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488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docx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集体备课

初中语文集体备课

年级:

七年级科目:

语文

审定人:

审定时间:

:

备课教师:

周丽参与教师:

潘文艺王建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

第四单元

个性化修改

16化石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课时授课时间:

一、新课导入

沧海桑田: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张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道诗呢?

听读课文,感受诗的大体内容。

注意节奏、重音。

二、整体把握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幻)guǒ(裹)藏cōnglóng(葱茏)

zhuóyuè(卓越)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

档(dàng)案猛犸(mǎ)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

(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

(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海枯石烂)

★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奇幻的神话平凡的真理冰冷的骸骨珍贵的密码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2、解题《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②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诗歌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③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④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

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⑤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化石: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⑥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生命的起源。

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

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

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人类的出现。

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

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

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

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3-6)节是化石说的“话”。

⑦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

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三、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总第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一、复习导入

用一两句话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探究研讨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3.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①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

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助读:

鱼类的进化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

它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它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

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

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

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

泥盆纪是鱼类初生时代。

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是鱼类中兴时代。

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族达到全盛。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

“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

“恐怖的蜥蜴”。

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

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

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

该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最大的腕龙等。

恐龙家族之最:

最聪明的恐龙有:

伤齿龙 美颌龙 空尾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有:

鸸鹋龙 似鸡龙 棱齿龙

体重最重的恐龙有:

震龙 腕龙 虚幻龙

脖子最长的恐龙有:

马门溪龙 长颈巨龙 梁龙

最凶猛的恐龙有:

巨龙 霸王龙 跃龙

食量最大的恐龙有:

腕龙 虚幻龙 达玛拉龙

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

甲龙 蜀龙 梁龙

吼声最大的恐龙有:

拟栉龙 巨龙 美颌龙

②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1、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③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

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

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

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

“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

4.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

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

敦煌莫高窟。

六、课堂小结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等优点。

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

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时测试、小练习册

2、预习《看云识天气》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7《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过程与方法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

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3.图表概括法。

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课时授课时间:

一、导语 设计

俗话说:

“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

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

(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

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

山峰和山峦。

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

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

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

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

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

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

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

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总第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图表概括法。

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一、复习导入

概括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引入本课所学内容

二、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

(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

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

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

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平实说明: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

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三、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

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

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

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

(1)常常

(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

(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

(1)下定义

(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

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测试、小练习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8《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教学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

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

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探究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

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

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

探究内容,整体感知。

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

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探究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

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

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