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605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docx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

幼儿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如何寓教于乐,激发幼儿潜能

涟城中心小学幼儿园苗平

一、当前幼儿教育现状

1、幼儿教育涵义

“教育”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

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有专职的教师,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和身体方面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一般来说有较高的效率和更明确的效果,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则较零散和不规范,其结果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

基于教育的涵义分析,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幼儿教育,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

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

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

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

2、中国幼儿教育状况

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

2009年我国0-6岁儿童的数量为9634万人,2009年中国幼儿园在园人数达到了2657.8万人,同比增长7.38%。

我国幼儿园发展迅猛,在2005-2009年我国民办幼儿园数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6.72%,处于增长的通道当中,但这种需求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在大中城市,一方面“贵族”幼儿园的学位“一位难求”;另一方面,工薪阶层、农民工、打工者等的子女无奈进入各种“山寨”、“麻雀”幼儿园。

在农村幼儿园市场,幼儿教育市场在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大量的“土幼儿园”,大量的幼儿在简陋和卫生环境堪忧的环境中接受着同样堪忧的师资力量的教育。

而从教育质量上看,由于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我国目前却以劣质的教学质量来满足大部分幼儿教育的需求,幼儿教育市场亟待具有实力的投资者的整合。

未来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家开始对幼儿教育投资的加大,可以相信在2010-2015年期间,我国优质幼儿教育机构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并在幼儿教育机构的市场整合中获得先发优势,使其获得应有的社会价值。

二、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依然落后

做好幼教工作是幼儿园每位教师的本职工作。

然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时常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也许这是每位幼儿园教师都曾有过的、不同程度的亲身体验。

现如今的孩子一般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又都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

面对孩子总会问“今天写字了吗?

学拼音了没有?

”似乎这就是进入幼儿园的主题。

很少有家长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认识能力,独立性,自尊心等方面的发展。

甚至还有的家长会说“在这所幼儿园不如在那所学的东西多”。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教学上也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保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多活动少,被动多于主动,注重知识教育,忽视全面发展,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另一种是以活动为主,注重素质教育,让幼儿在操作,观察、游戏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那么,哪一种更适合我国现阶段幼儿教育的需要呢?

就以上问题,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从教学内容上看:

传统的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注重的是知识教育,而德、体、美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在知识教育中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体现国家意志的、对公民素质要求的课程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

从教学方式上看:

传统的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用硬灌——死记——升学代替科学的教学规律,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单向地接受信息。

而幼儿园的教学形式则以游戏为主,寓教与乐,在玩中学,学中玩。

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园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安排和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基于以上的区别,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幼儿园的教学同小学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应属不同的教育范畴,倘若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不考虑幼儿的可接受原则。

抹杀或否认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一些主要区别,如: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和具体性为主,而学龄儿童则以抽象为主,对学前儿童进行小学化教育就会有很多危害,如:

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压抑幼儿活泼好动、好问的天性,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展,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2、教育方式缺乏创新

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危害呢?

3—6岁的幼儿,刚刚接触外面的世界,世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那样的新鲜,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的强烈,他们是多么渴望知道自己心中的为什么。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这样一个环境,让孩子在接触世界之时起就接受近似小学生的每天读与写的教育,像个机器人似的接受着知识的灌输,失去主动性。

教学不考虑幼儿的可接受原则,所给与所需恰恰相反,老师的所讲对幼儿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又如何能唤起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去创造呢?

单调的课堂教学又怎能适应幼儿爱玩、爱动的天性呢?

缺乏与自然界地广泛接触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容易形成做事机械,教条的习惯,甚至有些幼儿为此对学习产生了抵抗心理。

那么,这又如何去谈发展呢?

难道孩子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无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家长的心愿吗?

在科学日益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若想跟上时代节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具备相当素质,如:

一定的独创性,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

那么,孩子怎样才能具有这些能力,适合社会需要,成为合格人才呢?

过早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素质教育,幼儿潜在的特长得不到挖掘,很有可能未来的“美术家”、“音乐家”就被扼杀在知识的摇篮。

这不仅仅是幼儿的悲哀,家长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

正如此,当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们的耳边响起家长们那样的问话时,我们又怎能不受到心灵的震撼呢。

除了上述危害,还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阻碍了幼儿智力的发展,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根据对近千名幼儿多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7岁前,如果把17岁时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则4岁时已达到50%,4—8岁又获得30%,其余20%是在8—17岁期间获得的。

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大脑是在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早期教育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相反,缺乏早期教育,就会使幼儿智力发展受到阻碍。

因为学习某种能力的关键期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错过这一关键期,再去学习相应的知识、经验就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甚至仍达不到理想水平。

印度狼孩卡玛拉8岁从狼窝回到人类社会,到17岁时智力发展才相当于4岁幼儿,就是由于错过关键期的缘故。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

