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8687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docx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leisure):

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

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

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人类体验,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产业,一种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地理现象。

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个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组成。

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四、研究内容简析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游者行为规律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

4)、旅游通道5)、旅游资源评价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

7)、旅游环境容量8)、旅游区划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0)、旅游规划

五、研究方法

1.综合考察法2.统计调查法3.旅游图表法

4.景区分类法5.定性分析法6.定量分析法

六、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1.提供旅游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依据

2.为旅游业发展确定旅游区,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3.划分旅游区,加强区内发展和区间联系

4.对旅游者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研究,有利于旅游市场发展

5.促进旅游交通网络的合理化

6.保护旅游环境

7.协调旅游开发与地区社会经济关系,促进旅游业发展

8.提供旅游地图服务

9.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纲领和蓝图

10.完善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

一、旅游者定义

重点掌握国际旅游者和中国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国际旅游者:

指在目的地国家接待设施中度过至少一夜的游客。

不包括国际短途旅游者;

■中国国内旅游者:

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二、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地理背景

1.一级差异:

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

由于地理纬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的具有完全独立景观特征的东西带状延伸南北依次更替的的自然地理环境单元。

2.二级差异:

同一自然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体现在海陆交界地带特有的景观、宜人气候和内陆水面也无法提供的运动的环境的条件。

3.三级差异:

由于地区性的地质原因形成的奇特、秀美景观。

■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

不同基调景观间沿海与内陆间具有相互吸引、因此,他们互为客源地,与接待地。

■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对一般环境和人为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具有单向吸引作用,一般环境、人为环境地区则是其客源地。

(二)、文化地理背景

1.文化地理概述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地理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有形的文化景观(称物质文化要素)和蕴涵在文化景观中的无形的气氛(称精神文化要素)共同构成的,是人类的创造与自然存在的复合体。

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地理环境也必然具有历史的延续与地域分异的两重性。

2、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丰富性

文化地理环境的时间差异指的是随着时间的延续,物质文化要素所发生的变化。

文化地理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为创造的。

其历史是用人类的历史单位———年来计算,自然地理环境是在地球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它的历史是用地质历史单位———万年来衡量的。

世界文化地理环境的三级差异:

      一级差异———文化圈:

文化圈是指受同一文化影响的地区(五大文化圈:

欧洲、东亚、阿拉伯、非洲、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文化圈)。

      二级差异———文化区:

文化区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

      三级差异———民族小区: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的民族特点、传统、风俗习惯、居住方式和生产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氛围。

3.文化地理背景的影响

(1)景观彼此差异越大吸引强度越大。

最大的是异质文化区之间,其次是同质文化区域内不同文化区之间,再次是同一文化区内不同民族区域之间。

(2)不论同质还是异质文化区,历时越悠久、文化景观越丰富的地区,吸引强度越大。

(三)、环境质量背景

在各地区,由于自然物质构成与自然发展史的不同,各种与生命有关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背景含量也不同。

(四)、经济地理背景

1.发达地区是主要的旅游客源地

(1)经济发达为旅游者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经济发达的最基本标准有四点:

知识、技术密集型代替劳动密集型,高度的分工与高强度的工作量,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化现象,社会服务业的高度发达。

   主观条件:

经济条件、闲暇时间、人口文化水平高。

(2)经济发达促动国人出游:

    主观原因:

渴望恢复由于工作单调、枯燥、紧张而受到影响的身心健康,渴望回归自然,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渴望体现主人的感受。

    客观原因:

国际经济再分配的需要,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奖励旅游。

2.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主要的旅游接待地

世界上有两种经济发达地区:

一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中心,一为历史较短的后起之秀。

这两种地区所以吸引人,在于其与发达的经济同步发展起来的发达的文化。

3.城市与乡村间的相互吸引激发

乡村与城市经济环境的根本差异在于,人口密度低、环境人为化的程度低、生活的节奏慢、民俗风情的文化氛围强。

(五)、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旅游地背景的影响最终结果是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而产生游客与资金的流动。

■旅游客流形成的力称为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与制约条件有三点:

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1.互补性:

并不是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都存在相互作用。

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两地之间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是才能实现两地之间的作用过程,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

如山地和海滩。

2.替代性:

