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470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

《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docx

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案例

第二章案例猪肉涨价的经济学启示

最近,猪肉价格暴涨已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据5月23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猪肉价格一个月上扬14次,价格比去年翻倍。

同时,猪肉涨价也带来了一些连锁反应,带动了肉制品和其他肉类。

根据近期对猪肉价格的监测结果显示,从上月起北京猪肉的价格开始持续上涨,猪肉价格及猪下货每公斤上涨2元左右。

 不仅北京的猪肉暴涨,沈阳肉价一年内翻番,青岛肉价一月涨四次,长沙猪肉均价在19元/公斤之上,卖出10年最高价,济南已达到历史最高……近一段时间以来,肉价上涨的势头迅猛,席卷全国。

猪肉的价格为何高涨?

主要原因是供求不平衡。

有人分析认为猪肉价格上涨是由于2005年夏季国内大范围发生“猪链球菌”病,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宰杀、抛售,生猪供给减少的结果,全国猪源出现短缺。

也有人分析认为,近半年内玉米、豆粕等猪饲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民为了避免亏本,减少了养猪的数量。

加上不少内地市场从生猪收购到屠宰,再到市场销售,中间环节多,费用高,令养猪户利润空间薄,不少农户在前一轮就淡出这个行业,所以养猪的人越来越少。

还有人认为由于去年生猪收购价格偏低,导致养猪户积极性不高。

也有人分析认为是垄断者制造的肉价上涨。

经济学家们应该还记得过去的“猪循环”(hogcycle)——在经济发展的早些年学习到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市场的价格受周期性涨跌的影响,因为在价格变化和生产之间的反应滞后。

中国现今的猪肉价格并没有比2004年时的最高点高太多。

当时的高价格促使农民大量饲养生猪,在两年内价格大幅下跌,反过来又令农民不愿养猪。

 但是,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不必担心肉价上涨,他们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猪肉涨价对养猪的农民来说,可以增加收入。

无论如何,目前,猪肉价格高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这种急剧大幅的价格上涨已演变成一起全国性的政治事件。

为此,中国总理温家宝考察了猪肉市场,并向百姓表示目前状况并未失控以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

交通部负责人也站了出来,承诺将优先确保生猪、猪肉的运输。

政府或许还将动用包括活猪和冻肉在内的储备肉,以稳定物价。

1、适用范围: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一般原理

2、考核的知识点:

供求理论

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供给的因素

需求弹性及其与生产者受益的关系

3、思考题

(1)结合案例,用供求理论来分析为什么猪肉的价格会上涨?

(2)猪肉价格上涨后,猪肉的生产者农民是否能从中获取了较大的收益?

(3)你对目前猪肉的高价现状持什么意见为什么?

你认为未来猪肉的高价会降下来吗?

(4)对于像猪肉这种商品而言,其价格应该由什么来决定?

政府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对目前这种状况,政府是否应该进行宏观调控?

从春节联欢晚会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背景介绍: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老百姓在过春节时,除了吃年夜饭以外,又增添了一套诱人的内容,那就是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记得1982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出台,在当时娱乐事业尚不发达的中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成为全国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题材。

晚会年复一年地办下来了,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大,技术效果越来越先进,场面设计越来越宏大,节目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但不知从哪一年起,人们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评价却越来越差了,原先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的赞美之词变成了一片骂声,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一道众口难调的大菜,晚会也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骂;年年骂,年年办”的怪圈。

春节联欢晚会本不该代人受过,问题其实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关。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某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他(她)从中得到的效用是越来越少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就被视为一种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在其背后也有生理学的基础:

反复接受某种刺激,反应神经就会越来越迟钝。

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让我们欢呼雀跃,但举办次数多了,由于刺激反应弱化,尽管节目本身的质量在整体提升,但人们对晚会节目的感觉却越来越差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时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尽管有时我们没有明确地意识到。

在大多数情况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了第一次消费最重要。

(资料来源:

李仁君,《吃苹果与看晚会》,《海南日报》2002年9月25日,略有改动)

另外,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考察中,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性规律,“效用”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定价基础;

(2)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唯物主义;(3)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封闭系统内的事物规律,认为客观世界是封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开发系统内的事物规律,认为客观世界是开放的。

问题设置:

问题1:

举例说明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问题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启示是什么?

