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093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

《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贫血分类与治疗.docx

贫血分类与治疗

贫血分类及治疗

  

贫血示意图

概述

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

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定义

拼音pínxuè英文anemia 

贫血(anaemia)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

但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

国内的正常标准比国外的标准略低。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容积的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红细胞容积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用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12.5g/d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11.0g/d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12岁以下儿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约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无明显差别。

海拔高的地区一般要高些。

  1972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认为在海平面地区Hb低于下述水平诊断为贫血,6个月~6岁儿童110g/L,6~14岁儿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孕妇110g/L。

应注意,久居高原地区居民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较海平面居民为高,在妊娠、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肿大及巨球蛋白血症时,血浆容量增加,此时即使红细胞容量是正常的,但因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容易被误诊为贫血;在脱水或失血等循环血容量减少时,由于血液浓缩,即使红细胞容量偏低,但因血红蛋白浓度增高,贫血易误诊。

病因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

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

一般要给与富于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含丰富无机盐和饮食,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

  贫血造血的原料不足;

血细胞形态的改变(如:

镰刀形贫血症)

  人体的造血机能降低(即骨髓的造血机能降低);

  红细胞受过过多的破坏或损失。

  贫血在祖国医学属“虚证”范畴,常见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

  少女贫血的原因

  1.需铁量供不应求:

青春期少女生长发育旺盛,需铁量远远超出一般需要量,若不注意增加营养,不及时额外补充铁质,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月经失血过多:

青春期少女多已月经来潮,每次月经周期约失血30—50毫升,失铁量约15—25毫克。

由于人体有代偿功能,能保持体内铁质的相对平衡,一般不会因为月经而出现贫血。

但有些少女患有“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后,每次经量大或淋漓不尽,就会造成贫血。

  3.盲目减肥:

少女对铁质的需求量本来就较高,但如果为了追求苗条身材而盲目减肥,不适当地节制饮食,吃富铁食物较少,甚至挑食、偏食,很容易引起贫血。

  4.生活无规律:

学习压力大,精神疲劳,体力消耗过度,睡眠得不到保证,使健康受到影响,也可促进贫血发生。

  5.长期剧烈运动:

汗水中铁浓度可达40—60微克/毫升,过度运动时人体出汗较多,铁的流失增多;运动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相应增大;此外,激烈运动也会损坏红细胞,或是造成肌肉损伤致铁质过多流失,故长期剧烈运动容易致机体缺铁。

  6.疾病影响:

慢性腹泻及肠道功能紊乱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

  7.究其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如下:

铁的摄入不足,膳食中缺铁易致贫血、铁的需要量增加、疾病影响。

我国贫血状况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是贫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

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

  约有30%-40%的婴幼儿患有贫血,主要是由于母体贫血造成的连锁反应,致使新生儿从母体中吸收的生血物质的补给不足,体格及智力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产生厌食、挑食、对各种感染抵抗力减退等。

妇女的贫血发病率为64.4%,女性的例假、怀孕时自身及胎儿对生血物质的双重需求、分娩出血都是直接原因。

过去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近年来因减肥而造成营养失调,形成了严重贫血的又一人群。

分类

缺铁性贫血

  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见于营养不良、大量成长期小量出血和钩虫病;只要是女性就比较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女性每个月生理期会固定流失血液。

所以平均大约有20%的女性、50%的孕妇都会有贫血的情形。

如果贫血不十分严重,就不必去吃各种补品,只要调整饮食就可以改变贫血的症状。

比如首先要注意饮食,要均衡摄取肝脏、蛋黄、谷类等富含铁质的食物。

如果饮食中摄取的铁质不足或是缺铁严重,就要马上补充铁剂。

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质的吸收,也能帮助制造血红素,所以维他命C的摄取量也要充足。

其次多吃各种新鲜的蔬菜。

许多蔬菜含铁质很丰富。

如黑木耳、紫菜、发菜、荠菜、黑芝麻、莲藕粉等。

出血性贫血

  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儿和孕妇长期营养不良;巨幼细胞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细胞的一类贫血。

