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走向文明通往幸福周海宏在深圳的演讲提纲.docx
《让教育走向文明通往幸福周海宏在深圳的演讲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教育走向文明通往幸福周海宏在深圳的演讲提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教育走向文明通往幸福周海宏在深圳的演讲提纲
让教育走向文明,通往幸福----周海宏2011年5月在深圳的演讲提纲
(2011-05-1021:
58:
46)
让教育走向文明,通往幸福
周海宏2011年5月在深圳的演讲提纲
我们花了整整7天的时间,
以40多个小时的容量,
讨论了与学琴相关方方面面的问题,
其中包括:
孩子到底为什么要学琴,
学琴对人生幸福与社会存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孩子学琴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不同孩子应该怎么定位问题,
怎样选择乐器、选教师,
家长与教师沟通与交流的策略,
还特别谈到了家长在孩子学琴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问题,
谈到了学琴活动的特点、音乐成才的条件,
然后我们用很重的篇幅,分析了学琴的动机问题,
回答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
如激发与保持孩子持久的学琴动力问题。
期间涉及了自信与怯场,谈了自我形象、习惯养成以及毅力与人格等许多与学琴密切相关,但又不仅限于学琴活动的心理学问题。
最后我们分析与探讨了奖惩策略、高压政策、考级等一系列与学习反馈相关的问题。
我们在整个讲座当中体现着一些核心的理念,——
通过前面的讲座,可能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发现了我的基本教育理念:
那就是,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而受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情!
在一个人的童年生活中,
音乐是一门令孩子感受快乐最多的艺术,
没有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那样,
让那么低龄的孩子产生那么多、那么强的快乐。
学琴应该为孩子的童年增加快乐,
学琴应该为人一生的幸福增色添彩,
当然对于那些才能特别优秀的孩子,
音乐可能会成为他们的职业,
但是我们也希望,音乐也能够成为这些孩子的快乐,
为这些孩子的人生幸福增色添彩!
。
而不是象苦行一样,终身从事一个给自己带来痛苦的职业
所以我提出了这样的理念:
通过学琴热爱音乐,
通过音乐热爱艺术,
通过艺术热爱生活,
通过生活体验幸福,
这是我为“学琴与人生幸福之间勾划的路径,
也是我认为指导整个学琴教育的纲领性原则。
然而
在学琴的教育中,
却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教育问题,
学琴苦,成了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许多孩子在学琴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其它学习所没有痛苦!
由于音乐教育导致了童年的痛苦,
由于学琴破坏了孩子童年的幸福,
我觉得这是音乐教育最大的一个误区和最大遗憾。
一门本来应该给童年带来欢乐的艺术,
一项本来应该为童年增色添彩的教育,
却成为许多孩子童年痛苦的来源,
却成为令孩子厌恶的学习,
这实在音乐教育莫大的遗憾!
。
——练琴,把一些孩子仅有的一点课外自由的时间占了,
使本来已经被学校学习压得疲惫不堪的孩子的童年生活雪上加霜,
这实在的音乐教育不应有的问题。
但是,在我看来,期间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学琴本身。
学琴中所露透出来的问题,仅仅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想用个人对目前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来结束我们的全部讲座。
存在着结构性缺失的教育是蒙昧的教育。
没有人否定,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
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的参照下,
升学仅仅是阶段性的目标,
金钱、地位、名声,仅仅是工具性目标,
这些阶段,这些工具最终要把一个人引向人生的幸福。
幸福的人生,需要完善的素质,
引子:
幸福人生的基本条件
但是,
拥有幸福的人生,
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是,要有获得人生幸福条件的能力,
二是,要有体验人生幸福感受的能力。
前者,我们的家长与教师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投入,
但后者,在我看来,因被忽略,而教育的内容中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失。
幸福的本质是一种感受,
没有感受的能力,何谈幸福的感受
出问题的教育的现象,
蔡元培先生在100多年前推动中华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时候,
就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口号,
把美放到了与宗教并列的高度。
而我们现在对好学生的评价体系中,
是评“三好”,“德、智、体”,
不包含美!
“德智体”三好的学生,被认为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站在幸福人生需要完善素质的高度上,我认为,
德智体三好的学生,仍然是发展不全面的学生,
因为缺少了审美素质的发展,
就缺少体验美的能力,
就缺少感受幸福的能力。
但是,有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居然认为,“德”包含了“美”,
且不说在语言逻辑的常识层面上,
德与美就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
从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应该看到:
有些道德高尚的人,毫无审美品味,生活“脏、乱、差”得一塌糊涂,
而有些很高艺术修养的人,道德品质上却败坏得一塌糊涂
德与美从理性层面到经验层面都是两个并列的概念范畴!
