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0814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docx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

《“汉语专题

(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

作业1•文字部分

一、填空

1、古埃及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汉字。

 2、达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

 4、小篆 5、《汉书•艺文志》 6、三;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从隶书变为楷书。

 7、1899年;王懿荣;河南安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遗址;殷墟。

 8、(此小题与前第7题重复) 9、占卜日期与占卜人(“叙辞”);要占卜的事(“命辞”);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占辞”);事后应验的情况(“验辞”)。

 10、竖行左行;竖行右行;左右对贞,从中间起,左半左行,右半右行。

 11、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2、对贞 13、五;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14、著录甲骨文的书;考释甲骨文的书;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编》;徐中舒;《殷墟卜辞综述》。

 15、商代后期;两周。

 16、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从笔势看,金文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只勾勒轮廓;金文、甲骨文形体不规范;金文书写款式比甲骨文规整。

17、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8、古文;一是草体或俗体流行;二是文字异形。

19、西周的文字 20、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惠王后元至武王。

 21、古隶;汉隶;战国末期;秦国篆文草体;西汉武帝、昭帝;东汉。

22、正书;真书;汉隶草体;东汉后期;今隶。

 23、《周礼》;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许慎。

24、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5、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方法。

 26、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27、没有本字的假借;有本字的假借。

 28、象形(表形);假借;形声。

二、解释下列名词

1、图画文字:

由文字画进一步发展而形成,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

它保持文字画的表达方式,但图形已经固定化,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记录了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

2、籀文:

西周晚期欲以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

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大篆。

3、甲骨卜辞:

甲骨文是商王等占卜的记录,所以又称“甲骨卜辞”。

4、钟鼎文:

金文是在铜器上铸铭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钟鼎文”。

5、隶定:

汉末人用隶书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之为“隶古定”。

后人把用楷书笔法来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字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

构成汉字的字符包括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①大量是表意字符,即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以及形声字形旁所有的字符,与该字所记录的词都有意义上的联系,都是表意字符。

②有相当数量的表音字符,一是假借字,一是形声字的声旁。

③记号字在古汉字中是少数,包括从原始记数符号吸收的一些数目字和演变简单而成的象形字。

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符号,某些记号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来的,所以汉字所属类型是意音文字。

表音字符又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称为表意文字。

2、教材认为“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是因为汉字字符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符号,而表音符号又大多含有意义。

这一说法,不同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使用的“表意文字”概念。

他们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得出的结论。

我们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

古埃及圣书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都是以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前两者消亡了,而腓尼基人借用古埃及圣书字的表音字符,向表音化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拼音文字;汉字则沿着固有的方向发展,突出其表意功能。

可见,这是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表音、表意没有优劣之分,并非西洋学者所主张的“表音优于表意”。

3、秦书八体从两个角度划分:

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后五种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即:

刻符是刻在符契上的文字,虫书是用于旗幡上的文字,摹印是印章上的文字,署书是用于封检签署的文字,殳书是兵器上的文字。

4、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

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后者笔画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

甲骨文刀刻痕迹明显,金文铸型肥厚,形体都比较随意;小篆形体整齐,笔画多少都占一格。

②从小篆到隶书。

这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变为隶书的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

③从隶书到楷书。

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无变化。

另外还有草书、行书等字体。

5、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在秦国篆书的基础上产生。

秦地处宗周故地,文字比较保守,但到战国后期,文字应用越来越多,而篆书笔势圆转,费力费时,人们书写为求快而多有草率急就之处,久而形成所谓草篆,孕育一种新字体——隶书,称“古隶”或“秦隶”。

隶书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广大民众适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后被官府采用施行。

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称为“隶变”。

隶变的结果使汉字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有三种情况:

①甲词本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②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③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并说明属于哪种情况的假借?

