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275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docx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2012年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试题及获奖作品

小学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

童年记趣

  以《童年记趣》为题,写一篇作文,叙述儿时最有趣而又难忘的一件事。

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

我的课本

  每个学生都有课本,除了每学期的教材,很多同学把自己爱读的书也视为课本,甚至还有一些特殊的课本,每个人对课本都会有自己的感觉。

  以《我的课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初中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

八月的遐想

  以《八月的遐想》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窗帘鼓动,我知道风儿来了;

  花影摇曳,我知道太阳来了;

  烛光闪耀,我知道生日来了;

  我知道太多的东西,包括你脸上的笑、嘴角的倔强……

  书山埋首,我却不知道人生真实的模样;

  亲人叮咛,我却不知道爱的芬芳的味道;

  时钟滴答,我却不知道光阴残酷的力量;

  有太多的秘密,青春年少的我还不知道!

它们一定潜藏在某处,翘首以望……

  请以“知道与不知道”为主题写作,写作内容可以涉及题目的一方面,也可以涉及多个方面。

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高中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

请从下列人物或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为关键词,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蔡元培、鲁迅、胡适、雷锋、韩寒、郭敬明、方舟子、史蒂夫.乔布斯、网络、传媒、教育、青春、理想、穿越、我的大学、我的高中。

  题目二:

如下两段话,出自鲁迅一百多年前的论著。

仔细阅读,然后将自己的心得整理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超过2000字。

  “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

”(《科学史教篇》)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

”“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文化偏至论》)

阿娃的眼泪

刘冰

姓名:

刘冰

学校:

山东省文登新一中

指导老师:

刁云岭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特等奖第二名

                                       阿娃的眼泪

   已是午后,天闷得让人感觉是在蒸笼里。

阿娃把电动车停到楼下,取出车上的最后一包快递。

快递是方方正正的,单据上写着里面的内容是书籍。

阿娃摸了摸已被包装遮住的书角,拭去面上的灰,豆大的汗珠啪啪地滴下来。

    七年前,十八岁的阿娃怀抱着从邻村借的高中课本,拖着蛇皮袋踏上了去县城高中的路。

课本被汗浸湿,黝黑的皮肤被书角扎得发痒,他始终没有用课本扇风。

中考放榜当天,阿娃家门口大白天地放起了红炮仗——村子里好几年才出一个高中生哩!

邻村一个上过高中的后生将自己的高中课本庄重地递给阿娃:

“娃,好好拿着,城里的孩子也快开始预习了。

”阿娃听爹妈说,这后生高考后就把自己闷在家里,后来就拼命地干农活,哪也不去,问话也不回答。

阿娃怔怔地望着他消瘦的背影,看着手中那已被翻过无数遍的课本,鼻子竟有点酸,差点掉下泪来。

    “嘟——嘟——”打了两遍电话,仍然无人接听。

大片乌云从天边漫卷而来,压得人心慌。

敢情这快递还送不出去了?

阿娃捏着快递单和笔,打量着不带雨具就骑车赶任务的自己,头微微有点疼,疼出一种莫名的担忧。

而这担忧,竟莫名的熟悉。

    “李娃!

”班主任点到名字,阿娃腾地站起来,七尺黑汉在六十人的教室里很扎眼。

底下传来几个女生的窃窃私语:

“我还以为是个美女。

”“不是汉武帝的宠妃有叫这个名的吗?

”“那是野史!

”“嗯,是够野的。

”一个女孩转头看了几眼庄稼地里出来的李娃,点点头,捂着嘴笑了。

    李娃听不太懂普通话,所以他不知道女孩们在谈论什么。

他只是觉得,她们交头接耳的模样有点像自己家的老鼠。

后来的几天,他发觉这些女孩一直说着他听不太懂的“老鼠话”。

教语文的班主任偶尔文绉绉地大发感慨:

“啊,孩子们,你们正值青春啊,大好时光啊!

”然后李娃偶然瞥了一眼别人的课桌,桌上有张小字条:

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盛宴。

    青春能吃?

