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7043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x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

 

第1课《对称》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以对称物体和图形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对称”现象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审美水平。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对称的意义,并能观察、判定生活实践中和建筑物中对称与不对称的物体或图形。

对建筑艺术中的对称作用有一定体会。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对称现象的意义。

教学用具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与实物,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

应对实验一制作相应课件。

 

2.制做好各小组的四叶风车。

 

教 学 过 程

 

第一个环节是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初步认识对称现象,通过动手实验感知对称的概念,让他们体会出“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教学中可以将小组内同学分成三个小小组对三个图形分别进行实验,然后交流,启发印证“思考问题”栏目的结论。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是通过用第一个环节的结论验证六幅图中哪个是对称图形。

仍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

再次印证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可以再引进一些事例进行练习。

但教师要注意的是本课只讲授 “轴对称”不涉及其它对称形式。

 

第三个环节是实验三“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通过对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的建筑分析来研究对称的作用。

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来进行。

可以让参观过天坛祈年殿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再用以上结论研究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建筑,对称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是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的作用”是对称作用的延伸。

教学中可以先安排小实验活动,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进行实验。

让学生感悟对称作用不仅是建筑物艺术之美,还有一定科学道理和作用。

对六幅图让学生逐一展开讨论,有的若能通过实验或亲身体验,会有更好的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栏目分三段对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梳理总结,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所学内容的延伸。

要使学生明白对称是一种美,同时不对称也是一种美,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让学认真观察这两幅图,可以提出哪个更美的问题,在讨论中不一定形成统一结论。

同时也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逐步形成辩证思维的方法。

 

 

 

 

 

 

 

 

 

 

 

 

 

 

 

 

 

第2课《溶解的作用 》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溶解的快与慢中的一种情况及溶解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溶解快与慢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实验的观察与结论的推导。

教学用具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2.关于“探索延伸”栏目三个问题,教师最好能围绕其内容制作视频课件,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效果。

 

 

教 学 过 程

 

本课安排了两项实验 

实验一是通过“糖块放在什么位置上溶解得快”的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糖块放在水杯的液体中位置不同而溶解得快与慢的不同,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可安排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① 装配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的装配要求学生按步骤顺序进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的去完成。

提醒学生准备好后先不要放入水中。

 

② 教师设问:

将三块糖分别放杯中,一块糖吊在水的表面,一块糖吊在水的中间,一块糖放在杯底,哪块糖溶解得块呢?

在学生提出自己看法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实验。

 

③ 按教材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实验情况。

 

④ 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⑤ 进一步探讨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得最快,而在杯底溶解得最慢?

 

这一步骤可以以小组形式组织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或播放视频课件,辅导学生完成这一步骤的教学活动。

 

⑥ 研究“冰糖块快些溶解在水里” 的问题。

启发学生结合上学期科学课有关溶解的知识一并进行思考。

 

实验二 

是通过“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的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将油与醋对比进行实验,解决“思考问题”栏目的问题。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两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引伸到由于许多的物质能溶解到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这实际也是新内容,也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举一些事例安排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又一个提升,教师要做一些启发,或引导学生学习小资料内容,来思考为什么寒冷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的道理。

 

此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酌情考虑解决。

 

 

 

 

 

 

 

 

 

 

 

 

 

 

 

 

 

 

 

 

 

 

 

 

 

 

 

第3课《“静电”小实验 》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静电”小实验的活动。

引起学生对静电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

1.教材中的三个小实验都验证了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而产生了静电。

 

2.在干燥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摩擦起电的现象。

 

教学难点

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静电是不同种类的电荷;相互排斥的物体所带的静电是同一种类型的电荷。

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按教材内容准备好所需器材,并逐一对三个小实验亲自演示几次,以便指导学生的分组实验。

注意安全教育。

 

教 学 过 程

1.“引言”:

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静电实验,引发学生的质疑及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启发学生谈谈亲身感到周边静电的存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识。

 

3.“探索活动”:

 

通过三个小实验,用身边物品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并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及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4.“探索发现”: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巩固本课的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必在干燥条件下产生;异性电荷互相吸引、同性电荷互相排斥三个科学道理。

