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166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

《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docx

西方政治学思想论文

关于学习古希腊政治思想体会论文

 

论古希腊城邦政治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

哲学与政治学学院

专业:

2010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生姓名:

海啸

学号:

2010********

指导老师:

陈德顺

 

2010年11月

 

摘要:

本文主要从对古希腊城邦介绍开始,然后通过对城邦政治产生重大理论影响的三位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理论来介绍古希腊的城邦政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

城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理论

 

马啸原教授曾在其专著《西方政治学史纲》中说过:

“城邦政治学说是最早用人的世俗眼光来研究政治制度和各种政治问题的理论形式,是最早摆脱宗教神话影响而从现实和历史出发来探讨国家问题的学说。

政治学终于与哲学和伦理学分离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探讨国家的起源、本质、目的出发,进而研究政体的优劣,统治办法的利弊,统治者的素质,理想的政治等理论和实际问题。

政治思想不再只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思想火花,开始具有系统的完整理论形式。

一、城邦

(一)城邦简介

城邦,一个城市连接周围的一小片乡村区域而成的独立的特殊国家形式。

城邦是古希腊特有的政治共同体,正是它孕育了与众不同的西方政治文化,催生了别具一格的城邦政治理论。

(二)城邦特征

希腊城邦的外部特征是狭小和独立,无论是在版图还是人口,即使与现代最小的民族国家相比,它也算是小国寡民。

而希腊城邦的内部特征是其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古希腊城邦的社会政治结构。

其社会政治结构由三种身份集团构成:

占人口数量大多数的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城邦中的妇女和外邦人)、占人口数量小部分的自由公民(拥有土地和相当数量财产甚至占有一定数量奴隶,可以行使政治权利)。

从本质上说城邦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力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三)城邦的构成

一般说来,每个城邦都有三种政治机构:

由成年男子构成的公民大会、议事会(如斯巴达的长老会议、雅典的五百人会议)和经选举产生的(或至少需得到公民大会确认的)公职人员,首先是负责军事指挥的公职人员。

在希腊城邦的历史上有过君主制,也有过具有个人独裁色彩的僭主政治;但在城邦制度发达时期,以共和政体居多。

共和政体中又有民主共和与贵族共和之别。

长期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主要是雅典等少数城邦。

在古代希腊,任何社会组织,无论家庭、氏族、胞族、部落或国家,同时也是宗教联合体,有各自的祭祀偶像。

当时没有独立的祭司阶层,族长和各种公职人员兼起祭司作用。

祭神和组织各种节庆活动是城邦政权机构的重要职责。

(四)城邦的发展与衰落

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希腊城邦,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繁荣时期。

从公元前4世纪起逐渐衰落。

由于公民中贫富分化加剧,公民权与土地的关系日趋松弛,公民集体内部矛盾增加,公民兵制开始瓦解。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以及公元前323~前30年的希腊化时代许多国王对希腊的奴役,剥夺了希腊绝大多数城邦的政治独立,瓦解了原有的公民集体,使这些城邦演变成在庞大的中央集权管辖下的地方自治单位。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出现在小亚细亚西海岸和希腊各地,它们在历史上被称为城邦,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城邦就是雅典和斯巴达。

 

二、城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一)城邦制度形成概况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进入奴隶制社会,产生了奴隶制国家。

随着社会各阶级、集团和派别之间的矛盾斗争的进展,探寻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体制或组织,确定人们社会活动的“限度”或“界限”,以维持社会秩序,达到共同生活的和谐,便成为古代希腊政治生活中的主导思想。