实际上巨幼细胞是形态上和功能上都异常的各阶段幼稚红细胞。

这种巨幼细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结果,核的发育和成熟落后于含血红蛋白的胞浆。

身体多种组织细胞皆受DNA合成缺陷的影响,但以造血组织最严重,特别是红系细胞。

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也都有形态上的改变和成熟细胞数量的减少。

巨幼细胞包括原巨幼细胞、早巨幼细胞、中巨幼细胞和巨幼细胞各不同发育阶段的幼稚红细胞。

这些巨幼细胞均比相应的正常幼红细胞大,浆核比例比正常略高。

经Wright染色后,原巨幼细胞的胞浆呈深蓝色,无颗粒,核周围有一染色较浅的圈;核圆形,染成紫色,最显著的特点是染色质呈颗粒状,彼此隔开,隔开处比较透亮,有时在核的周边有彼此分开的染色质小块,形成所谓“钟面”的状态;核仁较大,蓝色。

当细胞逐渐成熟,染色质保持其颗粒状结构,不易形成深染的固缩块状物。

有时巨幼细胞贫血较轻,巨幼细胞的形态往往不很典型,称为类巨幼细胞。

绝大多数巨幼细胞贫血是由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例外,如抗代谢药物引起的巨幼细胞增生、红白血病和红血病、铁粒幼细胞贫血的巨幼细胞增多、遗传性乳清酸尿等。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细胞的形态都是相同的。

经过适当的治疗,这些巨幼细胞都能很快变成正常的幼稚红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

  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侧柱、后柱萎缩,病程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说原来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数量越大则贫血越严重。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破坏程度和转归等,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在我国经部分地区调查,每10万人中有1.87~2.1人发病,与日本报道的发病率相近。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急性型与慢性型病例的比例为1∶4.6。

再生障碍性贫血似属中医学“虚劳”、“虚损”及“血证”的范畴。

以往认为是不治之症,经过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对其预后已有改观。

据调查,平均死亡年龄延长,病死率下降,患病率增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

住房要通风。

忌服合霉素、氯霉素、磺胺类、退热止痛片等抑制骨髓的药物。

用乌鸡白凤丸内服,每次1丸,每日2次,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较好疗效,一般用药2个月即自觉症状好转,血象有较大幅度恢复,服药半年可显著好转。

若再配以人参养生丸,则效果更佳。

症状

    贫血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循环血量有无改变、病人的年龄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等。

贫血发生缓慢,机体能逐渐适应,即使贫血较重,尚可维持生理功能;反之,如短期内发生贫血,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可出现明显症状。

年老体弱或心、肺功能减退者,症状较明显。

    贫血的一般症状,体征如下:

    一、软弱无力:

疲乏、困倦,是因肌肉缺氧所致。

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二、皮肤、粘膜苍白:

皮肤、粘膜、结膜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分布和舒缩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认为睑结合膜、手掌大小鱼际及甲床的颜色比较可靠。

    三、心血管系统:

心悸为最突出的症状之一,有心动过速,在心尖或肺动脉瓣区可听到柔和的收缩期杂音,称为贫血性杂音,严重贫血可听到舒张期杂音。

严重贫血或原有冠心病,可引起心绞痛、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四、呼吸系统:

气急或呼吸困难,大都是由于呼吸中枢低氧或高碳酸血症所致。

    五、中枢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均为常见症状。

晕厥甚至神志模糊可出现于贫血严重或发生急骤者,特别是老年患者。

    六、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恶心、便秘等为最多见的症状。

    七、生殖系统:

妇女患者中常有月经失调,如闭经或月经过多。

在男女两性中性欲减退均多见。

    八、泌尿系统:

贫血严重者可有轻度蛋白尿及尿浓缩功能减低。

孕妇贫血对胎儿的影响

孕妇贫血是孕妇在怀孕期发生的一种营养缺乏症,那么此时孕妇贫血对胎儿有影响吗?

不断发育的孕宝宝会从妈妈体内夺去大量的营养物质包括血清铁,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因孕期反应或营养尤其二价铁元素补充不充足,就会发生贫血的状况。

由于在胎儿与孕妇本身争夺血清铁的情况下,孕妈妈往往发挥伟大母爱精神把营养物质优先贡献给胎儿利用,所以孕妇贫血早期,说明胎儿已经将孕妈妈体内的血清铁毫不客气的“夺走”,也就是说此时,孕妇贫血还未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

  但是孕妇贫血严重对胎儿有影响吗?

