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649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docx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题1

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

一、非选择题

1.《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4.韩非子说:

“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

天则不非,鬼则不困。

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

”这说明韩非子

A.认为法、术、势缺一不可B.主张推行开明君主制

C.认同“君权神授”的说法D.用封建迷信蛊惑群众

5.《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其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同时又宣扬“一则治,异则乱”。

由此可知,该书的创作意图在于

A.取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B.实行文化高压,加强君主专制

C.传承百家思想,保留文化精髓D.实行礼法并治,实现思想统一

6.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

“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

”秦汉以降,“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周身流转”,最早得益于

A.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B.“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C.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8.郑人游于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这里的“乡校”

A.是百姓参政议政的地方B.类似于雅典的公民大会

C.可以起到监督统治者的作用D.只有贵族能够参加

9.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是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

10.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老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11.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

“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

”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12.《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

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朱熹强调:

“修齐治平。

”其反映的共同主张是

A.人本主义B.经世致用C.重道轻器D.积极入世

13.据《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文帝的遗诏“乙巳,葬霸陵……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这体现汉文帝的主张是

A.与自然和谐相处B.让百姓减少支出C.减少财政浪费D.与民休养生息

14.“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15.《汉书·地理志下》:

“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

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16.董仲舒提出: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17.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8.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A.科学技术B.市井文化C.佛道文化D.外来文化

19.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

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这表明他

A.推崇儒家仁义学说B.抨击清代考据学派

C.批判理学空谈误国D.首倡经世致用思想

20.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2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人的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2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3.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

2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而清人戴震指出: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

”这说明封建思想文化

A.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B.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

C.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D.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25.女主主政,古而有之。

唐代的武则天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盛世,为大唐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一些宋代理学家却“吹毛求疵”,胡说什么“女主乱政”。

说明这些理学家存在着

A.性别歧视思想B.男女平等思想C.仁政德治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

2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

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

27.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28.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29.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30.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姓名

历史评价

生卒年

1527~

1602年

称号

思想家

“发挥天真自心,扫荡酸腐之气,慨然醒世,勃然通民。

“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

“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A.黄宗羲B.李贽C.王夫之D.顾炎武

31.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认可“存天理,灭人欲”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C.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D.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

32.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主张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这一修补

A.深入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削弱了明清的君主专制统治

C.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运动D.体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活跃

33.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廉洁和诚信”:

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B.“个人理智”:

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社会环境”:

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D.“形成丛林”:

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34.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

这一主张

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思想主张

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35.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36.唐甄(1630~1704年)在《潜书·全学》中说:

“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

”与唐甄观点相似的是

A.“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B.“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C.“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D.“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37.《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

“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

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

”其“道德观”是指

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存天理,灭人欲

38.黄宗羲说: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

”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A.反对纲常名教B.实行君主立宪制C.加强中央集权D.限制君主权力

39.顾炎武认为:

“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4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

4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

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4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

明志

43、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

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44、有史学家认为:

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这种观点认为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

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

45、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46、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

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

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

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

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

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B.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

C.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D.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

47、近年来,“穿越”成为文学、影视艺术创作的热门题材。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可能达成共识的一项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48、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49、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50、“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51、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恻隐之心”。

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部经典著作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52、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53、《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54、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

“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55、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56、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5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58、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59、某史书评: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日本三岛毅博士一句诗云: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以上材料所称颂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王阳明C.陆九渊D.朱熹

60、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

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61.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62、2012年11月25日,北京晨报载文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授以政府权力,第二,约束政府权力,使权力服务于民众,而非侵害民众。

下列儒学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最能体现上述儒学特征的是

A.孔子   B.荀子C.董仲舒D、朱熹

 63.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64.下列对这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分析正确的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卢梭《社会契约论》: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都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都是工业革命之后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C.都主张通过改革推翻君主制   D.都促成本国不久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65、《老子》中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

“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66、《春秋繁露》记载: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体现了

A.天人感应B.君权神授C.阴阳五行学说D.封建等级思想

67、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68、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

“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他评价的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二、非选择题

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

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

政治抱负。

(6分)

 

(2)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结合当

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6分)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