而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范畴到底是什么关系的争论,旷日持久,
从德智体美,
到德智体,
再到德智体美劳,
又到德智体,
又再回到德智体美,
颠三倒四、烙饼式的反复,
概念之争,
表面是很虚的,
但在教育实践中,
排除了美育的独立地位,
所产生的后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那就是基础教育中的艺术课,开课不足,师资缺乏,动辄停课,
人才的素质结构观
影响了人才选择观
决定了人才的选择办法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也就最终影响了教育投入的侧重点。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导向下:
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都被看做是浪费时间,
孩子没有了交友的时间,
没有了自由的群体游戏,
剥夺了周末孩子自由的玩耍,
剥夺了假期孩子亲近自然,体验社会的机会,
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生产出的成功产品,
他可能会获得良好的生存资源,
可是当这种人,拥有了全部物质生活所需的时候,
他却不能体验生活之美,感受人生的幸福,
美乐,充耳不闻,
美景,视而不见
佳肴,食不甘味,
什么都有,却过着,单调、枯燥、乏味的生活,
当他们用自己的理性能力,赢得了生存所需的资源,物质生活变得如此充实的时候,
他却忽然发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如此空虚,
这个空虚是什么,为什么?
正是由于感性体验的缺失。
不仅如此,
这些感性体验缺失的人,
正在按照自己的感性品质创造着一个丑陋乏味的世界。
教育的结构性失衡,
导致了国民感性素质低,
而国民感性素质低,
正是国民幸福指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造成这样结果的教育是又何等的蒙昧!
成功的人生,也需要完善的素质,略举几例
引入:
前面讲的是,
从体验人生幸福感受的能力方面,
我们的教育有缺失
但家长们的疑问是:
连获得基本生存条件的能力都没有,
还谈什么体验人生幸福的感受呢?
在孩子成长的阶段不全力以赴学习,
连个好学校都考不上,
怎么能找到一个象样的工作,
连个象样的工作都没有,
将来怎么能够拥有幸福人生的资源?
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
即使把现在学校教育的科目全考到满分!
孩子在获得人生资源能力方面仍然是有很多欠缺的!
在人的一生中,
真正影响生存竞争力的许多能力,
在我们的教育中都是有缺失的。
角色伴演的游戏:
我回忆起,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叫“打皇上”的游戏,
……
这是一个典型的角度扮演游戏。
现在回头分析看来,
孩子在这个游戏中,
发展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生存必须要有的意识与能力。
规则公平意识:
首先,
孩子们在游戏中,要在约定的规则下,公平交往。
——在孩子的游戏中,是绝对不可以玩赖,破坏规则的,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了的遵守游戏规则,养成公正、公平的意识,要比学校的书本教育有效得多,
遵守规则与公正的要求,那是孩子自发内心的要求与需要,不是别人教导的,
感官经验层面的刺激告诉孩子,不守规则,小朋友立即不和你玩,把你轰走。
这种印象之强烈,一次就让他记住遵守规则、公平交往是多么的重要;
有些孩子在家庭中,
一方面他是独生子、小皇帝,只顾自己的利益,在人人都呵护他的环境中长大,他只考虑自己的愿望是否实现,从不考虑自己的欲望给别人带来了什么;
另一方面,他是一个被管教的对象,自上而下的权威下面,是没有公平的概念的;
在学校中,
一方面,他遵守的是别人制订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制订者与自己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是在公平的原则下制订的,也不能形成他的公平意识,反而会形成他要试探违反规则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作为被教育者,他与教师之间是没有建立公平性的人际关系的,
但是,在许多学校中,“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基本的价值取向,“竞争意识”、“排队文化”成为主导性的同学人际氛围,
在这样的学校里,
公平交往意识的养成既缺少必要的社会氛围,
又是没有效培养的途径。
而孩子间自发的群体游戏,
恰恰是培养这些意识最有效的土壤与途径。
第二,权衡思维、权衡意识。
权衡意识:
第二权衡意识,
在游戏中,
当皇上高高在上,很有面子,但太远,难打,采纳还是不采纳军师的主意,责任大容易得罪人,也让人很纠结;
旁观者,没责任,但是光看热闹没意思;
当军师提出刑罚的建议,影响犯人的命运支配游戏的最终结果,感觉自己有力量,但是轻重的拿捏可是要煞费苦心;
当打手,轻了别人觉得你不认真,整个游戏都没有意思了,重了,下次你自己当犯人,被报复怎么办;
这个打的轻,那个打的重,有偏向,更遭恨;
处于每个角色位置上的人,都在权衡,都在当下的局面与长远顾忌之间权衡,
——这难道不是我们成人社会生存中最重要的意识吗?