此时孕妇贫血对胎儿的影响为:

长期下去,孕妇贫血必定会影响胎儿的发育,比如胎儿生长受限,由于贫血而造成缺氧,胎儿容易发生胎儿窘迫,早产或者死胎。

孕妇贫血不仅对胎儿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孕妇贫血若发生在怀孕期,贫血孕妈妈也比健康妈妈患妊娠中毒症的风险高,如果孕妇贫血发生孕后期,孕妇生产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使产程延长的状况,并且孕妇贫血也会使孕妇产后发生抵抗力下降及产后恶露的情况,使孕妇产后恢复变得缓慢。

检查

    除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外,最基本的血液学检查应包括:

   

(一)网积红细胞计数,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患者的红细胞压积/ 0.45/L×网织红细胞(%)。

   

(二)MCV及MCHC 的测定。

   (三)外周血涂片,观察红细胞有无异形红细胞,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裂殖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均,低色素和多染性红细胞,嗜硷性点彩、卡伯特氏球、豪一周氏小体等。

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学方面的改变,有无异常细胞。

   (四)骨髓穿刺作骨髓涂片检查,对诊断不可缺乏,必要时应作骨髓活检。

骨髓检查必须包括染色,以确诊或排除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尿常规、大便隐血及寄生虫卵、血液尿素氮、血肌酐以及肺部X线检查等均不容忽视。

  1、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0%),红细胞指数改变的程度与贫血的时间和程度相关,红细胞宽度分布(RDW)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意义很难定,正常为(13.4±1.2)%,缺铁性贫血为16.3%(或>14.5%)特殊性仅为50%~70%,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正常,血小板计数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婴儿及儿童中多偏低。

  2.骨髓象骨髓检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与其他疾患的贫血相鉴别时,骨髓涂片表现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明显增生,早幼红及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染色质颗粒致密,细胞质少,血红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生化检查

  

(1)血清铁测定:

血清铁降低<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增高>

  64.44μmol/L(360μg/dl),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由于血清铁的测定波动大,影响因素较多,在判断结果时,应结合临床考虑,在妇女月经前2~3天,妊娠的后3个月,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会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铁。

  

(2)血清铁蛋白测定:

血清铁蛋白低于14μg/L,但在伴有炎症,肿瘤及感染时可以增高,应结合临床或骨髓铁染色加以判断,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或缺如。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FEP增高表示血红素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铁的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FEP亦会增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考虑。

诊断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数及/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以及全血容量减少,并由此而引发的综合症状的总称。

各种动物均常发生。

  贫血的分类方法,比较使用的是按引起贫血的原因,将贫血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种类型。

  临床上给贫血下一个笼统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要正确辨别贫血的性质,确定贫血的原因,则比较困难,诊断时应注意如下三个问题。

一诊断贫血的着眼点

  临床诊断贫血,必须注意以下各点。

  1病史

  除调查贫血原因外,还要着重了解贫血是急速发生还是缓慢发生?

病程短急或缓长?

群发、散发或个别发生?

贫血症状是进行性加重还是治疗有效?

等等。

为进一步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2 粘膜色彩

  粘膜色彩对反映贫血及贫血程度敏感可靠,是认识贫血的窗口。

在检查粘膜时,着重注意有无出血点,必要时可配合血管脆性试验加以印证。

可视粘膜通常检查眼结膜。

  3 心肺机能障碍

  贫血时,由于供血和血液携氧功能障碍,必然引起心肺机能不全,伴发心肺功能障碍症状,如心率、呼吸增数、呼吸困难等。

对于反映贫血程度也是一个佐证。

  4贫血程度

  贫血的程度,主要由贫血指标减少的程度和治疗效应两个方面反映出来。

而这两个方面又都由外周血液和骨髓造血功能综合的反映出来。

在数量变化上,仅外周血液成分减少而骨髓造血效应无变化者,贫血比较轻微;反之,外周血液成分显著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效应也减退者,贫血则比较重剧。

治疗效应也是如此,经过治疗,外周血液成分尤其是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造血出现增生效应的,贫血比较轻微;反之,虽经施治,外周血液成分有所回升,而骨髓造血仍无增生效应,则贫血程度重剧,可能属于在生障碍性贫血。

  5贫血指标的一致性

  反映血液成分的量变(数量差异)和质变(形态差异、比率变异等)的各个指标之间几乎都有一致性,例如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外周血液红、粒细胞比率与骨髓红、粒细胞比率,以及外周血象和骨髓象都有一致性,彼此呼应。

