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docx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方向。
2.理解东北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的成因。
3.能够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确定其发展方向,并通过阅读地形、气温和降水有关材料,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概况
(1)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特点: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3)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地理要素与农业发展
地理因素
地理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
然
条
件
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季
有利:
雨热同季
不利:
纬度高,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地形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西部高原,周围山地环绕
农业生产类型:
多种经营
平原—种植业
山地、丘陵—林牧业
高原—畜牧业
土壤
黑土和黑钙土广布,河湖众多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
济条件
良好的工业基础
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
发达的交通
对外联系方便,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人少地多
人均耕地多,农业经营规模化
二、农业布局特点
1.东北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
(2)林业和特产区:
分布在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3)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主要分布区。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1.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问题及影响
(1)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2)后果:
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发展方向与重点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③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①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②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思考』
1.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
提示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可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降水量相差不大,但选择的农业类型却有所区别,原因是什么?
提示 松嫩平原耕作农业和畜牧业均有分布,而三江平原只有耕作业,这是因为三江平原上有多条河流汇合,低洼过湿,不适合牧草的生长和牧业的发展。
通过对沼泽的整治和改造,三江平原可以成为优质的粮食作物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提示 ①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②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③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④运输方便。
[预习效果自测]
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冻土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冻土层的存在,减轻了气候的寒冷程度
B.冻土层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不易引起沼泽化
C.冻土层能抑制河流向下侵蚀
D.冻土层使其上的建筑物更加稳固,有利于交通建设
解析 冻土层的存在,增加了气候的寒冷程度,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易引起沼泽化;冻土中的季节性冻土在夏季时会冻胀甚至融陷,对其上的建筑物危害较大,不利于交通建设。
答案 C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
B.降水稀少不利于农业生产
C.黑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
D.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
解析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土地肥沃,土壤一般呈黑色,称黑土地,而且气候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东北地区处在中高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获得热量相对较少,热量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源、能源和技术装备,也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故D符合题意。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 D
3.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①热量条件好 ②土壤肥沃 ③人均耕地多 ④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因土壤中富含腐殖质被称为“黑土地”,同时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人均占有耕地多,有较多的余粮供应外地,商品率高,使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故选C。
答案 C
阅读甲、乙两图,回答4~6题。
4.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
5.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B.动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
6.针对甲图所示区域的特点,可知该地区是全国性的( )
①商品粮基地 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 ④牧业基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4题,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不同。
第5题,甲图中P平原是我国东北平原,该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第6题,甲图所示区域中地势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商品粮生产;山区适应发展林业。
答案 4.B 5.D 6.C
探究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后来变为“三大仓”:
“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棉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材料二 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表示:
具有年产360亿千克粮食生产能力的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1)“北大荒”农垦区冬春季常有6~8级大风,分析该地区冬春季多大风的原因。
(2)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北大荒”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与南方的商品粮基地比较,“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突出优势有哪些?
(4)“北大仓”走向“北大商”主要靠什么?
答案
(1)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地形较平坦;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高低纬度间气压差大。
(2)南大荒:
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西大荒: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温差大。
(3)平原面积广大,耕地连片,便于机械化耕作;黑土肥沃;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
(4)加大科技投入,面向国内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反思归纳』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当地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如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如下表所示:
地形
三面环山,中部平原面积广大,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业发展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不足
水文
河湖较多,水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同时有利于渔业发展,但南部平原水源不足
土壤
沃野千里,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植被
林地面积广,森林资源蕴藏量大,林业发展潜力大;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分析。
如东北地区工业、交通和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
3.图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其发展成就
规律方法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适宜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一类。
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有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高等。
珠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
『即时巩固』
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个更强?
请用数据加以说明。
(2)下列四图中表示乙城市降水量逐月分布状况的是( )
(3)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当,为什么?