既要看到理想,也要看到现实,这是大家都知道社会生存的基本常识。
一根筋,钻牛角尖,只顾一头,不知权衡的人,在社会生存中很难有所作为。
这是每一个有一点社会生活经验的人,都心知肚明的!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生活策略与生存智慧这样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
只强调坚持理想与原则
不强调注意效果与策略。
推崇的是:
“宁为玉粹不为瓦全,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是“杀身成仁”
的理想主义品格。
从来不宣传“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退而求其次,“一鸟在手胜于十鸟在林”这样的生存策略。
不加分析与批判地宣传“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这样在社会生存的现实中,“愚不可及”的精神!
我亲身经过的例子,
孩子在招生考试中落榜,
家长表示孩子考不上中央音乐学院,全家都没有办法活了;
孩子哭着喊,上不了中央音乐学院我还能干什么?
可能每一个没有孩子上中央音乐学院的家长都会想,怎么会这么想呢?
我们这些人不活得挺好的吗?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极端的念头,
与“宁为玉粹不为瓦全”不是一脉相承的吗?
有些大学生刚毕业后一参加工作,血气方刚,很想做出些业绩来,只想只自己的方案多么好,忽略了周边同事想法,领导的与态度意图,愣头青一样非要把这件事做成,不知不觉就破坏了周边的人际环境。
我们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只有理想主义的教育没有权衡思维的教育,宣传的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宁为玉粹,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正面效果是令人有坚忍的意志,但他负面的效果就是由于忽略了自然环境与人际环境的限制,而产生悲剧。
我们见过很多大学生,血气方刚走向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激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知道忍让,不知道妥协,不知道退而求其次;到头来,2年碰得头破血流,磨去了性格的棱角,磨去了思想锐气,更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
从理想主义迅速变成虚无主义,
妥协与退忍意识:
第三,在游戏中
军师出了主意以后,大臣们讨论行不行,在该采用什么样的刑罚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听谁的不听谁的,
采纳了别人的意见,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
自己的意见被采纳了,自己又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示,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孩子们都在考虑。
某个孩子固执己见,绝不接受别人的想法,这个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
我们都有这样经历,游戏中,往往由于一个孩子固执己见,整个游戏不欢而散,或不再带他玩。
导致一次游戏不欢而散的孩子,他自己下次就明白了,要跟大家玩,就要退忍,就要妥协。
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
“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好汉不吃眼前亏”,
这些生活策略,这被人认为是滑头主义,不坚持原则的不光彩的行为。
是令人鄙夷的人格。
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权衡,学会放弃、学会退忍,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准,
这是社会因素复杂性所决定的,
当一个人不成功的时候,不完全是社会有问题,
而是他们缺少社会生存复杂性的基本意识。
而那些善于在复杂制约环境下,走出最现实的道路的人,往往是走得最远的、最快的。
第一,顾及他人的感受,体查他人的需要。
顾及他人的意识
第四,顾及他人的意识
我亲眼见到一个人,过一个弹簧门时,自己过去,手一松,门弹回去,
把后面跟进的孩子打了一个跟头,
孩子大哭,
后面孩子的母亲很愤怒地责备那个人,
“你怎么不注意点”
那个人说“对不起,我脑后勺没有长眼睛”
当然,谁的脑勺后面都没有长眼睛,
但是你应该长一颗顾及他人的心。
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一个只有别人关注自己,而自己从不需要顾及他人的环境。
他就形不成顾及他人的意识。
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体查他人的需要,不关注别人的态度的人,在成人社会中一定会孤立。
人们经常批评的“太自我”,其实就是缺少“顾及他人”的意识。
两个新入职的大学生,到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领导的一个文件夹掉地下了,
一个孩子下意识地起身拣来,放到领导办公桌上,
另一个孩子没有动。
虽然他也看到了文件夹掉地上了,
也知道应该去拣起来,
但是他没有习惯性反应,
他就比人家慢了半拍,显得很没有眼力价;
“察颜观色”,“投其所好”,是贬义词,
但是从行为实质上,
我们可以把它们翻译成“顾及他人感受”、“体察他人需要”,
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亲和交往的基础能力,
这种能力是在社会生存中获得人脉资源的最重要能力!