古希腊是由100多个独立自治的城邦组成的。

在城邦内部,以奴隶主为主的公民集团构成城邦的统治阶级。

公民的经济与政治权利依赖于所属的集团。

公民的一切活动离不开城邦,每个公民把自己的城邦看成实现幸福生活的保障,只有参加城邦的生活和活动才能获得最大幸福。

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过好城邦生活。

这种情况决定了古希腊的政治思想是围绕着城邦问题展开的。

在古希腊"政治学"的含义就是关于城邦的科学。

Politics一词就是由Polis(城邦)和Science(科学)所构成的。

  由于各城邦形成发展的特点不同,希腊各城邦的政体也是多种多样的。

人们把幸福生活寄托于城邦,自然就十分关心何种形式的城邦才能达到此目的。

从而比较各种组织形式,选择优良政体,保证过好城邦生活,在古代希腊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便与宗教、神权分开,具有世俗性质。

另外,古希腊政治思想家把政治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探寻其自然必然性,试图找到其生成的原因和本质。

这样,关于城邦(国家)的起源、本质、任务、目的等问题便成为古代希腊政治学说的主题之一。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尚未把政治与道德(伦理)分开,往往把道德作为政治所追求的目标。

“至高无上的善”、“正义”,被认为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和要实现的最终目的。

(二)城邦制度的发展阶段

①希腊城邦制形成和发展时期(公元前8~前5世纪中期)。

这时期的政治思想还处于形成阶段,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独立学科。

这个阶段,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自然哲学。

一些抒情诗(包括戏剧)和哲学家的残篇反映出当时政治思想的概貌。

当时,随着古希腊民主制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思想派别,如梭伦、伯里克利和智者派等。

他们的政治思想尽管缺乏系统性,然而一些重要的政治概念,如正义、权利、自由、平等、自然法、契约、法治已陆续出现并被深化,为以后政治思想系统化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

②希腊城邦制出现危机并走向解体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

这一时期是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发展的高峰。

政治学说逐步完整、系统化,政治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公元前431~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失败而结束。

这场战争不仅暴露了雅典民主制的严重缺陷,也给希腊城邦制带来严重危机。

这种局势,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究竟哪种形式的城邦更适合共同幸福生活的需要,怎样才能挽救城邦制度。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出现了许多思想大师,如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

在政治思想史上成就和影响最大的则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抽象的原则,运用推理的方法研究国家。

他把分工合作引进国家的组织原则,在严格的等级制基础上,提出了共产共妻制度和哲学王统治的思想,开始了对政体的研究。

继其后,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从伦理学中分离出来,在《政治学》中对城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国家(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职能、国家的内部构成,公民、政体分类、变革、法治等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建立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国的思想。

③希腊城邦制彻底瓦解和马其顿帝国统治时期(公元前4~前2世纪)。

这一时期文化上称为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人征服了希腊。

希腊各城邦相继丧失了独立地位,成为马其顿帝国的组成部分。

古希腊城邦制被摧毁了。

马其顿人的统治,城邦的瓦解,打破了人们与城邦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打消了希腊人的优越感。

如何过好个人的幸福生活,如何追求个人利益,便取代了如何过好城邦生活的政治思想。

这时出现了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契约论,以及适应帝国需要的世界主义思想。

伊壁鸠鲁、斯多葛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

 

三.思想家眼中的城邦政治

(一)历史背景

雅典,由原始民主制脱胎而出,最初实行的是贵族奴隶制,从公元前635年到公元前508年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暴动后,最终确立了奴隶民主共和国。

希波战争之后的雅典,进入了伯里克利时代,此间,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奴隶主民主政治臻于极盛。

雅典在此期间自由而宽松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希腊世界诸多的知识分子,民主和科学的发展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文学、艺术、哲学,包括政治哲学的繁荣与辉煌的成就均达到了与其人口和规模极不相称的高峰。

当斯巴达摧毁了雅典希腊霸主的地位时,希腊城邦制度也从此走向衰落,但它却留给思想家们的是重建理想城邦的美妙幻想与对此的苦苦追求,因而,伴随着城邦的衰落,一个城邦政治学说的高峰迅速到来。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地从“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出发,提出了下列政治主张:

①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懂得治国艺术的人,应当由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