课时分配:

0.5个课时。

分析思路: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出发,结合案例的具体内容逐步进行分析,并且把本案例进行拓展。

理论知识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以及原因。

政策启示:

政府在实施经济政策时,也要考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

例如,为了扩大内需,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曾经施行了长达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张内生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必要条件。

这种依赖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事实上已经在逐步加深。

这种运作模式的继续,只能在取得拉动经济增长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对财政支出扩张的依赖。

长此以往,政策效果会打折扣。

机票借折扣明降暗升侵权民航大玩消费者剩余

背景介绍:

通过折扣来调整机票价格的多级舱位运价体系(即:

针对不同旅客的承受能力以及不同的市场环境实行不同的价格方案)已成为各大航空公司首选的定价方案。

但有专家指出,虽然多级舱位运价体系已成为世界民航业普遍采取的收益管理方式,但“针对不同旅客的承受能力实行不同的价格水平”却有垄断侵害消费者权益之嫌。

该专家解释说,“在市场经济中,有个概念叫‘消费者剩余’,比如当一个人饿了3天了,买第一个烧饼的时候他可能愿意支付100元的价格,但是市场上烧饼的价格只是1元,所以该商家只能以1元的价格出售,而不能以100元的价格出售,这99元就是属于消费者的‘剩余’,任何商家都不能瓜分这部分剩余,否则就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垄断行为”。

“而现在航空公司明显在瓜分本属于乘客利益的这部分剩余,部分乘客(比如商务、公务客人)虽然有能力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航空公司只能够按照市场平均价格来出售自己的产品,而不能够针对有较强支付能力的乘客收取更高的票价”。

(资料来源:

广州日报,2004年10月26日)

关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教科书的解释是:

假如你消费第一个苹果,你愿意花费10元,第二个苹果你愿意花费8元,第三个6元。

于是你如果消费3个苹果,最大花费是10+8+6=24元。

而实际生活中,苹果价格是6元。

于是你可以用3×6=18买到三个苹果,于是你节省了24-18=6元。

这6元叫做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定义为:

消费者愿意的最大花费和实际花费之间的差值。

另外,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其他解释还包括:

(1)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减去厂商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的差值。

实际成交价格介于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之间,消费者剩余由消费者和厂商共同分享,最高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消费者分享到的消费者剩余,实际成交价格和最低价格之间的差额是厂商分享到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理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个最现实的应用是——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学会“杀价”。

当某消费者在水果摊档看到刚上市的荔枝时,新鲜饱满的荔枝激起了他强烈的购买欲望,并且这种欲望溢于言表。

卖水果的人看到消费者看中了他的荔枝,就会考虑以较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从理论上分析,消费者对荔枝的较强的购买欲望表明他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有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所以,当消费者询问价格的时候,卖者会故意提高价格。

由于消费者剩余较多,或许消费者对这个高价格还比较满意,于是毫不犹豫把荔枝买了下来。

.结果,消费者剩余转化为水果摊主的利润。

商家想方设法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利润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即使是大公司也不例外。

问题设置:

问题1:

举例说明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问题2:

结合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的案例,说明消费者剩余的去向。

问题3:

为什么进口奶粉的价格较高?

从消费者剩余的角度进行分析。

课时分配:

1个课时。

分析思路:

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出发,结合案例的具体内容逐步进行分析,并且向各种商品拓展。

理论知识点: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以及特征。

政策启示:

1、反行业垄断政策的制定

2、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使用范围:

第五章生产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思考题:

(1)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如何?

(2)人类历史为什么没有按照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

(3)既然马尔萨斯的预言失败,你认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还起作用吗?

(4)请你谈谈“中国人口太多,将来需要世界来养活中国”?