李娃想起这个月所剩无几的饭票,忧心忡忡。

从乡下来的李娃年龄比同学们都大,饭也吃得多。

他愣是不明白,家里人吃不完拿来喂鸡的白菜,在学校也要这么多票。

至于青春,难道是自己年龄大了,都吃完了?

    说实话,阿娃从早上出来到现在不但没有吃饭,连口水都没喝。

吃饭是怕多耽误时间,喝水是怕路上找洗手间。

现在自己急急地赶过来,连个电话都打不通。

阿娃一肚子的无名火烧到手指头,狠狠地按下了拨号键。

“什么破工作!

”他开始怪起自己的工作来。

    高中三年,李娃很少打电话,只有收学费的时候才不得不和爹妈说一声。

爹本要到学校给他送钱,他怕爹既受累又耽误农活,执意要自己回去取。

几十里的山路,夏有烈日冬有雪,李娃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去。

    念了这么多年书,你他妈连个快递都送不出去!

阿娃突然间又开始怨恨起自己来。

他有点头晕,嘴干得难受,心里憋屈得直想掉泪。

    没有昂贵的辅导班,没有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料,没有想都不敢想的加分政策,阿娃用尽全身力气,像干农活一样使劲,每晚挑灯夜战,终于换来在一所二本学校学习的机会。

    家里的红炮仗又响了,灿烂的火花映出了爹妈紧皱的眉。

看热闹的人很多,却没有人给他送来大学课本,没有人能告诉他以后的路怎么走。

高考前几天,班里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开了次班会,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理想,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

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宏图大展,或稳中求胜,只有李娃一言不发。

    谈理想吗?

干啥呢?

在城里找个工作把爹妈接来?

那也得先考大学啊!

考哪呢?

我怎么知道!

好好的一次班会,竟把李娃搅得心烦意乱。

台上的同学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阿娃却是真的想哭。

    “喂,我是送快递的!

我都打好几遍电话了!

”阿娃心里有气,声音中带着委屈。

“我刚才在午睡,马上就来取。

”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没过一会儿,楼梯上走下来一个中年男人。

阿娃隔着几步远就把笔递过去:

“签字!

”没有等待即将结束的欣喜,只有一腔怨气憋在心里。

“呵呵,小伙子等急了!

多大了?

看样子和我女儿差不多!

”男人也不生气,一边签字一边和阿娃说话。

“孩子,进去喝口水再走吧。

”男人微笑着看着阿娃。

阿娃被那一声“孩子”弄得有点慌,也顾不得心中的怨气了,手足无措地说:

“您……您比我爹年轻。

”男人仰头一笑,随即望着阿娃的工作服,慢慢地开口:

“其实,我小时候送过报纸,也很辛苦。

”阿娃听见自己的心“怦”地跳了一下,他点点头,却不知该如何应答。

好在男人适时地露出释怀的笑:

“那段日子都过去了。

    都过去了,都会过去的。

几个轻浅的字散在湿热的空气里,并随着空气钻进阿娃的鼻孔——温温的,像眼泪的引子。

    一道闪电忽然晃疼了眼睛,轰隆隆的雷声震疼了耳膜。

阿娃扫了一眼楼牌——××大学职工楼。

他迅速跳上电动车,回头大声地对男人喊:

“老师,我先回了!

谢谢您!

    暴雨毫无防备地从空中砸下,阿娃的泪水肆无忌惮地奔出眼眶,在滂沱大雨中肆意流淌。

年轻的面庞被雨水和泪水打湿,却仍高高地扬起,不羁中涌出满满的骄傲。

    我才二十几岁,应该还有那不能直接当饭吃的青春。

我还能做很多事,人生好好地过,理想的路一步一步地走。

阿娃这样想。

    点评:

这篇文章用小说的结构,来演义一个叫做阿娃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在城市送快递的路途中,在现实生活强烈的挫败感中,回忆自己暗淡的高中生活与青春岁月。

明天与今天,过往与当下,互相穿插,扣人心弦。

最后他被一位从前也送过报纸的大学教师的话语所启发,在眼泪奔涌中警醒,并感悟到原来自己还可以有青春与理想,有可以学习的榜样。

全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流畅朴实,没有名言,没有排比,没有铺张,没有做作,没有所谓的作文技巧,但读来自然生动,水到渠成。

