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979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 1.docx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1

2020年七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禁用涂改液、涂改带等涂改工具。

班级:

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7)题。

(共16分)

近两年,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持续走红。

【甲】(截止、截至)目前,它已成功举办两季。

《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中国诗词的嘉年华、群英会。

对《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会这么火(A),嘉宾蒙曼认为“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

传媒研究者靳智伟也表示,中国人对诗词独特的文化情结构成了该节目热播的社会基础。

①“当有选手【乙】(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出现在舞台上说‘只为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的时候,当有选手得知母亲住院选择放弃比赛的时候,”南开大学副教授张静说(B)“他们______行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妙义。

节目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有理性的声音出现。

不少人认为,诗词大会只要是考_____选手的诗词储备和记忆力,他们更希望节目能在传播诗词历史文化上、在倡导诗词创作上【丙】(大显身手、大有可为)。

“我们诵读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C)更重要的是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

”张静说。

翰墨飘香,讲述悠悠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应加大诗词等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

中办、国办已发出通知(D)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横线上应填入的字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精髓suí考察cháB.精髓suǐ考查chá

C.储备zhù践行jiànD.储备chǔ饯行jiàn

(2)文中【甲】【乙】【丙】处应选择的词语分别是()(2分)

A.截至屡败屡战大显身手B.截至屡战屡败大显身手

C.截止屡战屡败大有可为D.截止屡败屡战大有可为

(3)对文中ABCD处标点使用判断正确的是()(2分)

A.,:

,:

B.,,,:

C.,,,——D.?

,:

(4)根据语境,请你给文中第四段中的“翰墨飘香,讲述悠悠历史”选择一个下联()(2分)

A.丹青入梦,谱写泱泱文明B.梅花映雪,承载泱泱文明

C.纸砚传情,谱写泱泱文明D.诗词藏韵,承载泱泱文明

(5)下面的这段话,放在原文①②哪处更加合适?

(2分)

对节目冠军武亦姝,蒙曼点评道:

“她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是有诗意是她心中,诗歌的真善美是深植于她心中的,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答:

_______处

(6)有位同学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后,写了一段观后喊,其中字、词、句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指出来。

(3分)

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我才知道自己的才疏学浅——诗词储备不仅少得可怜,反应速度也比场上选手慢得多;也才明白家长和老师让我们多背诗词的良苦用心。

感谢主办方,用这个精彩绝伦的节目让我体会到了唐诗的美轮美奂,让我感受到宋词的宛约豪放,我真实受益匪浅。

以后我要畅游浩瀚诗海,“衣带渐宽终不悔”!

字:

_______

词:

_________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飞花令”本为古人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hóng)《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

《中国诗词大会》上,将其改为两人依次吟诵带主题字的诗句。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来尝试一下,请你和老师依次吟诵带“花”字的诗句。

(3分)

第一轮

老师:

晓看红湿处,花重谨琯城。

——杜甫《春夜喜雨》

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轮

老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第三轮

老师: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还能继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

B.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C.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个人物,通过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也侧面表现了当时这会的冷漠残酷。

D.柳宗元与范仲淹身处同一时代,又同为“迁客骚人”,都曾在山水与诗文之中托物言志。

3.默写。

(共3分)

(1)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2)《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第4-8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来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秦伐韩,军于阏与①……王②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

“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③,武安屋瓦尽振。

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坚壁④,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⑤。

秦间⑥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⑦,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

“内之。

”许历曰: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不然,必败。

”赵奢曰:

“请受令⑧。

”许历曰:

“请就鈇质之诛⑨。

”赵奢曰:

“胥后令邯郸⑩。

”许历复请谏,曰:

“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阏(è)与:

地名,战国时韩邑,后属赵。

②王:

指赵惠文王。

③鼓噪勒兵:

击鼓呐喊,操练士兵。

④坚壁:

坚守营阵。

⑤增垒:

加筑营垒。

⑥间:

间谍。

⑦卷甲而趋之:

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

⑧请受令:

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

⑨请就鈇(fū)质之诛:

我请求接受死刑。

鈇质,古代腰斩时所用刑具。

⑩胥后令邯郸:

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

胥,等待。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与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天下之所顺B.有以军事谏者死。

C.皆以美于徐公D.必以分人

5.解释下列词语(3分)

(1)又何间焉:

(2)公将驰之:

(3)望其旗靡:

6.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文中的曹刿选择了在士气“________________”这一恰当时机出击,乙文中的赵奢面对秦军“其来气盛”的状态选择“________________”,最终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用原文回答)(2分,每空1分)

8.乙文中写赵奢带领军队离开邯郸后下令不让进谏军事,有人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将他斩首,以震军纪。

他之后怎样做的呢?

阅读乙文第二、三段,请用现代汉语简述在此之后赵奢取胜的经过。

(限100字以内,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共10分)

9.儒家经典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无论是《论语》传达的“仁”,还是《孟子》强调的“义”,都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所传承,这种民族精神更在《红岩》中的一个个革命者身上得到了诠释。

请根据你对《论语》和《红岩》的阅读体会,完成

(1)-(3)题。

(共6分)

(1)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适用于下列何种语境?

()(2分)

A.江姐面对严刑拷打说: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字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

B.甫志高在诱引江姐被捕时说:

“党给了我什么好处?

凭什么要我为你们卖命?

哼!

一天到晚担惊受怕,还要装出笑脸忍受无尽的批评指责!

C.特务郑克昌,在他假装受审被打成重伤以后,对同志们说“我不能睡在这里”,他指了满屋的人,像受了侮辱似地愤然地说,“我穿这么多衣服,同志们却穿着单衣睡在门边,我不能只图自己舒服,让大家在门口受凉”。

(2)解放战胜时期,敌我斗争形势复杂,下面哪则《论语》适合送给地下工作者,以求能培养其识人之明。

()(2分)

A.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孟子著文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请从《红岩》中的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事件说明他们是如何舍生取义的。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四个语段写的是《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几位与虎有关的英雄、猛将,在横线处写出他们的名字。

(共4分)

①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老虎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老虎粪门,……那老虎朝他一扑,_____________不慌不忙,趁着那老虎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老虎颈下。

②你看_____________拽开步,迎着猛虎,道声“业畜!

那里去!

”那只虎蹲着身,伏在尘埃,动也不敢动。

却被他照头一棒,就打得脑浆进万点桃红,牙齿喷几点玉块。

③_____________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④夏侯惇对曹操言道:

“此乃陈留人_____________,勇力过人。

旧跟张邈,与帐下人不和,手杀数十人,逃窜山中。

惇出射猎,见他逐虎过涧,因收于军中。

今特荐之于公。

四、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1-13题。

(共8分)

【材料一】

我国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该系统命名为“夔(kuí)龙系统”。

“夔龙”系统从功能上,应该被称为“全球差分参考增强服务网”,即“DifferentialReferenceAugmentationGlobalOverlayNetwork”,其首字母合在一起的缩写为“DRAGON”,正好是龙,所以叫做夔龙也恰如其分。

夔龙系统的卫星导航信号是从距离地球22000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面进行播发,它包括5颗地球静止/同步高轨卫星和60颗以上的低轨卫星,形成一个星座组合。

从技术上说,夔龙单独并没有存在意义,它必须依托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才能够提供服务,且能够大大加强北斗的作用。

随着夔龙系统建设及运营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将拥有一把“以厘米为刻度感知世界的天尺”。

【材料二】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王之长。

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说文》“夔,神魖(xū)也,如龙,一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夔龙、应龙、烛龙、相柳”代表四季之龙,其中“夔龙”代表春天。

同时在古代神话中,“夔龙”即伏羲,也就是天上主管打雷的雷神,长有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不仅如此,相传舜的二臣名,一为夔,一为龙,夔为乐官,龙为谏官。

后用“夔龙”喻指辅弼良臣,因此,夔龙相当于舜帝的左膀右臂,大大增强了舜帝的影响力和统治力。

【材料三】

夔龙系统作为导航卫星增强星座系统是如何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呢?