而一个把全部精力用在提高学校成绩分数,
只考虑如何战胜他人的人,
是不会发展出这种能力的。
在小朋友玩的时候,
可不像在家里那样,
想要什么毫无顾忌,
只有要别人在考虑你的感受,
而你不需要顾忌他人的感受
也不像在学校中,
你只需要听老师的话,只要听话就没问题。
在小朋友中,
你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个体来参与游戏的。
没有人强迫你,你也不可能强迫别人。
唯有知道顾及他人感受的人,才能够在这个群体中成为受欢迎的人;
提出当前教育体制中缺失的其它方面的东西
总结:
看一个教育成功正确,一个孩子是否成材,要看到走出校门后,10年之内的发展。
在毕业后,在十年间,每一个交到自己头上的工作,其实都是机遇,但是由于缺少了最基本的社会生存意识,他把所有的机遇都交了学费。
!
在人个在入职后,3年内不能进入领导的视野,后续的发展机率是很小的。
有的孩子,在童年就已经有社会生存最基本的意识,这3年,就是他的成长期,所有落在他头上的工作,对他而言,都是上升的台阶,提升的机遇;
当前的教育存在着结构性缺失
我们绕了一这么大的一个大圈子,是希望家长充分意识到,在孩子面临未来社会生存竞争时,有一些极为重要的素质,是我们当前教育体系中严重缺失的。
我们要强调的是,
既便从我们家长需要的走向社会生存成功的角度而言,
当下的学校教育,也是存在着结构性缺失的。
这些缺失的内容,应该在孩子的自由玩耍中形成,
在孩子社会的自由交往中培养,
在在课外活动中发展。
自由交往、课外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生存意识与能力,是再完善的学校课程也不能覆盖的,
而家长把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再投入到学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中去,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我们在第二节中,用了一个专门的篇幅,
告诉大家,感性能力与感性的智慧对一个人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多么的重要,
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在此不再重复,
我要在这里强调的是,
因艺术教育薄弱,而导致的国民感性素质低下,
感性智慧不足,
是基础教育中结构性缺失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教育行为就是把一个自然人,变化为一个社会人的行为。
不了解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想取得良好的生存境遇,到底需要具有哪些意识,
掌握哪些技能,
遵循哪些规范,
总之具有哪些素质,
就无法有的放矢地,安排教育的具体内容。
学奥数能训练什么素质,它在社会生存中有什么用?
穿上唐装,请四书、五经,到底为了什么?
学琴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外语到底意谓着什么?
……
我不是在否定这些教育内容,
我在谈的是,
为了应对未来的生存,
童年受教育的时光是十分宝贵而有限的,
要把最珍贵的童年受教育的时光进行合理分配,
我们要把最重要的内容,
放在最适宜这种素质养成的最佳时期,
以最有效的方式
对孩子进行教育。
以此标准来衡量,
我们的学校教育内容,
常常既是不够的,又是多余的。
真正有用的东西,学校又没有安排系统化的训练。
没必要的东西学了一大堆,背了一大堆,毕业全还给教师了,浪费了宝贵的童年时光。
有些东西当然很有用,但是它整体教育结构中,到底应该占多大的比例也是值得反思的。
比如外语,当然很重要,
我们学校有一个专业,
叫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研究,——在这个领域内,一个人倾毕生精力,尚仅能够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略知一二,
但是不花大量的精力把英语搞得很精通,
就根本进不了这个专业。
且不说这个专业很少用外语,
即便想与外国人交流,为什么不找一个又快又好又准确的职业翻译呢?
很多学校招了不少,外语挺好,专业不行的研究生。
就是对人才素质结构认识的模糊与混乱导致的!
前一段时间,
在什么是素质,成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还不清楚的情况,
进行了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的素质教育改革。
有的所谓教育专家,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认为素质教育就不应该有考试,不应该有死记硬背。
大家想想,考试,是任何教育都必须要有的检验与反馈环节,怎么能取消呢?
没有知识的记忆,就没有完整的知识建构,就没有整合,没有创造,怎么能取消知识的记忆呢?
所有这些现象,概括为两个字就“盲目”,
盲目的背后,就是教育的蒙昧。
这种教育蒙昧状态,导致了在现有基础教育中内容中,大量重要素质结构的缺失。
不遵循人类心智成长规律的教育是蒙昧的教育
进而言之
不了解人类心智发展规律,
盲目进行知识的学习、意识的培养与技能训练,
结果必然是低效能的。
一岁学识字,两岁学数数,
三岁背唐诗,四岁念三字经,
幼儿园还没上完呢,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全学完了。
这种情况太多了!
