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196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docx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范文

第三章沉淀与澄清

(Sedimentation,orsettlingandClarification)

第1节沉淀原理与分类

一、原理

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比重>1,下沉

比重<1,上浮

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除100um以上的颗粒

给水处理――混凝沉淀,高浊预沉

废水处理――沉砂池(去除无机物)

初沉池(去除悬浮有机物)

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分离)

二、分类

自由沉淀:

离散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不变

(沉砂池、初沉池前期)

絮凝沉淀:

絮凝性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增加

(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

拥挤沉淀:

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发生干扰,分层

(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

压缩沉淀:

颗粒间相互挤压,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得到浓缩。

第2节自由沉淀(discreteparticlesettling)

一、颗粒沉速公式(Stokes’law)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

所受到的重力为F1=1/6πd3(ρp-ρl)g

所受到的水的阻力F2=CDρlu2/2πd2/4

CD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有关。

平衡时:

F1=F2

可得到沉速(terminalvelocity)计算公式(对球形颗粒):

对于非球形颗粒:

 

φ:

形状系数

CD与Re有关。

Re<1,CD=24/Re

μ:

水的动力粘度,Pas

该公式难以反映实际,因为实际中颗粒大小不一,不是球形。

但可以了解u的影响因素。

此外,一般d难以测定,在层流区,颗粒太小。

可以通过测定u,算出d(注意是名义上的)。

 

二、颗粒沉淀实验

1.在ti时,从底部取样,测定Ci

2.计算

ti⇒ui=h/ti

Ci⇒pi=Ci/C0

pi:

沉速小于ui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比重

3.p-u曲线(颗粒粒度分布曲线)

4.颗粒去除率

在t0时,u≥u0的颗粒全部去除

u

hi/h=uit0/(u0t0)=u/u0

通过实验可绘制以下曲线:

E-t曲线E-u曲线(与水深无关)

中部取样法:

P=(C0-C)/C0*100%

三、理想沉淀池

假设:

1.颗粒为自由沉淀

2.水流水平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3.颗粒到底就被去除。

水平流速v=Q/(h0B)B:

池宽

考察顶点,流线III:

正好有一个沉降速度为u0的颗粒从池顶沉淀到池底,称为截留速度。

u≥u0的颗粒可以全部去除

u

去除率为E=ui/u0=ui/(Q/A)

q=Q/A=u0表面负荷或溢流率

对于颗粒沉速小于u0的颗粒来讲,去除率为

E=ui/u0=ui/(Q/A)

由上式可知,颗粒在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而与其它因素(如水深、池长、水平流速、沉淀时间)无关。

(Hazen理论,1904年)

但实际沉淀池是偏离理想沉淀池。

从上式反映以下两个问题:

1)E一定,ui越大,表面负荷越大,或q不变但E增大。

ui与混凝效果有关,应重视加强混凝工艺。

2)ui一定,增大A,可以增加产水量Q或增大E。

当容积一定时,增加A,可以降低水深――“浅层理论”。

第3节絮凝沉淀(flocculentsettling)

一、特点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变大,沉淀变大。

悬浮物的去除率不仅与沉速有关,而且与深度,时间有关。

无理论描述公式,只能通过沉淀实验预测沉淀效果。

二、沉淀实验

沉淀柱高度=实际沉淀池深度

1)在时间ti,不同深度测Ci

2)计算各深度处的颗粒去除百分率p=(C0-Ci)/C0*100%

3)绘制去除百分率等值线

4)计算颗粒去除率

方法1:

按自由沉淀来类推(参考图16-9)

方法2:

中部取样法

P=(C0-C)/C0*100%C:

h/2处的浓度

三、沉淀效率、表面负荷和停留时间之间的关系

要求一定的去除率----设计停留时间和表面负荷

假定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t------计算总去除率P

得出相应的表面负荷q

绘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

注意:

曲线与水深有关。

第4节拥挤沉淀(Hindered(Zone)settling)

一、特点

发生在SS浓度较高的情况

分层沉淀,出现清水-浑水交接面

出现4个区,参见图16-2。

A:

清水区

B:

等浓度区(与原水颗粒浓度相同)或称受阻沉降层

颗粒沉速等于界面(1-1面)沉降速度,等速下降(Vs)

C:

变浓度区

颗粒浓度由小变大

D:

压实区

颗粒沉速从大――小

悬浮物缓慢下沉是这一区内悬浮物缓慢压实过程

界面(2-2面)以一定速度上升

沉淀开始,1-1面下降,2-2面上升

当t=tc时,1-1面和2-2面相遇时,临界沉降点

当再延长沉降时间,污泥层就会发生压实。

分区的条件:

最大颗粒粒径/最小颗粒粒径<6

发生在:

混凝后的矾花(>2-3g/L)

活性污泥>1g/L

高浓度泥沙>5g/L

二、沉降过程曲线

以1-1界面的高度为坐标,可以作出沉降过程曲线。

b-c的斜率代表1-1界面的等速沉降

Cc为临界点

最后压实高度为H∞

●沉降过程曲线的相似性,与水深无关(当原水颗粒浓度一样时)。

OA1/OA2=OB1/OB2

由一个水深的沉降过程曲线可以作出其它水深条件下的曲线

证明见:

Kynch理论

●界面沉降速度Vs与颗粒浓度有关

Vs=f(C)

对于活性污泥

Vs=ac-n(n>1)

临界点图解近似求解法

第5节沉淀池

一、分类

平流式

竖流式

辐流式

斜流式

二、平流式沉淀池

进水区、沉淀区、存泥区、出水区

1.构造

1)进水区

流量均匀分布

可采用配水孔或者缝

给水中,通常采用穿孔花墙v<0.15-0.2m/s

2)沉淀区

水力条件要求:

减少紊动性:

紊动性指标Re=vR/νν:

运动粘度

提高稳定性:

弗劳德数Fr=v2/Rg(Fr高,表明对温差、密度差异重流和风浪的抵抗能力强。

同时满足的只能降低水力半径R,措施是加隔板

L/B>4,L/H>10

水流速度的控制也很重要

适宜范围:

10-25mm/s(给水)

5-7mm/s(污水)

3)出水区

出水均匀。

通常采用:

溢流堰(施工难)

三角堰(对出水影响不大)

淹没孔口(容易找平)

控制单位堰长的出水量:

给水:

<500m3/(md)

初沉:

<2.9L/(ms)

二沉:

1.5-2.9L/(ms)

4)存泥区及排泥措施

●泥斗排泥

靠静水压力1.5–2.0m,下设有排泥管

多斗形式,可省去机械刮泥设备(池容不大时)

●机械排泥

带刮泥机,池底需要一定坡度

虹吸吸泥车

2.设计计算

1)设计参数的确定

✧u0或T0

由沉淀实验得到选u0时,絮凝性颗粒-----池深要与实验柱高相等

选T0时,无论颗粒的性质如何-------池深要与实验柱高相等

考虑水流的影响

u设=u0/1.25-1.75T设=1.5-2.0T0

在数值上,q设=u设

根据经验:

q设(m3/m2h)T设(h)

给水处理(混凝后)1-21-3

初次沉淀池1.5-31-2

二次沉淀池(生物膜法后)1-21.5-2.5

(活性污泥法后)1-1.51.5-2.5

2)设计计算

✧以q来计算

A=Q/q设

L=3.6vT;T:

水力停留时间

水流流速v=10-25mm/s(给水)

5-7mm/s(污水)

宽度B=A/L

✧以T来计算

计算有效体积V=QT

选池深H(3.0-3.5m)

计算B=V/(LH)L=3.6vT

校核水流的稳定性,Fr=10-4~10-5之间。

二、竖流式沉淀池

 

水流上升速度v

颗粒沉速>v,下沉

≤v,沉不下来

根据沉淀实验得u0---u设;v设≤u设

沉淀去除率=1-p0

无沉淀资料时,对于生活污水,v设=1.5-3m/h,T设=1–2.0h

由v设→A=Q/v设注意:

A的算法

→直径φ

由T设→H=v设T设

φ/H<3,使水流接近竖流,φ<10m

注意:

中心管的流速不宜太大,<30mm/s

适用于小水深,池深大,但沉淀效果较差

排泥方便,占地小。

三、幅流式沉淀池

1.中央进水幅流式

带刮泥机:

中央驱动式

周边驱动式(使用较多)

φ=20-30mm,φ>16mm

适用于大水量,但占地大,机械维修,配水条件差

由于水流速度由大――小

颗粒沉降轨道是曲线。

计算:

由q设――A=Q/q设

H=u设T设

u设:

1.5-3m/h;T设:

1.5-2.5h

2.向心幅流式

 

周边进水――中心进水:

