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328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docx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

纪念中国共产党

成立85周年

学术研讨会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

(省二等奖)

2006年4月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化历程跌宕起伏,中国的文化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我们党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摆到战略位置,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教育作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最重要的是我们党提出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在先进的文化理念的指导之下,中国文化建设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发展。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建设的起点、落点、方式都是人们正在思考并努力探索的。

现代与传统交替的历史性时期,文化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与国人肩负的使命和迈出的不懈脚步。

【引子】听得见吗?

改革开放的脚步铿锵有声。

记得起吗?

中华文化走过了多半个世纪的磨砺轮替。

改革开放的28年,不长也不短,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始终在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河流中优雅华丽。

平凡的,激越的,轻声掠过的,浓墨重彩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二十八年文化历程已然在世人面前风云过眼。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21世纪,人类开始了新的纪元。

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凸现。

在和平与发展仍然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时代,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政治家和有识之士所认同,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引子】听得见吗?

改革开放的脚步铿锵有声。

记得起吗?

中华文化走过了多半个世纪的磨砺轮替。

改革开放的28年,不长也不短,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始终在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河流中优雅华丽。

平凡的,激越的,轻声掠过的,浓墨重彩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二十八年文化历程已然在世人面前风云过眼。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21世纪,人类开始了新的纪元。

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凸现。

在和平与发展仍然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时代,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政治家和有识之士所认同,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文化大事记与关键词

文化这个概念很微妙地包含了一种使人美好、高尚的东西,在每个社会中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因素。

文化的价值与理念是精神领域中最内里最不易变化的,但文化的现象与形态也是有迹可寻的,踏雪寻梅,按图索骥,便可窥见一番面貌。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化历程跌宕起伏,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28年来中国的文化大事记。

1980-1984年——人到中年·金鸡百花·讽刺画·朦胧诗·寻根热

  1980年谌容的《人到中年》、王蒙的《蝴蝶》和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发表,作家们在艺术上有了新突破。

电影剧本《苦恋》受到批判。

讽刺画风行全国。

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四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揭晓。

1983年改革小说涌现。

朦胧诗开始引起文艺界评论家的注意。

1984年以阿城的《棋王》带起了文学上的“寻根热”。

陈凯歌作为第5代导演的成名作《黄土地》引起关注。

  1985-1989年——85新潮·红高粱·一无所有·现代主义诗歌·西北风

  1985年中国美术界出现各式各样模仿西方行为和装置艺术,被称为“85新潮”的美术。

1986年台湾作家琼瑶小说风靡中国大陆。

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创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原创意识。

1987年全国文化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电影《老井》和《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大奖。

全国首届《人体艺术大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行,观者如云。

1988年现代主义诗歌经过10年的探索,成为新诗主流。

国内歌坛掀起强烈的“西北风”。

1989年“现代主义艺术大展”在北京美术馆举行。

  1990-1994年——渴望·先锋小说·霸王别姬·好莱坞大片

  1990年《渴望》和《围城》成为文化热点。

先锋小说引人注目。

1991年巨片产生。

战争片《大决战》、《周恩来》、《焦裕禄》上座率极高。

1992年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发表,引起留学生文学风行。

1993年陈凯歌《霸王别姬》获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1994年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

  1995年-1999年——废都·红色经典·宝莲灯?

  1996年贾平凹新著《废都》在该年度创下最高销量。

首都北京掀起红色经典狂潮,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型音乐史诗作品《长征组歌》组成“红色经典系列。

”1998年贺岁片《不见不散》、《男妇女主任》和《好汉三条半》在全国获得很高票房。

1999年中国第一部动画巨片《宝莲灯》在京城首次上映,受到热烈欢迎。

张艺谋退出嘎纳电影节,褒贬不一。

  2000年-2004年——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卧虎藏龙·电影分级·80年代后

  2000年,网络文学异军突起,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等风靡一时。

“美女作家”乱花渐欲迷人眼。

网络游戏的历史步入创始的年代,拉开繁荣的序幕。

《卧虎藏龙》摘得第73届美国奥斯卡4项大奖。

2001年,众多文化产品都以高规格出手,气度不凡。

舞台上年过花甲的“世界三大男高音”首次在北京紫禁城午门广场进行商演。

“北京国际音乐节”为古典音乐界划出高标准。

2003年,博客(Blog)一词在大为走红。

政协委员、编剧王兴东就“中国电影实行分级制”正式提交了议案,引发各界展开讨论。

纪录片遍地开花,人们不约而同地拍摄、播放、观看、谈论纱录片艺术。

2004年,“80后”作家卷起一阵喧嚣,正式大规模在中国文坛登堂入室。

北京人艺排演第三代《雷雨》。

  二、文化建设,民族与国人肩负的使命

  文化虽然也谈及风月,但同时涉及到一个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维系的根本。

文化建设是带有一定主动性的行动,人们可以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干预文化前进的历程。