他说,国家要由懂得政治的人来治理,士兵要由懂得军事的人来率领。

“在一条船上是老练的专家当指挥,而船的所有者以及船上的一切其他人都要服从这个有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一种“最尊贵的才能,一种最高贵的才艺,因为它是王者的技艺,是被称为帝王之术地”。

他还指出,只有公正的人才能掌握这种技艺,不公正的人,连做一个好公民的资格都没有,他们自然说不上掌握这一高贵才艺来治理国家。

②判断真理要靠知识,而不是靠多数

苏格拉底对雅典的公民大会深表不满,认为组成大会的大多数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不懂治国的技艺,关心的只是贱买贵卖,从来不考虑国家大事。

他说:

“我认为,要想得到的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

③公民必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

苏格拉底说:

“正义要求自己必须服从母邦的命令。

如果你不能说服你的母邦,你就应该按照它的命令行事,忍耐地服从它加于你的任何惩罚。

”他认为,违背法律和违反契约一样,是不正义的行为,为了维护正义,应虽死不辞。

他说,有智慧的人不应怕死“怕死的只是一个人无知却自以为聪明的另一种形式,是以为他自己知道他升级并不知道的事”他告诫他的学生,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要活得好,“活着好意味着获得高尚、正直”。

他宁死而不愿意违法,要做一个高尚、正直的公民。

④反对僭主政府和富豪专政,主张贵族政体和贤人政治

苏格拉底主张建立贵族政体,又有知识和品德高尚的人来掌握国家政权,他认为斯巴达和达里特的贵族政体是优良的政体典范,认为这些城邦崇尚法制和秩序,由有知识有经验的元老掌握国家政权。

色诺芬说,苏格拉底曾经对政体形式作过分析,认为君主和僭主制虽然常常都由一个人掌权,但是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他把一个人人掌权得到人们同意,但违反人民意志,不依照国家和自由的法律,任凭统治者意志统治人民的政府,看做是贵族专政政府;把凡是以财富为标准来选任统治者的政府,看作是富豪专权的政府。

他认为凡是从全体人民中选出人来担任统治者的,则是民主制政府。

⑤城邦应注重教育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既然就是知识,因此城邦应当主义培育公民的美德。

他虽强调天赋,但并不否定后天教育,而且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负有培育美德责任的教师。

他提出,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极善和极恶的,他们都介于善良与邪恶之间,因此绝大多数人都余姚教育和教导。

他教育人们成为高尚、正直的公民,他说:

“最幸福的人和达到最理想目的的人,是那些养成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善良品质的人。

这些品质就是所谓的节制和诚实。

⑥其人影响

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虽仍不是系统的政治理论,但这些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人,而且对整个西方的政治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西方世界称为古代思想家中最伟大的人物

(三)柏拉图

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

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

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①理念与理想国

在《理想国》一开始,柏拉图就从讨论一般的正义原则出发,进一步讨论了一个城邦的正义原则以及从城邦的基本社会结构到各种具体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理想城邦的基本蓝图。

他设计的理想国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同时他在书中提出的个人要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中为城邦服务献身的思想又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整体主义思想的源头。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

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

《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

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

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

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

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

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等。

    柏拉图对平民政体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在这种政体下,平等自由发展到极端,人们便不能忍受任何约束,连法律都不放在心上。

柏拉图激烈批评了僭主政体,认为平民政体中极端的平等会带来极端的奴役,从而演变成僭主政体,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利,凭借暴力建立了专制统治。

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把政体分为六种。

即王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和平民制。

②社会分工理论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他说,最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于是有了农民、牧人及各类工匠的分工。

后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又出现了商人。

所有这些都属于生产者阶级,他们的共同职责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

再后来,由于城邦的不断扩大和城邦生活的不断扩充,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也不断增长。

这些欲望和需求有时是互相冲突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城邦之间的战争,于是就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

在他的理想城邦中,他强调,统治者、护国者和生产者这三个阶级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互助。