如果相应指标之间变化不一致,则应仔细探讨其原因,尽力纠正,方可获得正确的结论。

二指标及其临床评价

  诊断贫血的指标,临床最常用的有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象及骨髓细胞象。

前三项是辨别贫血与否不可缺少的基础指标,任何一项或三项都低于正常值,即可认为是贫血。

后两项是用以进一步探讨贫血的性质和判定贫血程度的佐证指标,视需要和条件,酌情选用。

  外周血液涂片上的红细胞形态,对诊断贫血比较有意义的有嗜碱性彩点与有核红细胞增多,见于铅中毒;球形红细胞,见于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碎裂红细胞增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海因氏小体,见于海因氏小体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与有核红细胞增多,常是血细胞在生旺盛的反映,网织红细胞数还可只是在生的程度;小红细胞占多数者,多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鉴别贫血性质的指标,经常应用的是由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量计算出来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项指标。

  MCV增大,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

  增高,是溶血的指征、降低而伴有小细胞增多症,为缺铁性贫血;降低而伴有大细胞增多症,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综合MCV、MCH、MCHC三者的变化,可将贫血鉴别为低血素小红细胞性贫血及高色素大细胞性贫血(MCV增大,MCHC高于正常值)三种。

三诊断贫血的分析要领

  贫血的完整诊断,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探讨病因、确定贫血性质和治疗效应验证诊断。

为此,在临床上需从如下三方面去考虑。

  1探讨病因

   贫血尤其是大失血是大失血性贫血,其病势急剧,甚至几分钟、几小时即可危及动物生命,必须及时查明失血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争取时间,作进一步治疗。

在探讨病因上,必须紧紧围绕认识贫血的窗口——粘膜色彩变化情况加以分析。

  粘膜急剧苍白的要考虑两种情况。

一种是失血,检查体表有无大创伤和大血管破裂,若没有,则要怀疑有无内出血。

立即作胸、腹腔穿刺,若穿刺液呈血样,即可能是肝、脾或胸、腹腔大血管破裂。

条件许可,也可用X线进行胸、腹腔透视观察有无内出血,不可丝毫迟疑,贻误诊断和治疗。

另一种是粘膜急剧苍白伴有明显黄染,可能是溶血,注意有无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和体温反应,如出现血红蛋白血症并伴高热的,可能是感染性溶血性贫血,其提问正常或低下的,则可能是溶血毒物或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若粘膜逐渐苍白,应从三方面去分析。

一是粘膜逐渐苍白,病程缓长、可能是营养性贫血或慢性失血性贫血。

二是粘膜逐渐苍白伴黄染,可能是慢性溶血性贫血,如铜中毒、铅中毒。

三是粘膜逐渐苍白伴出血倾向和反复感染,则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2确定贫血性质

  宜从红细胞的大小入手,可先粗略地观察血片上的红细胞直径,若多数小于5um,或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能是缺铁性贫血,进一步测定血清铁盒作骨髓铁染色检查。

若血清铁含量降低,骨髓细胞外铁盒铁粒幼细胞稀少或缺失,可确定为缺铁性贫血,再查缺铁的原因;若血清铁、骨髓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都增多,则可能是维生素B6缺乏所至。

如红细胞直径以大于5um的居多,则可能是大细胞正色素性或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进一步测定血浆维生素B12含量,取得佐证。

观察治疗效应,验证诊断

只要对贫血的病性判断准确,原因清除,通过除去病因,对症施治,多能见到明显的增生性造血效应。

如营养性贫血,在应用铁、铜、钴或维生素B6、B12之后5-7天,外周血液显示网织红细胞增多,表明效应良好,诊断正确。

否则,则当查明其不显效果的原因。

自我诊断

  A卸妆后,面色灰暗苍白,面色无华、无血色;皮肤干燥,萎缩,无光泽;

  B体力活动后就感到心悸、气促,这是贫血最常见的症状;

  C经常感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眼前出现黑点或“冒金星”;

  D精神不振、倦怠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手脚发麻、发冷或有针刺感等

  E食欲不振,经常感觉腹胀、便秘;F头发无光泽,细而脆,容易脱发

  G常有月经不规则,每次量很大;H长期口角炎;I指甲条文隆起,反甲。

  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伴有体表及内脏出血和反复发热,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鉴别诊断

