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501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

《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 科学探究题.docx

春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复习科学探究题

 

 科学探究题

1.[2020陕西]下列各组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验证Mg、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向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各放入一根镁条,观察现象

B

检验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和氧化铜

高温加热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固体颜色及石灰水的变化

C

除去Na2CO3中的NaCl

溶解,加入过量CaCl2溶液,过滤,蒸发

D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将两根铁钉分别密封在盛有干燥空气和盛满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2.[2019十堰]为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Ⅰ和Ⅱ,实验结束,将两实验的废液全部倒入一洁净烧杯中,反应后得到溶液A和固体B,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①通过实验Ⅰ和Ⅱ能验证Al、Ag、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②实验反应后固体中一定含有Cu;③若A是无色溶液,A中可能含有AgNO3;④若A呈蓝色,溶液A中至少有两种溶质;⑤若A呈蓝色,固体B中定不含Cu;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D.4个

3.[2019黄石]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常见的盐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

该学习小组对废液杯上层清液的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________(填化学式);

Ⅱ.溶质为KCl和BaCl2;

Ⅲ.溶质为KCl和________(填化学式);

Ⅳ.溶质为KCl和K2CO3;

Ⅴ.溶质为KCl、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杯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

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Ⅳ、

Ⅴ均不正确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____溶液(填化学式)

______

猜想Ⅱ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

实验过程中无须使用AgNO3溶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

4.[2019黄石]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还含有少量Fe2O3、SiO2(难溶于水,不与酸反应)等杂质。

某学习小组探究孔雀石综合利用的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1、操作2均为________操作,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和引流。

(2)C中的溶质有H2SO4、Fe2(SO4)3和________(填化学式)。

(3)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________。

(4)写出红褐色沉淀溶于稀硫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5.[2019吉林]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要求在学校普及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相关知识。

某化学活动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此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

Ⅰ.活动探究

(1)学会识图分拣垃圾:

下列垃圾应投入带有下图图标的垃圾箱内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塑料瓶

B.果皮

C.碎瓷片

(2)学会检验有害气体:

含氯塑料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等气体。

若要检验焚烧后的气体中有氯化氢,可将其通入________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

Ⅱ.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回收处理废旧电池中的镉?

[查阅资料]

(1)废旧电池中含有镉、汞等元素,这些元素会危害人类健康。

(2)镉(Cd)从溶液中析出时呈海绵状固体,在化合物中通常表现为+2价。

(3)碳酸镉(CdCO3)、氢氧化镉[Cd(OH)2]都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设计实验]先将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以制得硫酸镉(CdSO4)溶液,用于以下实验。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与金属

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Zn粉,充分反应

________

Zn可以置换出Cd

与碱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盐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可用该试剂除去CdSO4

[回收处理]

实验结束后,将反应后的混合物通过过滤、洗涤、加热,进而再制得镉。

[交流反思]

请同学们基于化学视角说明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重要意义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6.[2019青岛]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用图A所示装置蒸发食盐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用图B所示装置在空气中点燃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________。

(3)图C所示装置是探究铜生锈的部分实验,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实验所用铜片形状、大小相同。

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铜片保持光亮,试管②中铜片出现绿色锈渍。

对比试管①②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4)甲同学用图D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他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由此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

乙同学利用图D所示装置,补做一个对比实验:

将甲同学实验中的________换成________,实验步骤与甲同学完全相同,对比两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7.[2020河北]8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

[实验1]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

然后__________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作反应物,NaCl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

作________________,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

[实验2]

①按上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mLH2O2溶液。

③将注射器中的H2O2溶液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

每次推入H2O2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x

375

(1)表中的数据x=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一”正确,其依据是____________。

[分析讨论]NaClO与H2O2溶液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氯化钠和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拓展反思]生活中常用消毒剂除84消毒液、H2O2溶液外,还有75%酒精、过氧乙酸等。

在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它们的性质。

切记:

科学使用,注意安全!

