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8977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高二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下列各组王朝排列中,均建都于洛阳的是(  )

A.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

B.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C.西周曹魏北魏隋唐

D.东汉东晋前秦辽后梁

2.财产等级制度之所以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关键是()

A.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

B.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C.以财产资格来取代血缘资格确定公民权利

D.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3.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削弱了宗室地主的势力

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A.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

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

D.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

5.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6.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

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D.推行县制

8.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9.《吕氏春秋》记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0.梭伦关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改革()

①实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平等②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

A.养兵政策B.守内虚外政策

C.更戍法D.一职多官

12.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

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②用人不当 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王安石态度动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3.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热情地宣传和捍卫日心说,触犯了《圣经》和教皇,被判处终身监禁。

1983年,罗马教廷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

对文中“宗教裁判所”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宗教裁判所主要是反对科学创新的一个机构

B.宗教裁判所用野蛮的方式维护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巩固在宗教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C.宗教裁判所能够及时地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决策

D.宗教裁判所反对日心说,因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14.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30万古尔登的财富,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  )

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富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

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

1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16.如图是“宋人科举考试图”,下列有关王安石科举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  )

①考场有人看守,考试纪律严格 ②考取进士的考生既要考诗赋,又要考经义和时务策 ③考试的内容为儒家经典④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上帝B.罗马教皇

C.马丁·路德D.贵族

18.某网友在其微博中写道:

“阿拉伯人认为把奴隶训练成骑兵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结果奴隶在成为军事贵族的一员后对财富的需要反而更加迫切,也更加腐败。

”最能支持其观点的例证是()

A.马木路克推翻埃及统治者

B.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

C.马木路克王朝的连年征战

D.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

19.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内容的是(  )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 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

神圣权威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④简化宗教仪式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20.北宋时,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主张,其中心措施是(  )

A.发展经济B.减少徭役

C.整顿吏治D.增强军事

21.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

“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

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作的准备包括(  )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改革阻力 ②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订改革法案 ④于19世纪初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22.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种奇怪的现象:

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

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23.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

“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这最能说明(  )

A.日本实行义务兵役制

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C.日本实行募兵制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24.6.1825年俄国爆发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突出反映了()

A.俄国政局动荡不安

B.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尖锐

C.人们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

D.俄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紧张

25.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

“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生计。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26.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

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 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 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

严格的限制 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8.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

“……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你认为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展缓慢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C.新思潮的冲击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

29.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

①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②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

③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④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0.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废藩置县”,建立府、县的地方体制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③推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一支绝对效忠天皇的军队④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6世纪初,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

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

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

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

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

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

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

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

填沟壑,而不知其悔。

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

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 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

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消不强焉。

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怎样?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

 

34.阅读下列材料:

1862年,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

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

“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

”证据为,“既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

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

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

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尊攘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史》

请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海国图志》的作者是谁?

书中主要阐发了什么思想?

(2)他“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是否属实?

运用所学知识论证。

(3)他去中国的时候,中国国内正在开始一场什么自救运动?

具体有哪些措施?

(4)试比较1862年中日两国有哪些共同的“内忧外患”。

(5)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35.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日本概况的文字与图片材料:

  黑船事件以后,美、英、法、荷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入日本,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的主权受到侵犯,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日本社会非常震惊,日本各阶层纷纷展开了救亡运动。

请回答:

上面四幅图片反映了当时日本怎样的社会状况?

四幅图片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通过判断每个选项的第一或第二个王朝的都城,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梭伦改革各项措施的具体作用。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财产等级制度”。

财产等级制度改变了公民权利的确立标准,从根本上消除了贵族专权的基础。

A.B两项都是C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D项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与题目政治问题无关。

3.【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使军功地主升官受爵的机会增多,也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

在地主等级中,军功地主排在了第一位,而宗室地主则排在了第二位,同时该政策也刺激了军民立战功的心理,增强了秦军战斗力。

军功爵制是从政治、上层建筑角度的改革,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新兴经济基础发展后的应对措施。

所以③的说法颠倒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不正确。

答案为B。

4.【答案】A

【解析】梭伦执政的时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没有国王,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汉化政策”指的是鲜卑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

