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880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docx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

任务书

1、设计题目:

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如餐具洗涤剂、化妆品、涂料、洗衣液等)

2、所用原料名称及其质量指标

3、产品配方(可以1吨产品计算投料量)

4、工艺流程图及其工艺条件

5、设备选型表及说明

6、产品质量指标及其质量控制点

7、安全生产规则及其三废治理

8、设计要求:

(1)配方设计合理;

(2)主动查阅资料,结合实际能提出问题有创新能力;

(3)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合理、规范;

(4)设计说明书规范有条理。

(参照我校《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1、前言

化妆品的使用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几世纪的埃及、希腊和中国。

据考证,化妆品的应用最早发源于埃及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而现代化妆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妆品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随着精细化工、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化妆品的科技内涵也随之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已越来越受到社会民众与各国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

而光洁、白皙、红润的皮肤一直是东方女性所追求的,更是近年来我国及日本、东南亚等国妇女多推崇的时尚。

受其影响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市场日趋活跃,产品销量与日俱增。

这类产品已成为护肤化妆品的主流品种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化妆品的需求从过去的单一护理型相现代功能型转化。

今天的城市女性追求的是肌肤更深层次的生理性变化,追求整体皮肤的白皙,色斑的淡化、祛除以及防止色素沉着的产生。

对美白、祛斑产品的要求是安全、温和、有效,要求产品的品质更高,更具科技先进性,品牌更具知名度。

【1】

2、影响皮肤的颜色

影响人的肤色有遗传冈素,也有环境因素。

在通过利用可改善的环境条件,去改善肌肤的状态。

正常皮肤的颜色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①皮肤内色素含量如黑色素、类黑色素和胡罗卜索等色素。

②皮肤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与还氧血红蛋白的含量。

③皮肤的厚度及皮肤表面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其中黑色素含量的多少对皮肤的颜色起决定作用。

【2】

3、黑素形成机理与皮肤的美白途径

3.1黑色素的形成过程:

存在于黑色素细胞组织中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等酶的作用下经多巴、多巴醌、多巴色素、二羟基吲哚等中间体逐步转化为真黑色素。

进而,黑色素细胞组织将黑色素转移到表皮基底层细胞中,随着细胞的新陈代谢而被带到角质层中,最后随角质化细胞脱落。

但当黑色素过速增长和分布不均时,就会造成局部皮肤过黑及色素沉着。

3.2皮肤的美白途径

要想达到美白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主要途径:

一种途径是防止色素的生成;另一种途径则是促使生成的色素分解并排泄出体外。

需要抑制生成或排出体外的皮肤色素有黑色素、脂褐素和叶红素。

黑色素和叶红素(又称胡萝卜素)为生理性物质,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对人体无害;而脂褐素则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根据对人体皮肤色素沉着的影响程度,抑制与排除黑色素是美白化状品采用的主要办法。

黑色素的生成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其中酪氨酸酶是最重要的一种。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许多美白产品都是以抑制酪氨酸酶而得以实现的。

最近的研究发现,另有两种酶对黑色素的形成也是重要的,一种称为多巴色素互变酶,另一种为DHICA氧化酶,抑制这两种酶的作用同样可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黑色素生成不仅局限于线粒体内,也不完全是黑色素细胞内的事情。

近年来,有关黑色素形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黑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素的活性受到网络控制,皮肤内黑色素细胞、角质细胞、朗格罕氏细胞、真皮内弹性纤维细胞、乳突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组成“电讯一交互网络(即胞质网络),受生长增殖因子和化学传递物质的调控,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一研究发现,为美白剂、美白产品的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些专家认为,“胞质网络调控”将成为今后美白产品研究的新热点。

另有研究发现,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后,其角质细胞会作出反应,并释放出一种称为内皮素的物质。

内皮素与黑色素细胞膜受体结合,会促进黑色素细胞增殖,合成更多的黑色素,合成新的DNA,以对抗紫外线的照射。

人们已经从植物提取液中找到了一种对抗内皮素的物质(即所谓内皮素拮抗剂),它抢先与内皮素结合,从而阻止了内皮素与黑色素细胞膜结合,达到抑制黑色素生成的目的。

以上所述是美白的一种重要途径,即预防、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而另一种主要途径即是促使已生成的色素排出体外。

皮肤色素排出体外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黑色素、脂褐素和血红素,在一定条件下会自行向角质层逐渐转移,最终随老化的角质细胞脱落而排出体外。

