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119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可编辑版.docx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复习可编辑版

同位素:

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BD

核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

能自发地放射出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衰变及类型

半衰期(half-live):

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电离(ionization):

带电粒子,如a粒子和电子,在穿透物质时,可引起与射线相遇的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

book

激发(excitation):

带电粒子,如a粒子和电子,在穿透物质时,可引起与射线相遇的原子或分子获得能量而提高到更高的能级,但尚未电离。

book

散射(scattering):

B射线由于质量小,在行进途中易受物质原子核电场力的作用儿改变前进方向,这种现象称之为散射。

book

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

B射线受核电场力的作用急剧失去能量而释放出X射线的现象。

book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effect):

是指光子把能量完全转移给一个轨道电子,使之发射出,成为光电子。

book

康普顿效应(Comptonscattering):

与光电效应不同,发生在r射线能量较大时,光子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发射出,成为Compton电子,Compton电子是具有较高动能的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性质类似B射线,而光子本身改变方向继续运行。

电子对生成效应(pairproduction):

光子穿过物质时,当光子能量大于1.022MeV,在光子与介质原子核电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一对正,负电子。

这种作用被称为电子对生成:

1.022MeV能量是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质量的最低极限值。

故必须是能量大于1.022MeV的r光子才能产生电子对生成效应。

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子,康普顿电子,电子对等次级电子,这些次级电子也如B射线等带电粒子一样能引起物质分子电离和激发。

Bq:

贝可,Bq,每秒一次核衰变,即为1Bq=1s-1专用单位:

居里,Ci

1Ci=3.7×1010Bq

1mCi=10-3Ci=3.7×107Bq

1μCi=10-3mCi=10-6CiCi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activity)是用以表示核素特征的一个重要辐射量。

定义:

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dt)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dN)。

A=dN/dt

照射量:

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辐射剂量,即在离放射源一定距离的物质受照射线的多少。

定义:

指x或γ射线的光子在单位质量空气中释放出的所有次级电子,当它们完全被阻止在空气中时,在空气中产生一种符号的离子的总电荷量。

定义为dQ除以dm的商。

X=dQ/dm

吸收剂量(absorbeddose,D):

授予单位物质(dm)(或被单位物质吸收)的任何致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dE)。

表示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射线的平均能量的辐射剂量。

当量剂量(equivalentdose):

剂量当量是用适当的修正系数对吸收剂量进行加权,使得修正后的吸收剂量能更好的和辐射引起的有害效应联系起来。

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

即:

HT,R=DT,R·WR。

外照射:

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包括均匀全身照射、局部受照。

内照射:

存在于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称为内照射。

天然本底辐射(naturebackground):

指在人类生存环境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和放射线。

特点:

1、人类不能避免2、长期以来剂量比较固定3、各地水平不尽相同

宇宙射线(cosmicrays):

由于星球碰撞、爆炸等形成的微粒在宇宙空间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的高能粒子流。

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组成。

感生放射性:

指原本稳定的材料因为受到了特殊的辐射而产生的放射性。

地球辐射:

地球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照射。

地球上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有两大类:

一类是具有衰变系列的放射性核素,即铀系、钍系、锕系,半衰期都在1010年以上;第二类是无衰变系列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如40K、87Rb等。

本底当量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病人所受的辐射剂量的大小可以用相当于在多长时间(几月或几年)内受的天然本底辐射的剂量来表示。

射线装置(rayequipment):

是指不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发生装置,其特点是当装置运行时就有射线产生,装置停止运行后就不存在辐射现象。

医用和非医用粒子加速器。

离子注入机,中子发生器,医用X线诊断机和治疗机,工业X线探伤机,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

它们广泛用于工业、探矿和采矿、科研和医疗卫生各个领域。

人工辐射:

来自人工辐射源或加工过的天然辐射源的电离辐射。

来源:

核的军事应用,核能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和应用,反应堆研究,医用辐射照射,核事故。

分类:

医疗照射,公众照射,职业照射。

医疗照射:

指接受治疗或诊断时患者或被检查者所受的照射。

应用:

