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690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docx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

平凉市泾川县果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

第一章全县“十一五”果产业发展概况

  

  1.“十一五”果业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果品产业按照“扩规模、促管理,提质量、增效益,拓市场、创品牌”的基本思路,以果畜互支互促、发展有机果品为方向,以做大、做优、做强果品产业为目标,以建立引导产业发展机制为切入点,以加快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创新发展模式,夯实基础管理,强化科技支撑,做大基地规模,完善市场体系,延伸产业链条,促使全县果品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1.1 主要成就

  

  一是基地规模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建优质果品基地20.7万亩,占计划的138%,累计达到40万亩,户均5.5亩,人均1.28亩,其中苹果28.19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70.678%,挂果面积15.5万亩,占总面积的39%。

建成了7个双万亩乡镇,7个万亩乡镇,168个千亩村,培育了一批整村推进、一业突破、优势明显、效益显着的果品专业村,初步形成了南北二塬优质红富士苹果、泾汭河川区优质梨、山区杂果经济林和塬边山台地澳洲青苹四大果品基地。

  

  二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格局,逐步使农村经济结构与市场接轨,果粮比例由“十一五”末的3:

7调整到目前的4:

6,在经济林中,红富士等名优特品种比例上升到85%。

  

  三是果品产量、质量和果品知名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县始终把提高果品质量作为果品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广泛开展果品质量管理年活动,大力推广应用果园增施有机肥、覆草种草生草等生态果园建设技术和以粘虫板、糖醋液、杀虫灯、诱虫带、捕食螨等为主的生物物理病虫防治技术,生态果园和无公害果园面积分别达到达到50%和80%以上,优质果率由50%提高到65%,丰产园亩产量由850公斤提高到1230公斤,高于全国水平,增长了30.9%,果品年产量由13.39万吨增加到23万吨,分别高于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

全县建成标准化管理示范村12个,完成绿色标准化果品基地认证1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认证1.33万亩,GAP基地认证987亩。

全县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全国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兴果富农’工程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平凉金果“泾龙”牌红富士苹果先后39次荣获国家、省市优质果品奖,两次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两次认证为绿色食品,评为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果蔬产业博览会唯一推荐产品和奥运优质果品奖,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口欧盟、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四是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全县建成果品加工、储藏、运销等产业化龙头企业6户,建成各类果品贮藏库3260个,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0.2万吨,其中冷藏气调果库14座,贮藏能力5.3万吨。

建成了恒兴果汁公司3万吨苹果清汁生产线、林塬果品公司1500吨果酒、500吨果醋生产线、元通公司300万只彩印包装材料和裕康公司果袋、发泡网生产线等,建成了陇东果品批发交易中心和窑店、高平、丰台等8处乡镇果品集散市场;全县发展果品经济合作组织130个,从业人员3万多人。

发展果品营销组织89家,2800多人;建办了深圳、云南等直销窗口,与全国13个省市的230多名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进一步拓宽了果品营销市场。

  

  五是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大力推行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各级领导抓点示范,县乡领导和技术人员抓点示范,挂牌指导,包抓示范点86个12360亩;坚持开展“万人学技术、千人进果园”活动,每年开展“1246”培训活动,培训合格发证农民技术员3250人,使果农技术素质显着提高;推行土地流转经营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资金扶持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全党抓果业、全社会抓果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县乡每年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果品产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果产业快速发展。

  

  六是产业效益稳步增长。

全县果品总收入由1.2亿元提高到3.6亿元,人均果品收入由400元提高到1090元,果品收入上万元的户1826个,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村35个,36个果品产业发展重点村已经率先步入小康。

  

  1.2经验与启示

  

  1.2.1明确发展目标,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果业。

  

  我县果品产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果业综合开发,持续走外延扩张总量与内涵提升质量相结合的良性发展路子,逐步实现由果品大县向生态果品强县的跨越。

  