当然,为了加速这一排出过程,我们也可以在配方中使用一些皮肤细胞更新促进剂,如果酸、维生素等。

另外一种色素排出体外的方式是色素在皮肤内被分解、溶解、吸收后,在体内经血液循环系统排出体外。

【3】

4、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设计原则

设计美白产品,就要考虑美白的作用和效果。

美白化妆品首先要符合国家化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检测指标的要求口还要考虑配方中使用原料种类及配比问题。

功效成分如果选用单一美白活性成分,美白效果就不太明显。

多种成分复配才能功效显著。

另外乳化体系的选择防变色剂、紫外吸收剂、油相的选择与复配等均影响体系的稳定、外观和效果。

4.1剂型的选择

美白配方可选用的剂型比较多,一般有膏霜,乳液,液态(油、水)凝胶、面膜、面贴(纸巾、棉布)、泥膜等。

配方师可以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来选择不同的剂型,可以单一配制,也可系列化。

系列化的产品之间的合理组合能提供给肌肤完美的净白过程,同时在防晒、去皱、嫩肤、修复等方面发挥作用,使美白肌肤的同时,保持皮肤滋润、健康。

4.2美白功能性原料选择

用作美白去斑功能性的原料很多,有物理的、化学的、天然植物提取物等。

物理美白剂也称物理遮盖剂,如:

氧化铁、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等。

用到皮肤上会产生表观的白感,是一种假象变白,有时还会堵塞毛孔、皮脂腺等,易引起皮肤疾病(如局部炎症、粉刺等)。

化学合成的、天然植物提取的美白剂有曲酸及其衍生物、氢醌、熊果苷、果酸,维生素原B3(烟酰胺)、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蛋白分解酵素、薏仁、桑葚、芦荟、甘草萃取液、黄芩根提取物、桑白皮提取物等等。

众多的成分应用中各有优、缺点,使用时要科学选择与搭配。

使用较多、比较安全、效果较好的美白剂有熊果苷、曲酸及其衍生物、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抗坏血酸-熊果苷磷酸酯、植物提取液等。

化学美白剂是通过皮肤吸收起作用,大概起以下几种作用:

(1)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主要抑制或降低皮肤色素中间体(色素源)、黑色素的产生。

如氢醌、熊果苷等

(2)还原皮肤色素:

主要是将已产生的皮肤色素中间体(色素源)还原消除、抗氧化游离基、抗衰老。

如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维生素P等。

(3)色素还原和酪氨酸酶抑制双重功效。

如抗坏血酸-熊果苷磷酸酯类,可以起到双重美白的功效。

(4)增加角质细胞黑色粒子的降解、失活表皮及时剥脱等。

如果酸、曲酸及曲酸酯类、皮肤死皮剥脱剂等。

(5)增白皮肤。

如一些中草药类,选择性破坏黑色素细胞、抑制黑色质粒形成和降解剂等等。

因此在选择美白剂时要考虑这几种因素。

既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也要考虑对已形成的色素、色斑的淡化和还原。

加入适量的皮肤增白剂(中草药提取物)效果更明显。

有的配方中加入软化角质和皮肤死皮剥脱成分。

有规律地去角质能使美白成分更有效地渗透吸收,体现了深层净化结合美白调理的护肤概念。

另外组合配方的美白效果要能够测定。

4.3乳化体系的选择

美白化妆品的乳化体系一般选择O/W型,它与皮肤的亲和性比较好,而且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

乳化剂一般选用液晶型乳化剂,做出的产品肤感好,能较好地吸收,做出的膏体漂亮,并对活性物保持稳定也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配方师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乳化剂来组建配方。

4.4油性原料的选择

油脂的选择要考虑选择惰性的、不易氧化的油脂。

油脂不含杂质或杂质含量很低,因为油中的杂质对美白成分的稳定性也有影响,易引起产品氧化、变色等。

因此加入适量的螯合剂和抗氧化剂将有利于产品的稳定。

4.5保湿剂的选择

美白产品要有较好的保湿性,保湿效果好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渗透、吸收,增强美白效果,同时使皮肤细胞保持丰盈、滋润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选择保湿剂要考虑效果和成本。

普通的保湿剂,例如甘油、丙二醇等价格低,保湿效果一般。

较好的保湿剂象氨基酸保湿剂、海洋多糖保湿剂、芦笆胶油、吡咯烷酮羧酸钠及复合保湿剂等保湿效果比较理想,但是成本比较高。

高级的保湿剂如透明质酸,复合长效保湿剂如AMC等保湿效果很好,但价格较贵。

可以将这几种保湿剂复配使用,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供好的效果。

4.6增效剂的选择

添加一些保湿剂、角质软化剂、促渗剂等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起到增效作用。

另外加入一些抗坏血酸-酪氨酸酶抑制剂、维生素B3等对皮肤的美白也存在增效作用。

4.7其他辅助原料的选择

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可以有效阻断黑色素产生的外部引发因素,一定程度上起到美白保护作用。