两个旅游地的互补性导致两地间的旅游流动。

但是,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当游客在A和D两地间移动时,A和B两地间介入另一个于B一样性质的旅游地C,于是A地游客转向C地移动这种现象为同类旅游地间的替代性。

3.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是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表现在:

(1)具有互不可进入性的旅游地之间要有通达便利的交通条件.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起作用。

(2)不同旅游地对距离的敏感性不同,和它们的旅游价值有关.另一方面旅游可达性也是时间的函数,主要受运输工具的影响。

■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产生的客观条件,外动力。

■除此之外,激发旅游还需要两个条件:

中间条件和内动力。

三、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旅游活动层次

(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1.旅游需要分析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就产生了行为动机,旅游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人类各种需要的一种。

关于需要的理论目前有影响的是亚伯、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论的解释:

■基本生理需要:

衣食住等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免于受到伤害、免于受到剥夺、免于失业等。

■社会的需要:

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宿感的需要。

■尊重感的需要:

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别人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

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2、旅游动机及其种类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朗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

■心情的动机

■身体的动机

■精神的动机

■经济的动机

每一种动机反应了不同的需求

旅游动机---美国学者罗泊特麦金拖森

■身体的动机

■文化动机

■交际的动机

■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3.旅游动机的激发

■旅游动机有三部分构成:

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

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会形成旅游行为。

■内动力:

旅游需要

■中间条件:

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

■外动力:

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二)、旅游活动的行为层次

●基本层次:

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

娱乐和购物

●专门层次:

休养、宗教朝拜、出席会议、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包括商业、文化交流、大型会议、登山探险的活动。

相互关系:

不同的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的行为的优势出现以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旅游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四、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

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

(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

2、最大效益原则

(1)最小旅游时间比

(2)最大信息收集量

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②选择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3、旅游偏好:

年龄、学历、职业

(二)、旅游决策过程

第一步是对旅游需求的认识阶段;

第二步是信息收集阶段;

第三步是评价对比阶段;

第四步是决策阶段。

(三)、普雷德(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

1)、1967年,普雷德提出一个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矩阵中,H11至Hnn表示不同的旅游目的地。

显然,只有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机会),才进入旅游决策,成为真正后选的旅游目的地(现实机会)。

优点: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缺点:

只考虑了可达性、感知环境,忽略了旅游偏好等其他因素。

2)、王家骏(1997)完成的无锡市居民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的调查结果对开拓无锡市客源市场很有价值,其两点推论对一般旅游目的地营销也具有参考价值。

忽略了旅游偏好等其他因素

■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速衰减。

■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

(四)、旅行距离决策模式

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一定条件决定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时间、费用和旅途不适。

德国经济学者霍斯特·托特认为,如果时间限定,则旅行距离也是限定的。

(五)、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1)、线状旅游空间行为:

跑线—即以交通串联若干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景区。

1. 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

2. 只游玩高等级旅游地内的高级旅游点

3. 力图全程不走回头路

4. 旅程终止点尽可能选在“购物天堂”

2)、 面状空间旅游行为:

以常住地或暂住地为中心,以一日游的可能距离为半径,以向外辐射的一个面。

1. 追求新颖、奇特

2. 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线路

3.  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3)、点状旅游空间行为:

小尺度空间行为,小到行的行为可以忽略不计,即吃住游娱购都在一地。

1.  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

2.  选择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

3.  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

(六)、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1.资源评价

■同样的资源,评价者不同,资源评价不同;

■从旅游者的行为来看,受旅游者欢迎的资源是最符合实际的资源评价。

■一方面旅游者受旅游资源评价的影响,同时,旅游者也会影响旅游资源评价。

2.资源开发

开发的时间

开发的程度

开发的空间选择

3.旅游路线设计

针对以下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速衰减。

■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

进行以下旅游线路设计:

■缩短旅游景点的距离

■将知名景点安排不知名景点后面

针对以下旅游者行为:

■线状旅游空间行为

■面状空间旅游行为

■点状旅游空间行为

进行以下旅游线路设计:

■选择共性小,独特性大的景点连线

■选择共性大,独特性小的景点连线

4.宾馆选址

同一旅游区内,不宜在旅游资源级别较低的景区,或不是旅游中心城市(大居民点)选址。

在一日游范围内的旅游风景区,旅游中心城市与风景区之间的小居民点不宜选址。

节点状旅游区,只宜在旅游中心城市选址。

 