1、学校考核体系的限制

2、家长的潜在要求

3、幼儿学生的自身需求

四、寓教于乐,激发幼儿兴趣和潜能

由此可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学前教育对人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合理、正规且科学就会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目前,教育的“三个面向”要求,教育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考卷加分数也不能说明是不是人才,人才这面旗帜上最鲜明的两个大字是能力,能力又是从幼儿时智力开发而培养起来的,由此可见,智力对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已知道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

这就需要满足幼儿活泼、爱玩、爱动的天性。

以活动为主,适合其需要,必然会在玩中获得发展。

如:

中班“认识高矮”的教学,其目的是:

①目测高矮;②学会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排列;③学会多人比高矮。

假如让幼儿坐在教室中学这些,肯定会有许多幼儿对你的问题不屑一顾,时间一长,还会厌烦。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效果就很好了。

让幼儿动起来,大家围成一个圈,几个幼儿站在圈内,边唱边跳,圈外的幼儿拍手一起唱“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谁高谁矮比一比”,两个小朋友,站在一起比高矮后说:

“谁高,谁矮,再见”。

幼儿轮流进圈找朋友,游戏可玩数次,这样,幼儿在玩中获得感知,把感知具体化,在学会多人比高矮的同时,知道高矮是比较而来的。

轻松、欢快的气氛活动中,伙伴的合作无形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性格的形成,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其智力发展。

实践证明,也只有这样,教育提出的要求才适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才会被幼儿接受,使幼儿获得经验学习。

现代心理学和研究学都已表明,幼儿从来都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接受影响,幼儿是通过积极地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教师组织任何教育活动必须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原则,可见,若想使幼儿获得发展,必须从幼儿实际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活动和操作中获得经验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学不到什么知识,因为它所注重的是智力的开发,能力、行为的培养,而这样的发展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不象学到3+5=8那样明显。

受“上学就为认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也许是家长不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孩子这样是整天玩,什么都学不到。

实际上以游戏为主,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算得上是合理且正规的幼教教学方法。

关心孩子,应从关心孩子的需要、发展开始,不要操之过急,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

说到此,家长们在心动的同时,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孩子在熟悉幼儿园生活、学习节奏的前提下入小学,学习生活突然要改变,学习要求变高,负担过重,孩子吃的消吗?

是不是让他们在入园时就多学点知识,入小学后就能很快适应呢。

家长的担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只要针对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采取如下措施,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一、及时了解研究小学教育的任务和一年级教育的特点,同一年级教师合作,在大班末期组织“认识小学”的专门教学,激发其入学兴趣,使其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在心理、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准备。

二、有目的的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独立性。

三、改变作息制度,有意识延长上课时间,同时减少睡眠时间。

四、利用小学的环境、氛围进行“学做小学生”的教育,让儿童轮流当值勤员,培养自理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儿童一般性的入学变化,有了相应的措施,相信孩子一定会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孩子的校园生活一定会有个良好的开端。

最后,我要说的是:

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重视幼儿教育的国家,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自己,请还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地吧!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了迅速健康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的,传统的教育已经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素质教育逐渐代替应试教育。

这也是教育中的“创新”。

教育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材的一个关键。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只学“答”,不学“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做的是死学问。

创新总是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确立人的主体探索思想,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人的认识过程才能活跃起来,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有所发展。

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而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勤于探索,独具慧眼的“小发明”,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

幼儿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在充实孩子文化科学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充分利用兴趣这个“启动器”的作用,想方设法点燃儿童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能力大增强,知识经验也逐渐丰富,这一切都为幼儿发展创新能力提供了可能。

幼儿已经有了创新能力的萌芽,又值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幼儿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巧妙创设情境·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尽维首先应具有创造性。

教师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创造型的教师就很难造就创造型的学生。

创造性的教师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点,喜欢营造

有利于创造的环境氛围,实施创造性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与教育正好是和创造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学生如鱼得水。

应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

为孩子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

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合挂图,投影介绍大自然变化的杰作一一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而构成的壮观景象时,当教师用动听的语言娓娓叙说化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至取得的辉煌业绩时;当孩子们看到计算机屏幕上动画效果;当孩子在探求新知,寻找规律心获得意外成功的惊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突然产生的灵感所带来的快乐时,无不感受到美的熏陶,成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2、允许插话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的幼儿教育,强调营造有利于形成幼儿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等动力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表现。

课堂教学生,在教师对孩子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问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孩子插话,试对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活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特征。

首先要努力让幼儿了解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并在活动中进发出更多能量。

为此,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处在这种氛围中的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就会受到抑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一一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新。

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欣赏,要多给幼儿创新的气氛。

记得看图讲述“小猫跳水’’的故事,当讲到小猫黑黑不慎落入水,小猫白白大喊救命,鸭大哥赶紧跑来时,一位孩子高举着手,我让她发言,她说:

“老师,跑来的是鸭大嫂,不是鸭大哥!

