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436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docx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d7cbbe9eecd8400c851a3921e440faf6

绝密★启用前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唐诗云: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

2.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

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4.据记载,宋代东京汴梁宣德楼南边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问”。

这反映了

A.市场规划混乱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中央集权削弱

D.城市防御功能增强

5.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

“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6.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尚书·酒诰》记载:

“殷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这说明

A.商业开始出现

B.长途贩运的经商风在商朝盛行

C.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

D.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8.“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9.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

B.商业繁荣与城市相联系

C.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D.长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

10.杜佑《通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当时“天下无贵物,长安和洛阳的米价每斗不过二十文,面粉每斗三十文,绢每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可见当时

A.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B.经济进步推动商业繁荣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国内长途贸易兴盛

11.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2.元朝时,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的是

A.扬州

B.广州

C.泉州

D.上海

13.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

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

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

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材料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

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袤的沿线上焕发着新春。

——摘编自XX百科《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夜船归草市”可知,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经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夜船归草市”。

2.A

【解析】

【详解】

“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充分说明“交子”具有一定“防伪”功能,故A项正确;“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交子”的出现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交子”是货币,而唐代的飞钱是汇票,不能直接用于交易,故D项错误。

3.C

【解析】

宋朝出现交子,明清出现商帮,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坊市界限严,不利于城市发展,B错误;商业发展繁荣,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C。

4.B

【解析】从材料“宋代在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许市人买卖于其间”中可以得出商品贸易突破了坊市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功能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中央集权和城市防御功能增强,故CD项排除。

点睛:

材料“宋代在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反映了宋朝商业发展,导致城市功能的变化。

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徽宁会馆”碑记:

“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可以看出苏州盛泽镇商业繁荣胜过其他地方,故本题答案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废除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选;C项与历史史实不符,自然经济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解体;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没有体现商品经营。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的商业·商业市镇的繁荣

6.D

【解析】

据所学可知明中期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据此分析可知商帮主要活跃于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时期还没有出现商帮,故ABC项排除。

【点晴】紧扣“商帮”,再联系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准确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必须熟知。

7.C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殷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说明商代已经出现了以商业谋生的商人,即职业化商人,故C项正确;商业开始出现于原始社会,故A项错误;题意主要反映了商代出现以商业谋生的人,没有体现长途贩运的经商之风,故B项错误;题意没有涉及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的内容,故D项错误。

8.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郑是春秋时期一个小国的名称。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说明“市”受时间地点的限制,D项正确;A项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北宋时期。

故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

9.B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体现的是汉代长安城市坊分开的布局,因为居住区不能从事商业交易,所以这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这反映了商业繁荣与城市布局相联系,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故A项错误;材料核心信息是长安九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汉代实行了严格的抑商政策,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汉代长安城以军事和政治职能为主,故D项错误。

【点睛】

把握材料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中的“而”表示转折,材料的核心信息在“而”后面,由此排除C项。

10.B

【解析】

【详解】

“天下无贵物,长安和洛阳的米价每斗不过二十文,面粉每斗三十文,绢每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说明开元年间粮食和纺织品极为富足,商业非常繁荣,由此可知,唐代经济进步推动了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唐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材料体现不出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市民生活的丰富性,故C项错误;材料体系不出国内长途贸易兴盛的内容,故D项错误。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即唐代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故选B。

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南宋私营商业不会居主导地位,也不会超过农业,故AC不合史实;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故排除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12.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的是泉州,故C项正确;扬州不是沿海港口城市,从唐代开始成为重要的内河航运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手工业城市,故A项错误;广州在清代实行闭关锁国之后成为清政府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故B项错误;上海鸦片战争后成为中国最重要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故D项错误。

13.A

【解析】

由题干可以知道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这说明了当时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即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故A项正确。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排除D。

点睛:

材料中“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反映的是南北方间不同地域间的商品交换,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14.

(1)状况:

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

原因:

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

(2)主要因素:

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

【解析】

【详解】

(1)问,“布局状况”,根据材料一信息“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概括得出:

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加强、商业政策、加强管理等角度分析。

(2)问,“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二信息“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

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角度分析。

15.

(1)原因:

唐朝封建经济繁荣发展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唐朝政策开明,社会安定,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唐朝西部疆域广阔,先后设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贸易往来,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国力富庶,对很多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

(2)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贯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欧亚大陆人民的交往桥梁等。

【解析】

【详解】

(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材料二信息“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封建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开放、设机构管辖、唐朝综合国力、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角度分析。

(2)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三信息“‘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贯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欧亚大陆人民的交往桥梁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