第五章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一、旅游资源

1、定义: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2、内涵: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非物质的;可以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也可以是尚未被开发利用的。

•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功能。

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等精神需求,吸引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

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的核心。

•旅游资源能被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旅游资源的概念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发展,范畴进步不断扩大。

3、旅游资源的特性:

•观赏性:

旅游资源同其他资源最主要得区别,就是他的美学特征具有观赏价值。

•地域性和区域性:

旅游资源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反映了该区域环境的特色。

•时代性和季节性:

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内容。

一些景物随气候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民族性和文化性:

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

•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可以永续利用,但一旦破坏,将不复存在。

4、旅游资源的分类

①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

由地貌、水体、气候、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组成,基本上是天然赋存的。

由于地表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景象和环境。

自然旅游资源可以进一步划分。

•地质地貌类:

岩石、化石、地层、构造遗迹、地震遗迹。

山岳峡谷、火山。

岩溶、海岸与

岛礁、干旱区景观、冰川等。

•水体类:

风景河段、漂流河段。

湖泊、瀑布、泉、潮汐等。

•生物类:

植物动物、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及田园风光等。

•气象气候与天象类:

气象、气候、天象等。

@人文旅游资源

是由人类所创造的,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的反映。

人文旅游资源较之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大致包括历史古迹、民族风情、宗教、博物馆。

城市风光、社会风貌。

游乐场、国际会议中心,以及购物条件、大型体育运动会等等。

随着人们消费形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还会有更多的人文旅游资源被发掘和创造出来。

•历史遗迹类:

古人类遗址、古都、古战场遗址、名人遗迹。

近现代重要史迹等。

•古建筑类:

长城、城墙、宫殿、坛庙;亭、台、楼、阁。

厅、堂、谢、肪、廊;桥、运河、

堰、堤防;民居;坊、表、腕。

经幢等。

•古代陵墓类:

帝王陵墓、纪念性陵墓、崖墓与悬棺葬等。

•城镇类:

历史文化名城、小城镇、现代化都市等。

•古典园林类:

帝王苑圃。

士大夫私家园林、奇观园林等。

•宗教文化类: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社会风情类:

民俗、工艺品、饮食文化等。

②《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GB/T18972-2003)中的分类

该分类是一种以旅游资源普查未目的的应用分类。

主要是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状态、旅游资源的特征指标的一致性进行分类。

共划分为8类155种基本类型。

③按旅游活动的目的分类

有:

游览鉴赏型知识型康乐型体验型

④按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

(一)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依利用程度可分为:

1.利用历史悠久、设施比较完整的旅游资源。

2.利用历史比较长,但缺乏时代内容,需要加以调整、充实。

丰富的旅游资源。

3.新建的旅游资源,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建设。

(二)已列入规划,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

(三)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目前还无力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

这三类依破坏后恢复的可能性又可分为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两个类型。

⑤按保存现状分类

(一)保存完整、完善的旅游资源。

(二)部分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

(三)破坏比较严重的旅游资源。

(四)完全被破坏,只剩下遗址。

传说的旅游资源。

⑥按旅游资源适宜的旅游活动类型分类

1974年,科波克等依据适宜的旅游活动并考虑海拔高度等因素,对英国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