 

5.“探索延伸”:

 

(1)指导学生做好“静电”干扰收音机的实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

 

(2)了解静电对人类的“利”与“弊”,学会“防静电”和“放静电”的方法。

 

6.提示:

 

“贴”在墙上报纸的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报纸和墙壁都需在干燥的条件下进行。

(如:

报纸在阳光下晒一下,在阳光照射的墙壁上)若用铅笔摩擦报纸效果不佳,可改用干燥的塑料尺。

 

 

 

 

第4课《手上的触觉》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手上的触觉”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自己手上的触觉感知多方信息的学习研究兴趣。

增强对人体感觉器官的了解及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人体科学及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学会用不同实验方法了解人体触觉器官的触觉差别,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手上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按教材要求要准确实验器材,为各小组三种砂纸,尤其是为每小组准备4个带有凸起的硬卡纸,并要对每个实验亲自做1~2次,以便指导分组实验的各个步骤。

 

教 学 过 程

 

1.“引言”及“课题”部分:

老师可以做如下的导言(供参考) 

“在学习、生活、劳动中,我们经常使用不同的触觉,几乎对触觉习以为常了,想象一下:

 

如果你全身的皮肤失去了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当你触到东西或东西碰到你的身体,你却感觉不到时,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想拿起东西,你怎样判断是紧握着东西,还是什么都没握?

 

如果感受不到水对你的抚摸,你怎么会游泳呢?

 

如果没有脚落地的感觉,是不是走起路来觉得很奇怪呢?

 

如果没有感到椅子,坐着也会不舒服吧!

 

如果与人握手或被别人轻拍你的后背,你感觉不到,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手碰到灼热的炉火,而你又感觉不到,那会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故?

 

如果……”

可见人的触觉对人的学习、生活、劳动有多么重要!

 

2.“探索活动”:

 

实验一:

用手指和手掌体验触觉 

按照实验程序体验触觉1~13 各部位触觉的敏感程度,并做好记录。

(每位同学要按17页的表提前画好并要认真填写,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 

实验二:

辨别同类物体之间的差别 

按照实验程序体验粗砂纸、中砂纸、细砂纸触摸辨别的正确率,并能解答“思考问题”栏中的问题。

 

实验三:

体验用手阅读 

体验盲人用的“盲文”阅读的方法,看用哪个手指触摸“盲点”最准确。

 

3.“探索发现”:

 

学习和了解人体触觉器官的一些知识。

 

4.“探索延伸”:

 

①了解6种人民币的盲文。

 

②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以下有趣的游戏,增强有关触觉方面的感受。

 

人的触觉是重要的感觉之一,它是十分敏感的,它可以传递很多信息。

做以下的实验,看看你是否得到同样的结论。

 

实验程序:

 

①按下表在纸上画触觉“观察”表

 

物体1

物体2

物体3

物体4

物体5

物体6

物体7

物体8

触摸猜想

 

 

 

 

 

 

 

 

结果验证

 

 

 

 

 

 

 

 

 ②把手伸进盒子里,感觉里面的东西。

拿起其中一样物品,仔细感觉。

如:

笔帽、海绵块、橡皮、电池、瓶盖……在表中“猜想”一栏中写出猜想的物品名称。

 

③其它同学依次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并记在表中。

④打开盒盖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把验证结果记在表中。

⑤统计小组触觉正确率,验证我们的“触觉是十分敏感的,触觉可以传递很多信息”的正确结论。

 

 

 

 

 

 

 

 

 

 

 

 

 

 

 

第5课《小降落伞的实验》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制作小降落伞与降落伞留空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与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降落伞留空时间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降落伞在防灾救灾、国防以及航空航天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动手制作与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小降落伞投放的实验操作。

教学用具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

 

2.制作三个演示用降落伞,熟悉制作过程,并进行投放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做好实验的基本数据记录,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 2008年5月12日午后,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为背景导人新课。

教师可以从简要介绍地震情景和空降兵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讲起,引到降落伞的作用并提出问题,降落伞为什么能飘浮在空中拖拉重物慢慢地降落到地面?

