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教案 北师大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教案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教案 北师大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课题:
第七章运动和力§7-1力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教具: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
第七章运动和力
§7-1力
一、什么是力
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
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课件),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
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
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
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
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
布置作业:
P17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运动和力
§7-1力
一、力的概念
1.力:
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符号:
F
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力的单位:
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图示:
五、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7-2力的测量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2、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具:
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7-2力的测量
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
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
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教师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指针零位的校正.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1、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零,调整指针对零(或记下指针这时所对的刻度).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不要将指针拉到满刻度下),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回零.
2、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
3、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除教材提醒的三点之外,还要提醒一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使用过程中弹簧被壳卡住.
首先看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如何调整?
)
测量时用手提着弹簧秤的挂环(不要用手握住铁壳,以免弹簧卡在铁壳上).
利用教材图中所示的几种情景检测学生对测力计使用方法掌握的情况.
学生实验: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重做上面实验.
问题扩展总结正确使用方法之后可适当补充有趣的测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2)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并与其他同学比较.
(3)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
布置作业:
P20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2力的测量
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
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观察零点.进行调整或几下零点误差.
2.要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力.
3.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7-3重力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教具:
铁架台、细线、斜面、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7-3重力
1.创设情景得出:
什么是重力
(1)师:
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
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
"水为什么往低处流?
"、"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
"、"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
(7)师:
大家是否能列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
问题:
空中的篮球受到重力,这个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受力物体是谁?
2.重力的方向
(1)演示:
小球由静止竖直落下.
(2)演示:
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
(3)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
(4)演示:
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ppt)
小结
3.重力的大小
实验探究: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
(2)你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呢?
你的重力多大?
(3)提出问题:
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
(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9)由实验可总结出: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
G=mg
强调:
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N/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
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
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
(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
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4.简单介绍:
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
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
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5.重力的图示举例:
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
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6.总结:
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布置作业:
P221~4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3重力
一、重力G: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
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结论: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
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教学课题:
§7-4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
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教具:
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
教学过程:
§7-4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合力
(1)课件播放:
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
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
(2)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3)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
(4)注意:
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
2.实验探究: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演示实验:
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
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
(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
(2)展示图片:
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
(3)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
(4)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同一直线上二力
F1/NF2/NF/N
同向
反向
3.总结归纳: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
(1):
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
归纳得出:
(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
4.交流讨论:
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
师:
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
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
布置作业:
P24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4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一、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
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
二、实验探究: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反思:
(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
(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
教学课题:
§7-5二力平衡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3、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
研究物理问题,常从最简单的事物入手,逐渐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本节是从多力平衡中最简单的二力平衡入手进行研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
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具:
二力平衡演示实验一套
教学过程:
§7-5二力平衡
提出问题:
课堂演示:
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匀速运动的玩具汽车、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钩码匀速上升;
教师:
上面的物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观看录像片:
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匀速步行的学生、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
上面的物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教师在学生回答受力情况和上述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之后,直接给出二力平衡和平衡状态的概念;并指明这是最简单的平衡情况.
实验与思考: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教师提出问题:
刚才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且只受二个力(或在某一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的作用,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和装置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找一找两个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巡视,帮助解决一些临时出现的问题.
指导个别小组的同学完成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问: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
为什么?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作用力在同一物体上.
教师引导:
若两个力平衡,它们的合力是多少?
从而总结出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我们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条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热气球匀速竖直上升时,受2000牛竖直向上的升力,若忽略空气阻力,热气球受到的重力为多少牛?
由此题归纳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1.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教师手拿测力计问:
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静止时,示数是多少?
教师问:
为什么这个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在什么条件下它才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课堂小结
1.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或多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时,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前者叫二力平衡,后者叫多力平衡.合力都为零.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二力平衡是多力平衡的最简单的一种情况.
3.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布置作业:
P27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5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7-6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教具:
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过程:
§7-6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
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
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
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
(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
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
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
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
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
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
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