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588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

《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x

高一语文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鲁教版

山东省平邑县一中高一语文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单元设计鲁教版

主题单元标题

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

作者姓名

菅广凯

所属单位

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

联系地址

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273300

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7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

本单元是古代传记单元。

课文分别选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都比较明显地带有个人著述的色彩,感情充沛,文学性也更强。

而且,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这三篇课文语言典型、规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借此掌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特点,同时积累到大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介绍传记的基本知识。

介绍传记的读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积累到大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多样的叙事写人的手法。

如蔺相如在读者心目中虎虎有生气,这得力于文章对他所作的动作细节描写。

总结传记类文章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史传类文章严谨的思维,汲取古人优良的品质。

对应课标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

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关于评价。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这些史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相关人物出场的?

3.如何通过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

4.文中出现了哪些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专题二:

苏武传

专题三:

张衡传

专题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

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二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

(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介绍传记的读法。

看看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材料是最主要的,从中可以看出传主是怎样的一个人,该怎样评价他?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多样的叙事写人的手法。

如蔺相如在读者心目中虎虎有生气,这得力于文章对他所作的动作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历史观,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有何特点?

2.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图片、自主学习网站

常规资源

人教版教材书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教师用书;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导语设计 

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性,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极富表现力,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绘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

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

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史记》的传统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梳理情节,把握矛盾,品味语言感悟思想来领会《史记》的文学魅力。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辨、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三、完璧归赵:

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连写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

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四、渑池之会: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

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①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

“顾召”即回头招呼。

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

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

一是秦赵双方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会”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

“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

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

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

“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

”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

两个事实是:

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

一个暗示是:

我要与你同归于尽!

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五、“廉蔺合欢”:

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

“负荆请罪”这外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六、沟通联系,总结、深化 

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

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

“渑池之会”注重 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

 

试以“完璧归赵”为例分析司马迁的语言艺术(或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一.目标达成:

学生投入度比较足,兴趣被激发,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知识总结全面、准确,三维目标基本上能达成,能完成作品的合成。

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勇于表达,积极交流。

二.可能偏差:

时间不够。

三.调整准备:

如果时间不够,本由“学生点评作品”改为“老师点评”。

专题二

《苏武传》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

教材把《汉书·苏武传》放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学习,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在上一课中学到的史传知识,更加熟练的把握史传的特点。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重点分析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

同时我们还要点出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等。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文中几次写到匈奴对苏武的劝降,结果如何?

2.文中的苏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

3.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4.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5.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有关文章选材、对比手法与细节描写的知识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苏武牧羊》。

2、走近作者、作品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3、《汉书》的价值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二、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第一部分

(1):

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

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

第三部分(4):

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

第四部分(5~6):

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

第五部分(7~8):

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

第六部分(9~10):

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

学生自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读,然后再细读课文,根据情节发展的脉络,为各个情节阶段添加小标题。

小标题尽量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参考标题】

(一)按六部分划分拟写的小标题

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   

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6、苏武归汉,名垂青史

(二)不按六部分划分拟写的小标题

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

“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所表达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思想倾向之处。

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

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一)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二)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探究一: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探究二:

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

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

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

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

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

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

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

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

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探究三:

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3)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明确】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小结:

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

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也正体现了传记纪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五、布置课时作业

1.课下再次全面细读课文,体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

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明确:

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表现了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喜闻乐见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参与谋反而被扣押,在危难时他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也不愿意“屈节辱命”,对卫律的劝降从容处之,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仍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使者身份。

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了一个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