一失血性贫血疾病的鉴别

  急性失血性贫血疾病

  急性失血,尤其是大失血所引起贫血的共同特点,是粘膜速变苍白,甚至结膜白如瓷,心肺机能障碍重剧,病程短急。

出血不止,旋即恶化。

血液各种成分呈平行地进行性减少。

  创伤

  有创伤的原因可查,在创伤后突然起病;体表可见创伤,清创后可见到出血部位,切实治学后出血即停止;血浆和血液成分同时减少。

  产后大出血

  多因产仔时产道撕裂等原因引起,在产后出血不止而致贫血,仔细检查产道可发现出血部位。

小血管破裂,多可自然止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疾病

  病程多缓长,病畜销售,贫血逐渐加重,不同程度地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变小,大小不均,中央淡染区扩大。

血清铁及骨髓外铁减少。

  蛔虫病

  主症为便秘、腹泻交替发生,消瘦贫血,粘膜苍白,被毛粗乱,病程绵长,多衰竭死亡。

粪内检查出蛔虫卵,有时排出虫体,驱蛔灵等驱虫显效。

  反刍兽肝片形吸虫病

  反刍兽因感染肝片形吸虫或大片吸虫地囊蚴而发病,虫体主要寄生在肝脏胆管内。

病程多缓长,主症为粘膜逐渐苍白,长期出现前胃迟缓症状,高度消瘦,下颌、胸下及腹下浮肿。

粪中检出虫卵,病理剖检在肝内可检出虫体。

二溶血性贫血疾病的鉴别

  溶血性贫血多病程短急或缓长,起病或快或慢;体温正常或升高,黄疸指数增高,粘膜苍白黄染,往往出现血红蛋白尿;在血液学变化上,血清呈金黄色,黄疸指数增高,间接胆红素增多,血小板增多,外周血片显示增生活跃,出现多量网织红细胞等幼稚性红细胞。

引起溶血的原因很多,较常见有以下四类。

  1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疾病

  

(1)钩端螺旋体病急性型初期体温升高,结膜红肿,羞明流泪,以后体温下降,结膜苍白黄染,口粘膜及皮肤坏死,尿液减少,粘稠呈黄红色豆油样,红细胞减少。

慢性型的逐渐消瘦贫血,尿呈黄褐色,排血红蛋白尿,红细胞明显减少。

暗视野活体或镀银染色法检查血液(发热期)、尿液及脑脊液(无热期),可检出钩端螺旋体。

  

(2)梨形虫病可视粘膜苍白黄染,有时粘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血液稀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急剧减少,血片上可见到多量有核红细胞等幼稚红细胞,红细胞内可检出梨形虫。

  (3)附红细胞体病本病发生于猪、牛、绵羊、猫等,不常发生。

主要症状是发热、黄疸和贫血。

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猪常与力克次氏体并发。

本病病势较缓和,无血红蛋白尿,急性病例在发热期于血涂片上可查出虫体,间接血凝试验有助确诊。

  2溶血毒引起溶血性贫血疾病

  

(1)毒蛇咬伤有毒蛇咬伤史,咬伤后突然起病。

常见咬伤局部肿胀剧痛,流血不止,呈紫黑色,极度水肿,往往坏死,毒素吸收后很快出现血尿、血红蛋白尿,胸腹腔大量出血,最后因心、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2)蓖麻子中毒有误食蓖麻子的生活史,多在误食后数小时发病。

主症为重剧的腹泻,粪中混血,流涎虚嚼,全身震颤,常伴血红蛋白尿,多归死亡。

胃内容物中可检出蓖麻素。

  (3)慢性铜中毒有长期接触铜的生活史,铜累积至一定水平即引起溶血危象。

主症为腹痛腹泻,呕吐,粪和呕吐物呈棕色或蓝色,结膜苍白黄染,胸、腹腔及心包可有大量液体,排血红蛋白尿。

血液和组织中的铜的含量明显增高,溶血危象时血铜水平为78.5-314umol(正常为4.8ppm),此为铜中毒。

  3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疾病

  

(1)新生畜同种免疫溶血性贫血又名新生畜同种红细胞溶解,是新生畜的一种免疫性溶血病,骡驹多见,马驹、犊牛和仔猪也发生。

有于出生吮初乳后8-48h内突然发病的病史。

病畜精神极沉郁,卧底不起,全身肌肉柔软,心率、呼吸显著增数,第一心音增强,经常出现收缩期心内杂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