我经常说“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精彩的故事,就是优秀作文”,这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叙述高中生活的故事稍嫌平淡,起伏与纵深感有待加强。

(点评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只恐夜深花睡去

厉佩逾

姓名:

厉佩逾 

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指导老师:

谈薇薇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五名 

   

                             只恐夜深花睡去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

”如此说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大的精神野游,“思无邪”的时代明净姣美的爱欲如芙蕖嫣红涉江而来,诗三百里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又没有一处不是“我爱你”。

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不知其期,满满盛着人世烟火的思念,却从无怨怼与悔意;绝望的时候,有阮籍穷途末路的长歌当哭;对于美,是嵇康那积石如玉的风流神姿;我们遥见着月色,想到的是“万户捣衣声”的温暖。

那时候,我们只知“思”不知“质”。

我们了解的是本心,对于美有着极敏锐的灵识,也没有被物欲来蔽,说得出“我醉欲眠卿且去”,做的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浪漫,曾是中国人的天性;寻美,曾是中国人的本能。

    从19世纪第一声炮响轰开了国门,醉生梦死的人们惊醒,西方工业文明的华彩开始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美学。

科学和知识成了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我们渐渐了解的是,日月盈亏与天狗无关,银河里没有潺潺春水,明亮的星辰不过是一块崎岖顽陋的石头。

那些在书页里散发出淡薄香气的神话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也不会有人幻想蟾宫女娥,原来我们创造出的美的本“质”索然如斯。

渐渐硬冷掉的不仅是弃用的香炉,更是那些温润洁软的人心。

科学带来了便捷,带走的是情感。

    现在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

“在旧的时候,如果我想你,我不会给你打电话,不会给你发MSN,我会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

”是,我们在怀念着,怀念那些不廉价的思念,不是一个电话还未完就冷却的情感;我们在眷恋着,眷恋书信上隽秀圆转的字迹,不是一封电邮发过来的寥寥数语。

    也许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常看见报纸上说×××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国元首访问×国,诸如此类。

又或者听广播进大段广告、推销某样商品,抑或新闻报道又有人酒后驾车、房价又涨了等等,了无意趣。

整个世界把它的“质”展开在我们面前,自然界严肃而刻板地运行着,社会是客观又物质的,节奏紧凑急切,对于物质的欲望竟成了人心的主宰。

    记得表姐去相亲,对方是位斯文温和的中文博士生,上来就谈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爱情,又吟诗给姐姐听,十分文雅的样子。

谈着谈着最后还是滑向房子、车子、薪水的话题。

“听起来,他对经济的研究倒比中文还强些。

”姐姐回来笑着讲给我们听,话里却充满失望的意味。

一个用知识做外套包裹物欲心的人露出汲汲名利的样子更令人黯然。

    一百年前的鲁迅先生已然对此失望至极,到如今,我们失去了更多美好的事物以用此换取物质的完满丰盛。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认为这理所当然,若是倒过来,反而令人生疑欷歔。

    在我就读的这所重点高中,文科班一共只有两个,若别人问起,我自我介绍说是文科生,你便可看到对方脸上浮现出细微的怜悯与轻视,“文科生=数学差=没有竞争力=没有前途”,他们的思维代换便是这样的。

若我说我是真正热爱文学的美,他们会说:

“哦,这大抵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傻子。

”真是令人悲哀的定义。

    那日在图书室自习,黄昏时下起雨,陈旧的木地板散着潮湿的热气,藤架上开着大朵细白的荼蘼,香气怅惘幽婉,我独自倚窗而坐,看天光从乌木窗格中透进来。

台上搁着一只描花缠枝莲的青瓷瓶,里面盛着清水插一枝洁白带露的马蹄莲。

图书室管理员是位白发苍然的退休老教师,她热爱文学与书籍,便回校接管图书室,这里的一瓶一画都是她精心布置,书用牛皮纸细整包好,再用粗黑笔以繁体在封脊上写下名字,字迹秀丽端严。

时而点一只带铜绿的精致香炉,十分雅致。

闲来无事,她也会翻出《全宋词》教我。

在这里时光似是静滞了,隔却外界的纷扰,那些沉入淤垢中的古典美似粉白圆润的荷花招招而放,带着洁净柔软的气息,令人直欲落下泪来。

    那日看见苏轼的一首小诗,一字一句抄在雪浪笺上: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是了,在这物欲横流、人心硬坚的时代,那些涌动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千年风雅,怕是要像深夜的海棠一般沉沉睡去了,谁来烧一支明光红烛,照它丝垂缕翠,容色灼灼,重回那“思无邪”的美好时光?