进水断面大,进水易均匀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向心式的表面负荷可提高约1倍。

四、斜板(管)沉淀池

1.原理

沉淀效率=ui/Q/A

在原体积不变时,较少H,加大A,可以提高沉淀效率或提高Q

⇒浅层理论

1904年Hazen提出

1945年Camp认为池浅为好

1955年多层沉淀池产生(Fr和Re可以同时满足)

1959年日本开始应用斜板

1972年中国汉阳正式应用

断面形状:

圆形、矩形、方形、多边形

除园性以外,其余断面均可同相邻断面共用一条边。

水力半径R>d/3---------斜板

R≤d/3--------斜管

斜管比斜板的水力条件更好。

材质:

轻质,无毒

纸质蜂窝、薄塑料板(硬聚氯乙烯、聚丙烯)

2.构造

1)异向流

异向流基本参数:

θ=60度,L=1-1.2m

板间距50-150mm

清水区0.5-1.0m

布水区0.5-1.0m

u0=0.2-0.4mm/s,v≤3mm/s

Q设=ηu0(A斜+A原)η:

0.6-0.8,斜板效率系数;A斜:

斜板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

2)同向流

水流促进泥的下滑,斜角可减少到30-40度

沉淀效果提高,但构造比较复杂,使用少

Q设=ηu0(A斜-A原)

3)横向流

使用少,结构和平流式沉淀池较接近,易于改造,但水流条件差(Re大),难支撑

Q设=ηu0A斜

3.优缺点

优点:

沉淀面积增大,水深降低,产水量增加

q=9-11m3/(m2h)

平流式q<2m3/(m2h)

层流状态Re<200,平流式>500

缺点:

停留时间短(几分钟),缓冲能力差

对混凝要求高

耗材,有时堵,常用于给水处理,和污水隔油池

五、沉砂池

原理与沉淀池相同。

功能:

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如泥沙、煤渣等)

保证措施:

流速控制

常用的有:

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

最大流速0.3m/s,最小流速0.15m/s

最大流量时的停留时间不少于30s,一般30-60s

 

曝气沉砂池:

旋流速度:

0.25-0.3m/s

最大流量时的T:

1-3min,水平流速:

0.1m/s

 

 

第6节澄清池(Clarifier)

污泥再悬浮起来,池中保持大量矾花,脱稳胶体靠接触凝聚粘附在活性泥渣上。

→(混合)→澄清

常用于给水处理

需保持矾花一定浓度,通过排泥控制沉降比在20-30%。

泥渣悬浮型(过滤型):

矾花容易冲出去,但对细小矾花具有过滤作用

如悬浮澄清池、脉冲澄清池

泥渣循环型(分离型):

效果与上相反

如机械加速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

一、加速澄清池

 

1920年美国infilco公司发明的

1935年有工程实例

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

一反应区容积:

15-20分Q

二反应区容积:

7-10分Q

分离区v上=1-1.2mm/s

t总=1-1.5h,比平流式快

需定期排泥

回流泥量Q’=3-5Q

第2:

第1:

清水区=1:

2:

7

优点:

处理效果好,稳定,适应性强,适用于大、中水厂

缺点:

机电维修

启动时有时需人工加土和加大加药量

二、水力循环澄清池

喷嘴速度过大、过小都不行,v=4-7m/s

喉管v=2-3m/s

一反应室出口v=60mm/s

t=15-30s

二反应室下降v=40-50mm/s

出口v=5mm/s

t=80-100s

分离区v=1-1.2mm/s,t=1h

回流泥量=2-4Q

优点:

不需机械搅拌,结构简单

缺点:

反应时间短,运行不稳定,泥渣回流控制较难,适应性差,适用于小水厂。

三、脉冲澄清池

靠脉冲方式进水,悬浮层发生周期性的收缩和膨胀:

1)有利于颗粒和悬浮层接触;2)悬浮层污泥趋于均匀。

配水方式:

紊流板

充水时间:

25-30s

放水时间:

6-10s

1956年法国首先发明

工作稳定、单池面积大、造价低,但周期不易调整。

四、悬浮澄清池

强制出水管出水20-30%,来保持池内泥渣浓度一定。

池内水流上升速度v=0.8-1.0mm/s

结构简单,但运行适应性差(水温、水量、变化时,泥渣层工作不稳定)

✧澄清池中加斜板,注意反应室的配套设计

✧欧洲过滤型澄清池多,美国机械加速澄清池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