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611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

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

时间:

70---20万年

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

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内容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

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

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

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

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

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

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            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             人文初祖

                       夏朝   

奴隶社会

                           禹时

原始社会终结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重点]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

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夏朝

1、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  2、都城:

阳城  3、建立人: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   2、都城:

阳城   3、建立人: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四、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6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二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

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

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

“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

”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

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

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

”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

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第7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

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教学内容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著名的霸主有: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

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

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

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内容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第10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

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

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教学内容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

“温故知新”

C:

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

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

实行法制;B: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第11课活动课二编写历史小故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

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教学过程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

(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12—20课)

第12课“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

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内容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

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

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

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板书设计: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

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第13课“伐无道,诛暴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

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

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练一练最后推翻秦朝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4、活动与探究   查找成语故事:

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

“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5、小结

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14课大统一的汉朝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教学过程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

洛阳。

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

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

答:

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

答: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

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

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4、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

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

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

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附:

板书设计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

洛阳。

 

第15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