制度。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其措施的综合分析能力。

落后的征服者最终要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深受

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主动抛弃本民族的旧习,坚决主张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汉

民族文化,自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疑是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守势力因其利益受到一

定程度的限制而反对改革;当时北方广大人民包括汉族和进入中原的鲜卑族等

许多少数民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并非

每项措施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7.【答案】D

【解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

故选A。

9.【答案】D

【解析】“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体现了分田提高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反映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0.【答案】B

【解析】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划分等级,实际上是以财产的不平等取代了出生的不平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11.【答案】C

【解析】为了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12.【答案】D

【解析】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因素既有法令本身的原因如③,也有用人的原因如②,最主要的是守旧派的反对如①。

④王安石态度并未动摇。

13.【答案】B

【解析】1983年是罗马教廷而不是宗教裁判所为伽利略平反。

宗教裁判所早就废除。

14.【答案】D

【解析】16世纪初,德意志地区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利用其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掠走大量财富,德意志地区的大量财富纷纷流向罗马。

15.【答案】D

【解析】北宋不是在农民战争推翻前代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是通过发动兵变夺权的。

16.【答案】C

【解析】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所以②说法错误,从而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个“权威”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18.【答案】C

【解析】阿拉伯人把奴隶训练成军队,指的是马木路克组成的军队,由此可排除B、D两项。

马木路克统治埃及期间,为了帮派和家族的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恣意屠杀百姓,劫掠民财,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C项符合题目要求。

19.【答案】C

【解析】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分析,①②③④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20.【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

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

故选C项。

2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的活动,对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时间的准确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本题时可以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二世的主要活动排除④;也可以通过分析④中的时间“19世纪初”得到结论,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以后上台。

22.【答案】B

【解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了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23.【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式单选题,阅读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有国则有兵备”和“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可作出判断。

 

24.【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明确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是由于一些感受到西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青年军官对俄国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而发动的、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干提供的时间是19世纪上半叶,这时日本的资本主义已有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进而使商人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6.【答案】D

【解析】图一可以体现①③图二可以体现②④

2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

而无产阶级则在此后又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28.【答案】B

【解析】A项是由B项导致的,C项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故D项错误。

29.【答案】A

【解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重的,既加剧了日本的沉沦,也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使其不得不面向世界。

而早在西方入侵以前,日本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产生,因而④与题意不符。

30.【答案】A

【解析】在明治维新中,武士的特权被废除;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土地买卖。

31.【答案】

(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重视兴修水利。

(2)北魏贵族来到中原后经商。

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商业在当时比较活跃。

(3)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封建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

(1)问实质上是考查孝文帝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第

(2)问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应从对鲜卑族、北魏政权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32.【答案】

(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

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相同点:

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

不同点:

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主张“先

定论”。

【解析】本题通过三段典型性的材料考查了两位宗教改革思想家与天主教会主张的不同,并且进一步考查两人思想的异同点,比较具有代表性。

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注意不要脱离材料。

通过本道题,可以使同学们对整个宗教改革运动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33.【答案】

(1)“材性智愚不同”。

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负担沉重。

(2)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前者反对实行青苗法,后者则主张实行。

前者主张维护高利贷盘剥,后者

认为高利贷盘剥是害民。

(4)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腐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于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

【解析】第

(1)问第一个原因可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第二个原因要结合北宋

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

(2)问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属性。

第(3)问,要认真理解“态度”的含义,或赞成或反对。

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明显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所以第(4)问要从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和北宋灭亡的原因两方面来分析回答。

34.【答案】

(1)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属实。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洋务运动。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4)内忧:

两国的封建统治腐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外患:

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武力打开国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5)高杉晋作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有关中国衰败的原因并不够全面。

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没落,游离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旧,武器落后,加剧了衰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熟练准确的把握及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的时间是1862年,日本处于明治维新前,中国是洋务运动时期。

两国此时所面临的问题很相似,根据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回答即可。

35.【答案】社会状况:

①19世纪中期,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打开了日本的国门。

②日本社会危机加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工业品大量倾销日本,同时从日本把生丝等原材料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