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712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docx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报告

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与化解的

供给侧因素分析

胡荣涛

容提要: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需求不足不同,中

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部分行业产出供给量超出市场

实际需求量的畸形表现,因此从供给侧寻找原因和化解措施

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文章认为,中国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

是由于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失误所导致的产业结构扭曲化;

其深层原因则是粗放的增长方式、僵化的体制机制和失误的

产业政策等。

因此,化解产能过剩,首先要通过控制投资规

模、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途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的步伐;其次,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僵化的投融

资体制和机制;再次,要对“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重点和倾斜

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最后,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积极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关键词:

产能过剩适度投资率投资结构投资效益

增长方式转变“一带一路”战略

 

一、中国产能过剩的实质是生产者供给过多而非消费

者需求不足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带来的部分

行业产能过剩日益凸显。

据相关行业协会和工信部的统计,

2013 年年底,粗钢、水泥、电解铝、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大约为 70%左右;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仅为 67%左右,均大

大低于 81%-82%的国际正常标准.2004 年末中国粗钢产能仅

有 4.2 亿吨,而到 2012 年末就增加到 9.7 亿吨,增量相当于

2012 年世界产钢排名第 2 至 10 位国家粗钢产量的总和;电

石行业 2012 年新增产能约 400 万吨,远超过全年淘汰的 127

万吨产能。

探究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化解产能过剩

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的重要因素。

对此,学

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

有人

认为这些年出现的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与市场关系

失衡、价格机制扭曲下的市场信号失真、地方保护主义制约

下的市场分割等(纪志宏,2015)。

中国社科院的调查问卷显

示,61%的经济学家认为产业政策导致地方盲目发展一些高

新技术产业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关键因素;另外,潮涌”现象、

产品创新滞后于市场需求、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给予企业过

多补贴,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013).笔者认为,各个国家或各个时期都有可能出现产能过

剩问题,但其实质和原因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研究产能

过剩问题不能泛泛而论,必须从国情出发并结合具体时期的

发展特点,探索其实质,研究其原因,并切实找出化解的对

策措施。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所谓产能过剩就是指某些行业或企

业,按既定技术水平和现有生产能力提供的产品供给量,超

出了市场对该行业或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从而形成闲置(过

剩)的生产能力的现象。

衡量产能是否过剩或过剩程度的标

准,就是要看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需否相适应。

此,对产能过剩的实质也应该分别从供给与需求两方而进行

研究,因为不同制度或不同时期产能过剩的实质可能不完全

相同。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产能过剩,

大多是由于消费者需求不足而引起的,按照凯恩斯经济理论,

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政策措施必须放在如何刺激消费和增

加有效需求上。

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认为,产能过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社会主

义经济总体上来看不是供给过多、需求不足的“过剩经济”,

而是需求过旺、供给相对不足的“短缺经济”,所以一般不会

出现像资本主义社会的产能过剩现象(亚诺什·科尔奈,1986),

正如此,表明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措

施缺乏必要的分析论证。

当然,科尔奈分析的“短缺经济”仅仅是传统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的特有现象.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今中国已经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与原有计划经济体

制同日而语,开放的市场经济下短缺现象逐渐消失,产能过

剩问题日益凸显。

同时又必须看到,当今中国部分行业虽然

也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但与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则还有

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分析中国产能过剩的

行业和产品分布即可看出,这些过剩的产能,多是发生在传

统产业领域,且基本都是技术和档次相对较低、处于产业链

条中上游的中间产品,而非最终产品。

一方面这些产业由于

缺乏规划和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导致项目上的过多过滥,

造成现有市场难以完全消化;另一方而那些需求弹性和技术

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则由于缺乏创新又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故

这种结构性产能过剩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时期出现

也就难以避免。

这就决定了中国目前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

剩,其实质并非是消费者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由于生产者

供给过多、超过市场需求产生的。

换句话说,它是由于长期

产业结构扭曲所造成的部分行业产出供给量超出现有市场

需求量的畸形表现。

正因如此,以刺激需求为主的凯恩斯经

济理论就难以奏效,而从以治本为目的的供给侧探讨产能过

剩的产生原因,寻找化解措施,强化供给侧改革在“新常态”

经济下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固定资产投资失误与产能过剩的形成

从供给侧来看,中国现阶段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首先是长

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失误而导致的产业结构扭曲的必然结果,

探讨其产生原因,首先也必须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进行分

析,包括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等方面。

1.投资规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固定资产

投资则呈现更为快速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

据,按当年价格计算,1981-2014 年中国 GDP 增长了 128.94

倍,年均增长 15.89%,然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则增长了

532.57 倍,年均增速为 20.96%,年均高于经济增速 5 个以上

百分点。

①(木文如无特殊说明,所引资料均来源于中华人

民国国家统计局或据此计算而得。

由于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速较快,致使中

国的投资率不断提高。

资料显示,六五”时期的年度投资率平

均为 24.63% ,“七五”(1986-1990)时期平均为 28.07% ,“八五”

