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188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

东北三省三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

2017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答案

1.C(偷换概念。

“德”与“礼”相互为用,不可分割,而非“仁”与“礼”;政治上最大的“理”是“仁”

政,而非“仁政”离不开“礼”。

2.D(曲解文意。

“君臣父子”关系并非千年不变;而原生儒家的这种关系是推不出后世的“三纲五常”

中绝对专制的理念来的。

3.B(曲解文意。

“原生儒家并不讲君权、父权”错,原文讲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行其责,这是

原生儒家的君权、父权。

4.D.(A“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这一伟大事业的最高峰”,最

高峰表述有误。

B“白寿彝先

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偷换概念,不是《中国通史》,而是《中

国通史纲要》。

C理解有误。

“一扫老年人的暮气”“变得”在文中无依据。

5.

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编写中国通史的任务。

白寿彝出访巴基斯坦时受到国际友人的鼓舞和关注。

挚友及学界同仁的鼎力相助。

6.

作为史学家的民族使命感。

他将撰写通史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中国通史》编撰长达20年,他一直坚持将书稿审阅修改完成;他

在“双目

失明”的状态下,采用耳听口述的方式,坚持写作和审阅。

强大的组织

协调能力。

编撰过程涉及的人员众多,而他承担了所有的组织协调工作。

严谨的治学精神。

白先生非常认真,在审稿过程中,遇到任何疑

点,一定要核实。

(每点概括1分,

分析1分,3点即可)

7.AE(A项强加因果。

E项无中生有,就没有明暗两条线索。

8.

忠诚勇敢。

连长跟他说有两条路时,他选择了陪连长战斗到底。

为人憨厚。

文中有对他的肖像描写“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枪法精准。

连长让他射击谁,都是一枪命中;最后三枪也是准确无误。

机智变通。

他在连长死后故布疑阵,引敌人上钩,消灭很多敌人。

他没有死守与连长的约定,改变主意决定留得有用之躯,为连长报仇。

(每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4分。

每点必须

由概括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只有举例不给分,只有概括也不给分。

9.(示例一)以“第三条路”做标题更合适。

使主人公丁二娃形象更加鲜明。

连长指

出了两条路,丁二娃却找到了第三条路,从而

表现出他的脑筋灵活、善于变通。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看完题目,读者在阅读中就会有意识去寻找“第三条路”,但谜底却直到结尾才揭晓,有戏剧化效果。

有利于深化文章主旨。

文章赞扬了丁二娃坚定而又善于动脑的战斗精神,“第三条路”正是对这种精神的集中表现。

(示例二)以“英雄”做标题更合适。

有利于突出主人公群像。

本文中的主人公不只丁二娃一个,连长也是主人公,用“英雄”做题目更有概括性。

英雄事迹贯穿全文情节。

全文都是围绕两位主人公的英雄表现来写的,文题相符。

有利于凸显文章主旨。

连长以身殉国,丁二娃全身而退,结局虽然不同,但都是值得赞扬的大英雄,表达了对他们的礼赞。

(人物,情节,主旨各2分,观点1分,理由1分。

认为哪个合适都可以,但不明确写认为哪个更合适的扣1分。

10.C

11.B(《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2.C(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

13.

(1)译文: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因”“张”“别”各一分,句意两分)

(2)译文:

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意”“宿”“就”“叹伏”各一分,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

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

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

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

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

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

“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

”李觉说:

“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

”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

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

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

李觉说:

“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

这年冬天,凭主管

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

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

“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

”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

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

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

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

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

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

“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

”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

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14.CE(C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E“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15.答:

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

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

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和结合诗歌分析各1分)

16.答案: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春花秋月何时了

17.B(①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

后形容刻苦攻读。

此处望文生义。

②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此处对象语境不合。

③流光溢彩,流光:

流动、闪烁的光彩,溢彩:

色彩象要溢出来。

多用于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候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

④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

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处不合语境。

⑤可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也引申为事物值得称赞。

⑥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18.B(A,句式杂糅,去掉“前来参加比赛”;C,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服务”后加上“的工作”;D,语

序不当,“让学生”放在“不仅”之前;“不仅”“而且”所在分句调换,应为递进关系。

19.B

20.①总是和世界建立某种关系②而非与整体世界的关系③所谓人的信仰生活(人拥有信仰生活)

21.根据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销量数据,评选出亚马逊中国评选出2016受欢迎图书排行榜,榜单前三名分别是文艺与学术并重类,治愈励志类作品,畅销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