  一是集约化经营,整乡、整区域推进。

按照全县苹果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把果园建设向土壤相对肥沃、距离村庄较近、便于管理的区域转移,向畜牧业发展好的乡村转移,向县乡干线公路沿线发展空间较大、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乡村转移,近两年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递增,建成了一批优质标准化苹果生产基地。

  

  二是大力推广现代果园栽培模式。

按照现代果业发展要求,稳步推进栽培制度变革,逐步实现由乔砧密植栽培向矮砧密植栽培的转变。

全县建立以飞云乡元朝村为主的矮砧高效集约栽培示范基地6500亩,以高平镇袁家城、窑店镇坳心等村为主的高光效栽培示范区8个,示范推广面积13.5万亩。

  

  三是建设生态果园,发展有机果品。

大力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建设模式,把发展畜牧业做为果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牛沼果”、“猪沼果”等生态果园,实行果园种草,以草养畜,畜粪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猪、鸡),鸡粪喂猪、猪粪入池产沼气、沼液(渣)还田,达到互支互促、生态高效环保的目的。

目前,全县养牛10.50万头,养猪12.22万口,养鸡95万只,建设沼气池7350座,基本达到每亩苹果园半头牛、半口猪、5只鸡,通过果园种草、增施有机肥,建成了一批生态果园示范典型,为发展生态果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2加强果园基础管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果业。

  

  一是制定生产技术规程。

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先后制订完善了《泾川县绿色优质苹果生产规范》、《泾川县绿色优质苹果分级规范》、《泾川县“泾龙”牌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和《泾川县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制度》等规范标准,通过省技术监督局发布,使果园管理有章可循,有效提高了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县建成两个万亩标准化果园管理示范区、四个千亩标准果园综合技术提升示范带和12个标准化管理示范村,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强化基础管理。

多年来,我们始终从基础管理入手,从增加果园投入、提高管理质量和产品质量做起,广泛开展果品质量管理年活动,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果业集成技术,使生态果园和无公害果园面积分别达到达到50%和80%以上,果园管理水平和果品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大力推广果品综合生产制度。

在飞云乡元朝村示范推广果品综合生产制度,建立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1000亩。

通过规范化管理,其中300亩被认证为欧盟良好农业规范(EUREPGAP)基地,示范基地果品效益显着提升。

  

  1.2.3强化果业科技支撑,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果业

  

  根据我县干旱塬区和发展生态果园的要求,我们大力推广以抗旱保墒、生草覆草、增施有机肥、平衡(配方)施肥等沃土养根、高光效整形修剪、果实套袋、覆反光膜和农业、生物、物理、机械等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现代果业技术,全县推广配方施肥28万亩,疏花疏果、果实套袋22万亩,果园覆膜16.5万亩,果园种草覆草9620亩、病虫无害化防治25万亩,建立苹果园防雹网示范点4处35亩,使果园管理水平显着提升。

  

  1.2.4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果业

  

  一是建立健全果业经济合作组织。

依托农资经销部、果品公司、果行等龙头企业,吸收果园大户和果品经营能手,建立农民果业专业合作组织45个,果农协会65个,果品流通协会12个,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为果品产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二是培育健康市场。

积极建办产地交易市场,多方开辟外地直销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以辐射东南沿海大中城市、联通海外的苹果物流市场体系。

目前,全县建成了8处乡镇果品集散市场,深圳、昆明、重庆等地直销市场,积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三是加强果品产业宣传。

建立了“泾龙”果业信息网、元通果品营销网、乡镇农民信息之家等果业信息网络,用现代信息手段促进果业宣传和果品销售,充分发挥泾川苹果“中华名果”和绿色果品的品牌效应,通过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外果品博览会、展销会和果品推介会,提高了泾川果品知名度。

  

  1.2.5强化科技培训服务,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果业。

  

  一是健全县、乡(镇)、村技术服务体系。

县乡果业技术人员抓乡包点带面搞示范,一定三年不变;县上为果品产业重点村聘请了70名有实践经验、理论基础好、吃苦耐劳、能管理、懂经营、会授业的果树技术能人,专职开展全程技术服务。

  