一旦达到了这种状态,正义的原则就算得到了实现。

为了论证社会分工的合理性,柏拉图还进一步发挥了当时希腊人广为接受的所谓“四德”说。

该学说认为,一个人的美德包括四个方面,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总起来说,每个人多少不等地都享有四种美德。

所不同的是,哲学家享有特别多的智慧,军人享有较多的勇敢。

至于节制,它比较广泛地分布于社会各个阶级,分布于全体公民之中,它是天生优秀的和天生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换句话就是,柏拉图要求哲学家有智慧,要求军人勇敢,要求全社会、其中特别是生产者阶级节制。

如果各个等级都安分职守,国家就会井然有序,这样,第四个美德即正义就会自然而至。

        柏拉图坚持认为阶级关系不能打破,但为了保证让统治阶级中最优秀的人掌握政权,柏拉图又反对世袭制和血统论;因此,虽然他承认有个别情况,但总体上说来,还是不能乱了等级、乱了名分,不能“礼坏乐崩”。

他接着说:

“如果一个人天生是一个手艺人或者一个生意人,但是由于有财富、或者能够控制选举、或者身强力壮、或者有其他这类的有利条件而又受到蛊惑怂恿,企图爬上军人等级,或者一个军人企图爬上他们不配的立法者和护国者等级,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工具和地位,或者同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这些职务,我看你也会觉得这种交换和干涉会意味着国家的毁灭吧。

③理想的共产制度

  柏拉图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他可能是最早对私有制提出批判,并主张实行公有的思想家。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产生纷争和灾难的祸根在于私有制。

由于土地私有,妇女儿童家庭财产的私有,人们才会因私心、私利而彼此争斗,才会只管自己家庭的悲欢苦乐,甚至损公肥私;正是由于私有制,人们才不能专心致志于善的理念,才陷入了许许多多琐碎无聊的事情。

因此,柏拉图主张,在一个理想的国家中,在统治者和保卫者之间必须实行一种财产和家庭共有的制度。

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有共同的悲欢乐苦,就会“有同一看法,行动有同一目标,尽量团结一致,苦甘与共”,“因为他们一切公有,一身之外别无长物,这使他们之间不会发生纠纷。

因为人们之间的纠纷,都是由于财产,儿女与亲属的私有造成的”。

因此,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为了加强国家内部的团结,柏拉图主张在统治者内部——哲学家和军人之间废除家庭和私有制。

    他认为,一旦废除了家庭和私有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关心国家的利益,就不会“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他们的生活所需物品全部由国家供给,他们应集体居住、集体用餐,他们的居室也应当属于城邦。

他们的婚姻也应当由城邦统一安排,其中最优秀者应当让其有机会留下更多的后代。

由国家安排出生的孩子应该由国家抚养,不仅不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生父,而且还应竭力不让其生母认出自己的孩子,柏拉图认为,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就会大大提升。

柏拉图在私有制社会的初期就看到了这一制度所必然产生的某些弊端和矛盾,这是值得肯定的。

他的相应的一些主张和建议在今天看起来似乎过于偏激,甚至根本不着边际,然而,当时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柏拉图的许多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斯巴达制度的理想化描述。

当时的斯巴达统治阶层事实上是实行某种程度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而且柏拉图所主张的也仅仅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共产。

在斯巴达和雅典的人口中,当时奴隶和外邦人占绝大多数,成年男性公民,大约只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柏拉图就是主张在这十分之一的人口中实行共产,用限制个人欲望的办法来巩固奴隶制度,用心非常良苦,但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柏拉图只看到了私有制和个人欲望消极的一面,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们也是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④教育与治国

    柏拉图认为:

第一,并不是所有具有某种天赋的人把自己的天赋都能够充分发挥、挖掘出来;第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知之明,都能对自己有正确的估价,因此,他认为,无论是从选拔统治者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教化普通公民的意义上说,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教育问题,卢梭曾断言:

《理想国》不是一本政治学书籍,而是一篇最好的教育学专著。

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过“有教无类”的主张,但他特别歧视妇女,认为女子与小人是不可能被教化的。

