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0817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docx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4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单了解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重点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有关明清专制统治的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问题解答、讨论等,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其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专制统治的表现及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本课重点:

     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及评价。

 

本课难点:

     客观认识明清专制统治的表现及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

 

学生在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中已经对历代加强皇权的情况有所了解。

在学习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时对科举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

明清文字狱的故事广为流传,对学生影响较深。

 

2、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的认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的体验,且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专制主义统治,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

 

   1、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

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走向没落。

明朝建立之初,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为了对日益变化的社会进行严密控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如加强皇权、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却不能阻止衰落危机的到来。

 

   2、本课共设有三目:

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明清的朝代更迭,是以下两目学习的基础。

第二目“皇权的高度膨胀”和第三目“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分别是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加强的情况。

这两目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形成,但理解起来有难度。

 

   三、教材处理:

 

     1、专制统治是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发展过程包含的史实及认识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既有记忆的困难,又有认识理解的难度。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秦汉以来的专制统治情况,并以此切入主题,加深学生对专制的理解。

 

     2、八股取士及文字狱集中体现了思想专制的危害,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应充分利用教材材料并补充相关内容。

四、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明清建立情况的资料。

 完成学案有关要求。

阅读学案补充材料。

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五、板书设计:

  (见课堂小结)

六、教法和学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到理性。

学生的活动为分析讨论、比赛等形式。

课前组织学生查找明清建立和文字狱有关的资料。

课上有条件的话,编演历史短剧,并将讲读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相结合。

 

   七、教学设计:

导课板快:

 

导入新课一:

大屏幕展示明太祖和努尔哈赤、皇太极画像。

提问:

这些人是谁?

在学生简单说明后,教师说明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其突出特点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更为强化并走向顶点。

那么明清帝国是怎样更替的呢?

明清帝国又采取了哪些加强专制统治措施呢?

这些措施又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顾和反思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导入新课二:

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平时都喜欢读诗歌,那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看几句古诗:

 

     (教师在大屏幕打出诗句):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

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

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 

    刚才讲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面露疑惑:

怎么可能呢?

不就是几句诗吗?

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

可这正是历史的真实,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大屏幕打出课题) 

 导入新课三:

贺岁信息:

酉末戌初,辞旧迎新,谨祝:

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品雍正,事业乾隆,万事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内外同治,明年光绪。

新年快乐!

这是祝贺之词,但如果在两三百年前,将会怎样呢?

——按“大不敬”“斩立决”!

为何?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不难找到答案。

新课学习:

 

     一、“史实”——知识梳理、内容整合、体系构建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本目内容为小字,在教学目标当中为应是学生知道的知识。

对于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清建立、明朝灭亡的情况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简单讲几个历史小故事(教师可做课前辅导)。

教师补充:

这一时期的统治状况,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农业文明的繁盛过后,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攻,这种专制统治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中国出现了近代前夜的危机。

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查找有关明清建立情况的资料,现在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完成下列填空:

 

1、明朝建立于年,其开国皇帝是,即明太祖。

明朝灭亡于年。

2、清政权是由族建立起来的;清朝对全国统治开始于年,其都城在。

(二)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废除宰相制度

政治上——皇权高度膨胀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

设廷杖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思想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二、“史识”——设疑诱思、论从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认识

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说到加强皇权,其实古已有之。

问题一:

明清以前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并发展的?

你是如何评价的?

  教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历史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概况(秦始皇时:

确立皇帝称号,建立三公等;汉武帝时:

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监察制度等;隋唐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宋朝:

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元朝:

行省制度等),引出明清帝国“皇权高度膨胀”这一内容。

教师:

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专制统治的加强的确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但是专制加强后,大臣失去了参政的民主和议政的自由,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只能惟命是从,失去了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压抑了人才,不利于国家的正确决策。

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教师:

到了明清,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颠峰,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皇权的高度膨胀。

下面请同学阅读“皇权高度膨胀”一目,整理一下明清皇权高度膨胀的表现。

要求思考:

 问题二:

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些?

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问题三: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

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问题四:

 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加强皇权的呢?

讨论:

有人说: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

”也有人说:

“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

”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

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

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便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如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

而军机处的设置可以说使中国的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皇帝一人一个决策的失误可能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倒退,这也使中国社会潜在着危机。

教师:

同学们概括出来的也正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

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

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

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

(教师大屏幕打出顾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

”刚才看这段话时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的眼睛都睁得好大。

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

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

“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一目。

问题五:

明清思想上如何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

你作何认识?

我们知道了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

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士。

那么,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最突出体现就是八股取士。

认识“八股”及“八股取士”。

科举介绍:

 你想当状元吗?