  二是建立和完善培训的长效机制。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先后聘请了13名国内外知名果树专家,对245名县乡党政领导、178名专业技术人员和4500多名农民技术骨干进行提高培训,80多次组织县乡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果树骨干、果园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推动了果业的发展。

  

  1.2.6加强各级组织领导,确保现代果业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县上调整充实了县果品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乡镇果品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为果品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严格兑现奖惩。

近三年先后对300多名果品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乡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务果能手和果品营销大户进行了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推动了果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3存在问题

  

  1.3.1产业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较低

  

  一是基地规模小,果品总量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不能高层次、大跨度的开拓国内外市场,不利于产业化经营,不适应果品大县、果业强县的发展要求;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主栽品种单一,授粉品种不足,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早中熟品种较少,成熟期过于集中;三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适于加工品种少,造成果业发展缺乏后劲。

  

  1.3.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一是大部分果园无灌溉条件,个别有灌溉条件的果园水利设施不配套;二是部分果园老化,1990年以前栽植的6万多亩果园进入衰老期,需要更新改造;三是农资、果品、环境质量检测手段落后,农药、化肥、果袋种类繁多,农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四是劳动者素质不高,标准化管理技术不能普遍落实。

全县3.4万户果农中能熟练掌握现代果园管理技术的人员不足30%。

  

  1.3.3人才和经费短缺,生产与管理科技含量低

  

  一是果业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中、高级人才少,高层次复合型人材更少。

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贮藏加工和质量检测的技术人员没有,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知识更新亟待加强;二是科研推广示范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县财政收入不高,果树科研、推广、示范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产业水平的提升;三是果业科技推广缺少必要的培训设备,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效果差。

  

  1.3.4关联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一是关联产业链条短,数量少。

果品包装材料、农药、肥料和其它果园管理生产器械的生产、运输、加工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贮运、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1.3.5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一是市场建设滞后,产地销售有市无场,政府宏观监管困难,本地经销商或中介组织坑农宰商的事件时有发生。

外地直销市场缺乏自有经营主体,泾川果品到外地听人摆布,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二是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利益连接不紧密,行业竞争随意无序,乡村服务功能不完善,果农组织化程度低,营销队伍不健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三是管理服务体系滞后,市场监管不到位,生产资料要素市场残缺不全,分布和管理比较散乱,假药假肥在市场时有发生;四是品牌宣传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营销渠道不宽,没有直接外出口,影响了果品产业持续发展。

  

  [page]

  

  第二章  果业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

  

  2.1世界苹果产业发展概况

  

  2.1.1生产概况

  

  

(1)产量与分布。

近年来,世界苹果栽培面积有所下降,但因单产提高,总产量仍有所增长。

2007年世界苹果生产面积为7381.6万亩,比2000年的8003万亩减少了10.8%;总产量为6424.85万吨,比2000年的5881万吨增长了543.85万吨,增长8%。

中国2007年苹果生产面积2945万亩,比2000年的3382.2万亩减少了437.2万亩,减少了14.8%;总产量为2750万吨,比2000年的2043.7万吨增长了34.5%。

  

  2007年世界苹果平均单产为859公斤/亩,不同国家差异较大。

生产水平较高的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2595公斤/亩、2558公斤/亩,美国为1925公斤/亩,土耳其和伊朗分别为1416公斤/亩、881公斤/亩。

我国为865公斤/亩,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全球共有88个国家生产苹果,其中欧洲35个,亚洲25个。

2007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

中国(2750万吨)、美国(423.77万吨)、伊朗(266.2万吨)、土耳其(257.0万吨)、法国(224.6万吨)、意大利(219.2万吨)、波兰(207.5万吨)、俄联邦(205.0万吨)、印度(135.3万吨)、和智利(135.0万吨),产量占世界的72.35%,其中前5位国家的产量约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60%。

  

  

(2)品种结构。

全世界红富士苹果生产面积为1232.7万亩,占世界苹果生产总面积的20.9%,为第一主栽品种,其次是元帅系、金冠系、嘎拉、青苹和乔纳金。

近年来,世界苹果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粉红女士、嘎拉、富士、乔纳金和艾尔斯塔等品种的生产面积将有较大幅度增加,元帅、金冠等老品种将基本稳定。