夔龙系统能够帮助北斗系统消除大部分误差源。

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个导航卫星系统,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误差源。

其中有些误差信息可以计算出来,但要想达到更高定位精度,实时状态下必须消除掉误差源的绝大部分影响。

“夔龙”可以部分实现这个功能,但不能全部抵消。

国际上很多的卫星导航系统,都是使用地球高轨同步卫星加强,北斗也是这样。

夔龙系统是世界上首个低轨卫星星座导航卫星增强系统,它除了有5颗高轨静止卫星,还有60颗低轨卫星,可达到全球覆盖,这要远远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其他的辅助系统,可以提升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

另外,夔龙系统首先从300个以上的多系统卫星导航监测站获取①(观察、观测)数据,进而跟踪监测北斗导航卫星,生成星历(卫星运动的轨迹)。

一般来说,星历分成很多种,其中最准的“最终星历”从获取数据到公布需要14天左右公布,对②(实时、实地)定位毫无意义。

夔龙系统根据数据能生成一种快速星历,虽然精度不及“最终星历”,但定位速度快,并且精度也能够达到厘米级。

1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一下将北斗厘米级定位系统命名为“夔龙”的原因。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材料三】横线后的括号里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________,②处应填________。

(2分)

13.结合【材料三】的简要解释【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我国将拥有一把‘以厘米为刻度感知世界的天尺’”。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当建筑师是件浪漫的事》,完成14-16题。

(共10分)

当建筑师是件浪漫的事

1936年10月,金秋季节,她在“锦官城”成都呱呱坠地,长辈取名为“张锦秋”。

这个名字正好对应着叙事的三大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哪知道多年以后,张锦秋真的成了个“人物”。

从1987年至今,她一直担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她的办公室里除了书就是花草,离西安北城墙只几步之遥。

城墙维系着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魂魄,而张锦秋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心血,设计出一座座雄壮秀美、质朴舒适的建筑作品,和城墙一并呵护着西安,传承着中华建筑的千年文脉。

(1)藏起文学梦迈入建筑行

1948年,她随父母举家迁往上海,进入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就读。

她喜欢文学,一直梦想成为作家。

就在作家梦正酣时,父亲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临近填报大学志愿前,父亲要求张锦秋放弃当作家的想法,理由是从事专业文学写作必须具备非凡的天赋,光作文写得好成不了大气候。

他还分析了张锦秋的学习情况,认为她的数理化成绩不错,美术也不赖,适合当建筑师。

“我父亲说得很浪漫,让我觉得当建筑师和当作家一样浪漫,我就应下了。

”现在细细回想,张锦秋觉得自己没有多少抵触就听从了父亲的劝告,主要是因为建筑设计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她的父亲学土木工程出身,毕生从事公路技术工作;她的母亲曾就读于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她的大舅舅留德学习建筑设计,一度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而姑妈张玉泉更让她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建筑设计的美妙。

张锦秋至今记得,家里的餐厅、卧室都放着大幅的图纸板,高高的绘图桌,她经常在这些桌子的大图板上写作业。

橱柜中摆放着许多建筑杂志,张锦秋有事没事就拿来翻翻。

特别是客厅的墙上挂满了张玉泉设计作品的照片。

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让张锦秋毅然听从了父亲的意见。

不过,爱好文学练就的修养让她受益一生。

文学的气息,充盈在她作品的形与神之间。

(2)大师身言教徜徉清华园

1954年,张锦秋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清华大学建筑。

她的导师就是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

张锦秋说:

“在建筑创作的天地里,我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5年的大学生活,张锦秋学习的主要课题是中国园林建筑。

有一次,梁思成造访了真武阁,约张锦秋做笔录写一篇学术文章,在书房里踱步斟酌文章,不一会儿,一篇好文章写就了。

“我对‘仰之弥高’这句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梁思成先生给我树立起了一个人奋斗的标杆,引导我一生为之努力。

