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566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

《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docx

全国2文综地理解析版

2012年新课标2文综地理解析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计算能力。

结合图示中各国的煤炭消费量及本国的总人口数即可求出人均煤炭消费量。

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2008年的总人口数分别约为13.44亿、3.09亿、11.86亿、1.28亿。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示资料显示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

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不仅仅与煤炭的生产与消费量有关,因此据图示资料不能推算出来。

而能源种类较多,因此,仅根据煤炭的生产与消费状况并不能确定能源的进出口量。

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结合图例,分析选项所给时间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河流的特征。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580亿立方米,长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10000亿立方米,辽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少,黑龙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3000亿立方米。

根据该支流净径流量多年平均值1500亿立方米,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该支流净输沙量多年平均值可知,该支流流入长江。

5.B [解析]影响河流年净输沙量大小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

1983年以来,该支流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该支流的年净径流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与水量无关,最可能的是该支流流域通过兴建水库和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得河流含沙量减少。

[2012·全国卷]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6~7题。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昼长的时空分布规律。

由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可知,该地此日昼长为14小时。

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排除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北冰洋沿岸位于高纬度地区,昼长远大于14小时,而位于中纬度的地中海沿岸最接近。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出和日落方向。

日出和日落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除外);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除外)。

6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东北、西北。

[2012·全国卷]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图,完成8~9题。

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密度的因素。

根据该地区人※【本资料来源:

全品高考网、全品中考网;全品教学网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教学资源。

】※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及图例可知,甲、乙人口密度较大,甲城市位于地形平坦的成都平原,乙城市为位于两河交汇处的重庆,影响因素为河流、地形。

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区位。

甲城市为成都,乙城市为重庆。

与成都相比,重庆的区位优势在于位于两河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为水路交通枢纽。

1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风向。

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24小时后甲地将位于高压中心的西南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甲地主要吹东南风。

1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现象。

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受低压槽控制,根据气流运动方向可知,可能经历冷锋天气,由于此时为夏初,可能经历强对流降雨天气,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排除A、D项;连绵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造成,排除B项。

36.[答案]

(1)分布规律:

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

有利条件:

(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解析]第

(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及农业的区位条件。

描述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时关键是找出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结合经纬度及图例可知该区域为位于南疆的塔里木盆地,种植棉花的有利条件从光照、热量等气候条件及水源条件去分析。

(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干。

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说明与棉花易储存、易运输有关。

南疆的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广阔。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棉花的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本地区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

该区域位于干旱地区,缺少水源,如果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造成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荒※【本资料来源:

全品高考网、全品中考网;全品教学网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教学资源。

】※漠化严重,不合理的灌溉还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渍)化。

39.[答案](3)主要目的是运输粮食等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

原因是(对秦政权而言,岭南地区位置偏远,远途劳军以至长期统治,保障后勤供给尤为重要。

)岭南地区地形崎岖(丘陵广布),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

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

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

(4)(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解析](3)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

战乱时期,粮食的运输非常重要。

古代以水运为主,再加上岭南地形崎岖,陆路交通不畅,因此开凿了灵渠。

(4)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交通的地理意义。

结合灵渠示意图可知,灵渠的开凿连接了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发展。

总之,教学中应注意三个问题、五个结合。

三个问题是用足教材,打牢基础,培养能力。

五个结合是:

知识点与知识结构的结合,旧知识与新情境的结合,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知识点与区域的结合,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与实践、与现实的结合。

2012年新课标2文综历史解析

12.

【答案】A

【解析】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文化史

13.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考点定位】唐太宗

14.

【答案】B

【解析】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15.

【答案】D

【解析】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6.

【答案】B

【解析】李鸿章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关。

【考点定位】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

17.

【答案】A

【解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

【考点定位】《南京条约》的危害

18.

【答案】B

【解析】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国民党军队处于军事优势地位,1935年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AD项错误,C项与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关。

【考点定位】中国现代通讯方式的影响

19.

【答案】D

【解析】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改变,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的改革开放

20.

【答案】D

【解析】“告人民书”反对的是“帝国、君主政体”,排除AB项;俄国二月革命目的是推翻沙皇政治制度,并不针对议会制度,因此选择D项。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考点定位】巴黎公社

21.

【答案】A

【解析】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

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考点定位】十月革命

22.

【答案】C

【解析】之前丘吉尔站在反苏的立场上,“恶魔”指当时的苏联。

丘吉尔要在下院为苏联说几句好话,说明他主张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威胁到英国的利益,英国做出政策调整。

【考点定位】二战期间英苏关系的变化

23.

【答案】C

【解析】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考点定位】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

37.

【答案】(32分)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

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

(8分)

(2)特点:

中国:

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

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

(12分)

(3)变化:

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

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12分)

【解析】

(1)1851年英国完成率先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世界工业强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世界联系的加强。

这届世博会对英国而言,提升它的国际影响力;对世界而言,为各国科技产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加强彼此交流。

(2)中国展出的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中华圣母像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说明有西方色彩。

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从农业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先进、近代工业落后等方面分析,有西方色彩的原因是中西方联系加强。

(3)两次工业革命关注的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通过竞争获得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成为主题,说明人们更注重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美苏冷战的敌对紧张,让人们呼唤和平。

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让人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思考科技带来的影响。

【考点定位】综合考查世界近现代文化史

39.