进而提出降落伞留空时间的问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的研究”。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伞面:

2条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1条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面料要一样。

 

伞绳:

12段40厘米长的细棉线。

 

重物:

曲别针、3块橡皮泥。

 

其它物品:

胶带、学生用剪刀。

 

其中伞面可以用软纸代替,但要求纸的规格一样。

 

② 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活动只能在校内操场上进行,不允许在校外、在道路上玩小降落伞。

建议课后收回小降落伞。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小降落伞的制作与对比投放实验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问长短不一的现象。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主要由实验器材制作与两项实验展开活动。

 

① 制作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制作要求学生按三个步骤顺序进行,掌握结扣后的四条伞线绳一样长是很关键的部位,提醒学生认真仔细的去完成。

 

制作完成后,进行投放实验。

并对“思考问题”栏目进行适当讨论而自然得出“小降落伞平稳落地,并在空中停留了一会”的结论。

证明了空气对小降落伞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作用,使小降落伞平稳落地。

 

② 实验一 

是进行“降落伞伞面大小不同,降落快与慢”的实验。

 

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让每个同学都进行实验后,组织各小组研究这个实验所证明的问题。

 

实验一是全课的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③ 实验二 

是进行“降落伞携带重物不同,降落快与慢”的实验。

 

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让每个同学都进行实验后,组织各小组研究这个实验所证明的问题。

 

操场上投放实验完成后,进入室内进行总结,自然的进入“探索发现”栏目教学活动阶段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两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这一栏目中提示的两个问题的研究与落实。

 

关于“其它原因也会影响小降落伞下降的快慢。

比如:

风的影响,降落伞的形状、伞绳长短等”。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视频课件组织教学活动。

 

关于“降落伞降落的快慢对空降兵、跳伞运动等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事例帮助同学理解。

不宜让学生自己去查找。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观察四幅图研究降落伞的用途。

可以用小组讨论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用相关的视频课件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6课《坦克的履带》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坦克相关内容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坦克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军事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科技在军事应用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坦克履带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

教学用具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

 

2.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做好分工。

 

3.做好安全教育。

 

教 学 过 程

 

1.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1916年英法联军和德军的一次战斗,引出“坦克为什么能够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

”的问题,进而提出探索主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坦克的车轮为什么加装履带”。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每小组准备:

2支铅笔(其中一支未削尖),1个图钉和1个螺丝钉,1块小木板,2张白纸,2块橡皮,1把直尺,6个相同砝码,1个沙盘。

 

② 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活动中注意安全。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实验研究坦克的车轮为什么加装履带。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主要由实验展开活动。

 

① 纸上扎孔 

实验器材通过试验,让学生了解由于两支铅笔的不同,试验结果也不同,懂得由于铅笔尖和纸接触面不同,笔尖压力不同,尖的铅笔容易将白纸扎透。

 

② 手按图钉和螺丝钉 

让学生知道图钉细尖和螺丝钉的粗尖相比压力更集中,力量更大。

 

特别提醒学生做试验时用力按图钉和螺丝钉注意安全,别扎到手。

 

③ 沙盘上支持的作用 

让学生观察有直尺和没有直尺试验结果不同。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直尺的作用是什么?

”,它的作用是不是相当于坦克的履带?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观察两幅图和三个问题,研究物体接触面的问题。

可以用小组讨论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第7课《叶子能吸尘增湿吗》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叶子吸附尘埃和增湿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于植物叶子作用的学习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科学体验和认识,形成积极地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达到分析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3.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了解植物蒸腾和吸附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对植物的蒸腾和吸附活动的观察,理解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教学难点

建立现象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对于蒸腾所产生的水珠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判断。

教学用具

1.盆叶片比较大的植物(如龟背竹或月季等) 

大塑料袋1只(最好是透明的)可以将花套起来。

(课前一天用塑料袋将花套上,袋口在植物茎扎紧,放在阳光处,进行蒸腾实验) 

分组材料:

红色粉笔灰每组一包,16开白纸每组2张,放大镜一只。

 

2.进行安全教育。

 

教 学 过 程

 

(1)引言 

植物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植物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引言初步建立植物和人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2)探索课题 

本课的探索课题比较专业,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名词。

教师应该用尽量简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解释探索课题,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植物的两种现象有关系。

 

(3)探索活动 

① 活动准备

器材的准备,上面和教材上都有说明。

这里重点说明的是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蒸腾的实验。

虽然这个实验在操作上难度不大,但是温度、光照、塑料袋的密封性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所以出现不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如果在做实验之前,多准备几盆花,提前做一做,掌握一下实验过程可能效果更好。

 

② 活动设计 

明确后面要进行的活动,清楚活动目标。

知道主要进行的两个活动“蒸腾现象”“吸附现象”。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 活动过程 

本课的活动过程主要由两组实验构成。

 

实验一 叶片蒸腾作用的认识 

这个实验是一个演示观察实验,由教师在课前提前准备。

因为蒸腾作用不是短时间能够发生的,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可以由教师在课前一天准备出来,也可以布置给部分学生,让他们回家去做一做,试一试,得到亲身体验,效果会更好。

(对于实验植物,尽量选择叶片大一些,效果会很清楚。

) 

实验的关键是袋口一定要扎在花盆以上——植物的茎部。

这样在分析和讨论的时候,才能避免学生将袋子中的水珠和土壤的蒸发联系到一起。

 

通过观察叶片和塑料袋,将两者之上的水珠联系起来,形成塑料袋上的水珠是来自于植物的叶片这个认识。

建立蒸腾的科学概念。

 

实验二 叶片吸附作用的认识 

在认识了叶片的蒸腾作用可以产生水的认识这一基础上,继续下一组实验:

叶片的吸附作用的认识。

这个实验难度较低,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学生在做试验时可能很兴奋,一定避免将粉笔灰扬的到处都是。

如果做演示实验,为了实验效果的科学性,教师可以选择做多做几次,这样,效果会更明显一些,结论更严谨。

粉笔灰撒的高度和角度都要确定,这是做对比实验必要的条件。

为什么要确定,要让学生明白变量在实验中的影响。

 

在实验能够明确支撑起“吸附作用”这个认识后,拓展观察范围。

运用放大镜这种工具观察室外采集的叶片。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叶片上有很多的尘埃附着(最好是杨树的叶子,叶片又大,而且还有一定的粘性,吸附作用很明显)。

加深对于“吸附作用”的认识,同时联系生活实际。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主要是回顾本课的两个实验,通过对两次实验、观察的总结,建立植物的叶片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联系课题,建立植物可以改变空气湿度和洁净度的认识。

 

(5)探索延伸 

本活动希望学生能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从“蒸腾和吸附”这两种植物叶片作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植物对空气净化影响不同,生活中应该选择哪种植物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8课《测量的技巧》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特殊的测量方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感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探讨与体验活动,初步掌握用特殊方装测量圆形铅笔的周长、直径,测量硬币厚度等有关知识和技巧。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探讨测量方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

探讨测量铅笔直径的活动。

教学用具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为各小组配齐实验用品。

并清洗一元硬币。

 

3.课前教师要准备好教师演示用教具,并对几项测量技巧要多次练习,达到能熟练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了相关实验数据,以备教学中查用。

 

教 学 过 程

 

(1)引言 

主要是通过提出测量技巧问题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导入新课。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本课是探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不是算术问题而是物理问题,也是动脑动手问题。

这一点教师组织教学活时要引起注意。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配备活动器材:

 

3根粗一些的尼龙线绳、3支圆铅笔、3把直尺、4把三角板、10枚1元硬币、(其它币值硬币也可以) 

② 做好小组实验分工 

③ 进行组织纪律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实验与反复练习研究特殊情况下测量的技巧。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由实验准备与三项实验展开活动。

共进行五个项目的测量技巧研究。

 

① 实验技术准备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关于学习看准尺,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

由此及彼,五个项目的测量技巧研究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