1、说,借表“悦”(喜悦,高兴)。

属于没有本字的假借。

后本字仍用,为“悦”义另造新字。

2、耳,本义“耳朵”,借表语气词,“而已”,“罢了”。

属于没有本字的假借。

后本义、假借义都用“耳”,没有另造字。

3、之,本义“往”,借表指示代词,“此”,“这”。

属于没有本字的假借。

本义、假借字都用“之”,没有另造字。

4、辟,本义“法”,借表“开□(外‘门’内‘辟’)”之义。

属于没有本字的假借。

本字仍用,为假借义加形旁另造新字“□(外‘门’内‘辟’)”。

5、辟,本义“法”借表“邪僻”之义。

属于没有本字的假借。

后本字仍用,为假借义加形旁另造新字“僻”。

6、戚,本义为大斧之类的武器,借表“忧愁”之义。

属于没有本字的假借。

后本字仍用,为假借义加形旁另造新字“慼”。

7、止,本义“脚”,借表副词“只”。

属于没有本字的假借。

后没有给假借义造字,而为本义加形旁另造新字“趾”。

8、剥,本义“剥开”,假借为“攴”(击)。

属于有本字的假借。

9、蚤,本义“跳蚤”,假借为“早”(早晨)。

属于有本字的假借。

10、厌,本义“压”,借表吃饱、满足。

属于有本字的假借。

后为本义另造新字“压(压)”。

五、写出下列加——的本字,如果属于分化字,则说明属于哪种情况的分化字。

1、栗,本义为一种树名,假借为“战栗”之义。

后加形旁为假借义造分别字“□(左‘忄’右‘栗’)”,是由于假借而产生的分化字。

2、鲜,本义为一种鱼名,假借为“少”义,音xiǎn。

后为假借义造分别字“□(左‘是’右‘少’)”、“□(左‘甚’右‘少’)”,是由于假借而产生的分化字。

3、采,本义“采摘”,假借为“彩色”之义。

后为假借义加形旁另造分别字“彩”,是由于假借而产生的分化字。

4、竟,本义“乐曲终了”,引申为“边境”(即国界终了)之义。

后为引申义造分别字“境”,是由于引申而产生的分化字。

5、解,本义“分解动物肢体”,引申为“松懈”义。

后为引申义造分别字“懈”,是由于引申而产生的分化字。

 

作业2•词汇部分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旧《辞海》对“解”所列前六个义项,其解释是对的,但排列上不算太合适,应为:

(1)判也,剖分也。

(2)离散也。

(3)开放也。

(4)脱也,免除也。

(5)说也,析言事理也。

(6)晓悟也。

另外,旧《辞海》未对“解”的本义“解剖牛体”作出义项归纳,即没有分析字形义,并作为第一个义项,而所列都是“解”的引申序列,使读者不能从根本入手,以简驭繁,掌握词义系统。

“解”前六个义项的归纳如下:

解体(离散)→开放

解牛(本义)→解剖(判,剖分)      解脱(脱、免除)

               解结(离散)

                     解释(说)→晓悟

2、“振去尘”不能看作一个义位。

一般来说,义位归纳要将言语义和语言义区别开来。

“奋”由有力地飞引申为泛指有力地动作,而构成“奋臂”、“奋蹄”等复合词,《中华大字典》已用“振也”对此作了解释,成为一个义位。

而“奋衣”(用力摆动衣裳)已可归入“有力地动作”这一义位中,至于“去尘”(掸掉衣服上的尘土)只是具体的一个动作,是“奋”的一个言语义,不能单独列为一个义位。

3、不能。

义位的划分与实际事物的区分要区别开来,而词义所指就是与某个词相联系的事物本身的实际状况。

“臭”在上古汉语里包括香气、臭气等气味的总称,这是事物本身的区分,而不能看作词义的区分,所以不能把“臭”分作两个义位。

4、因,古代汉语有一个常用义是凭借,依靠,用作动词,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引申表示“原因”之义,用作名词;又虚化为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原因,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

“因爱鼠,不畜猫犬。

”现代汉语传承下来的这两个主要意思,就是从那一常用义引申来的。

5、“节”的本义是竹节,由此派生出“木节”、“骨头等的分节”、“时节”、“节奏”、“法度”、“节操”、“节制”七个意义,而且有这样的特点:

①引申方向不一样;②都由本义派生出来,引申义之间没有派生关系;③在引申序列中地位平等。

这就是幅射式引申。

幅射式引申与连锁式引申的主要区别如下表:

比较项目幅射式连锁式

引申方向不一致一致

派生关系都从本义派生出来,但引申义之间没有派生关系。

本义派生,接着派生另一个意义,存在一种前后相承的关系。

在引申序列

中的地位平等不平等

出现失去语义联系的情况

二、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举例说明。

1、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亡郑国而对您有好处,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的手下办事人员。

越过一个国家,以远方作为自己的边邑,您知道它的难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来增益邻国呢?

邻国势力增强,就是您的削弱。

如果舍弃郑国不灭亡它,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郑国供应他们馆舍、资粮的不足,你也没有损害。

……晋国有什么满足?

已经在东面把郑国作为边界,又想扩展它的西面边界;如果不亏损秦国,将到哪里取得它所要得到的土地呢?

亏损秦国来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古汉语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

亡-灭亡;越-越过;共-供应,供给;厌-满足;图-考虑。

(余不赘述)

2、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

“我能够制止国人的议论了,他们竟然不敢讲话。

”召公说:

“这是堵塞他们的嘴啊。

封住百姓的嘴,比堵截河水还要厉害;河水被堵塞就会缺口,伤害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像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打开缺口疏导水流,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引导他们,使他们敢于讲话。

……老百姓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有河一样,财富、器用从这里取出;又像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沃野一样,穿的吃的从这里产生。

百姓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才能反映出来;推行好的政事,防止坏的政事,这是用来增加财富、器用、衣食的办法啊。

百姓在心里想的,就把它从嘴里讲出来,考虑成熟了,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住他们的嘴呢?

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古汉语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

喜-高兴;弭-制止;导-疏导;衍-平川;阜-丰厚(增加);胡-怎么。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1、寒暑,义偏于“寒”。

   2、动静,义偏于“动”。

3、公佬,义偏于“佬”。

   4、作息,义偏于“作”。

5、寒温(?

 句中“寒温”指互道冷暖以作应酬,不应是偏义复词。

四、解释下面成语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膺(胸) 文(刻画花纹) 然(如此,这样) 的(靶心)

鼓(击鼓) 假(借) 给(丰足) 度(duó,量度,计算)

羁(束缚,约束) 薄(bó,迫近) 穷(穷究,寻根究底) 素(平常)

五、分析下面成语的结构

1、掉以轻心:

述补结构。

“掉”,动词作述语;“以轻心”,介宾结构作补语。

2、飞沙走石:

联合结构。

3、富国强兵:

联合结构。

4、空空如也:

述补结构。

叠音形容词“空空”后带词尾“如”,意即“空空的样子”;语气词“也”凑足音节,组成四字成语。

5、鼎足而立:

偏正结构。

“鼎足”,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像鼎足一样”;“立”,动词作中心语。

6、一以贯之:

偏正结构。

“一以”为介宾结构(其中“一”是前置宾语),作状语;“贯”,动词作中心语。

7、付之东流:

述补结构。

“付”,动词作述语,后带宾语“之”;“东流”,名词性成分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8、瓦釜雷鸣:

主谓结构。

“瓦釜”,名词性成分作主语;“雷”,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像响雷一样”,修饰谓语“鸣”。

9、破镜重圆:

主谓结构。

10、为所欲为:

述宾结构。

“为”,动词作述语;“所欲为”,助词结构(“所”+动词),作宾语。

六、写出与下面的简化字相对的繁体字,说明它们表示的是不是一个词。

1、余-餘:

不是一个词。

“余”,第一人称代词;“餘”,剩余。

2、腊-腊:

①腊,音xī,干肉,《易•六三爻辞》:

“噬腊肉,遇毒。

”②腊,音là,古代一种祭祀名,阴历十二月。

原无意义联系,简化后,在①义上,不是一个词,;在②义上,两者属于一对一的关系。

3、钟-钟、锺:

原两个繁体字,意义上没有关系,前者为一种乐器(如“编钟”),又用作报时器物;后者为一种容器(如王充《论衡•语增》:

“文王饮酒千钟。

”),引申为汇聚,专注。

现简化成了一个字。

4、丑-丑:

不是一个词。

“丑”,干支名;“丑”,相貌差,羞耻。

5、折-摺:

不是一个词。

“折”折断;“摺”,折叠。

6、表-錶:

不是一个词。

“表”,外部,显示;“錶”,记时、测量的器物。

7、出-齣:

不是一个词。

“出”,从里到外,出去;“齣”,戏剧结构上的一个段落(如“一出戏”)。

8、板-闆:

不是一个词。

“板”,片状的较硬的物体;“闆”,本义“从门里往外注视”,后指店主。

9、厂-廠:

不是一个词。

“厂”,音hàn,山崖石穴,作偏旁;“廠”,棚屋。

10、了-瞭:

不是一个词。

音liǎo,了结;现代汉语用作助词,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音le。

“瞭”,①liǎo,本义“眼睛明亮”,又用作“明白”义;②音liào,远望。

七、下列每一组中的两个字是不是异体字,为什么?

1、不是。

二字所表示的不是同一个词,前字“相合”,后字“比并”

2、不是。

二字虽常通用,但本义不同:

前字“米中黑虫”(本为从虫弘声,避乾隆皇帝名讳“弘历”而改字),后字“弓有力”。

(题中“疆”应为“”。

3、不是。

二字所表示的不是同一个词。

前字“麻布”,后字有“铺开”、“传播”、“宣布”等义。

4、不是。

二字所表示的不是一个词,前字音jí,“口吃”;后字“进用食物”。

现均作“吃”,读音同为chī。

5、不是。

二字所表示的意义有交叉,但不是一个词,前字“同伴”(如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

“携我好仇,载我轻车。

”),又作“仇恨”、“仇敌”义;后字“应答”,又作“校对”、“仇敌”、“仇恨”。

在“仇敌”、“仇恨”二义上,两字古常通用。

6、是。

二字表示同一个词。

7、是。

二字表示同一个词。

8、不是。

前字本指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假借来表示豆类植物,又以类化方式加偏旁另造区别字。

9、不是。

后字据《说文》释为“借也”,在此意义上与前字相同,但“假”的其它意义并非后字所有,二字实际上是本原字和区别字的关系。

10、不是。

二字所表示的不是同一个词,前字本义“兽、畜颔下垂肉”,又假借为疑问代词等;后字合成“□(‘行’中“胡”)□(‘行’中‘同’)”,现简化为“胡同”,指小巷。

八、说明下面句子中假借字的用法

1、剥:

有本字的假借,通“攴”,击。

2、①逝:

有本字的假借,通“誓”,发誓。

(另二说,“逝”为往义,或作句首语气词,按此则不属假借。

)②女:

没有本字的假借,第二人称代词,“你”。

(第二人称代词中同“女”的还有“汝”,本指水名,即“汝河”,假借来表示第二人称。

3、信:

有本字的假借,通“伸”,伸展。

4、辩:

有本字的假借,通“辨”,分辨,辨别。

5、罢:

有本字的假借,通“疲”,疲劳。

九、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是什么意思?

这些字后来在字形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1、知:

音zhì,智慧,聪明。

为假借义加偏旁另造分别字“智”。

2、要:

音yāo,本义指人的腰部,题中即用此义。

为本义加偏旁另造分别字“腰”。

3、说:

音yuè,高兴。

为假借义换意符另造分别字“悦”。

4、弟:

音tì,敬爱兄长。

为引申义加偏旁另造分别字“悌”。

5、辟:

避开。

这假借义加偏旁另造分别字“避”。

十、下面几句话中的“鄙”是什么意思?