时期提高到 32.86% ,“九五”时期为 32.65% ,“十五”时期高达

41.36%,“十一五”时期达到 57.58%,2011 年后继续提高,

2014 年已达到 80.5%的历史最高。

笔者根据统计资料计算了

中国 1981-2014 年间的年度平均投资率,结果是接近 50%,

大约高出 22%-25%国际公认标准线的 1 倍。

一般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 GDP 增长成正相关关

系,从国际经验来看,较高的投资率是一国经济起飞必不可

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中国经济转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而;但是另一

方而,投资率过高,投资规模过大,超过一定时期国家财力

和物力的承受能力,就会人为造成各方而供给紧,挤掉当

期基本的消费需求,长远来看则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

发展。

因此,投资率必须“适度”。

一国的“适度投资率”并非简

单地看投资率有多高或者说是否合乎国际公认的标准线,而

是要在保证人们消费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使国民经济各行业

的生产能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相适应。

由于国情不

同,各国的“适度投资率”也会呈现一定差异,可能会在国际

公认标准线一定幅度上下有所浮动。

据此笔者认为,中国

的“适度投资率”大约高于国际公认标准线 3-5 个百分点,即

25%-30%则是较为符合国情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放

以来接近 50%的投资率确实偏高,这应该是造成这些年经济

增速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之一。

笔者利用索

洛总量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经济

增长的诸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投资对 GDP 增长的贡

献率大约为 48.6%左右,这一数据也在较大程度上支持了上

述投资率过高的结论。

不仅如此,固定资产投资还在结构与效益方而对 GDP

增长和生产能力形成产生更为直接和明显影响。

2.投资结构与产能过剩的形成

长期以来,中国不仅投资率过高,而且投资结构尤其是

投资的行业结构也极不合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

关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结构呈如下

特点:

(1)制造业成为投资比重最大的行业。

制造业是典型的资

金密集型行业,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除少数年份

(1997-2002)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制造业一直

都是投资规模最大、投资占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比最高的行

业。

尤其在上世纪 80 年代前半期,该行业投资的平均占比

在 45%以上,90 年代降至 20%左右,本世纪初又开始呈现上

升趋势,2010 年达到 35.21%,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

额的三分之一。

制造业部又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部门的投资为

最多,三个部门的投资额度之和占整个制造业投资总额的一

半以上(52.3%)。

长期的资金大量投入使制造业的固定资产

数量和产量大规模增加的同时,也为以后的产能过剩提供了

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

(2)房地产行业异军突起,投资热度不断升温。

上世纪末

开始的住宅商品化,促使房地产业逐渐成为投资的热门行业。

2003 年以后,房地产市场更是方兴未艾,随着住宅商品化改

革步伐的加快,资金投向该领域的数量急剧增加,占投资总

额比重也大幅度上升,由上世纪的平均不到 10%.提高至 20%以

上.特别是 2011 年以来每年都超过了 26%,一跃成为仅次于

制造业投资比重的最大热门行业。

应该说这是造成全国房地

产市场过热、房价上升过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3)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有所提高,但维持时间并不长。

三产业尤其是传统第三产业是公认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

以来中国对第三产业投资欠账较多,导致该产业发展乏力。

但在 1997-2002 年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的重创,

此时在制造业放慢投资步伐的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第三产业

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电

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重明显提高,这两个部

门的投资大约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 40%-45%,远远超过此时

期制造业投资 12%左右的占比,使第三产业首次成为投资占

比最大的产业。

虽然这是投资行业结构改变的向好趋势.但这

种局而并未维持很长时间,2003 年后制造业又稳坐投资比重

的第一把交椅。

3.投资效益与产能过剩的形成

效益差一直是中国投资领域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投资

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投资增加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实

际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即一定时期新增

固定资产额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率)来表现投资

直接效益的,它是反映建设过程中固定资产形成状况的重要

指标。

总体说来,中国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一直比较低,

改革开放前平均约为 70%左右(震中等,1988),改革开放

后有所提高,上世纪 90 年代末最高年份曾接近 80%,整个

“九五”时期平均达到 77.2%。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投资总额的

大幅度增加、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建设周期的延长,导致固定

资产交付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十五”时期平均为 64.68% ,“十

一五”时期进一步降到 57.94% , 2010 年更是降到 56.7%的历

史最低,2011 年后由于改革力度的加大,整个投资的交付使

用率又开始逐年回升,2014 年达到了 67.04%(详见表 1)。

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差并非仅仅在于交付使用率

较低,更为重要的表现是长期以来投资效果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