柏拉图在这一点上比较开明,他同苏格拉底一样,都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公民,男女都应当进行教育。

特别是由于柏拉图主张在统治者内部实行共产制,主张取消家庭,从而可以把占人口半数的妇女解放出来。

他认为,通过教育,完全可以把妇女也训练成为哲学家和军人,她们也可以像男子一样对国家做出贡献。

提倡通过教育育实现男女平等,柏拉图可能是第一人。

他认为,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因为幼儿的可塑性大。

所有的生物,在幼小柔嫩阶段,都更容易接受陶冶。

他主张,对幼儿主要给他们讲故事,故事的内容要精心设计,精心挑选,经过审定。

他认为“用故事来铸造儿童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更重要。

”对青少年要进行音乐教育,然后教他们体育。

柏拉图强调,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循循善诱,要采用做游戏的方法,不要强迫他们学习。

他说:

“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因为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

”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在目前西方教育指导思想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四)亚里士多德

①城邦国家是一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起源于家庭。

家庭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社会基本形式。

人类在建立家庭以后,为了适应更广大范围的生活需要,于是若干家庭便联合组成村坊。

村坊最自然的形式是由一个家庭繁殖而衍生的“聚落”,人们把这样的聚落称为“子孙村”,家庭由亲属中的老人主持,村坊同样也由平辈最高的长老统率。

后来,若干个村坊又联合组成为城邦,于是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说:

“在这种社会团体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城邦的成长出于人类的‘生活’的发展,而其世纪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早期的“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产生的,城邦也是自然的产物,是各级社会自然生长过程的完成,因而是一种至高而广泛的社会团体。

②理想城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引述了大量史实,考察了各种政体变化,总结历史变迁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

第一,最良好最稳定的政体是由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是贫富两要素混合的政体。

第二,反对过分的贫富差距,主张产业私有而财务合用。

财产的活的目的在于觅取适当的生活资料,因此必须对过度的财富追求作出限制。

第三,法律中道的权衡,可免于情欲的影响。

法律一经制定,人人应当遵守,做到有法必依。

第四,实行民主政治,公民轮流掌权。

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一个同样的人们组成的社会中,根据平等和一致原则,实行轮番为治的制度,却是合乎正义而值得称颂”。

第五,城邦不宜过大,人口不宜太多,疆域必须适当。

第六,通过教育去启导人们的理性和培养人们的善德,并使公民能够适应本城邦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

③稳定城邦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其政治学的理念基石。

亚里士多德断言:

一个优秀的政体,不应凭借外力的支持,而要依赖内在均势来求其稳定,内在的均势就是“中庸之道”,怎样去实现内在的均势呢?

亚里士多德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探讨:

首先,应平衡财富,反对过分的贫富悬殊。

亚里士多德认为,过分的贫富悬殊时政治动乱和政体变革的重要原因。

他指出,“过富,过贵”的人和“过穷,过贱”的人好走极端,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都有悖于正义,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让公民拥有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避免大贫大富,这样就既无物质匮乏之忧,也无财产过多之患,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其次,要缓和阶级、阶级对立,协调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寻求一个两极之间的平衡力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个力量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就是中庸之道的化身。

 再次,须从制度上确保社会的均势。

在经济上,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产业私有而财物共有的德财产制度,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妥善”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主张最为中庸的政治乃是混合政体,因为,这种政体兼顾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从而减少政治冲突和动荡的可能性,同时,混合政体也克服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局限性,并汲取了各自的优点,从而使“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在城邦政治生活中都能有所反映。

最后,法制是“中庸之道”的权衡,可免于情欲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其师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政治家篇》中设计的“哲学王”和“政治家”的人治模式,明确提出:

“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也未免有所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见,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和理智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011年重印)版

[2]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多卷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柏拉图《理想国》袁岳编译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5]XX搜索XX文库XX百科

[6]中国政治学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