因为鸭子头上系着围裙、还是花的,是鸭大嫂!

’’我一看,确实如此,当即表扬她

善于观察,认真分析……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朱更曾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当然,这里的怀疑必须有根据。

作为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孩子,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们的正确意见,对不够正确的意见也要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不是训斥、打击,挖苦。

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极其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始终以宽

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诚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孩子们来讲是比较困难的。

但只要我们加以培养,久而久之,他们就敢在课堂大胆质疑了。

3、鼓励质疑问难

对孩子们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

鼓励,引导。

通过鼓励,使孩子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

无论是课上、课下或是课后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过程。

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孩子思路,教给他们提问方法,以带动全体,积极参与,促进积极主动的学习。

培养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一次,郑展博问我:

“老师蚂蚁会游泳吗?

’’这个问题R真给不了确切的答案,我说:

“你说呢?

你认为蚂蚁会不会游泳?

”“我觉得她……不会游泳。

”“你怎么会觉得蚂蚁不会游泳?

”为探个究竟我继续追问。

他说:

“在动画片上看过蚂蚁过桥,有人躺在桥上,它不小心掉到河里,却很使劲抓住了人的衣服,爬到了人的肚子上才过了桥。

要是它会游泳,它就不怕掉下水嘛。

”于是,我们与其他孩子商定抓只蚂蚁试试看,通过试验,我们发现蚂蚁真的不会游泳。

从这件小事中,我看到保护孩子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并加以正确引导,让孩子在观察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

4、启发创造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创新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

我也曾用一段很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孩子们引入情境,结合插图,让他们根据画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

这样,不但为孩子提供了想象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空间。

培养了学生想象力,遇到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因此,创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且要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以上所谈到了四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大胆提倡创新,积极开展创新活动都是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在幼教事业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涵义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问题,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有积极的意义:

  

(一)应该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智能都是7种相对独立智能错综复杂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如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因此,我们的幼儿园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孩子”的存在,而有各有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幼苗的聚集。

我们看待幼儿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以后在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再也不存在一个幼儿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幼儿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同样,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对症下药'的教育观。

'对症下药'的教育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针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对症下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而有所不同,如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其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有所不同,教学的启蒙和社会性的培养其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有所不同;其二是针对不同幼儿的“对症下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是各有智能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之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样的教育内容,由于幼儿的智能特点不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针对每个幼儿的智能特点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

  另外,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智能测验分数是评价幼儿发展的主要指标,而智能测验题目过分强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不仅难以反映加德纳所说的幼儿的多方面智能,而且难以对幼儿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出客观评价,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幼儿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创造出各种初步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

既然我们有建立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的积极乐观的儿童观和'对症下药'的教育观,我们就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能测验为重点的评价观,我们的幼儿发展评价应该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游戏活动情景下进行,确实考查幼儿多方面的解决初步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我们的教师也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幼儿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通过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幼儿的优点和弱点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幼儿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应该向幼儿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领域是多方面的,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智能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向幼儿展示的智能领域也应该是多方面的。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重新思考和设计教育活动。

譬如,我们可以设计并组织按照不同智能领域划分的活动区教育活动,每一活动区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分为几个层次,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向幼儿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并帮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区域以及适合于自己发展水平的具体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可以按照不同智能领域划分活动区,也可以按照不同的知识领域来划分活动区。

由于幼儿是通过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来表现和运用自己的智能特点的,而多数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一种以上的智能,故而,设计并组织各种活动区教育活动更容易被幼儿教师和幼儿操作;而且由于知识领域是我们幼儿园教育中一直采用的领域划分法,与现行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较易衔接,所以在现阶段设计并组织各种按照知识领域划分的活动区也更容易被教师和幼儿接受。

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他们也倾向于认为在教育实践中以知识领域而不以智能特点为基础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区教育活动较为适当。

  除了活动区教育活动以外,我们在幼儿园里还可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并组织有关多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团体教育活动。

例如,教师要向幼儿介绍国庆节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在言语──语言智能领域,她可以教幼儿学念关于国庆的儿歌;在音乐──节奏智能领域,他可以让孩子学唱有关歌唱祖国的歌曲;在自知──自省智能领域,可以让幼儿说出、写出自己的理想即长大以后如何为祖国做贡献;在交往──交流智能领域,可以组织幼儿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代表人物等。

应该说,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同一概念或同一知识,有助于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潜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组织教育活动并不是指每一次教育活动都应该涉及7个智能领域,是否应该涉及某一智能领域以及如何涉及这一领域取决于这一智能领域是否有助于幼儿对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把握。

  (三)应该注意发展幼儿的优势智能领域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一位幼儿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能领域,如有的幼儿更容易通过音乐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