并且防止皮肤晒伤,预防产品变色等。

软化角质剂、色素祛除剂的加入,可以减少表皮层的黑色素浓度,加速表皮色素细胞更新。

美白活性成分的加入量较高时,容易对皮肤产生刺激,适当地加入抗敏剂,可以消除产生的炎症。

保湿、嫩肤剂的加入,在美白的同时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适量加入抗氧化还原剂、色泽保护剂、防腐剂、香精等。

对于以上成分,配方师可以选择性地添加,做到产品稳定、效果较好即可,同时要考虑成本的限制。

【4】

5、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生产原料及质量指标

5.1基础润肤原料:

5.1.1植物油类

橄榄油、杏仁油、棉籽油、花生油、霍霍巴油、茶籽油、鳄梨油、杏核油、石栗子油、月见草油、牛油树脂、芝麻油、

5.1.2蜡类

蜡类是高碳脂肪酸和高碳脂肪醇构成的酯。

这种酯在化妆品中起到增加稳定性、调节黏度、减少油腻感等作用。

主要用于化妆品的蜡类有:

棕榈蜡、小烛树蜡、霍霍巴蜡、木蜡、羊毛脂、蜂蜡等。

5.1.3烃类

在化妆品中,主要起溶剂作用,用来防止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提高化妆品的保湿效果。

通常用于化妆品的烃类有液体石蜡、固体石蜡、微晶石蜡、地蜡、凡士林等。

5.1.4合成油脂

合成油脂原料指由各种油脂或原料经过加工合成的改性的油脂和蜡,其组成与原料油脂相似,并保持了其优点,而且在纯度、物理形状、化学稳定性、微生物稳定性以及对皮肤的刺激性和皮肤吸收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已广泛用于各类化妆品中。

常用的合成油脂原料有角鲨烷、羊毛脂衍生物、聚硅氧烷、脂肪酸、脂肪醇、脂肪酸脂等。

5.1.5脂肪酸、脂肪醇和酯类

脂肪酸:

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脂等。

脂肪醇;月桂醇、鲸醇、硬脂醇,丙二醇、丙三醇、山梨醇等

脂肪酸酯类:

硬脂酸丁酯、异硬脂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棕榈酸异丙酯等。

5.1.6乳化剂

乳化剂是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能降低液体间的界面张力,使互不相容的液体易于乳化。

乳化时,分散相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均匀的分布在连续相中,乳化剂在这些液珠的表面形成薄膜或双电层,以阻止它们的相互凝聚,保持乳状液的稳定。

要配置稳定的乳状液,可以加入单一组分的乳化剂,也可同时加入几种乳化剂。

乳化剂分为阴离子乳化剂、阳离子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

5.1.7增稠剂

增稠剂通过与表面活性剂形成棒状胶束、与水作用形成三维水化网络结果或利用自身的大分子长链结构等是体系达到增稠的目的。

能够作为增稠剂的物质很多,从相对分子质量来分有低分子增稠剂,也有高分子增稠剂;从功能团来分有电解质类、醇类、酰胺类、羧酸类和酯类等。

5.1.8抗氧化剂

酚类抗氧剂、醌类抗氧剂等。

5.1.9防腐杀菌剂

化妆品中使用防腐剂、杀菌剂的目的是抑制微生物在化妆品中生长繁殖,起到防止制品劣化变质的作用。

如:

苯氧基乙醇、苯乙醇、二苯基苯酚、六氯酚、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等。

5.1.10感官修饰体系原料

香精、色素等。

5.2质量指标

6、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配方实例

一个好的配方不是原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各原料的有机结合,使原料在相容性、配伍性、协同性方面达到最佳效果。

在设计膏霜配方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成本尽可能低

(2)配方原料品种尽可能少,以减少配伍困难

(3)工艺尽可能简单,使容易操作,工艺重现性号;

(4)刺激性降至最低,防腐剂、香精;乳化剂是引起刺激的主要原因,应慎重选择。

 

7、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及工艺条件

8、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生产设备选型及说明

设备名称规格型号主要产地参考价格(万元/台)

均质机GYB-30-6D上海1.5-2.5

9、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生产工艺的主要质量问题和控制方法

9.1膏体外观粗糙不细腻

可能原因:

9.1.1原料未充分溶解

油相固体原料未充分溶解;水相高分子原料预分散不充分;后序添加原料又不溶解外相成分。

控制方法:

提高油相原料溶解温度,增加保温时间;增加水相高分子原料预分散不充分;再乳化前,必需检查油、水相的溶解情况;检查后序添加原料,排除又不溶解外相成分。

9.1.2乳化剂质量问题

乳化剂有效含量不够。

可能称料过程出现问题或乳化剂原料变质所引起。

控制方法:

核实乳化剂质量和称料数量。

9.1.3均质乳化时间不够或均质机工作不正常

控制方法:

核实乳化均质时间和均质机工作状态,一般均质时间控制在3-8min(O/W型乳剂类产品)

9.1.4降温速度过快

控制方法:

核实降温速度,一般降温速度控制在0.5-1摄氏度/min。

搅拌速度过快或真空度不够。

这两种情况可能会产生气泡,导致膏体不细腻。

控制方法:

搅拌速度一般控制在40-60r/min。

真空度在-0.05-0.1MPa,如果真空达不到要求,应该检测真空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9.2油水分层

可能是乳化剂质量问题,均质乳化时间不够、均质机工作不正常和降温速度过快。

控制方法:

参见1中个方法。

9.3黏度异常

黏度过大或过小,此种情况与增稠剂或固体油相原料有关。

控制方法:

若过大时,将增稠剂或油相固相原料减量;若黏度过小则反之。

9.4膏体变色

可能原因有:

9.4.1主要是香精或活性成分不稳定所引起

若香精成分中含有不稳定香料,其日久或日光照射后色泽变黄。

部分活性成分也如此。

控制方法:

将同样用量单体香料(或活性成分)分别加入膏体试样中,做耐温试验。

在40℃恒温箱中放置15-30天,观察膏体的变色程度,同时做一空白对照。

也可做耐紫外线灯照射试验。

可以通过添加抗氧剂等稳定成分,来达到改善的目的。

9.4.2油脂加热温度过高

加热温度超过110℃,造成油脂颜色泛黄。

控制方法:

不使油脂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

9.5刺激皮肤

可能的原因:

9.5.1香精

香精中含有某些刺激性较强的组分,或为了掩盖硬脂酸的气味,加入过多的香精。

控制方法:

选择刺激性低的香精。

另外,不必为掩盖硬脂酸的油脂气味而多加香精。

一般情况下,加入0.5%香精已足够,而且香气应纯净不混杂。

9.5.2原料

选用原料不纯,含有刺激皮肤的有害物质,敷用后虽然短时间内没有感觉,但长时间使用就会有各种不良反应,例如:

原料中铅、砷、汞等重金属超过允许范围,就会引起皮肤瘙痒和产生潜在的危害。

控制方法:

选用纯净的优质原料,加强原料检验。

9.5.3膏体的PH值

若膏体PH值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刺激皮肤。

控制方法:

PH值必须控制在4.0-10.0。

9.6菌落总数超标

可能的原因有:

9.6.1容器污染

容器储存不当或预处理是消毒不彻底,导致产品被微生物污染。

储存若干时间后在气温适宜时表面发霉或因细菌繁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发胀变质,膏体香气变差、变酸等,也可刺激皮肤,引起过敏。

控制方法;严控包装材料质量,入库前,对包装材料进行严格的卫生检测:

妥善储存容器,空容器装入密封的纸板箱内或用热吸塑包装,不使灰尘进入;灌装膏体前必须做好消毒预处理工作,方可灌装。

9.6.2原料污染

原料被外部环境污染或水质差,被水中含有的微生物污染。

控制方法:

妥善保管原料,避免沾上灰尘和水分;可以适当延长有水相保温时间;采用去离子水,并用紫外线灯灭菌。

9.6.3环境卫生和周围环境条件

制造设备、容器、工具不卫生;场地周围环境不良,附近的工厂产生尘埃、烟灰或距离水沟、厕所较近等。

控制方法:

制造工段每天工作完毕后,用水冲洗场地,接触膏体的容器、工具清洗后用蒸汽或沸水灭菌20min,制造和包装过程都要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9.6.4出料温度过高

当半成品出料温度过高,盖上桶盖后,冷凝水在桶盖聚集较多,然后回落膏体表面,使表面的膏体所含防腐剂浓度降低,从而降低防腐能力,时间稍长,就可能导致膏体表面部分菌落总数超标。

控制办法:

降低出料温度。

一般膏霜出料温度为38-40℃,乳液出料温度为33-35℃。

【1】

9、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安全生产规则及三废治理

安全生产规则

为加强公司生产工作的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公司事业的发展,根据有关劳动保护的法令、法规等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规定。