”的观点。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论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报酬递减定律。

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

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尽管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边际报酬”递减)。

在20世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

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

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地高于同期人

口的增长。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农用土地的增加。

例如,从1961-1975年,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则从19.6%上升至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l.9%上升至22.6%。

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由46.3%降至43.7%。

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

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原因之一。

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地区收入也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

(本案例选自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之路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开始实现拥有汽车的梦想,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汽车市场。

各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建立合资工厂。

一汽丰田、东风悦达起亚、一汽轿车马自达、北京现代、东风本田、东风标致、长安福特等厂家相继建成投产;国内各类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也争先恐后挤上造车的寻宝船,轿车产能大幅提升。

据新华社报导,2005年中国汽车累计产销570.77万辆和575.82辆,同比分别增长12.56%13.54%。

超过德国(2004年的汽车产量为550万辆)而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与产能迅速扩大相对应的是汽车库存急剧增加。

到2004年8月底,全国轿车库存就已突破40万辆红线,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1: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5年,中国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五大集团销量均超过50万辆,分别达到98.31万辆、91.75万辆、72.90万辆、63.11万辆、59.73万辆,东风和北汽增势较为明显。

2005年,以下10家企业累计销售汽车482.02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71%。

背景材料2:

按地区统计,2003年我国轿车产量超过10万辆的依次是上海(58.5万辆)、吉林(35.07万辆)、广东(18.33万辆)、天津(17.25万辆)、湖北(13.23万辆)、重庆(12.06万辆)和安徽(10.39万辆)7个省市。

超过5万辆的有江苏(8.42万辆)、北京(7.31万辆)两个省市。

超过3万辆的有浙江(4.91万辆)、海南(4.26万辆)、山东(3.8万辆)、福建(3.57万辆)、辽宁(3.39万辆)、黑龙江(3.24万辆)6个省。

陕西去年的轿车产量是2.01万辆,湖南的轿车产量是0.58万辆,贵州是0.13万辆,广西和云南分别只有0.05万辆。

背景材料3:

据权威部门的测算,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夏利轿车单位成本呈逐渐下降趋势:

生产规模从1万辆增加到3万辆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29.6%;生产规模从3万辆增加到8万辆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8.3%;生产规模从8万辆增加到15万辆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5.1%;生产规模从15万辆增加到20万辆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1.3%。

背景材料4:

据2005年3月11日《中国汽车报》,凯迪拉克轿车在美国为3.5万美元/辆,在中国为6万美元辆;购买轿车的基本条件是年收入达到5000美元,而中国4.82亿城市人口中有6000万人的年收入达到这一水平。

背景材料5:

2005年我国取消了汽车进口配额。

思考题:

1.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规模经济是不是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汽车行业扩大产能的原因是什么?

扩大产能,是否解决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存在的分散性、低规模、低水平的缺陷?

3.在我国,影响汽车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最主要的是什么?

4.我国汽车工业是否存在案例所描述的矛盾:

规模经济的压力和库存增加的压力?

规模经济是不是库存增加的原因?

5.增加投资是不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此外,实现规模经济还有无别的途径?

6.取消汽车进口配额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如何?

案例的设计思路是:

不仅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规模经济,而且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明白我国不能单纯靠扩大产能来实现规模经济,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

(1)急剧扩大产能,并未消除分散性、低规模、低水平的缺陷。

中国汽车工业距规模经济相差甚远,汽车制造成本和销售价格较高,缺乏竞争能力。

(2)影响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预期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我国市场汽车价格普遍高于世界市场,消费者对取消汽车进口配额后的价格走向有较强的预期,持币观望的现象比较普遍。

(3)我国汽车工业现在存在一种矛盾:

规模经济的压力和库存增加的压力。

我国汽车工业距200万辆的规模经济要求差距太大,需要扩大企业规模;扩大企业规模又会加大库存。

(4)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济。

因为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

实现规模经济有两种方式,一是扩张生产能力,二是重组。

结合我国的情况看,后者也许更具有现实意义。

 