    点评:

这篇文章结合“题目二”中鲁迅的话语来论述中国人天性的浪漫与美感。

在19世纪西方文化伴随洋枪大炮侵入中国之后,科学与知识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与异化,物质的欲望主宰了人们的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雅,只恐夜深花睡去,作者期待有高烛明照,使我们重归“思无邪”的美好时期。

这篇文章是五篇特等奖作文中最富于才情的,全文清新可喜,感情真挚,婉转流丽,字如珠玑,不枝不蔓,再加上一笔工整秀丽的书法,令人爱不释手。

这也告诉我们,写一笔好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高考中,都会使你获得优厚的报酬;相反,如果写一笔涂鸦的文字,甚至满篇错别字,则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

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说理稍涉浅近,略显稚嫩。

(点评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诚挚与真实

姜伟臣

姓名:

姜伟臣 

学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老师:

 陈玉洁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一名

                                         诚挚与真实

    自20世纪初理性之光以降,人类如同刚刚睁开睡眼的婴孩开始疯狂地打量这个已被祛魅的世界。

人类中的杰出者力图用物理公式、数学模型、分子结构表达他们所认知的世界。

他们认为经过一系列严格推导就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世界。

然而,他们遇到了困难。

    他们的困境恰恰是人类理性的困境,是理性期望的真实世界与情感期望的诚挚世界的矛盾。

理性一词源于古希腊语“logos”,原意为理念。

从词意发展来看,最早的“逻各斯”兼有理性的“理”与感性的“念”两重含义,即表示人们对客观真理的主观感受。

随着理性的发展,主观的东西被慢慢去除,“逻各斯”更多地成为一种绝对真实的代名词。

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理念异化的开始。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史,就是一部理性异化史。

左派批评家与右派批评家的争论长达一个世纪,贯穿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其间各种文艺流派竞相出现:

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其衍生的存在主义、接受美学;四五十年代索绪尔的语言学转向;60年代终结于法国五月风暴的西马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这是一个需要大师的时代,并且也产生了诸如卢卡奇、巴特、德里达、福柯之类的大师。

而他们所争辩与讨论的焦点,就在“理性”二字。

    如鲁迅所说,近代理性异化最突出的两点,一是知识崇拜——“举世惟知识之崇”;二是文化地位下降——“物欲来蔽,社会憔悴”。

而这两点,都代表了真实世界对诚挚世界的压制。

人的情感被忽视,全社会只在乎那些可以被在乎的东西。

    尼采说:

“人类对世界占有和征服的欲望,表现于对知识的渴望。

”近代以来,人们这种征服的欲望愈发强烈。

工业革命后,机器成为人类延长的双臂,改造世界的能力愈加强大,人类还缺少什么?

显然就是一个绝对聪明、最有逻辑的大脑。

如何获得?

去寻找知识。

于是,人类对于知识有了一种额外的渴求——这种渴求并不是知识带来的愉悦引起的,而是出于知识“有用”。

一句名言恰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对知识的畸形崇拜——“知识改变命运”。

    正是因为知识被前所未有地提升到现在这个位置,才会出现人们对专业人士的病态服从,才会出现一“证”行天下、一“证”万事通的现象。

伴随着这个过程,我们与所追求的民主自由又远了一步——因为我们不仅要服从所属政权的统治,还要屈服于一大批“话语权威”(罗兰·巴特语)。

    知识崇拜使我们不再去体会知识带来的愉快感受,相反,我们疲于奔命,为获得(或者说占有)话语权威手中的知识,不惜被其“绑架”,成为另一个“规训主体”。

而这个结果,是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预见到的:

“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

”除了知识崇拜,理性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的附庸。

西方批评家对这一部分分析较多,最重要的是阿尔都塞和阿尔诺的“文化生产论”。

    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本应处于互不干扰的状态,因为政治的首要法则是平等,经济的首要法则是效率,文化的首要法则是自我表达。

每个领域的首要法则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而每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三个合作的政权,所以只能有所取舍。

而理性泛滥的今天,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利益——这最符合理性的要求。

对于理性来讲,自我表达有何用?

