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745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6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

《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周长说课稿.docx

认识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

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

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

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

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

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

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

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

(课件:

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在第二环节:

“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

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

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

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

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

“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俗话说:

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

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

“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

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

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

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

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

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

学生可能想到:

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

像“△”和“”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

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

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谁来口答?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

70厘米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

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习的快乐吗?

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

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

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一个数乘分数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米的2倍是多少?

(板书:

求1/4的2倍是多少。

)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

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

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

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

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

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

2/3能织多少米?

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

(板:

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

并说意义。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并板书: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总结概括计算方法:

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

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

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平。

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

教师总结:

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

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

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

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一个数乘分数

意义:

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计算方法:

(算式)

(贴图)1/4×2求1/4的2倍是多少。

(贴图)1/4×1/2=求1/4的1/2是多少。

(贴图)1/4×2/3=求1/4的2/3是多少。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能利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

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

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

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

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及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我设计了以下由三个环节构成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近视率的统计、学校兴趣小组情况、产品合格率、饮料及毛衣的成份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百分数。

然后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说说是从哪里收集的。

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

第二个环节: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逐步展开对百分数意义的探究。

活动一,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调查资料,说一说其中的百分数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他们说出什么占什么的百分之几。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

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百分数在生活里的实际用处,百分数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这一活动的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同时明确百分数的好处,便于比较。

活动二:

自主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

首先,让学生先自由看书,再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写法。

然后,汇报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容易把百分号写不好,这里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

第三,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这里可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通过自学、探究、讨论,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

活动三:

自主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课件出示一组含有分数的关于奥运会筹备情况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辨别其中哪些分数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一组数学信息,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辅助理解概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我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

]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素材和已经具备的分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第三个环节:

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个活动:

明辨是非。

在这里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考查学生关于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掌握情况。

活动二:

我是设计师。

这是一个拓展活动。

发给每位学生已标明百分数的方格纸,让他们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喜欢的图案。

活动三:

看信息、谈想法。

在这里我展示多条有关耕地面积、环保调查、水资源状况等方面的含有百分数的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在这个环节,练习题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趣味性、和发展性,让学生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拓展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许春梅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长方体的认识。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

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