生活中下列使用消毒剂的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不同的消毒剂可随意混合使用

B.使用84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

C.使用75%酒精消毒应远离明火,防止火灾

D.84消毒液、75%酒精等消毒剂均应密封保存

8.[2020荆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用滴管慢慢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一会儿后停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烧杯中溶液为无色。

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液M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Ⅰ:

氢氧化钠过量,溶液M呈碱性。

猜想Ⅱ:

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M呈中性。

猜想Ⅲ:

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Ⅰ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

[实验探究]

(1)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显________________色

猜想Ⅱ正确

(2)小强设计了实验方案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Ⅲ正确

[分析评价]

同学们对小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实验结论不正确。

如果猜想Ⅱ正确,按照方案二的实验操作,也会生成白色沉淀,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再次探究]

如果要验证猜想Ⅲ正确,可以设计实验方案三: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进行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并得出正确结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锌粒  ②铜丝  ③二氧化碳

④氧化铁  ⑤氢氧化钾  ⑥硫酸铜

⑦碳酸钙  ⑧硝酸铵

[拓展应用]

若将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硝酸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则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

9.[2020湘潭]小华同学发现自家的水壶用久以后底部会附着一层白色固体,查阅资料后得知,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溶于水中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于是他邀请同学小雪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探究一:

自家的井水是软水还是硬水?

取少量井水样品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振荡,出现大量浮渣,由此得出结论:

自家的井水属于________。

探究二:

白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假设与猜想]猜想Ⅰ:

CaCO3。

猜想Ⅱ:

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Ⅲ:

CaCO3和Mg(OH)2。

[实验与探究]取少量白色固体样品(不考虑杂质和微溶物对实验的影响)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白色固体溶解,有________________产生,根据以上现象,小华认为:

猜想Ⅰ正确。

小雪认为小华的结论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两人反复讨论,进一步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上述实验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成立

________

猜想Ⅲ成立

10.[2019湘潭]氢化钙(CaH2)是一种白色细颗粒状固体,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

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氢化钙的性质,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浑浊。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为进一步确定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

NaOH;

猜想二:

NaOH和Na2CO3;

猜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四:

NaOH、Na2CO3、Ca(OH)2。

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________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方案一: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

方案二: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请解释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上述小组同学将5g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g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

计算:

(1)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1.[2020宜宾]某“自加热食品”发热包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和氯化钙,其使用说明如图: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

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将发热包中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发生剧烈反应,水很快沸腾。

反应结束后,烧杯底部有大量固体,继续加水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混合物。

(1)发热包中的某成分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Ⅱ:

固体混合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

单质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产生H2。

小组同学认为固体混合物的成分可能是:

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

为进一步探究其成分,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2)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

(3)另取少量固体于锥形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如图),反应停止后瓶底有黑色固体剩余,溶液呈浅绿色。

①反应停止后,瓶底的黑色固体为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证明固体中含有CaCO3。

③证明固体中含有铁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4)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铝粉。

_______(可供选择的试剂:

CuCl2溶液、稀盐酸、NaOH溶液)

 

科学探究题

1.[2020陕西]下列各组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验证Mg、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向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各放入一根镁条,观察现象

B

检验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和氧化铜

高温加热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固体颜色及石灰水的变化

C

除去Na2CO3中的NaCl

溶解,加入过量CaCl2溶液,过滤,蒸发

D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将两根铁钉分别密封在盛有干燥空气和盛满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答案:

B 

2.[2019十堰]为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Ⅰ和Ⅱ,实验结束,将两实验的废液全部倒入一洁净烧杯中,反应后得到溶液A和固体B,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①通过实验Ⅰ和Ⅱ能验证Al、Ag、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②实验反应后固体中一定含有Cu;③若A是无色溶液,A中可能含有AgNO3;④若A呈蓝色,溶液A中至少有两种溶质;⑤若A呈蓝色,固体B中定不含Cu;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D.4个

答案:

B 

3.[2019黄石]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常见的盐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

该学习小组对废液杯上层清液的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________(填化学式);

Ⅱ.溶质为KCl和BaCl2;

Ⅲ.溶质为KCl和________(填化学式);

Ⅳ.溶质为KCl和K2CO3;

Ⅴ.溶质为KCl、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杯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

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Ⅳ、

Ⅴ均不正确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____溶液(填化学式)