  

  世界苹果主产国在品种结构上保持成熟期较为均衡。

如新西兰晚熟品种占40%、中晚熟品种占30%、早熟品种占30%;日本晚熟品种占49%、中晚熟品种占33%、中熟品种占10%、其它占8%。

我国以晚熟品种为主,超过80%,中晚熟品种相对较少。

  

  (3)生产技术和制度。

20世纪90年代欧洲开始在苹果上推行水果生产综合管理技术体系IFP(IntegratedFruitProduction),其基本目标是生产优质安全果品,以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IFP水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苹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果园精确化施肥技术体系和水果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等内容。

IFP生产制度已在发达国家果树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欧洲和新西兰等国已形成了30多个IFP生产合作组织。

  

  2.1.2进出口贸易

  

  2007年世界苹果贸易量1347.1万吨,较2000年的1018.0万吨增加32.3%;贸易额73.1亿美元,较2000年的46.4亿美元增加57.5%。

  

  2007年全球出口量前五位的国家是:

中国82.4万吨、意大利72.3万吨、美国68.5万吨、法国65.4万吨、智利56.5万吨,其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50.2%。

全球出口价值前五位的国家是:

法国5.1亿美元、美国5亿美元、意大利4.8亿美元、中国3.1亿美元和新西兰2.7亿美元,其出口价值占全球苹果出口金额的59.0%。

  

  2007年进出口前五位的国家是:

德国77.4万吨、俄罗斯72.3万吨、英国51.4万吨、比利时22.6万吨、西班牙22.5万吨。

五国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7.3%。

  

  2.1.3加工和产业化发展

  

  发达国家鲜食苹果的采后处理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果实清洗、消毒、涂蜡、分级、包装、入库等程序在一条现代化流水线上全部完成。

主要出口国在苹果采收时期、分级标准、包装要求等方面制订有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分级标准和规程,实现了果品生产规格的标准化。

在全面气调冷藏的基础上,试验研究减压贮藏和超低氧贮藏等新技术。

通过冷链系统运销,实现了鲜果的季产年销,周年供应。

鲜果的周年供应克服了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需求的周年性矛盾,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量。

  

  发达国家苹果的贮藏能力一般都达到总产量的80%(我国仅为20%),而且主要以气调贮藏和恒温贮藏为主,实现采后冷链流通。

目前世界苹果平均加工转化率在25%,很多发达国家加工率已达到50%以上,如德国为75%,波兰为65%,匈牙利为53%,澳大利亚为42%,美国40%。

而目前我国仅为23%左右。

  

  2.2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也是我国2003年颁实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所选的11大优势农产品之一。

目前苹果已经成为我国北方一些主产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苹果产业发展日益重视,苹果产量稳步增长,果品质量不断提高,栽培区域逐步集中,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2.1生产进入稳定阶段

  

  我国苹果生产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5年以前,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苹果为副业,生产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第二阶段是1985年水果流通体制改革以后至1996年,在市场需求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双重驱动下,苹果进入大发展时期,栽培面积由1000万亩猛增到4500万亩,部分非适宜区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三阶段是1997年至今,一些非适宜区和低劣果园逐步退出生产,面积逐渐减少。

2003年减至2850万亩,2007年为2945万亩。

但由于新品种应用和栽培管理技术提高,单产稳步提升,总产持续增加,2007年单产达到846公斤/亩,总产达到2750万吨。

  

  2.2.2区域优势逐步显现

  

  我国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产区,其面积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94%,产量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95%。

1996年起,苹果生产区域开始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区域集中度不断提高。

从2003年开始,农业部实施了《苹果优势区域规划》,把渤海湾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作为我国苹果发展的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以形成我国苹果生产的核心区域及产业带,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苹果产业的整体水平。