放射性诊断、放射性治疗和核医学

公众照射:

指由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等活动导致公众接受的和公众本身家居生活、出外旅行等所接受的辐射照射。

职业照射:

指由于工作条件对从事该项职业的人员所产生的照射。

对职业照射的界定应由各国监管和主管部门决定。

(eg:

1、医生给病人做X光透视,病人受到的是医疗照射,而医生受到的却是职业照射。

2、飞机机组人员受到的照射是职业照射,而乘客受到的则是天然辐射源的照射)

ALARA:

AsLowAsReasonable放射防护最优化,意味着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效益因素后,任何必要的照射都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辐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放射性损伤:

即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损伤。

主要来源于产生照射的X射线中,r射线等射线和进入身体后内照射的放射性物质(医疗照射和治疗)造成损伤的原因是照射剂量过大,还有在应用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

放射损伤分为全身性(放射病)和局部性(放射性灼伤)和复合伤(急性放射病合并放射性灼伤)等种类。

放射病:

是机体在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分为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病,可由外照射和内照射引起。

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effects):

指效应发生的严重程度(非几率)与剂量相关,有剂量阈值,阈值以下不会发生这种效应,阈值以上才可发生这种效应。

如不育、白内障、造血机能低下、寿命缩短,放射性皮肤损伤和一些急性放射病等。

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effects):

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重严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发生几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它不存在剂量阈值,如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由于遗传与生理的差异,个体对辐射诱发癌症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辐射诱发癌症的概率是很低的。

急性效应:

发生在大剂量的X线、γ射线全身照射(一般2Gy以上)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的效应。

晚期效应:

发生在急性效应恢复后或长期小剂量照射者,一般数年或数十年后发生的效应,例如致癌和遗传效应等。

放射遗传效应:

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变,而在子代身上表现出的效应。

这是由于电离辐射造成受照者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导致后代先天畸形、流产、死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

放射工作场所:

经常性工作场所的剂量当量率高于2.5μSv⋅h-1或间断性工作场所中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当量高于5mSv时称为放射工作场所。

放射事故:

辐射源失控引起的放射性物质丢失,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放射污染等异常事件。

放射性废物:

来自实践或干预的,预期不再利用的废弃物(不管其物理形态如何),它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形物质所污染,其活度或活度浓度大于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它所引起的照射未被排除。

(GB18871-2002)

放射源:

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实体,放射性可以由原子核衰变产生,也可以由射线装置产生。

个人辐射监测:

个人辐射监测是利用工作人员佩带个人剂量计进行的测量,或对体内或排泄物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活度进行的测量。

估算明显受到照射的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剂量当量或有效剂量当量。

对及时查明放射防护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为放射防护卫生学评价、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医学监护和健康评价、放射性职业病诊断以及放射事故调查处理提供重要依据,也是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权益的应尽义务。

常规监测:

是为确定工作条件是否适合于继续进行操作、在预定场所按预定监测周期所进行的一类监测。

操作监测:

为用于特定操作提供有关操作和管理方面即时决策支持数据的一类监测。

目的:

为有关运行管理的当前决定提供数据资料,也可用于支持防护最优化。

环境放射性监测:

是辐射监测的内容之一,是对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或公众的生活环境中空气、水、土壤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污染所作的监测。

目的:

为了掌握环境中的天然、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水平、动态变化、转移规律、污染特点以及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情况。

环境放射性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

放射卫生管理:

根据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为防止电离辐射对职业人员及公众的危害而采取的管理行为。

有用射线:

来自X射线球管钨靶,通过X射线球管管窗的遮线筒和滤片用于射片,该射线的特点是穿透性强,效应大,对人体的危害也大。

因此,防护时需按“主防御物”厚度来计算。

漏出射线(直射线):

除了有用射线外的所有发自X射线球管钨靶的射线,均称为直射线或漏出射线。

这部分射线穿过X射线球管管套,向周围照射。

由于管套内壁安装一层铅壳,故能透出的射线强度大为减弱,对这部分射线防护按“次防御物”厚度计算。

散射线:

当X射线照射到患者或室内用具、墙壁、地板等物体上,会改变原来的方向,从被照射人体或物体上向四周辐射,这种辐射称为散射线。

射程:

带点粒子在物质中运动时,沿入射点到它们终止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即沿入射方向穿透的深度。

1~放射性探测仪器的主要部分

(1)辐射探测器,利用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如电离作用、荧光现象等,将射线的辐射能转变为电子线路部分能处理的电信号;

(2)电子线路,即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和探测器的特点而设计的分析和记录电信号的电子测量仪器,如放大器、甄别器、脉冲幅度分析器、计数器等。

常根据需要把探测器和最基本的电子线路,如前置放大器等封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这部分常称为探头。

(3)数据处理系统,该部分在仪器中起辅助作用,如按不同的检测目的和需要而配备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和储存系统等,进一步完善了仪器的性能。

2~荧光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射线使晶体分子激发,激发态(excitedstate)的分子回复到基态((groundstate)时产生荧光光子,光子被紧贴着晶体的光电倍增管光阴极(photocathode)吸收,转换成电子再经过十多极的连续成倍放大,形成电脉冲(pulse)信号

3~影响辐射效应的因素?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辐射剂量与剂量率

(1)不论内、外照射剂量大,效应大

(2)总剂量相同,剂量率大、效应大(3)剂量过大,可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2.辐射的种类:

(1)相同能量,射线不同,效应不同。

(2)同种射线,能量不同,效应不同,能量大效应大

3.照射条件

(1)外照射:

γ>β>α,

(2)内照射:

γ<β<α,(3)剂量相同:

全身>局部,均匀>不均匀,(4)受照部位不同效应不同,如头、胸、腹>四肢效应

4.照射次数与照射面积

(二)与机体有关:

1、生物种系

(1)种系不同,效应不同:

一般种系演化越高,效应敏感性越大,如多C>单C,哺乳>两栖类

2.生物个体

(1)同种系不同个体有差异,

(2)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有差异:

如胚胎>幼>成>老

3.组织与细胞

(1)相同个体,不同组织,效应不同:

如淋巴组织>脂肪组织

(2)不同细胞效应不同:

如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C

(3)细胞状态:

细胞分裂旺盛效应高,如幼稚C>成熟细胞

(4)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辐射敏感性:

DNA>mRNA>rRNA>tRNA>蛋白质

(三)与环境有关

温度:

温度增高,效应增大,相反则降低

氧:

氧气浓度增大,效应增大

化学物质:

某些激素(如雌激素)和化学制剂对辐射有抗放作用;还有一些能起增强作用

4~辐射损伤的直接作用,辐射损伤的间接作用?

答:

辐射损伤分为与原发效应和继发效应,其中原发效应又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

射线的能量或粒子直接引起生物分子的电离、激发或断裂,引起生物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间接作用:

射线作用于生物分子周围的组织液产生的自由基等化学性质活泼的基团反过来作用于生物分子,引起生物分子的损伤。

一般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同时存在

5~核医学诊疗操作中放射性药物给药失误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采用可利用的一切手段来减轻不良效应措施

(2)口服药物:

催吐、洗胃、泻剂、或灌肠

(3)静脉药物:

饮水、利尿、螯合疗法(随情况而定)

(4)用KI或KClO4等减少甲状腺、唾液腺和胃的吸收

(5)收集和监测排泄物,确定滞留的程度

(6)共同商议,估算照射剂量、治疗措施和追踪观察

(7)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避免探视者过度照射

(8)通知相关医生、负责人、告知审管部门

(9)作好事情经过及处理记录

6~辐射防护的目的?