有一回,梁思成说他喜欢豪放的、有“帅”劲的艺术风格,但是他的字和画工整有余,“帅”味不足,并引为一生的遗憾。

他还顺手从案头拿起一份手稿让张锦秋看,并道:

“看到自己‘帅’不起来,所以我就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字,至少要使人家看得清楚。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张锦秋说:

“就是这句话,使我以后再也不敢伸胳膊伸腿地乱写‘自由体’了。

在她的心目中,梁思成是一位卓越的学者,“他的热情关怀,他的渊博知识,对专业真挚的感情,继承发扬祖国建筑传统的雄心壮志,对于鼓励我们年轻一代热爱专业、树立良好的学风和为祖国的建筑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3)开创“新唐风”名冠长安城

1966年,张锦秋结束了清华的学习,来到了西安。

那段时期,旅游开发的意识开始萌动,驰名中外的华清池成为首选的重点,但这个景点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

设计任务落到了张锦秋供职的西北设计研究院。

领导听说张锦秋学过古建筑,就把设计的任务交给了她。

设计唐代风格的建筑,这对于张锦秋是头一回。

但以此为发端,西安成了张锦秋的舞台,她凭借自己独树一帜的“新唐风”建筑设计风格,在这个舞台上迈着轻盈的步伐。

近20年来,在陕西奉献了一座座具有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佳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唐”工程、法门寺工程、华清池御汤遗址博物馆、群贤庄小区、西安市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西安市博物院、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基于她的非凡成就,2005年西安市政府为她颁发了首届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

张锦秋说如果自己有点成绩,功劳都应该归于自己的恩师。

“我在大学里没有系统学习唐风建筑设计,但老师们教会了我研究方法,属于‘授人以渔’,让我能轻车熟路地开展工作。

“先人的智慧给我们以启迪,有助于我们建筑师开阔设计思路,提高创作境界。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

”张锦秋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4)豪情今犹在宁静淡泊心

对吴良镛先生,张锦秋怀着由衷的崇敬。

他的一席话,张锦秋至今难忘:

“张锦秋,你是个建筑师,你可要坚持原则啊,不要拿原则做交易!

她设计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因其整体规划严整、传统风格浓郁而成为西安新地标之一。

有些城市的相关领导带着诚意找到张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设计一座这样的公园。

张锦秋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

“你们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关系?

风马牛不相及!

张锦秋很清楚她的场域有多大。

她的设计方案大多是给西安这座城市量身定制的,所以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西安,陕西以外更少涉及。

曾经有外省单位高薪聘请她出任各类职务,她始终不肯离开这里。

有朋友问她在大西北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

张锦秋的回答干脆又有力量:

“熬什么?

挺好嘛!

所以,对西安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她都深怀感情。

在设计陕西省图书馆时,工地上有一块高低不平的坡地,大家都想着要把坡地铲平了好施工。

张锦秋不同意,因为这里是唐长安城保留下来的惟一一处高地。

对西安的历史,她了如指掌;对优秀传统文化,她由衷地热爱;对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宝库,她不禁发出感慨:

我们又能为后代留下什么?

古稀之年的张锦秋,正以这般的干劲与激情,迎接着生命中的丰收季节,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好一个锦绣的金秋时节。

14.阅读全文,请你用一小段话向身边的人介绍张锦秋先生,说清对她的评价以及她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四个小标题对应着四部分,下面的张锦秋先生的这段话插入哪部分最为恰当?

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一个城市就是一篇大文章,某个建筑就是其中的一个段落,或者只是一句话。

段落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要有衔接,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否则就成了天书,谁也看不懂。

”问题是,现在的很多城市就是让人看不懂,而且千篇一律,集体让人看不懂。

插入第_____部分(只填序号)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3分)

题目一:

有人说本文的题目可以改为“建筑大师张锦秋”,你怎么看?

请简述理由。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