两大产区包括陕西、山东、河北、甘肃、河南、山西和辽宁七个省区。

2007年七大主产省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460万亩和2148.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87%和90%。

  

  2.2.3优新品种较快推广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苹果栽培品种主要以国光、红星、金冠、秦冠等为主,约占苹果栽培面积的70%以上。

步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苹果进入大发展时期,富士和元帅系发展最为迅速,1998年红富士苹果总产量达860万吨以上,占苹果总产量的44%。

近年来,我国富士品种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以上,新红星占25%以上。

从国外引进的一此新品种如藤牧一号、美国8号、乔纳金系、嘎拉系、北海道9号等都有一定发展。

我国自主育成的华冠品种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山西、陕西、山东及豫西共发展近50万亩,成为我国自己培育的品种中继秦冠之后发展面积最大、最快和效益最高的新品种。

  

  2.2.4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我国苹果加工业近10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一大批苹果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加工量从1995年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7.3%提高到2007年的25%左右。

加工品种日益多样化,加工水平快速提高。

目前我国加工能力10吨/小时以上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型公司有35家,生产工厂有55个,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浓缩苹果汁生产国。

其中,国投中鲁、安德利、海升、恒兴等大型企业是我国苹果浓缩汁生产的龙头企业,年生产能力均超过10万吨。

  

  近年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苹果商品化处理流水线,商品化处理率显着提高,2007年达到30%以上。

采后贮藏能力已超过400万吨,占苹果总产量近20%。

  

  2.2.5出口创汇持续增加

  

  1995年以来,我国苹果及其加工品贸易持续增长。

2007年,我国鲜食苹果和苹果汁合计进出口总金额为7.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8%,比1995年增长9.48倍,其中总金额为7.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75%,比1995年增长9.76倍。

  

  2007年鲜苹果出口量达82.40万吨,比上年增加5万吨,增长6.47%,比1995年增加71.51万吨,增长了6.57倍。

2007年鲜苹果出口金额达30625.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63%,比1995年增长了5.76倍。

13年间出口数量年均增长速度达22.43%,出口金额年均增长速度达21.06%。

  

  随着我国苹果加工业的发展,苹果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

2005年苹果汁出口总量为65.06万吨,比上年增长33.62%,比1995年增长35.76倍;出口金额为4.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36%,比1995年增长16.8倍。

  

  2.2.6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与世界主要的苹果生产国相比,我国苹果在总量规模、生态资源、成本、价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近10年来,这些优势逐渐得到发挥,我国鲜苹果自1995年以来均为净出口,贸易竞争指数持续在0.70以上,特别是1996-1998年间贸易竞争指数上升为0.9,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我国苹果汁的贸易竞争指数自1995年以来均在0.9以上,特别是2000年以后已接近到1,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2.3发展趋势分析

  

  2.3.1市场供求分析

  

  

(1)供给分析。

我国苹果种植面积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为4480万亩,以后几经调整,2004年降至2815万亩,2006年又回升到2848万亩,目前农民仍有较高的苹果种植积极性。

同时,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苹果园已经陆续进入更新阶段,因此,在2010年以后国家计划将苹果栽培面积动态控制在3000万亩,这对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

市场需求的增加主要靠提高产量来满足。

按照近7年产量年均增速3.5%计算,到2010年国内苹果产量有可能达到2900万吨,2015年达到3430万吨。

  

  

(2)需求分析。

鲜食苹果需求。

从国内消费需求看,近年我国人均鲜苹果消费量13.2公斤/年,超过世界人均8.2公斤的消费水平。

预计2010-2015年我国年人均鲜苹果消费量在14公斤左右,按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需要鲜苹果1918万吨;2015年人口将达到14.2亿,鲜苹果年需求量增加到1988万吨。

从出口需求看,近年我国苹果出口量年均增幅19%,预计今后仍将保持波动性上升趋势,按照年出口递增量计算,到2010年我国苹果出口量120万吨,2015年有可能达到170万吨。

  

  加工苹果需求。

我国苹果汁加工行业已形成了4170吨/小时的加工能力,浓缩汁产量超过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