1.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发生确定性效应。

必须确保放射操作人员在其一生中或全部工龄期间,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所受到的累积当量剂量,均应低于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

2.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对于随机性效应,我们只可能合理地限制其发生几率,而无法完全消除。

7~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

即引进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都必须经过正当化判断。

实践的正当化即其所导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为了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在进行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都必须经过成本效益分析,确认这种实践具有正当理由,获得的净利益超过付出的代价(包括健康损害的代价和防护费用代价)。

即引进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都必须经过正当化判断。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即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任何必要的照射,在考虑了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因素的基础上,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最优化原则贯穿了辐射工作的所有环节。

最优化原则涉及每一个人和方面,如:

(1)管理者:

防护政策的制定和贯彻。

放射性操作人员:

操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2)操作规程:

贯彻操作规程并保证操作的质量。

(3)仪器设备:

维护和检修。

(4)放射防护监测纲要:

制订和执行。

(5)应急情况的准备:

对事故的发生应有应急措施。

(6)整个放射防护纲要的定期评价。

3.个人剂量限值(individualdoselimits):

在贯彻实施以上两种原则的时候,对个人所受的辐射剂量限值加以限制。

是指是指国家规定的放射性职业人员和广大居民个人所受的射线照射当量剂量的标准限值。

放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在实际工作中,这三者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而应同时予以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放射防护正常合理地进行。

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8~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吸入2、经消化道食入3、通过皮肤吸收4、通过伤口进入

9~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

1.外照射:

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包括均匀全身照射、局部受照

2.内照射:

存在于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称为内照射

3.放射性核素的体表沾染:

是指放射性核素沾染于人体表面(皮肤或粘膜)。

沾染的放射性核素对沾染局部构成外照射源,同时尚可经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构成体内照射

10~人体辐射敏感组织有哪些?

(1)高度敏感:

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胸腺(胸腺细胞),骨髓组织(幼稚的红、粒和巨核细胞),胃肠上皮(尤其是小肠隐窝上皮细胞),性腺(睾丸和卵巢的性细胞),胚胎组织

(2)中度敏感:

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细胞(主要是血管、血窦和淋巴管的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

(3)低度敏感: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性腺除外),心脏

(4)不敏感:

肌肉组织,软骨及骨组织,结缔组织

11~外照射及防护措施?

外照射:

是指位于人体之外的辐射源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主要包括X、β、γ射线和中子等

外照射的防护:

其根本方法是控制放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1)时间防护:

缩短操作时间。

在剂量率不变的情况下,照射剂量与时间成正比。

周密的计划、熟练的技术。

对于剂量大而又操作复杂的实验,应先作预实验。

对在短时间难以完成的任务,应由数人分别承担。

除非工作需要,应避免在电离辐射场所中作不必要的逗留。

(2)距离防护:

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

对点状源来说,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距离增大一倍,剂量率则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可利用操作工具、遥控。

(3)屏蔽防护:

在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障。

在人体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使射线逐步衰减和被吸收是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不同的射线应采取不同的屏蔽措施。

12~内照射及防护措施?

内照射:

即使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后,已经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仍将产生照射。

体内清楚慢,无特效清除方法。

内照射的防护关键在预防。

尽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

防护:

(1)对放射性核素和开放型工作场所进行分组:

根据我国政府颁布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根据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最大允许浓度,将放射性核素分为极毒性、高毒组、中毒组、低毒组。

对开放型工作场所也根据等效日操作量分成三类。

不同类别的操作场所和不同组别的放射性核素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2)围封:

放射性工作必须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避免放射性向环境扩散。

开放型工作场所必须采取严密而有效的围封隔离措施,包括在开放源周围设立一系列屏障,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防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扩散。

(3)保洁和去污: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发生污染。

一旦发生污染应及时清除。

房间应保持通风,有条件者应从房间顶部排风口抽出空气并设置净化过滤装置。

工作场所风向应从低活性工作室向高活性工作室方向流动。

(4)个人防护:

根据工作的性质穿戴相应的防护衣具,限制暴露与污染环境中的时间,遵守个人放射防护规则。

个人应佩戴剂量仪,定期体检,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受照剂量和场所监测档案。

(5)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对放射性核素实验室的操作台、地面、水槽等应定期进行表面污染检查,在工作人员工作的位置、排风口等应设置空气剂量仪。

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进行常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

(6)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

处理的基本原则是:

放置衰变,浓缩储存,稀释排放。

13~内照射的特点

潜伏期较长,选择性损伤,病程发展缓慢,病程分期不明显(损伤修复交替)内照射损伤特点:

(1)对内照射来说,各种辐射体的危害程度为:

α>β>γ,即高LET辐射的内照射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大

(2)低剂量长时间的照射(3)选择性的损伤作用:

如131I过量摄入以导致甲状腺损害为主;226Ra以骨质改变和造血障碍为主(4)化学毒性:

某些放射性核素比活度不高,对机体的作用(尤其在急性摄入的早期)往往以化学毒性为主,如天然U和Th(5)局部损伤:

如伤口进入时易于并发感染和出血,并对局部创伤的愈合和恢复过程也产生不良作用

14~X射线诊断中的防护

为了减少辐射危害,进一步提高X射线工作的安全性,X射线工作者需要运用时间、距离和屏蔽防护的原理,对自身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在摄影时,尽可能利用铅屏风或室内铅房避开射线照射。

如有条件,应尽量采用隔室射片。

在给婴幼儿射片时,由于不得不在机器旁,应该穿铅防护衣。

在进行心导管检查、支气管造影、心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时,在场人员不能退避到室外的情况下,要穿戴防护衣,注意不要让身体直接进入有用射线束内。

进行胸透、胃肠透视检查时,不准裸手伸入有用射线束内。

15~人体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表现与特点

(1)造血组织增殖快,不断更新,对射线高度敏感

(2)外周血血细胞对射线不敏感,辐射损伤不明显(3)造血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或丧失(4)造血组织受损程度可以反映受照剂量的大小

外周血细胞:

1.RBC:

一般受照两周以后才能出现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降低2.WBC:

照射后数量急剧减少,15分钟即可观察到淋巴细胞的减少3.血小板:

受射线照射后1~2周内下降较慢,降到最低值后逐渐恢复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出现形态变化最早的是造血系统

造血器官各类细胞辐射敏感程度不同1.淋巴细胞>幼红细胞>幼单核细胞>幼粒细胞>巨核细胞>各成熟血细胞>网状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2.辐射对机体损伤的主要征候是出血,发生时间、部位和严重程度及对机体影响都有一定规律,称电离辐射出血综合症3.典型急性放射病出血主要在皮肤和黏膜,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成正比。

严重病人出血可遍及全身,最终导致贫血4.电离辐射致出血综合症主要病变是凝血功能障碍5.最后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和白血病

16~“三同时”原则

“三同时”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防止出现新污染源污染环境的一项重要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简称为“三同时”原则。

17~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

凡放射性核素能向周围扩散的放射源成为开放源,如一些粉尘态、气态、液态的放射源,这些开放源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开放源是造成内照射的主要途径。

操作开放源的单位成为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操作开放源的场所称为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

18~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

①贮存衰变,主要是用于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例如99mTc(6.02h)、131I(8d)等;

②稀释排放,使废物的放射性水平降低到容许水平以下,排入环境而得以消散;

③浓缩隔离:

在不造成环境公害的前提下,使废物与环境隔绝起来,交由专门部门处理。

陆地处置:

深层、浅层、洞穴处置。

海洋处置:

宇宙处置:

卫星轨道、行星轨道、太阳系以外。

核反应消除:

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中子

19~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目标

以安全为目的,以处置为核心遵循:

减少生产,分类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固化,严格包装,安全运输,就地暂存,集中处置,控制排放,加强监测

(1)确保对人类健康、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不超过可接受水平;预测的对后代健康影响不超过目前的可接受水平

(2)不给后代增加不适当的负担(3)中、低放废物区域处置;高放废物全国集中处置

20~放射性事故管理的目的

•杜绝和减少放射事故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放射事故,采取积极、有效、合理的处理措施,把放射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21~放射性事故的处理原则

事故处理原则

■控制或消除事故源,防止事故蔓延

■尽快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危害

■控制事故的社会影响

强调应急照射的正当化原则

•非密封源事故的处理原则

控制污染(现场)、及时处理

•密封源事故的处理原则

控制放射源、防止异常照射

22~放射性事故的性质、分级、分类

分类:

一类:

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事故。

二类:

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

三类:

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

性质:

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其他事故

分级:

(1)一般辐射事故:

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辐射源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