(4)据图文信息判断C山脉的名称。
(5)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解析 第
(1)题,大陆性的强弱可以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来衡量。
温差大、降水量少是大陆性气候的典型特征,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定甲城市大陆性更强。
第
(2)题,结合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规律可以判断D项正确。
第(3)题,太阳辐射总量取决于两地的纬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等因素。
此题中剖面图走向为西北—东南向,则乙城市比甲城市纬度更低,正午太阳高度角乙>甲,但由于甲城市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更长,同时甲城市大陆性比乙城市强,也即甲城市的阴雨天气比乙城市少得多,综合上述因素,甲、乙两城市年辐射总量相当。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山脉东侧为平原,西侧为高原,结合距海距离、年降水量、积温等因素可判断为大兴安岭。
第(5)题,A地降水少,积温低,为草原区,发展畜牧业较好;B地为平原,积温较高,降水也较多,可发展种植业;C地为山地,应发展林业。
答案
(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
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为46.7℃,年降水量少,约为280毫米;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为42.4℃,年降水量比甲城市大,约为420毫米。
(2)D
(3)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
因此接受的太阳辐射与乙城市相当。
(4)大兴安岭。
(5)A——畜牧业;B——种植业;C——林业。
探究点二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探究活动』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2)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和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4)东北地区可划分为哪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4)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反思归纳』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正是依据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
产区域
主要分布区
主要产品及分布区
生长条件
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
主要包括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辽河平原
玉米——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现已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小麦——北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最为集中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夏季温暖,雨热同季,能满足一年一熟
林业和
特产区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蒙古栎、白桦——大兴安岭;红松——小兴安岭、长白山区;鹿茸、人参——长白山区;柞蚕茧——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苹果梨——延边;苹果——辽南地区
丘陵山区,地形起伏,降水较多
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
西部及部
分林区草
地
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的三河地区;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
草地广阔,农耕区饲料丰富
规律方法 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思路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即时巩固』
1.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读图回答
(1)~
(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④
解析 第
(1)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因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
第
(2)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为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两国玉米带由于冬季较冷,复种指数低,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答案
(1)D
(2)C
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
甲>乙>丙;降水:
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 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
第
(1)题,甲为大兴安岭、乙为松嫩平原、丙为长白山区,东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特征。
东北地区河流春季积雪融水使河流水位升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处于高水位,即河流一般有两次汛期,其中夏汛水量较大,即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该地区一些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流存在凌汛现象。
从等温线判断甲地气温最低,从年等降水量线看丙地降水最多、甲地最少。
第
(2)题,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土壤肥沃,粮食生产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该区由于纬度位置较高,热量相对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答案
(1)C
(2)B
探究点三 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
『探究活动』 黑土地腐殖质丰富、土壤肥力高,有“土中之王”的美誉,且十分稀缺。
东北地区是世界上三大块宝贵的黑土区之一,主要分布在松花江、辽河流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个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严峻事实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
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1)东北地区农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除了黑土流失外还有哪些问题?
答案
(1)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广,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粮食的商品率高。
(2)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等。
『反思归纳』
1.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特点
原因(条件)
影响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地形平坦,集中连片,耕地面积广
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建立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
便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2.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农业区域
存在问题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水土流失、
黑土退化、
土地沙化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草场退化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林地面
积缩小,
森林质
量下降,
重采伐、
轻抚育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
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规律方法 确定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一般步骤
1.判断农业类型及特点:
通过地图、景观图、地理位置或景观文字描述等信息,判断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从而了解其生产方式、特点。
2.确定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若已知该区域农业位置及类型,可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确定发展方向;若依据材料无法准确判断其类型,则根据已知条件,如该区域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的历史情况,来综合判断问题所在。
3.根据问题确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了解该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是确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核心。
例如,黄淮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导致中低产田分布广泛,因此其发展方向则是注重中低产田改造。
『即时巩固』
1.2014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伊春森林食品节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
本届展会以“畅游林都伊春、尽享绿色盛宴,搭建经贸交流平台、促进特色农产品流通”为主题。
在伊春的街头,随便哪家土特产商店里,蓝莓是必不可少的。
据此回答
(1)~
(2)题。
(1)伊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在于( )
A.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B.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C.农业科技发达
D.受污染小,环境质量高
(2)我国东北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 )
A.进一步扩大蓝莓的生产
B.推进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C.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D.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
解析 第
(1)题,由“绿色”二字可知,伊春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在于受污染小,环境质量高。
第
(2)题,由材料可知,我国东北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应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答案
(1)D
(2)C
2.玉米原产地在墨西哥,16世纪时传入中国,玉米在中国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
读中国玉米分布图,回答
(1)~
(2)题。
(1)东北地区多春播玉米,华北地区多夏播玉米,造成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播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化B.市场需求
C.作物熟制D.水分差异
(2)为了解决东北地区卖粮难的生产销售怪圈问题,应采取的合理对策是( )
A.对农民增加粮食直补
B.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
C.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
D.提高机械化水平
解析 第
(1)题,东北地区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玉米适宜在春季播种(春播玉米);华北地区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需要在6月上旬冬小麦收获之后进行播种(夏播玉米),造成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播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作物熟制。
第
(2)题,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可以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怪圈问题;对农民增加粮食直补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不能解决销售问题;东北地区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我国粮食安全有不利影响;提高机械化水平只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解决粮食销售问题。
答案
(1)C
(2)B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方向。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
解析 第1题,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的不同农业类型可以判断该地发展了立体农业,主要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第2题,城市扩张后,市场扩大,产值更高、效益更好的农业生产类型如花卉、乳畜、蔬菜等面积将扩大,粮棉种植面积将缩小。
答案 1.C 2.A
读下图,回答3~4题。
3.我国东北平原与同纬度的德国南部地区相比,小麦种植的有利条件是( )
A.土壤肥沃B.灌溉水源充足
C.光热条件好D.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4.与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相比,波德平原小麦种植区分布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
A.土壤肥沃多冻土B.类似三江平原的沼泽多
C.日照时间短,热量不足D.以水稻种植为主
解析 第3题,德国南部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灌溉水源充足。
与我国东北平原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