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528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

《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docx

寒假备课专辑一模板

寒假备课专辑

(一)

  寒假备课专辑

(一)第一部分:

教师教学用书第12册第一单元导读本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回忆革命先烈的文章,有诗,有词,还有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讲。

要充分利用课文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

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本组课文,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在同学间交流,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建议本组教学14课时,课文8课时,积累·运用5课时(读读背背、阅读1课时、习作3课时,实践活动1课时),机动1课时。

   1、咏 梅一、教材说明这首词题为《咏梅》,作于1961年12月,曾先后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于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毛泽东此词的创作,是对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的“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是个酷爱梅花的人,在他的诗稿文集中,梅花诗、词不下百首。

陆游的那首梅花词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

毛泽东的这首梅花词,表现的也是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充满昂扬的斗志,谦逊的态度,创造出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

气魄宏大,文词俏丽,并且处处蕴含着强烈的对比,是这首词表达上的主要的特点。

抓住词中的对比(如,“悬崖百丈冰”与“花枝俏”的对比,“不争春”与“报春”的对比,“山花烂漫”与“丛中笑”的对比等),和在朗读中想象体会词中梅花的特点和品格,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首词,一是用梅花的高尚品格感染学生,二是让学生对毛泽东的词作有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卜算子、烂漫。

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词中梅花的特点,学习梅花的品格。

三、教学建议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梅花的文章、图片,在班里交流。

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插图、重点词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这首词字面意思较为浅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读得有点熟了,再用普通话把每句词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词中梅花的特点和品格。

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当堂默写。

3、学生用普通话表达每句词句的意思,可先自言自语,再与同桌交流。

这首词用普通话表达,大致是:

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大雪又把春天接回来了,悬崖上已经结下百丈坚冰,仍然有梅花盛开,花枝俏丽。

俏丽的梅花不同桃李争春,只是把春天的消息向人间报告。

等到山花灿烂开满山野,那梅花早已隐在花丛中露出微笑。

4、用比较的方法领悟梅花的特点和品格,老师可提示:

词中处处用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加以体会。

先让学生独立勾画、思考,然后交流。

交流时,老师适时给以有效的指导。

词中的对比。

(1)“送春归”与“迎春到”的对比。

“送春归”是伤感的,“迎春到”是喜悦的。

“漫天飞雪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字里行间流露喜悦的心情。

(2)“不争春”与“报春”,“山花烂漫”与“丛中笑”的对比。

梅花开得早,却只报春不争春,山花开得灿烂时,它早已结成梅子隐于花丛中,梅花那种谦逊的品德和伟大的胸怀令人感动。

在用对比的方法领会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后,可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什么品格。

5、思考·练习的编辑意图是用画画帮助理解诗意,可在学生自读词作时进行。

也可放在用对比的方法领会词中梅花的特点时进行。

简笔画画得好不好不是特别重要的,主要看能否把词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6、这首词的朗读基调应是豪放的、乐观的,词中的处处对比,朗读时要适当加以强调。

7、课外可引导学生读读毛泽东其他诗词,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演唱会。

还可让学生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四、参考资料  梅花欢喜漫天雪中国的传统文人视梅花为花中“清客”,并把它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

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卉中,毛泽东最喜爱梅花,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烟灰缸、饭碗上均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梅花地毯就是毛泽东所赠。

这种雅致深婉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

梅花又总是与白雪在一起,人们想到梅花,便会自然想到白雪。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四句诗活现出梅花与白雪相伴相生的情缘。

毛泽东爱梅花,也爱白雪,尤其是在大雪纷飞中赏梅,更是其人生中审美之极致。

中国历代咏梅的佳作,毛泽东几乎都阅读并手书过。

1961年11月6日这天,毛泽东为了查找明代高启咏梅花的一首诗,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三封信。

早晨6点,他请田家英替他找北宋林逋(和靖)的诗文集。

8点半又写道:

“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

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不久,又写信说:

“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

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下四句忘了。

请问一下史馆老先生,便知。

”田家英很快查清,该诗为明代高启《梅花》九首之一,后四句为“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台。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毛泽东非常欣喜,当天即用草书写了全诗。

古代文人咏梅,风格多是幽静淡远,朦胧深纳,借梅花诉说”若讲出若讲不出的情肠”,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词表现出一种凄苦寂寥、顾影自怜的消极形象。

诗虽然写得有意境,但毛泽东却不同意这种观点。

在毛泽东看来,梅花最可贵的品格是傲霜斗雪,风姿昂扬,它寄托着人类向困难、逆境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为给梅花“平反”,毛泽东步陆游《卜算子·咏梅》原韵,“反其意而用之”,特做了一首格调高昂、独有豪情的咏梅词。

毛泽东生前很喜欢听电影《江姐》中《红梅赞》的歌。

1962年在中南海的一次舞会上特意播放了“江姐”的唱片: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梅赞”的歌词把物态美与情态美融合到一起,打动了毛泽东的心扉.2、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

字务观。

号放翁。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内容极为丰富。

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卜算子

(1)词牌名。

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眉峰碧》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苏轼《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阕和陆游《咏梅》一阕都很有名。

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或九十三字。

仄韵。

(2)曲牌名。

,一名《百尺楼》。

属南曲仙吕宫。

字句格律与词牌半阕同。

用作引子。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教材说明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 年为纪念父亲遇难十六周年而写的。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记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

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揣摩体会,并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自己的见解,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用革命先烈的事迹教育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训练学生能就课文的重点深入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同学交流,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二、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并要求全部会写,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军阀、儿童娱乐场、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舅老爷、绞刑、被难日、含糊、局势、一拥而入、满脸横肉、严峻、残暴、怒气冲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和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深入理解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教学建议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李大钊从事革命活动的资料,并在班里交流。

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插图和重点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可提示学生先快速阅读,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写了那个时间里的什么事,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根据思考·练习2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先在课本上勾画,体会句子的含义,再把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最后要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悲痛心情和对革命先烈的赞美。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那个时间内发生的事。

“那年春天”,局势十分严重,李大钊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4月6日的早晨”:

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十分沉着、机智。

“8月28日”“第二天”:

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的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在了解课文写几件事后,应要生按时间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4、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

课文中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有: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间他又出去了。

(从“父亲”每天的早出晚归,可以体会到局势越来越严重,体会到“父亲”在为革命工作奔忙。

(2)、“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的问题。

……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父亲原则性很强,牵涉到党组织的秘密,即使是对亲人他也不说。

)(3)、“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从“现在是什么时候”,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从“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可以体会到李大钊绝不离开工作岗位,体会到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从“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可以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保持革命者的尊严。

)(5)、我看到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平时,父亲理的是平头,头发非常整齐。

法庭上的他却是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他在监狱里受到非人待遇。

脸上的表情是“平静而慈祥的”,说明他仍保持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亲人的爱,面对敌人的审判,态度十分镇静。

(6)、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一句是理解上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

先理解“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是鼓舞李大钊的“伟大的力量”,要从李大钊的表现中去理解。

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是因为心中“有伟大力量”。

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

这也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学生在交流自己的见解时,应要求不能泛泛而说,而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以重点词句为依据,要有所分析。

(7)、“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记住父亲被难日,就是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就是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5、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调基调应是悲痛的,适中的语速和较为低沉的语气。

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叙述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全家的悲痛心情,要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6、思考·练习3是有关课文篇章特点的题目。

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课文后三段叙述1927年4月29日听到父亲遇难的悲痛心情,和开头照应。

开头、结尾前后照应,表达了作者十分悲痛的心情。

  7、思考·练习4要求抄写需要积累的词语。

课文写局势、环境的词语,描写人物神态心情(包括写李大钊、“我”,还有敌人)的词语。

可让学生找出来读读,再抄下来。

8、本课生字较多,应要生在自学中读准字音,“阀fá”,不读huá,“娱yú“,不读yí,“僻pì”,不读bì。

“军阀”“宪兵”“绞刑”可通过查工具书理解。

“僻静”“苦刑”“被难日”“严峻”等词语可上下文理解。

四、参考资料李大钊:

河北省乐亭县人,1889年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为了革命工作,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

被捕后,遭受了种种残酷的刑罚,始终坚贞不屈。

在监牢里,他继续领导党的工作,宣传共产主义,受到许多犯人的敬爱。

4月28日,万恶的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同志,同时遇害的有20多人。

  张作霖:

奉(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系军阀首领。

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长期盘踞东北。

1926年3月,他率兵进关,攻占河北、察哈尔(今河北省西部及山西省北部)、山东等省,残酷镇压革命运动,使当时北方的革命运动受到很大的破坏。

1928年,张作霖因与日本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在皇姑屯车站(今辽宁境内)被日军埋下的炸弹炸死。

 3、灯 光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

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

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

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要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二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内容和抓住重点深入探究,提高自学能力。

二、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建议1、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

再提示学生以“多好啊”或“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在小组里交流。

检查阅读效果时,老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2、从“多好啊”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

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再次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多好啊!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

”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

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

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3、以“灯光”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

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课文有五处写到灯光。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从2、3句可以体会到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4、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亮光,……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5、后来才知道,……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从4、5句可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6、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7、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四、参考资料王愿坚(1929-1991) 当代作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县人。

1943 年以前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个军分区宣传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

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0年曾下连队当兵,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去采访。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学《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4、为人民服务一、教材说明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著名的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全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分作五层来讲。

第一层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这个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层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指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第三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第四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第五层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篇文章,一是对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二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有点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并要求全部会写。

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泰山、精兵简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追悼会、寄托、哀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张思德生平事迹材料。

教师准备有关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插图、课文重点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课开始时,可先让学生交流对张思德生平事迹的了解再导入课文。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应要生一段一段地读,每读完一段想想这段写什么。

读完全文,再要求把每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画下来,体会句子意思。

在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要组织合作交流。

3、含义深刻的句子有: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句话指明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宗旨。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利益。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

这是一句古汉语,词语的用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泰山”,山名,在山东,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大雁的羽毛。

这句话大意是: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这句话讲为人民服务就要欢迎批评)(4)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这句话讲欢迎批评的目的是促进革命事业的兴旺)(5)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这句话讲团结的意义)(6)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讲困难时要提高勇气)(7)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这句话讲要  不怕牺牲)(8)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讲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4、思考·练习2在于通过引导讨论,理解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可参考“教材说明”。

思考·练习3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重点句的意思,一是党的宗旨,一是人死的意义。

思考·练习4是抄写语句。

抄什么语句,不要强求一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

“觉得需要记住的语句”才抄写下来。

不过,课文中公认的名言警句,还是要鼓励学生抄下来。

5、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旺”“葬”,后鼻音;“迁”,前鼻音。

“人固有一死”句来自古汉语,应适当讲解,“司马迁”“鸿毛”“五湖四海”“死得其所”“追悼会”“哀思”可借助工具书理解。

四、参考资料1、张思德生平介绍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全家靠给地主帮工度日,母亲和几个哥哥相继冻饿而死,父亲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张思德成了孤儿,是叔父叔母收养了他,11岁时才读了几个月的书。

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朱德总司令的故乡仪陇县,苦大仇深的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长。

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

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

同年冬天他又随部队转战到四川,进入当地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共青团。

他在战斗中浑身是胆,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

1935年5月,他跟随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其间三次过草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前,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

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

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1938年春又任班长。

1940年春,张思备调往延安在中央警卫营任通讯班长。

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

他说:

“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他在战争年代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人已当了团长甚至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

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又参加了突击队,与战友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

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2、《为人民服务》发表的背景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时以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毛主席的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

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中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

毛泽东在演讲中称赞: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主席由张思德进而要求全党:

“因为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