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贯彻执行总理(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各级领导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生产要服从安全的需要,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对在安全生产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论处。

各部门和车间兼职安全生产管理员要协助主管领导贯彻执行劳动保护法规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处理本部门或车间的安全生产日常事务和安全生产检查监督工作。

要经常检查、本部门人员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

做好设备、工具等安全检查、保养工作。

及时向上级报告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情况。

做好原始资料的登记和保管工作。

职工在生产、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爱护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装置、设施及劳动保护用品。

发现不安全情况,及时报告领导,迅速予以排除。

对新职工必须先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才能准其进入操作岗位。

对改变工种的工人,必需重新进行安全教育才能上岗。

对特殊工种的在岗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安全技术培训,经有关部门严格考核并取得合格操作证后,才能准其独立操作;同时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

各种设备和仪器不得超负荷和带病运行,并要做到正确使用,经常维护,定期检修,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陈旧设备,应有计划地更新和改造。

电气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

电气设备应有可熔保险和漏电保护,绝缘必须良好,并有可靠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措施;产生大量蒸气、腐蚀性气体或粉尘的工作场所,应使用密闭型电气设备;有易燃易爆危险的工作场所,应配备防爆型电气设备;潮湿场所和移动式的电气设备,应采用安全电压。

电气设备必须符合相应防护等级的安全技术要求。

劳动场所布局要合理,保持清洁、整齐。

有毒有害的作业,必须有防护设施。

生产用房、建筑物必须坚固、安全;通道平坦、畅顺,要有足够的光线;为生产所设的坑、壕、池、走台、升降口等有危险的处所:

必需有安全设施和明显的安全标志。

有高温、低温、潮湿、雷电、静电等危险的劳动场所,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护措施。

易燃、易爆物品的运输、贮存、使用、废品处理等,必须设有防火、防爆设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守则和定员定量定品种的安全规定。

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地和贮存点,要严禁烟火,要严格消除可能发生火种的一切隐患。

检查设备需要动用明火时,必须采取妥善的防护措施,并经有关领导批准,在专人监护下进行。

根据工作性质和劳动条例,为职工配备或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公司必须教育职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不懂得防护用品用途和性能的,不准上岗操作。

努力做好防尘、防毒、防辐射、防暑降温工作和防噪音工程,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测,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有毒有害作业点,应进行技术改造或采取卫生防护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按规定发放保健食品补贴,提高有毒有害作业人员的健康水平。

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要实行每年一次定期职业体检制度。

对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应立即上报公司,由公司安全领导小组视情况调整工作岗位,并及时作出治疗或疗养的决定。

禁止中小学生和年龄不满18岁的青少年从事有毒有害生产劳动。

禁止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哺乳期从事影响胎儿、婴儿健康的有毒有害作业。

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公司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全公司的检查,每年不少于二次;各部门和车间每季检查不少于一次;各生产班组应实行班前班后检查制度;特殊工种和设备的操作者应进行每天检查。

发现不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整改,如本部门不能进行整改的要立即报告公司安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整改。

三废治理

废气:

常用的处理方法:

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五种。

废渣:

生产过程中排除的废渣,除少数组分回收利用外,大部分采用堆放处理。

常用处理废渣的方法:

化学和生物处理。

主要有中和、氧化、还原、水解、化学固定等方法。

废水:

常用的处理废水的方法:

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结语

俗话说:

一白遮百丑。

对于天生黄皮肤的亚洲女人来说,一直以来,都将能拥有白皙的肤质当做美容之中的重要课题。

除了拥有良好的睡眠,注意饮食规律以外,用适合自己的美白产品来改变皮肤的恶劣状况,绝对是最直接的好办法。

而目前美白化妆品的发展趋势如下:

趋势一:

美白仍是主打;

趋势二:

中草药护肤

趋势三:

抗污染

趋势四:

无添加护肤

趋势五:

绿色化妆品

 

致谢

在这次课程设计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首先,我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用心,给我们提供一个学习、锻炼、自我完善的机会。

在此期间,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而且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还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他们也为我解决了不少我不太明白的设计上的难题。

由衷的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化妆品配方设计与生产工艺》,董银卯,中国纺织出版社

[2]《美白化妆品设计》,叶志虹,广东化工,2009年第11期第36卷,总第199期

[3]《美白化妆品及其未来发展》,徐良,北京日化研究所,北京100061

[4]《美白化妆品的配方设计与研究》崔红梅,北京邦定源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