希望接受的信息可以简单作出判断,因此传媒不愿意对复杂的事实进行投入,尽管传媒有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的责任,但在面对传媒市场之时,这种软职责往往就得让位于传媒的直接利益。
3)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时间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有时候抢拍的照片不一定很清晰,如果事情很重要应该发出去,但审稿的时候往往因为纯技术的标准而被换掉;新闻在版面的位置,应充分体现新闻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某条消息在版面上的位置,有时候是偶然因素决定的,考虑新闻价值的不多。
※传媒选择事实的实际运作标准
1)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2)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3)事实的清晰度(不受怀疑、清晰度高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人们往往愿意选择那些报道省力的事实,不愿意选择那些需花费很大力气,甚至要冒一定风险才能搞清楚的事实,避重就轻的原则,使我们忽略了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4)文化接近或利益阶级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5)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6)符合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7)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反新闻价值
现在出现了“反新闻价值”的新闻选择标准。
当然,论证者不是完全反对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但是强调以“亲社会意识”来校正以往的选择标准,反对新闻传播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其实,如果在对比中报道小人物,或者这个小人物具有某些与众不同之处,这种选择事实的标准,仍然在传统标准之内。
第三讲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不同于哲学的真实,后者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也不同于司法真实,后者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依据。
新闻真实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新闻真实受到自然条件制约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能等同,传播者往往只选取他感兴趣的或符合他价值标准的东西告诉你。
(参考李普曼《舆论》);加上新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出的信息,而且最有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是被简化了的新闻。
由于传媒反复刊播某类有市场的新闻,强化了这类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从而使某些事物获得了和其实际重要性很不相称的地位。
适当的报道,自然会有感兴趣的人来关注,强迫全体公众都去关注某类事物,往往造成更多的人不关心和逃避。
这些新闻的每一个具体事项,也许都是真实的,但是整体上扭曲了实际存在的社会多样化的现状。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
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为,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在所有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的特点:
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一个事实能够真实地报道出来,要通过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事实,最后的报道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真实的效果是通过传-受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的,传-受双方彼此信任,受方就会认为是真实的,否则相反。
在这里,受众的主观性成为新闻真实的一种标准,尽管我们知道它不应该成为一种标准。
4.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1)新闻事实类型化(新闻是老故事):
记者改变了旧新闻故事中的可变项,保留了故事中的常项(框架结构)。
2)新闻礼仪化:
这种情况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