    于是,人们放弃内心精神世界,“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

文化归于经济,文化活动也以经济利益为主。

就算一些人渴望纯净的文化生活,举办一些作文比赛,渴求一些真知灼见,也难免被用来为某些商家做广告,否则哪来这么多经费。

这就是文化生产,即使想要追求一些风花雪月,也不得不落得个满身铜臭。

管他什么自我表达,收益减成本,总之不能亏本!

    只是这样,所追求的“风花雪月”还是风花雪月吗?

真的能抵挡“物欲来蔽”,寻自由之思想吗?

还是如鲁迅先生所说:

“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自20世纪初批评大师屈瑞林在哈佛作的长达一个多月的系列演讲,虽然题目一样,但先人的思想却已寻不见了。

何为诚挚?

何为真实?

我们于漫漫长路上追寻的那个真实的世界,是否是最好的?

如果理性带领我们走向的是乌托邦,那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无须思考,只要向着机器进化就可以了。

    可是,屈瑞林说不是,鲁迅说不是,汉娜·阿伦特说不是。

哈耶克说,我们只是在通向奴役之路。

最终的真实只是像《尤利西斯》中食动物下水的布鲁姆,在琐碎的日常小事中衰老,即使自己与神话中的伟大英雄有相似的经历,却也难现英雄的形象。

我们对理性病态的追求,只会让我们亲眼目睹乌托邦的覆灭。

    但我们也并非无路可走,即使我们只是布鲁姆,我们在理性中的挣扎也只是他在大街上的漫游——这并不是结束,我们终会等来我们的斯蒂芬,带我们一同对付敌手,一同回家。

    毕竟,我们是奥德修斯的后代,是英雄子嗣。

去吧,人类!

去出发,去漂泊,去回归!

    向屈瑞林大师致敬!

    点评:

文章讨论的是理性与知识和文化的关系。

作者认为,人类近代以来理性异化所导致的后果,或者说矛盾,就是知识崇拜的兴起与文化地位的下降。

全文紧扣“题目二”中鲁迅的两段话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举证恰切,论说有理,尤其让我们感到惊奇与欣慰的是作者对西方文艺理论史、文艺理论家及其思想有着广泛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论与观点的运用,信手拈来,安排得当,形神兼备,大气淋漓,开合起落,收放自如,已非一般的议论文可比,而是一篇颇具功力的杂文。

全文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与缜密的理性思维以及逻辑能力,在“高考体”大行其道的今日更属难得,可谓凤毛麟角,非常可贵。

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引用的学者与理论稍多了一些,有些段落有堆砌之嫌;全文的最末一句,有蛇足之感。

(点评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柴火乐

项婧怡

姓名:

项婧怡 

学校:

浙江省瑞安中学 

指导老师:

林海霞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四名

  

                                 柴火乐

    我曾以为我的高中会很平凡地度过,挥霍掉高一高二,咬牙拼下高三,考所过得去的大学。

读完了大学找个工作后再相亲,结婚,相夫教子。

之后,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这是多么普遍而平凡的中国生命模式。

    但开学没几天,我这个卑微的理想破灭了。

    那是节令人昏昏欲睡的政治课,政治老太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讲着价值规律,磨尽了我心里所有对高中生活的好奇与新鲜感。

我枕着书,目光迷离,稍有些凉的涎水流下也刺激不了我麻木的神经。

这时我模模糊糊地听见身边传来“哧”的一声,然后一股浓郁的硫黄味灌入鼻腔。

    我瞬间清醒,惊恐地看向我的同桌,任嘴角的透明液体暴露在空气中风干。

开学以来我还没真正打量过我的同桌,原来他长得还算俊俏,浓眉大眼,只是皮肤略黑鼻子略扁,脸颊上还带着几粒嫩红的痤疮芽。

只见他的手上拿着一根不合时宜的火柴,小小的火苗竟映得他整张脸容光焕发。

还没等我开口,他的后排就开始踹他的凳子了:

“臭死了!