因此,设想与期待就成为一种可能。

建国以来,中国文化建设走向进步的历程中,有一次不得不提的“拐点”: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明确提出把文化建设看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指出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中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博大胸襟走进新时代。

在此,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纲领性语句:

“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

它严重地妨碍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清除这种错误观念,决心逐步加强文化建设,逐步改变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要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建设的起点、落点、方式都是人们正在思考并努力探索的。

现代与传统交替的历史性时期,文化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与国人肩负的使命和迈出的不懈脚步。

三、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化建设。

毛泽东同志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就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指明这种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论》)。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他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强调,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党的15大报告全面、深刻、科学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强调这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了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家知道,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代表”理论,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

把文化问题提到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加以认识,再一次体现了我党自觉的文化追求和崇高的文化目标。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由文化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的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必须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因此,15大提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四、文化的作用与力量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

我们党一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最近,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

“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摆到战略位置,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保证作用,增强社会主义的向心力。

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们必须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就和光明前途,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

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

因为凝聚力是文化的精华,是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党80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特别是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这种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越鲜明、越有力,我们的思想就越统一,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稳定,改革就越顺利,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就越有保证。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形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必将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人才作为科技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资源。

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增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和持久动力。

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此。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迸发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如果我们忽视文化建设,文盲、科盲充斥,就不可能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教育作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发展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制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发展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以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这将大大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激活人们的创造潜能,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在先进的文化理念的指导之下,21世纪初的中国文化建设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发展。

五、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成果的过程。

所以,文化建设的任务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已有文化成果(或者称之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另一方面则是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新文化,如文学艺术方面的新作品,思想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新成果等。

毫无疑问,在这两方面当中,文化创新是第一位的,是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

进行文化创新,首要的一条就是要认真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规律,充分信任和调动作家、艺术家与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个负责任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心里总是装着人民,总是要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和社会,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贡献聪明才智。

这应当成为精神产品生产者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

我们提倡创作自由,这是能否实现文化创新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前提条件。

创作自由,是“双百”方针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邓小平曾引述列宁的话,强调在文艺领域,“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内容和形式的广阔天地。

”他还指出:

“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

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祝词》)我们要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创造精神,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挥洒艺术才华,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那样:

“作家、艺术家写什么、演什么,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前提下,都应享有充分的自由。

我们要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一个团结、民主、融洽、和谐的气氛和环境。

”(《与政协文艺界委员座谈时的讲话》)只有这样,作家、艺术家才能真正发挥个人的创造才华,文艺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文化创新的任务才能真正落实。

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的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要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作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可以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提出,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打造中华文化优秀品牌:

一要形成一批能够反映当代中国文化成就的优秀作品;二要形成一批享誉中外,能够代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水平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机构;三要形成世界公认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

他认为,这种中华文化优秀品牌,必须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即具有堂堂正正的中国气派、中国作风和鲜明时代精神的作品。

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完善面向广大群众的社会文化网络。

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把群众文化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

基层文化建设,城市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对于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还要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以确保广大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生活,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

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也是创造者。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群众中蕴藏着文化创新的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只有把广大群众和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文化建设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我们的文化园地就会出现百花齐放、万木争荣的景象。

六、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十多年来,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化管理模式和文化运作方式,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经济场体制的发展要求。

在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当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应当视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不等于文化市场化,这是由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所在。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要逐年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以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我认为,我国新世纪的文化建设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更好的繁荣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保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都必须依靠法律来规范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伴随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我国文化领域的法制建设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两部文化方面的法律。

今后在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诸如国家的资金投入,公民的文化权利,作家、艺术家创作与演出的权利,文化单位的权利与义务,知识产权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等,都要通过立法来进行规范,做到依法治文,以法兴文。

第二、规范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

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绝大多数都要进入市场进行流通,这就必然要受到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制约。

我们既要鼓励文化单位和文化产品迎接市场的挑战,遵循市场规律与价值规律,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文化的生死存亡,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与发展,我国的文化市场已经成为规模巨大、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市场体系,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显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