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361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docx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

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策

课题结题报告

随着教育部教基【1999】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下达,为了适应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我们学校于2001年三月正式申报了《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策》的市级研究课题。

历经五年多的实验与研究,我们认为,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全体学生的素质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学校各项工作有了全面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焦点之一。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指出:

“正确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包含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小学生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和发展的速度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了解新形势下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及早形成准备状态,通过设计相应的对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整体素质提高。

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现在和若干年内必须奉行的基本国策,一些家长实行的“小太阳”式教育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这样的孩子将来一旦步入社会便会无所适从。

我校地处城郊复合区域,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而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不科学的家庭教育,使部分孩子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不懂得怎样正确地对待困难与挫折,欠缺分辨事非的能力,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策,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目标。

本课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践性、可行性和指导性。

(二)课题的意义

1、社会进步呼唤着人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提高

随着历史车轮转入现代化的轨道,社会发展的动因已由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上来,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际上就是人的身心素质及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

因此,有关人的身心素质培养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提高心理素质也是学生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的个性充分发展提高了极大的可能性。

现代的小学生将来是否能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自身的心理素质。

3、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现代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对策。

在当今社会,人们不仅要承受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击、社会竞争的日益频繁与激烈,而且时刻要感受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以及越来越大的充满诱惑与控制力的物质利益,这既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也对人在稳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一大社会问题。

4、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儿童教育的基本任务。

儿童期是人的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整体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升学压力的存在,使当今许多儿童都处在一种顺应生存、“应试”发展的状态之下,而这种状态所造就的个体往往在心灵及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如何更好的保障儿童的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保障儿童成长的顺利,就成为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

二、课题的含义及主要概念的界定

㈠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在充分吸纳前人业已取得的小学生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点成果基础上,重点研究新的信息技术、社会影响模式下,小学生心理发展呈现的新的特点及对策,通过研究协助小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促其社会化正常发展,同时了解儿童各种能力、性向、兴趣和人格特质,发现特殊儿童、充分发展其创造和学习潜能,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理想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㈡研究的内容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3、新形势下各年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4、特长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5、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6、问题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家长社区等,在调查了解实验学生的各种思想认识和表现中,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研究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

主要是自然实验法。

通过“心育”知识的传授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心育活动,提高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探索“心育”的方法和运行机制。

3、行为训练法:

即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方法,通过教学形式、实践活动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长期训练。

4、行动研究法。

即研究者主动参与并对自己的行为不断反思,不断矫正行为的研究方式。

通过观察与调查研究,筛选确定小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主要问题与重大困难,确定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育目标。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实验中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地去分析研究,不按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框框去解释学生的行为,不以情感好恶去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能夸大分析,将研究成果硬套在预期的结果上。

2、系统性原则:

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纵向追踪和横向比较相结合、个案与成组相结合,使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用心理实验原理指导实验过程,重视信度、效度的统计,提高观察内容及其数据的可信性。

采用因素分析法原理,分析实验结果。

4、适度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心理能量,让学生的心理潜在的状态随机的发挥出来。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东善桥中心小学于2001年3月开始承担市“十五”课题《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策》的研究任务。

当时,课题研究在我校还是一个空白,老师们积极性很高但都非常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于是学校聘请了心理专家和特教专家给予了大力指导,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并到有经验的学校去请教、咨询,逐渐的摸索、查阅资料,课题的研究框架日趋清晰。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剖析,确立了子课题,在教师面上进行了发动,有十多位老师申报了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经过五年艰苦的摸索、尝试、探寻、发现,逐渐形成了以校长室、教科室为龙头,以班主任为骨干,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的课题研究模式,在学校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研究方案的确立阶段。

(2001、3——2001、9)

学校成立了教科研中心组和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教育实践发现,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需要障碍

主要表现为:

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

很多小学生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母亲。

当小学生产生孤僻、胆怯等情绪障碍时,这种依赖心理更为明显。

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特别明显,有的孩子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种心理需要被家长忽视导致交流不通时,孩子会有较明显的固执、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等表现。

当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对家长和同学发无名火,表现为烦躁、焦虑等。

2、认知障碍

主要表现为:

多疑、激动、焦虑、烦躁甚至自残等。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仅仅用眼睛去观察,看待事物和事情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很容易与人发生误会。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接纳,有的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

 3、学习障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

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

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这些因难很容易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和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厌学。

因此,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复杂而艰巨的。

4、社会交往障碍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

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

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5、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

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

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

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

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

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7、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

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8、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

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

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

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

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

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

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课题组在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后,开始着手调查小学生在中普遍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家访等形式,摸清了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找准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的重点,经过多次修改,拟定了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调查阶段。

(2001、10——2002、10)

1、问卷调查。

这是搜集学生资料、评估学生心理特质、增进学生自我了解的重要工具。

各子课题的研究人员根据申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表格,分发到学生、教师以及家长手中,共发放问卷几百余份,获取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观察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实施短期或长期观察。

3、自述法。

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

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等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

如学校设立的校长信箱和班级设立的悄悄话信箱等。

4、谈话法。

谈话法是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也是搜集有关学生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

有时个别谈话,有时集体座谈。

通过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解开了小学生许许多多的心结。

5、家访。

班主任有目的地针对学生出现的较突出的问题和家长沟通,主要是在行为上、学习上、和同学的关系上等方面。

形式有电话家访、面对面家访、家校联系卡等。

最有效的还是老师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综合、分析,让各研究教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到了心中有数,开始制定各自的教育对策。

(三)具体研究实施阶段。

(2003、10——2005、6)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奖励措施,日常教研活动也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来开展:

思想上重视——强化课题研究的理念。

通过集体组织和教研组组织的形式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灵》、《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师德教育手册》等,不断强化教育理念。

业务上辅导——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通过参观学习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老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过程上指导——保证的课题研究实施。

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制,课题组成员人人有研究任务,每一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

从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各级都形成了课题研究的氛围。

1、以心理活动课为引路,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心理活动课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是学校开展儿童心理研究的一条主要途径,它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也就是指,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的。

学校从2002年起,每一大周的第二个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为心理活动课,班主任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活动内容。

如针对一二年级小同学脏、乱而且动手能力差的现象,低年级开展的“我有一双小小手”“校园是我家”等活动课,教师采用了“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等非常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六、七岁的儿童逐渐提高了自理能力,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针对社会上不法分子诱拐儿童的案例,中年级开设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诱拐”等活动课,教师采用讲故事、表演、小品的形式,让小学生认清了坏人的伎俩。

我校近十年没有发生过一例在校生被诱拐事件。

针对学生随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时常出现顶撞、不理解父母的现象,在高年级开展了“学会感恩”“长大不容易”等活动课,通过老师的声情并茂的引导,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让学生明白“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这样的道理,增强了学生自强自立的奋斗意识。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全部由学生主持,学生在校就树立起自我管理、我是校园小主人的意识,学生撰写、演讲的《祖国的荣耀》《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等国旗下讲话,使学生们从心底油然升起了为国家争光、为集体添彩的观念。

2、以学科渗透为主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等方面,更应是渗透于各科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所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并不是把心理教育的概念生硬地加入学科教学中,而是结合各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每一门课都有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空间。

情绪、情感、自信心、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挫折耐受力等不仅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去提升。

所以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各任课教师通过摸索、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⑴找准学科教学与心育的结合点。

各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育因素,教师应树立渗透意识,善于捕捉、挖掘这些因素,找出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效的心育渗透。

例如语文教材中《爱迪生》、《装满昆虫的衣袋》等文章可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和培养诚实守信、耐挫折、坚定信念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

⑵找准学科渗透心育的切入点。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图形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⑶捕捉学科渗透心育的兴奋点。

只有教师精神饱满,耐心细致,才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状态,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语文教师就多采用板书、绘画、课本剧表演等多种手法创设情境,达到激情引趣目的。

并采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赞许的目光,诚恳的表扬,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以课外心理辅导为手段,解除学生个性心理的困惑。

心理辅导就像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倾诉成长的烦恼、交往的困惑、学习的困难。

我校的课外心理辅主要包括:

心理咨询、集体座谈、专题讲座、个别谈心、心灵小报。

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阳光小屋。

通过全校学生投票选举出了他们最信任的—端家丽、王红等三位老师做心理辅导老师。

这几位老师都具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而且对学生充满爱心、知识量丰富,深受学生喜爱。

阳光小屋每周定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倾诉和咨询。

课题负责人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各班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最近心理热区”,老师就有针对性地将他们的困惑在心理辅导课上统一解决。

我校每学期都聘请专业人员开展1-2次专题心理讲座。

如:

青春期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人际交往指导讲座等。

专题讲座可以系统的就某一方面进行指导和正面教育,树立正面典型,起到航标的作用。

个别谈心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得最多的方法。

教室里、校园里、操场上经常看到老师和学生促膝交谈的身影。

老师就像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真诚的态度探讨做人的道理、友谊与爱情。

高年级同学那些朦胧的所谓的爱情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谈心中化为了互相学习的动力。

老师运用信赖的目光、善解人意的话语让学生明白一个在校学生的责任。

课题组开办了《关爱心灵》的专题小报,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

内容包括:

心理健康知识、青春导航、交友、心灵驿站等走进学生心灵的小栏目,学生非常喜欢。

开始的时候是老师主办,后来学生就自己办。

课题组又专门在校橱窗上开辟了“心理健康专栏”,刊登相关知识,学生们受益匪浅。

4、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动力,增强学生心理的适应能力

实践活动对提高小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学、自律、自强、自立的本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个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将小学生来走向社会、平等的参与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校德育处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所有的有关学生方面的管理全部交给大队委和班干部管理。

卫生、纪律、两操、午休课间等都由学生检查、记录,通过巡视检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效果比班主任硬性规定要好得多。

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要维护班级的利益,要改掉不好的做法,要为班级争光。

每一个班干部都想方设法来严格要求班级的各个方面。

这样学生就由“他律”变成了“自律”,由“要我这样做”变成了“我要这样做”。

(2)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作用。

学校因为是封闭式管理,加之小学生年龄小,走出家门和校门的时候相对较少,不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社会活动的交往,使小学生能深入到社会中去,完成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适应,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手拉手”活动:

我校学生先后与南京小庄学院、元山完小的学生结成对子,经常搞一些联谊活动和文艺演出。

让小学生逐渐融入社会中,展现其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文艺汇演:

是展示小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最好方式,也最能打动观众的心。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校学生就利用舞蹈、小品、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社会汇报,让社会更多地来关注我校学生的发展。

我校学生表演的莲乡舞等节目参加了区江宁之春文艺汇演颇受好评。

学生的美术、书法、作文等多次在省级、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大奖。

融入大自然活动:

每年春秋季节,我校就会组织学生来到大自然中踏青、春游、参观。

在雨花台公园,学生们在游玩中体验快乐,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

参观南京博物馆、海底世界等名胜古迹,追忆南京的历史,畅想南京的未来,让学生感到要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3)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

每年春季我校师生就会到我校的实习基地—风波茶场去采茶,通过实践劳动,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农村生活,了解了山区农民生活的艰辛,让学生学会吃苦、知道感恩。

5、以家校合作为纽带,编织学生成长的摇篮。

家长学校。

为更好地联起手来,培养出知识丰富、品德高尚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分别召开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会,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上“学得慢忘得快”的现象,召开了“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为主题的低年级学生家长会,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摒弃“送到学校就不管”的思想。

召开“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为主题的中高年级学生家长会,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这样的家长会学校每年都开办几期,效果都非常好,家长们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各年级班主任更是不定期的召开各班的家长会,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

家校联系卡。

一张小小的联系卡,随时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情况,每周班主任老师就会把学生本周的表现记录下来,让孩子带回去给父母看,家长会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写下来,学生回来再交给老师。

这样老师和家长就会对学生的表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老师和家长就会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疑惑。

6、以提高教师的师德和综合素质为突破口,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近几年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素质高、敬业务实的教师队伍。

学校每年都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的重点来抓,要求教师热爱小学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做好一个人,上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班,每学期撰写一篇德育论文或有关师德修养方面的心得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教书育人艺术。

学校每学期都在学生中进行“学生评教”活动和“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

通过评选,老师们更加注重为人师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