”我的同桌只得将火苗吹灭,直起背来。

他手里一股青烟升起,留下满室余“香”。

    后来我和他熟识起来,我竟愈发对这个上课玩火柴的人感兴趣。

他姓柴名烁,他的行为真是不枉了他的名字。

他告诉我,他满周岁的时候,他家弄了个“封建”活动,摆了一堆东西在他面前。

“抓笔我就要当作家,抓口红我就是大色魔。

”柴烁嘴里念着长辈告诉他的故事,“可我偏偏什么都不抓,我直奔茶几,开始玩起火柴来!

”他开始乐不可支,像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恶作剧,眼里满是戏谑得意的光芒。

    其实高中过得很快,那天政治课柴烁玩第一根火柴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而如今他已经烧完十几盒火柴了。

火柴盒全都在他课桌的抽屉里,摆放得整整齐齐。

我觉得柴烁从来不学习,几乎每一堂课都在玩火柴,看着火苗燃起,最后熄灭,留下一根焦黑扭曲的木梗。

同学们受不了硫黄味,老师终于决定把他一个人换到角落,并没收了他所有没烧的火柴。

那天是我第一次看见柴烁一天都直着背上课,只是眼神迷离,不知其心之所向。

    第二天早自习,我踏入教室惊讶地发现柴烁一个人在角落里,又开始弓着背玩火柴。

曾有人把他那样子比作吸大麻,弓着背蜷着身,目光贪婪而疯狂,一副沉醉其中,灵魂出窍,不能自拔的样子。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摇曳着的火苗,直到火柴烧完,才发现坐在前面的我。

    “哦,早啊。

”他淡淡地打了个招呼。

    “怎么这么早?

”我打算将心里所有的疑问全部抛出来。

    “趁人少,多玩会儿。

家里也不让玩。

”他从火柴盒里又拿出一根火柴。

这几盒火柴是昨天上化学课的时候他从实验室里偷偷带出来的,出实验室的时候他还扬扬得意地将火柴在我面前晃了晃。

    我看着他又弓了下去的背,开口问道:

“你……为什么天天玩火柴?

有那么好玩吗?

    “那你为什么天天写作业、做练习,不累吗?

    “因为高考不考火柴啊。

”我反击他的讽刺。

    过了一会儿,或许是那根火柴烧完了,他终于抬起头来。

他的脸被熏得更黑了,显得眼白更白,眼珠子更黑。

他盯了我很久,然后突然笑了:

“你一定可以考上好大学的。

    毕业后很久,我才明白自己那时有多蠢。

只是那时柴烁的笑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始终无法参透其奥妙。

那不是假笑,他的祝福也不含任何虚情假意。

后来,当我读到《史记》里项羽在乌江边笑并淡然道“天之亡我”时,我竟想起了柴烁。

但柴烁没有绝望啊,谁看了他玩火柴时的眼神,都不会想起“绝望”二字。

但玩火柴能做什么呢?

谁现在还在用火柴呢?

我那时觉得柴烁的前途和乌江一样冰冷,像江东一样遥远。

而前途,像一根刺一样卡在柴烁的家人和老师的喉咙里,让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柴烁的爸爸曾把家里藏着的所有火柴扔到空地上全烧了,可柴烁向我说起这事时,眼睛里却闪闪发光:

“那么大的火焰……太漂亮了……”

    没人能真正地懂他,或许他以为会有。

    后来我看《凡·高传》,看到凡·高忘乎所以地在阿尔金黄的烈日下疯狂地释放自己压抑许久的喧嚣的灵魂,那明亮张扬的色彩和奇异的笔触充满了灵魂和自然的碰撞,激烈得像虚空里瞬间燃起在火柴头上的火苗……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