【答案】(20分)

(1)(12分)变化:

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

原因:

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威胁的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

(2)(8分)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答4点即可满分8分)

【解析】

(1)“刘邦称帝之后,遂封赵佗为南越王”实际上承认了它的半独立姿态,到吕后、汉文帝时期,双方多次交战,汉朝无力解决,再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最终在制度上得到解决。

(2)西汉平定南越在当时结束了南越分裂,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设立郡县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考点定位】西汉的政治经济措施

2012年新课标2文综政治解析

24.【D】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解答本题要区分商品的全社会总产量与社会价值总量这两个概念,商品的全社会总产量是某种商品在一年生产的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无关。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因为题中A项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原来的一半,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原来总产量10万件,现在提高一倍是20万件。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提高一倍,价值是原来的一半,40元,因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还是原来的80元×10万件=800万元。

故答案选D项。

25.【C】

【解析】本题考查增值税的作用。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悦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增值税的作用是可以通免重复征税,也能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的行为,①③与设问无关。

故答案选C项。

26.【C】

【解析】本题考查银行贷款利息的知识。

银行是盈利性的金融机构。

银行利润的来源是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本题问银行为什么要收取贷款,是因为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以理所应当获得报酬,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

其它顶与题目设问无关。

27.【A】

【解析】本题考查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和手段。

题目给的村料是:

小明作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

可以选择的维权手段依次应该是什么,虽然没有明确先后的次序,但是我们总不能消费权益一受到侵犯就立刻去法院诉讼,应该是逐级反映,先到消费者协会,不行到工商部门处理,解决不了找仲裁机构,最后再走法律诉讼的程序。

故答案选A项。

28.【C】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物联网的发展,表明人们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但是①说法错误,不能根据愿望创造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说法错误,联系就与实践的关系分为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项。

29.【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

材料叙述的是人对河流的认识过程。

①说法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③说法正确,表明了实践的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④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故答案选B项。

30.【D】

【解析】本题考查创新的知识。

本题通过室外电梯的发明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①错误,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实践;②说法错误,“必然”,说法过于绝对化;③说法正确,表明了问题意识对于创新的重要性;④说法正确,是教材的原话。

排除①②。

故答案选D项。

31.【D】

【解析】本题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能。

根据材料,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一方面保证了澳门特区的自治权,另一方面也维护了中央的权威。

①说法错误,创新了国家结构形式说法不妥。

③说法错误,没有限制澳门特区的立法权。

故答案选D项。

32.【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哲学的重要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题目在问“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从哲学角度,一国两制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香港、台湾的特殊历史和实际出发,也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①说法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同一性不等于矛盾。

④说法与题目无关。

故答案选C项。

33.【D】

【解析】本题考查人大常委会的职能。

从命题的严谨和科学性的角度,本题与31题属于考查同一知识点的试题,即使这个考点再重要,在一张试卷出现相同考点的两道选择题有点说不过去了。

根据材料,本题人大常委会行使的任免权而不是决定权,排除②;④说法错误,因为在我国,没有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存在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故答案选D项。

34.【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宗教政策。

在我国,虽然宗教发生了变化,但是宗教信仰的本质没有变,①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宗教信仰的阶级基础不是相同的。

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项。

35.【B】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关系及我国的外交政策。

①说法错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④说法错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贸易冲突只是国际竞争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

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项。

 

38.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劳动者、三农、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知识。

(1)让我们分析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宏观上要从国家政策角度以及农民工自身方面两个大角度来分析,由于设问上没有具体限定,我们可以任选角度,从政府和农民工自身哪个角度分析都可以。

(2)问比较简单,哲学原理有明确的限定,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来分析材料,要注意联系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分析。

(3)从政治学的角度,先要回答党和政府重视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也是从两个角度,党和政府角度,农民工角度,第二个层次是用国家职能的知识,但是要求我们提政策建议、所以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答案】

(1)农民工工资偏低,没有完善的医疗、工伤保险等保障;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吸引农民工就近务工;政府的惠农政策、农业自身发展等凌驾了务农收益;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念影响其就业选择;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了对用工技能的要求。

(每答出一项给3分,答出任意三项给满分9分)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4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面临的新情况,形成了着力解决新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3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

(3分)

(3)①是党的执政为民理念和政府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2分)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分)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维护社会稳定。

(2分)②履行国家社会公共报务职能;(2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让农民工享有与市民同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3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分)

 

39.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主次矛盾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知识。

(5)该题用哲学的主次矛盾分析西汉王朝如何巩固中央政权,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来分析,因为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敞,此时稳定是主要矛盾,当西汉国力强盛后,开始解决地方制据的问题,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用古文材料作为政治学科命题的背景是高考试题的一大风格,我们要高度重视。

(6)结合具体材料,要求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我们对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要从优点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考虑,长处是时间短,见效快,并且能利用外资迅速发展自己,但是从长期来看,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样的发展模式就有一定问题,其实本题是在隐性的考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答案】(5)西汉王朝建立之初,面临经济凋敝、南越割据等各种矛盾,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经济凋敝与王朝稳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2分)主次矛盾相互影响。

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着力发展经济,而对南越采取安抚政策。

(4分)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国力强盛后,消除地方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统治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汉武帝平定内乱、设置郡县。

(4分)

(6)长处:

产业容易被复制并生产规模效应;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便捷;可以充分利用外资。

(每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给相应分数)局限性:

对外政策依赖性强;易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香液微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易受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短缺的制约。

(每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任意三项可得满分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