______

猜想Ⅱ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

实验过程中无须使用AgNO3溶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

答案 [作出猜想]KCl K2SO4

[设计方案]K2SO4 有白色沉淀生成 [交流反思]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上层清液中一定有氯化钾,无须再验证

4.[2019黄石]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还含有少量Fe2O3、SiO2(难溶于水,不与酸反应)等杂质。

某学习小组探究孔雀石综合利用的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1、操作2均为________操作,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和引流。

(2)C中的溶质有H2SO4、Fe2(SO4)3和________(填化学式)。

(3)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________。

(4)写出红褐色沉淀溶于稀硫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滤 搅拌 

(2)CuSO4 (3)NH4Cl (4)2Fe(OH)3+3H2SO4===Fe2(SO4)3+6H2O

5.[2019吉林]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要求在学校普及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相关知识。

某化学活动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此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

Ⅰ.活动探究

(1)学会识图分拣垃圾:

下列垃圾应投入带有下图图标的垃圾箱内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塑料瓶

B.果皮

C.碎瓷片

(2)学会检验有害气体:

含氯塑料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等气体。

若要检验焚烧后的气体中有氯化氢,可将其通入________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

Ⅱ.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回收处理废旧电池中的镉?

[查阅资料]

(1)废旧电池中含有镉、汞等元素,这些元素会危害人类健康。

(2)镉(Cd)从溶液中析出时呈海绵状固体,在化合物中通常表现为+2价。

(3)碳酸镉(CdCO3)、氢氧化镉[Cd(OH)2]都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设计实验]先将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以制得硫酸镉(CdSO4)溶液,用于以下实验。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与金属

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Zn粉,充分反应

________

Zn可以置换出Cd

与碱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盐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可用该试剂除去CdSO4

[回收处理]

实验结束后,将反应后的混合物通过过滤、洗涤、加热,进而再制得镉。

[交流反思]

请同学们基于化学视角说明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重要意义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答案 Ⅰ.

(1)A 

(2)硝酸银 Ⅱ.[设计实验]金属表面有海绵状固体析出 2NaOH+CdSO4===Na2SO4+Cd(OH)2↓ 碳酸钠 [交流反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6.[2019青岛]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用图A所示装置蒸发食盐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用图B所示装置在空气中点燃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________。

(3)图C所示装置是探究铜生锈的部分实验,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实验所用铜片形状、大小相同。

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铜片保持光亮,试管②中铜片出现绿色锈渍。

对比试管①②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4)甲同学用图D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他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由此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

乙同学利用图D所示装置,补做一个对比实验:

将甲同学实验中的________换成________,实验步骤与甲同学完全相同,对比两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答案 

(1)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体飞溅 

(2)2H2+O22H2O 检验纯度 (3)铜生锈需要有氧气的参与 (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压强减小,塑料瓶变瘪 氢氧化钠溶液 水

7.[2020河北]8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

[实验1]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

然后__________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作反应物,NaCl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

作________________,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

[实验2]

①按上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mLH2O2溶液。

③将注射器中的H2O2溶液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

每次推入H2O2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x

375

(1)表中的数据x=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一”正确,其依据是____________。

[分析讨论]NaClO与H2O2溶液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氯化钠和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拓展反思]生活中常用消毒剂除84消毒液、H2O2溶液外,还有75%酒精、过氧乙酸等。

在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它们的性质。

切记:

科学使用,注意安全!

生活中下列使用消毒剂的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不同的消毒剂可随意混合使用

B.使用84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

C.使用75%酒精消毒应远离明火,防止火灾

D.84消毒液、75%酒精等消毒剂均应密封保存

答案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催化剂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70 每次加入的H2O2溶液质量不变,如果NaClO作催化剂,那么每次产生气体的质量应该相等,但实验结果是产生的气体质量不等,在减少 NaClO+H2O2===O2↑+NaCl+H2O CD

8.[2020荆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用滴管慢慢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一会儿后停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烧杯中溶液为无色。

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液M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Ⅰ:

氢氧化钠过量,溶液M呈碱性。

猜想Ⅱ:

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M呈中性。

猜想Ⅲ:

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Ⅰ不正确,其理由是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