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1、①边邑;②质朴;③见识浅陋;④轻视。

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联系。

分析字形结构(字形义)“鄙”从阝,“边邑”即其本义。

由此以连锁式引申出后面三个意义:

质朴(地处边远,民性质朴)→见识浅陋(质朴而见闻不广)→轻视(因见识浅被看不起)。

 

作业3•语法部分

一、填空

1、作判断句的谓语;作状语。

2、第三 3、数;单数、复数。

4、述宾结构 5、(本小题答案已出,空线或在“基数词”,或在“有”。

) 6、谓语的修饰语 7、及物动词 8、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

 9、动态变化 10、词序;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

 11、连词 12、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

(题中“和大”应为“很大”。

二、名词解释

1、意动动词:

及物动词的一个小类,语义特征是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是某类人或事物。

2、无定代词:

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指代对象,只能作主语,有“或”、“莫”。

“或”肯定,“莫”表示否定。

3、表敬副词:

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包括敬辞、谦辞。

说话人向听话人用敬辞“请”、“谨”、“幸”等直接表达敬意,用谦辞“敢”、“窃”、“伏”等间接表达敬意。

4、转指:

谓词性成分由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5、等立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分别叙述、描写相关的几件事,或同一件事的若干方面。

三、问答题

1、性质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其判断标准有三:

①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构成一个组合。

如“(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性质形容词“奇”后带代词宾语“之”,构成述宾结构。

②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一般活用为意动动词。

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高”这一形容词与“所”组成助词结构,本身活用作意动动词,“认为崇高”。

③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足”等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助动词一般只能跟动词,本句“能”后是形容词“贫”,活用作动词。

2、宾语前置有四种基本类型。

①疑问结构里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要前置。

如“吾谁欺?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也要前置,如“将何以赡之?

②否定结构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充任的宾语,一般要前置。

如“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这一类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代词作宾语,二是必须是否定结构。

③用“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

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另,标记宾语前置结构还有两种格式:

a、前面加上表示强调语气的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述语”的固定格式。

如“惟余马首是瞻。

”b、“此/是+之+谓……”。

如“四方之民莫不具至,此之谓圣治。

④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必标记就可以置于述语或介词“以”、“用”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3、助词“之”,插在主谓结构之中,构成“之”字结构,即“主语+之+谓语”。

这是指称化的主谓结构,表示原主谓结构自身事物化、事件化。

如“人之爱其子,亦如余乎?

连词“之”在古代汉语很特殊,只能有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的”总是粘着于其他成分,是定语的后附性成分;“之”是介接性的,总是插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有五种。

①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项)梁父即楚将项燕。

③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④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

如“夫战,勇气也。

⑤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

5、(本题所问针对“不带标记的被动句”,因其形式与主动句相同。

答案参见《学习指导书》P.137)

可从三个方面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①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如“鹿禽。

”“禽”即“擒”的古字,作谓语,是人的动作行为,全句表示被动意义——鹿被擒获。

②谓语是及物动词,从表面上看主语,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并且也无法补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句子是被动意义。

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屈原”充任主语,表面上似应为动作行为发出者(或施事者);“放逐”充任谓语,后无宾语,也不能补出(即屈原并未放逐任何人),全句表示被动意义——屈原被放逐。

③在主动宾齐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

如“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蒙恬”充任主语,发出一系列行为“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斩阳周(‘阳周’地名,名词性成分作补语,‘在阳周’)”,而“斩”是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而又不利于主语(即不是蒙恬去“斩”什么人),全句表示被动意义——被斩于阳周。

6、根据介宾结构作状语的语义表达,这类单句分为三种类型。

(注:

教材P.343“可以把这种状语分为两类,以下列出则为三类。

”)

①介宾结构表示原因。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介词“以”与“君贱之”组成介宾结构,充任句子中的状语,表示原因,“因为孟尝君轻视他”。

②介宾结构表示假设条件。

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如”连接假设条件分句,与谓词性成分“知此”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如果知道这样”。

③介宾结构表示让步条件。

如“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介词“纵”连接让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