农村春联市场—完全竞争的缩影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的一大传统,春节临近,春联市场红红火火,而在农村,此种风味更浓。

在浙江某春联市场中,需求者有5000多农户,供给者为70多家零售商,市场中存在许多买者和卖者;供应商的进货渠道大致相同,且产品的差异性很小,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春联所用纸张、制作工艺相同,区别仅在于春联所书写内容的不同);供给者进入退出没有限制;农民购买春联时的习惯是逐个询价,最终决定购买,信息充分;供应商的零售价格水平相近,提价基本上销售量为零,降价会引起利润损失。

我国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春联,其销售市场结构是一个高度近似的完全竞争市场。

供应商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都不愿意单方面降价。

春联是农村过年的必需品,购买春联的支出在购买年货的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其需求弹性较小。

某些供应商为增加销售量,扩大利润而采取的低于同行价格的竞争方法,反而会使消费者认为其所经营的产品存在瑕疵(例如:

上年库存,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等),反而不愿买。

农村集贸市场条件简陋,春联商品习惯性席地摆放,大部分供应商都将春联放入透明的塑料袋中以防尘保持产品质量。

而少部分供应商则更愿意损失少部分产品暴露于阳光下、寒风中,以此展示产品。

因此就产生了产品之间的鲜明对照。

暴露在阳光下的春联更鲜艳,更能吸引消费者目光、刺激购买欲望,在同等价格下,该供应商销量必定高于其他同行。

由此可见,在价格竞争达到极限时,价格外的营销竞争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不可小视。

在浙江某春联市场中,在商品种类上,例如“金鸡满架”一类小条幅,批发价为0.03元/副,零售价为0.3元/副;小号春联批发价为0.36元/副,零售价为0.50元/副。

因小条幅在春联中最为便宜且为春联中的必需品,统一价格保持5、6年不变,因此消费者不对此讨价还价。

小条幅春联共7类,消费者平均购买量为3到4类,总利润可达1.08元,并且人工成本较低。

而小号春联相对价格较高,在春联支出中占比重较大,讨价还价较易发生;由此,价格降低和浪费的时间成本会造成较大利润损失,对小号春联需求量较大的顾客也不过购买7到8副,总利润至多1.12元。

因此,我们不难明白浙江的小小纽扣风靡全国、使一大批人致富的原因;也提醒我们,在落后地区发展劳动密集、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低的小商品生产不失为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致富方法。

春联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时间性很强,仅在年前存在10天左右,供应商只有一次批发购进货物的机会。

供应商对于该年购入货物的数量主要基于上年销售量和对新进入者的预期分析。

如果供应商总体预期正确,则该春联市场总体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大致相同,则价格相对稳定。

一旦出现供应商总体预期偏差,价格机制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将会出现暴利或者亏损。

综上可见,小小的农村春联市场竟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缩影与体现,横跨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

这也就不难明白经济学家为何总爱将问题简化研究,就象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总喜欢以简单的保姆公司为例得出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这也许真的有效。

案例评析:

完全竞争是指有无数的买者和买者组成的、无任何外在力量控制或人为因素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上,既没有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没有厂商的相互勾结或集体行动。

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产品同质。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各个厂商提供的产品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别。

各厂商提供的产品,从原材料、加工工艺到包装、服务,都完全一样,可以相互替代。

如果消费者购买不同厂商的产品,不会给消费者产生效用上的差别。

2、厂商无数。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无数多个买者和买者。

每个买者的购买量和每个卖者的销售量只占市场交易量的很少一部分。

个体的行为不可能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

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买者和卖者只能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是价格的接受者。

3、要素自由进出。

生产要素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自由地流动,即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者退出完全竞争行业,不会遇到任何行业壁垒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4、信息充分。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顾客和厂商都掌握了充分的市场信息。

消费者完全知道所有厂商提供的产品的现在和未来的市场价格,厂商掌握了各种生产技术和有关要素、产品的价格信息,要素的所有者知道要素的各种用途及其相应的收益。

任何买者都不可能以高于或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任何卖者也不可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

