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395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docx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马龙飞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马龙飞审稿人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教材分析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关键点,既是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的转折又是第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政策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

它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哪些问题?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转折?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推进新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阅读教材54页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

3。

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背景:

历史的徘徊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引言阅读: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概括为“两个凡是”。

其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导致文革结束后我国在徘徊中前进。

于是导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

思想路线: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

组织路线:

审查解决重大冤假错案以及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重大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新道路、新时期、新领导)

教学拓展:

历史上的四次重大转折会议:

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到胜利;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左倾错误到经济建设。

20世纪三次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推翻清统建立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双半建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

【展示材料】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二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师:

材料中和下列课文中,凤阳人行乞的主要原因?

生:

自然灾害;人民公社旧体制过于集中平均主义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师: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其实质是什么?

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实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根本目的:

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阅读学思之窗:

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

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

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

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

补充资料:

1979年安徽凤阳梨园公社小岗村产粮66158千克,是1966-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受粮给国家12497千克,是国家征粮计划的七倍。

思考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直接原因:

分田到户包干经营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积极性。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

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内容)?

生:

全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注:

联产承包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所有.农民拥有经营权。

教师分析: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必要性)?

答案提示: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思维扩展:

【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

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阅读教材55页第3、4自然段,回答思考一下问题:

城市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中心环节、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方面归纳)?

有何作用?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是否意味政府不过问企业一举一动?

不是。

宏观监督引导保证其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计划经济时的粮票、肉票、布票等)

师:

阅读教材56页,结合材料回答。

师: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中央统一制定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师:

同学们,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

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师:

对,因此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了改革的当务之急,那么新的经济体制是什么样的呢?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这个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起了关键作用。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材料二:

1985年邓小平同志又鲜明地指出: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

材料三:

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材料四: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更加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师:

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特别是“南方谈话”有何重大意义?

生:

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为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师:

(小结)对,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主要就是两点:

(1)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师:

(过渡)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结合大屏幕材料分析。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材料二: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

生:

两种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什么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或者说是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

师:

讲得很好,请问什么是资源配置?

生:

它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面之间的分配。

师:

对。

市场机制又是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呢?

为什么它更科学呢?

合作探究:

生甲:

比如在商店里买零食吃,同样是某一品牌的口香糖,我会买价格低的,这价格的不同影响到我的零花钱的流向。

生乙:

再比如企业招工,什么学历呀、年龄呀、性别呀都有同样的要求,你会到哪家企业?

当然是工资高、待遇好的企业。

生丙:

我是一个粮食大户,今年大丰收,有几位精米加工厂的营销员天天往家跑,要我把粮食卖给他,卖给谁呢?

当然是谁出的价钱高卖给谁。

生丁:

我是一位汽车厂的经理,今年我们厂该生产什么系列的汽车为主呢?

各种型号的汽车分别生产多少辆呢?

看什么呢?

看市场上流行趋势,看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呗。

师:

好,通过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们不难发觉: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师: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措施:

(1)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全面放开粮价;

(3)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4)改革企业所得税;

(5)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师:

(点评)这些措施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金融监督与宏观调控,创造企业竞争的公平环境等方面措施得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师:

(过渡)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配置,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确立。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点也不需要国家的计划、调控与干预呢?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先思考一下,市场是不是无所不能的?

生:

不是。

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例如,近几年房地产的价格迅速上升,远远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了建筑等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师:

在这种情况下,即“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的干预,实行宏观调控。

国家可以用哪些手段进行干预呢?

还是用刚才的例子说明吧。

生:

可以提高银行存款、贷款的利率,以限制社会购买力;也可以对住房价格实行政策限价,还可以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行政管理等。

师:

由此可见,宏观调控即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一些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优化结构,实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2.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归纳总结:

师:

1993年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重大成就?

(多媒体课件播放教材P69“历史纵横”的材料)

生:

(1)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

(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4)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

(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师:

归纳得很有条理,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这一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经过,还要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

课前预习学案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为中心,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不久,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撤销生产大队,建立,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

(2)经济林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实行。

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和;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3)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_,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进人关键时期。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建立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2)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发展。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体系基本建立。

3.主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的新目标迈进。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学习过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合作探究: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3、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

它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哪些问题?

4、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转折?

[推进新课]

阅读教材54页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

3。

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拓展:

历史上的四次重大转折会议:

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到胜利;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左倾错误到经济建设。

20世纪三次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推翻清统建立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双半建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

【展示材料】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二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师:

材料中和下列课文中,凤阳人行乞的主要原因?

 

师: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其实质是什么?

根本目的是什么?

阅读学思之窗:

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

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

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

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

补充资料:

1979年安徽凤阳梨园公社小岗村产粮66158千克,是1966-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受粮给国家12497千克,是国家征粮计划的七倍。

思考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

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内容)?

教师分析: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必要性)?

思维扩展:

【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

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阅读教材55页第3、4自然段,回答思考一下问题:

城市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中心环节、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方面归纳)?

有何作用?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是否意味政府不过问企业一举一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计划经济时的粮票、肉票、布票等)

师:

阅读教材56页,结合材料回答。

师: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

同学们,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师:

对,因此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了改革的当务之急,那么新的经济体制是什么样的呢?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这个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起了关键作用。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材料二:

1985年邓小平同志又鲜明地指出: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

材料三:

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材料四: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更加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师:

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特别是“南方谈话”有何重大意义?

师:

(小结)

师: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结合大屏幕材料分析。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材料二: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

师:

请问什么是资源配置?

师:

市场机制又是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呢?

为什么它更科学呢?

师: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措施:

(1)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全面放开粮价;

(3)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4)改革企业所得税;

(5)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师:

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配置,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确立。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点也不需要国家的计划、调控与干预呢?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先思考一下,市场是不是无所不能的?

师:

在这种情况下,即“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的干预,实行宏观调控。

国家可以用哪些手段进行干预呢?

还是用刚才的例子说明吧。

归纳总结:

师:

1993年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重大成就?

(多媒体课件播放教材P69“历史纵横”的材料)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这一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经过,还要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

重点突破

1.为什么要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①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②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到全国,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2)影响: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使得农村行政机构发生变化,人民公社被乡、镇机构取代。

③促进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④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1)展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安徽和四川两省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被中央肯定和推广,农村改革广泛开展起来。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2)措施: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先是增强企业活力,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效果:

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的含义

国有企业公司化(股份制)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

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是目前我国国有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