现在大家都在谈早期教育,
认为什么东西的学习都是越早越好。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深入人心,
加之与升学的指挥棒交互作用,
使得,
高中教育大学化
初中教育高中化
小学教育中学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连婴儿期教育已经小学化了
学校的课程,对大三门的过份重视与强调
使孩子其它素质发展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被挤压光了。
不仅孩子的在校时间,被挤占了,
连放学后、周末、寒暑假都被挤占了,
在学校教育的年龄段被挤占了,
连学前教育的年龄段也被挤占了。
结果,使未来社会生存竞争与人生幸福体验都更需要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错失了发展的关键期。
从而使得教育的资源大量的浪费,
教育的效能很低。
而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我们的教育,不遵循人类心智成长的科学规律,
而不遵循科学规律的教育,就是蒙昧的教育,
而蒙昧的教育,必然是低效能的教育。
呼唤教育的文明——不要培养野蛮的人生观
要想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
当然就必要要拥有幸福生活的资源,
而人类社会的资源分配,遵循自然界的法则,
强者,拥有生存资源的优选权!
优先占有更多的生存资源!
这是每一个普通人都知道的浅显的常识,
正是由这个浅显的常识作为意识背景,
使得全社会都强调,成为生活强者的重要性。
但是,
对成为强者重要性的单纯强调,
造成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唯强力是求”的观念,
并且落实到了整个教育领域,
虽然,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有许多积极的价值取向,
但是“唯强力是求”在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下,
成为了主导性教育取向!
这种教育上的“唯强力是求”的观念,既承袭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泊来文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的“排队文化”一脉相承的,交互强化。
家长认为,唯有上位者,才有尊严与良好的生存境遇。
动物世界的自然状态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社会中表现为上尊下卑。
在一个由强力支配一切的社会中,
只存在对上位者的尊崇,
而不存在对下位者人格尊严的尊敬。
因此家长们要竭尽全力,
力争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上位者,
在孩子的未来尚不明朗的时候,
在“唯强力是求”的大社会氛围的重压下,
使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完全成了生存层面的担心!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时代,
在60-70年代,物质生活那么贫乏的时代,
家长似乎没有关于孩子是否活得下去的担心,
而在现今物质生活那么富足的时代,
家长们反到担心,孩子要是考不上一个好学校将来怎么活的问题!
许多学校、教师、家长在渲染与营造“竞争求胜”,“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社会氛围,
甚至有人公开鼓吹与宣传狼性文化,
把生物界的生存法则,
推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观念中,
把野蛮的动物生存法则,
以一种人生观的面貌带到了孩子的教育中。
这种社会氛围让弱者失去了生存安全感,
而弱者没有安全感的社会,
其实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的表现。
营造这样氛围的教育,是蒙昧的教育。
这种蒙昧,
在学校教育中,就具体地表现为,
分数高的学生有尊严,享受着来自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给予的荣耀、尊重、优越感,
甚至在学校中班干部都是那些考试分数排行榜靠前的孩子;
而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仅在学校没有尊严,
而且没有自由的权力,
没有游戏的权力,
没有交友的权力,
甚至,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力。
这种氛围是何等的残酷与野蛮,
这样的教育是多么的蒙昧。
而教育领域的野蛮与蒙昧,使得全社会的文明进程变慢了。
我们要承认: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我们更要强调:
只有竞争,就没有幸福。
学校中充满了竞争求胜的氛围,培养了孩子唯强力是求的意识,
我们的家长与教师是否想过,
在你把孩子推向成功的目标的时候,
你同时把他推进了一个“只有竞争,没有幸福”的人生。
当我们的教育把一小撮高分的学生,抬到鲜花与掌声的奖台的时候,
也同时把大批低分的学生,推入了鄙夷与漠视的冷宫之中。
于是高分的学生,竞争逾发激烈、紧张,
而低分的学生,逾发自暴自弃。
这就是唯强力是求的排队文化,必然造成的结果
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看,
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人生的幸福,
而不仅仅是那些生存的强者。
幸福生活,不应该仅为那些强者所专有。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方向。
呼唤文明的教育——不要采用野蛮的教育手段。
泛论,应该有科学指导
人类因为科学而走出野蛮
科学也将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文明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大量人性的规律,
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些规律的指导下,
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文明:
这个文明的教育,将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容易接近我们设定的预期目标。
在我看来,有些人性规律的原理,应该作为生活常识来掌握。
就象红灯停,绿灯行的生活常识一样,
每个人,为人父母之前,就应该清晰地掌握这些关于人性规律的常识。
但是大家想一想,
一个人烧锅炉、开电梯都需要上岗证,
他都需要了解这个工作岗位上最基本的操作规程,
很多工伤事故都是由于无证上岗导致的,
可以说,
教育是世界最复杂的职业之一,
为人父母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岗位之一!
但是为人父母似乎就不需要经过培训与考核,
当家长是不需要上岗证的。
在我看来,很多教育的悲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