(一)供陆上旅游活动的资源

1.露营、蓬载旅行、野餐的旅游资源。

所有距乡间碎石小路400m以内的地方。

2.骑马旅游资源。

以开辟有步行道、车行道和弛道的海拔300m以上的高地地带。

3.散步及远足旅游资源。

海拔在450m以上的高地,建有弛道、步行道、车行道的地方。

4.狩猎旅游资源。

有狩猎价值地方。

5.攀岩旅游资源。

高差在30m以上的断崖。

6.滑雪旅游资源。

有效高差在280m以上,且有3个月以上的持续雪期。

(二)以水体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资源

1.内陆钓鱼水域。

宽度在8m以上的河流、溪谷、及运河;以及面积在5hm2的未污染水域。

2.其他水上活动内陆水域。

面积在20km2以上,或宽度在200m以上,长度在1km以上未污染水域。

3.靠近乡间道路的水域。

在距乡间碎石小路400m以内可供一般水上活动的未污染水域。

4.适于海上活动的海洋近岸水域。

海岸边。

5.适于海岸活动的靠近乡间道路的海滩地带。

有沙滩或岩石的海岸,位于碎石道路400m范围以内。

(三)供欣赏风景的旅游资源

1.低地。

海拔高度在152m以下。

2.平缓的乡野。

海拔高度在152~457m之间,相对高差在122m以下。

3.高原台地。

海拔高度在152~457m之间,相对高差在122m或海拔高度在152~610m之间,相对高差在122~244m之间。

4.俊秀的小山。

海拔高度超过610m,相对高差在122~244m之间,或海拔高度在457~610m之间,相对高差超过183m。

5.高的山丘。

海拔高度在610m以上,相对高差超过244m。

⑦根据管理级别的分类

分为:

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

二、旅游地

1、概念:

•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两个部分:

旅游活动区、旅游接待区。

2、旅游地的分类:

一般以旅游资源的性质极其适宜性为分类依据如可以分为:

自然风光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文化旅游地、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产业旅游地、综和行旅游地等。

三、旅游地与旅游资源评价

1)、评价的理论基础

1.体验性评价:

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

对于旅游地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对于旅游资源的美感评估

2.技术性评估:

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评价。

3.综合性评估:

着眼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之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的开发价值评估。

评价必然带有价值标准,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知的比较法则。

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1.旅游资源的自身评价

(1)旅游资源特色评价

(2)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地域组合评价

(3)旅游资源容量

(4)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吸引功能

(5)旅游资源的性质

2.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1)区位条件

(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条件

(3)环境因素

(4)客源市场条件

3)、旅游资源评价地的方法

(1)定性评价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人们的感性认识,选取几个评价标准,对旅游资源做出定性的评价。

卢云亭:

三三六评价法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卢云亭:

三三六评价法

三大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条件:

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2)定量评价法

定量评价法是通过统计、分析、计算,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等级的方法。

技术单因子评价(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时,针对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集中考虑某些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宜性评价或优劣评判。

一般适用于自然资源的评价。

(3)综合性的多因子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对旅游规划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开发效益等三方面、多因素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价。

其综合性体现在:

既对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又对旅游地的开发价值进行评估,既包含主观性评价方法,又有包括客观性评价方法;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计算。

但是,由于综合性评价牵涉的因素太多,变数太大,因此能较好体现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往往是一些定性方法。

评价系统中的各级评价因子,大部带有合适的权重。

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评价原则

•1、按照本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

•2、本标准采用打分评价方法。

•3、评价主要由调查组完成。

4)、旅游资源评价的模型

楚义芳模型—中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模型

中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模型分为三个部分:

①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评价;

②旅游地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的评价;

③旅游地区位特性的评价。

5)、为何要进行旅游评价?

(1)通过旅游资源的评价认清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因素和外部条件,准确反映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为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旅游资源的评价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推出拳头产品,在市场上树立名牌产品的旅游形象。

(3)通过旅游资源的评价发挥区位优势,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筛选旅游资源,设计规划思路,确定旅游项目开发的先后顺序。

旅游资源评价的一般原则

1.诸因素综合分析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动态发展的观点

4.客观实际的态度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1)问卷打分法。

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旅游景点的印象打分。

(2)特尔菲法。

又称专家征询法,是一种以问卷的形式对专家进行意见征询,然后汇总专家意见的方法。

(3)层次分析法。

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对一定的客观现实进行判断,确定各因素权重,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七章城市旅游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城市旅游二、城市旅游有哪些产品三、城市旅游案例(深圳和武汉)

一、什么是城市旅游

1、城市旅游的基本概念

目前“城市旅游”尚无公认的定义。

一般认为:

(1)以都市风貌、风光、风物、风情为特色的旅游—都市旅游;

(2)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

(3)利用城市服务设施提供专业化的旅游服务;

(4)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目的地旅游活动。

(5)它既包括了城市建成区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了城市郊区的旅游活动

(6)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

2、城市旅游的特性

Ω城市旅游吸引系统的整体性

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其吸引力不同于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