显然,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是一种极端的市场情况,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

只有金融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虽然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完全竞争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其结论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参照系,可以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

就案例中所提到农村春联市场来看,从春联产品的同质性、厂商进入与退出市场没有障碍、买卖双方的数量很多以及信息的充分说明春联市场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这种竞争的充分性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同质性即产品之间的完全替代,而厂商的无数个保证单个厂商不能控制产品的价格,在模型中要求参与者数量是无数个,他们的经济行为对价格没有影响。

在现实中,尽管厂商和消费者的数量很大,但总是有限的,也就不能满足个体行为对价格没有影响的条件。

从信息的充分与对称性来看,忽略了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人们对与信息的搜寻与获取也是建立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之上而做出决策,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根据经验来做出产品相关性质的判断,所以在一些外观形状、颜色等较容易判断的低级产品上容易产生接近于完全竞争性质的市场,而在一些个体化的、对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多信息的高级产品以及需要相关制度安排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的产品和劳务就不太容易形成接近于完全竞争性质的市场。

在自由进出市场上,政府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似乎可以从政府是不是促进厂商之间,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的充分竞争来判断政府的社会价值是不是从效率出发,如果人为规定某个领域不能让某几类性质厂商进入,那么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政府一定有经济效率之外的考虑即并没有完全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案例来源:

杨晓东,《农村春联市场:

完全竞争的缩影》,经济学消息报599期(2004年6月25日))

案例:

新经济时代的微软反垄断案

 2001年11月2日,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对于美国司法部、微软及其竞争对手来说,却是一个有苦有甜的日子。

这天,司法部和微软达成的结案协议书送达联邦法院后,联邦法官科林-科特利迅速批准了该解决方案,微软和司法部握手言和,长达几年的微软反垄断案总算尘埃落定。

尽管多数分析家认为,11月2日的结案协议书代表着微软的一大胜利,微软终于逃过被分割的一劫;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事情看来并非如此简单,透过微软反垄断案,后面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求解。

微软公司简介

微软公司由美国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始创于1975年,正式组建于1981年6月,总部位于美国的雷德蒙。

微软在全球拥有5万多名员工,在6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

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一直是新技术变革的领导者。

微软公司为各种计算机安装设备驱动程序提供一系列的软件产品的开发、制造、授权和支持。

微软公司的软件产品包括基于服务器、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的可升级操作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环境下的服务器应用软件;信息工具应用软件;商业解决方案应用软件及软件开发工具。

微软提供咨询服务和产品支持服务,并培训和授权系统整合及开发人员。

微软提供Windows平台、服务器和工具,通过商业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其整体竞争力,开发新的数字化家用技术和娱乐方式,促进移动计算和嵌入式装置的发展。

微软公司还销售XBOX游戏、游戏控制台及外围设备。

微软的在线业务包括MSN互联网产品和服务。

微软公司的7类主要产品是:

客户端、服务器平台、信息工具、商业解决方案、MSN、移动应用系统及嵌入式设备和家庭消费及娱乐。

  微软以其功能强大、易于操作的产品和技术,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

微软的努力,不仅提高了个人及团队的生产效率,带来了创新的数字家庭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及激动人心的计算体验。

案件背景

案件最初起因是微软公司与其对手网景公司关于浏览器的竞争。

网景公司于1994年4月使全球用户都可以通过其“航行者”浏览器接入互联网。

同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软件安装。

这一协议获得美国地区法官杰克逊批准,10月,微软公司开发名为“探索者”的互联网浏览器。

1995年5月,微软创造始人比尔•盖茨对该公司的互联网战略进行了调整。

11月,微软推出“探索者”2.0版。

微软公司在1995年与当时最大的浏览器提供商网景公司协商,希望划分浏览器市场。

在遭到拒绝后,微软要求个人电脑制造商如要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就必须同意在该系统上安装“探索者”浏览器。

微软以后推出的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