院试:

非正规考试各省学道主持考中者为秀才

第一名解元

乡试:

三年一次省级录取者第二名亚元

其他为举人

第一名会元

会试:

北京礼部组织录取者

其他为贡士

第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殿试:

北京皇帝主持均为进士第二甲“进士出身”

第三甲“同进士出身”

笑话:

八股时代曾经有一位考官出的题是《说○》,这个圈是标准版《论语》每段的开始符号,毫无意义。

当时的一位神童破题说:

“圣人没说话你就出现了,你啊你,你就是太极啊!

(意译)”老师看了惊呆了,连夸“天才”。

有的考生“破题”说“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道本乎天道。

把没有意义的一个圈说得有意义了,非常巧妙。

这也是八股的特征:

“没话找话”。

   下面是一些古人描写科场心态的诗句,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假定你是一位应试者,模拟你参加科举考试的所见、所感、所思。

发榜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发榜后: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名落孙山者)

“滋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少年得意者)

“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老迈高中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明清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当时又称时文。

吴江人徐灵胎作了一篇讥刺八股文的《道情》: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

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

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日昏迷。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

气。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描述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七种神情:

一是提着篮子入考场时像乞丐;

二是点名时被官吏呵斥像囚犯;

三是回到考试期间暂住的号舍里,上面露头,下面露脚,像秋末的蜜蜂;

四是出考场后像出笼的病鸟;

五是等待放榜时坐立不安,像被捉住的猕猴;

六是知道名落孙山后面色死灰,像叮了药饵的苍蝇;

七是大骂考官有眼无珠,然后心灰意冷,但过了一段时间,气也平了,又想再试一次,像刚破壳的小鸡。

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的弊端

“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

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

……今之经义,……‘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

……此法不变,则人才日至于消耗,学术日至于荒陋,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将不知其所终矣。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

龚自珍痛恨八股取士之害,力主加以厘革

龚自珍指出,八股取士的第一层害处,是使天下子弟心术变坏和义理不通。

八股取士的第二层害处,是徒耗精力于浮文,入仕之后全无用。

为了表达自己呼唤改革、希望涌现出大批有作为人才的炽热情怀,龚自珍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当然,顾炎武、龚自珍所抨击的不是整个科举考试制度,因为科目选士之法较之以往的察举征辟与九品中正制来说,具有明显的均等竞争机制,有利于甄拔人才。

他们所指斥的,是考试的内容与程式。

认为八股文实在空疏无用,贻误人才。

这些见解无疑是很正确的。

清代状元与万千举子都曾为科场应对文字而呕心沥血,着实令人扼腕太息。

八股取士误尽苍生,这个误,误导的是个人,耽误的,则是整个国家。

事实上,生活在明清两代的人们从不敢多说话,甚至文人们的遣词造句也要极其小心。

问题六:

你知道“文字狱”吗?

试分析明清时期“文字狱”的目的和影响。

(教师讲解有关文字狱的故事:

) 

   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成反的贼。

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

 

   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

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

 

   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

乾隆帝看了亲自批驳说:

“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

”下旨处死了胡中藻。

 

   这是文人的诗句引发的杀身之祸,其实,即使是朝廷官员也一样脱不了这种命运:

雍正时,礼部侍郎查嗣庭在江西乡试时出了个考题: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这本是《诗经》中的句子,意思是我们的国家十分辽阔广大,人民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

但是雍正却把它曲解成:

“维”字是去“雍”头,“止”是割“正”首,意思是要砍掉雍正的头。

这还了得?

于是被定为“诽谤大逆”将查逮捕下狱。

查又惊又吓,死于狱中,雍正还不解恨,下旨将查嗣庭的戮尸示众。

 

   乾隆自称“古稀老人”,退休的大理寺卿尹嘉铨有一次自称“古稀老人”即被绞死。

 

   教师:

事实上,明清两代因为一两句诗或一两个字而弄得抄家、杀头、灭族的事屡见不鲜。

在这种文化专制下,天下文人闭嘴犹恐不及,谁还敢越雷池一步?

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见,明清时期“文字狱”,不是偶然的。

是为了压制知识分子,从思想上控制人民。

尤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甚。

例如“明史案”、“胡中藻案”等。

首先,这是因为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其专制统治的淫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稍涉嫌疑,即刀斧随之,严加镇压。

其次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

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却是处处贯彻“首崇满洲”的原则,对广大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为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就特别注意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

“文字狱”是加强思想专制的突出表现,其影响是造成了社会的恐怖,使人才被摧残,使人民生活悲惨,使思想界陷入“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中,使国家走向衰败。

李大钊先生《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思想是绝对的自由,是不能禁止的自由,禁止思想自由的,断断没有一点的效果。

你要禁止他,他的力量便跟着你的禁止越发强大。

你怎样禁止他、制抑他、绝灭他、摧残他,他便怎样生存、发展、传播、滋荣,因为思想的性质力量,本来如此。

我奉劝禁遏言论、思想自由的注意,要利用言论自由来破坏危险思想,不要借口危险思想来禁止言论自由。

——1919年6月1日《每周评论》第24号

小结影响:

残酷的思想禁锢与文化专制政策,虽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专制集权,稳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但望文生义的曲解与杀戮,使文人“一涉笔惟恐触碍天下国家”,遭到杀身灭族之祸,于是远离社会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

繁琐的考据学兴盛起来,而思想、文化的发展却濒于窒息。

清朝的文字狱严重地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在这万马齐喑、沉闷窒息的无声之处,正酝酿着思想反抗的惊雷。

三、“史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反思认识

慧眼睿智:

清代史料可查66状元情况表

年龄组

25岁以下

26—35岁

36—45岁

46—55岁

55岁以上

人数

4

34

23

4

1

百分比

6.1

51.1

34.8

6.1

1.5

注:

平均年龄35岁,最小24岁,最大59岁。

平均寿命63岁,最小32岁,最长87岁。

另:

隋唐至清及近代著名作家602人中进士举人341人,占56、6%。

纪晓岚、龚自珍、李鸿章、曾国藩为进士;吴敬梓、金圣叹、蒲松龄为秀才;曹雪芹被禁锢不能参考。

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严复也是科班出身。

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家1249名共1928项重大科技创造,其最佳年龄为25—45岁,创造峰值年龄为37岁。

读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名作欣赏:

《范进中举》欣赏

科举刺激人发疯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

好!

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瑞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里刻画了范进知道自己真的中了举后的疯态。

你看范进发疯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同情呢,还是讽刺?

提示:

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读书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如鲁迅所说的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

就范进这个具体人物来说,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作者对这个人物虽有一定的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句段品味:

科举与地位及为人

(l)“只见丈人胡屠户,手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走到半路遇着胡屠户,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誉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品味:

胡屠户两次贺喜,送礼的分量大不一样,“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慷慨地变成了“七八斤肉,四五十钱”,胡屠户对范进中秀才和中举人的态度的巨大变化,足见秀才和举人的身分差别之大。

(2)“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个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掣你中了个相公……”“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品味:

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贺喜是为了表功,仍可以任意地教训、辱骂范进。

而中了举人,尖嘴猴腮也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还吹嘘自己的眼力好。

这些截然矛盾的语言,他说起来是那样自然、自得,表现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特点,这也正是作者对社会上市侩心态的讽刺和嘲笑。

“三十多岁”一方面暗示范进中举前潦倒的生活,同时也写出了胡屠户的不知羞耻。

(3)“胡屠户吃的醺醺的。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品味:

这是胡屠户两次贺喜回家的细节描写。

骄横至极,自尊自大,得意洋洋的胡屠户因女婿中了举人而变得低眉顺眼,喜笑颜开,这是对胡屠户的庸俗势利面目的最辛辣的揭露和讽刺。

拓展延伸:

有句俗话,“人一阔,脸就变”,在我们的身边,有些人随着生活境遇、社会地位的改变,待入处世的态度也产生了变化。

你曾留意过吗?

请以此为选材范围,可取身边人物的故事,可编写小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人的变化。

字数不限。

这节课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哪位同学还有不明白的问题?

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你一起探讨解决好吗?

 

   学生提问过程(略) 

教师:

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巩固一下。

 

盘点收获

1、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加强的最突出表现是

A、废除宰相制度B、厂卫特务机构的建立

C、设立廷杖制度D、设立军机处

2、明清时期思想专制残酷统治的最集中体现是

A、八股取士B、大兴“文字狱”

C、焚书坑儒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科举考试只能在固定范围内命题

B、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

C、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

D、考生可以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4、“(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日饮酒否?

坐客为谁?

馔何物?

濂具以对。

笑曰:

‘诚然,卿不欺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明初君臣关系紧张B、宋濂为忠臣

C、明初政治清明D、君主加强对官吏的监视

5、比较隋唐时期与明清的科举取士的不同。

想想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提示: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科举考试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

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

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

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

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

这种考试完全

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明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是巩固独裁统治的手段,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

6、明清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清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明清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换位思考:

假如你是明清时期的一名官员,你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假如你是明清时期的一名知识分子,你在生活中又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课堂小结

“胡蓝之狱”废宰相

(独裁)皇权——封建(衰落)明政治监视吏民设“厂卫”何见日月当空?

专制廷杖制度强权威

(服从)地方——中央强化皇权军机处

集权(膨胀)清八股取士选奴婢

思想——“万马齐喑”文字狱绝非清明统治!

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

那么明清时的中国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