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PT中诊重点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5630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PT中诊重点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4PT中诊重点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4PT中诊重点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4PT中诊重点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4PT中诊重点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PT中诊重点4.docx

《14PT中诊重点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PT中诊重点4.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PT中诊重点4.docx

14PT中诊重点4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名词解释:

假神、萎黄、黄胖、阳黄、阴黄、囟填、囟陷、解颅、腻苔、腐苔、镜面舌二

假神: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见于久病,重病精气大衰之人,如原已意识不清,不能言语,精神极度萎顿,突然精神多语,声高不休,精神振作,但躁动不安;或已目光呆滞,面色晦暗或苍白,突然目显光彩,两颧泛红如妆;或数日不能进食,突然欲食等,都属假神的表现。

比为阴阳即将离决的危笃之象,是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而出现一时“好转”的假象,多见于临终之前。

临床常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P183

解颅:

小儿1~1.5岁时,囟门渐合。

若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为肾气不足;

囟陷:

囟门下陷,多属虚证,见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等;

囟填:

囟门高突,多属实热证,因外感时邪,火毒上攻所致

腐苔:

舌面覆盖一层苔垢,苔质疏松,颗粒较大、松软,形如豆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

腐苔主食积、痰浊,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泛,聚集于舌而成。

腻苔: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腻苔多见于湿浊、痰饮等浊邪阻滞,胃气不降的病症,因湿浊内阻,阳气被遏,湿浊停积舌面而成。

问答题1.望神的重点是什么?

人的面部色泽、精神意志及眼神为望神之重点。

望神的主要内容:

目光(重点)、神志、面色、体态等

2.如何鉴别得神、失神、假神,有何临床意义?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

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

面色润泽

两目:

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

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

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

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

正常或稍减

临床:

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

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

晦暗暴露

两目:

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

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

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

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

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

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

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

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

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

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

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如何,其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常色:

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与先天禀赋、生活环境,昼夜四时,气候,职业、劳逸、情绪、运动等

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4.简述五色及五色所主病证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

恶色-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深重,脏腑精神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竭,预后较差。

五色主病

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为气血不通,经络淤阻所致

②赤色 主热证,戴阳证。

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

③黄色 主虚证、湿证。

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

④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

⑤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

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饮停留所致

5.如何通过囟门判断寒热虚实病证?

望囟门(补充)

解颅:

若囟门迟闭,骨缝不合,称为解颅。

多为肾气不足。

囟陷:

若囟门下陷者,称为囟陷,多属虚症,见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吐血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等。

囟填:

囟门高突,称为囟填。

多属实热证,因外感时邪,火毒上攻所致

6.简述“五轮学说”?

望目五轮学说:

心──目眦的血络──血轮

肝──黑睛──风轮

肺──白睛──气轮

脾──眼睑──肉轮

肾──瞳仁──水轮

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或两侧,结块肿大,或大或小,随吞咽移动,多因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

常见的舌色有哪几种,各主何病证?

8.常见的苔色有哪几种,各主何病证?

9.实热证、虚热证、实寒证、虚寒证、血瘀证可见到什么舌象?

舌面的脏腑分布

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舌色、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主病

主病

 

淡白舌

虚证、寒症、气血两亏

红舌

热证

绛舌

外感病:

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

内伤病

舌绛少苔或无苔,有裂痕—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而津润—血瘀

紫舌

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雍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属寒凝血瘀

青舌

寒凝阳郁、淤血

 

 

老嫩

老:

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主实证

嫩:

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主虚证

胖大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瘦小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多津而有裂纹——湿盛

芒剌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强硬

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痿软

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震颤

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吐弄

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歪斜

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短缩

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白苔

主表证、寒证

黄苔

主里证、热证(黄色越深则热越深)

灰苔

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黑苔

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润燥

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腐腻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剥脱苔

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部分脱落--地图舌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什么是斑、疹,及其顺逆表现?

2、望斑诊多系血分受邪所致的皮肤改变。

斑与疹不同。

斑,形如锦文,点大成片,散见于皮肤下,摸之不碍手,色红或紫暗。

疹,行小如栗粒,高出肌肤,抚之碍手,色红或淡红。

斑疹可见于温热病和内伤杂病。

温热病见之系因邪热郁于肺胃不得外泄,内迫营血,外发肌肤所致。

内伤发斑,或为脏腑蕴热,迫血妄行,或因气虚不摄,血溢肌肤,一般而言斑较疹为轻,若斑疹同见,则系邪盛病种之兆。

斑疹当辨顺逆。

温热病斑疹始于胸腹,渐及四肢,分布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且斑疹退出后热去神清者,为邪去正安之顺证;若始于四肢,后及胸腹,分布不均,稠密成团,色深红或暗紫,身热不退,神识不清者,是邪气内焰之逆证。

如何根据小儿的指纹了解病情?

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意义、方法和内容

正常络脉:

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

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投关射甲:

若脉络透过风、气命三关直达指尖,称投关射甲。

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风关──邪浅病轻

三关测轻重气关──邪深病重

命关──危重

透关射甲──凶

 

第2节 闻诊一、名词解释金实不鸣、金破不鸣、谵语、郑声、独语、错语、夺气、喘证、哮证、少气、短气、太息二

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

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虚证)

金实不鸣:

新病声嘶或失音,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壅滞,以致肺气不宜,清肃失职

金破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多属虚证,常是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独语;自言自语,喋喋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的称为独语。

在急性热病中见此,多为邪陷心包;在情志病中见此,是痰浊内盛,上蒙心窍,神明被扰所致。

鉴于老年人或久病者,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思维迟钝所致

错语;病人语音颠倒错乱,或言后自知说错,不能自主的称为错语,又称“语言颠倒”。

是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1)短气:

短气指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连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

短气当辨虚实。

饮停胸中,则短气而渴,四肢关节痛,脉沉,属实证;肺气不足,则体虚气短,小便不利,属实证。

(2)少气:

少气又称“气微”,指呼吸微弱,短而声低,非如短气,之不相连续,形体动态一般无异常改变。

少气主诸虚不足,是生体虚弱的表现。

 

7.问答题1、如何从病机与症状上区别喘与哮?

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喘:

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

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

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

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胃气上逆可以产生哪些症状?

1、呕吐呕吐是指胃中食物,痰延,水夜上逆,经口冲出的一种表现

2、呃逆呃逆古称‘哕,因其呃呃连声,后世称之为呃逆。

此属胃经之气上逆,致横暴拘挛,声自咽部冲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

3、嗳气嗳气,古称噫,是气从胃中向上出于咽喉而发出的声音。

因胃中有残留的气体,导致胃气上逆而成

咳嗽在临床上可分为哪些类型?

各自的症状特点是什么?

咳嗽

①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风寒束肺宣发肃降所致。

②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兼咽喉疼痛、鼻出热气,多因邪热犯肺津液受灼,肺气不利所致。

③咳有痰声,痰多而易咳,多为寒痰或痰饮、湿痰。

多因脾阳虚,水湿不运湿聚成痰阻肺,肺失宣降所致。

④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因阴津耗伤,肺失濡润不得清肃所致。

咳声轻清,低微气切,兼气促,多属肺虚,因久病肺气虚损,失于宣肃所致。

咳声如犬吠,常兼喑哑,多为自喉。

因役毒攻喉,闭塞气道所致。

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甚则呕恶咳血,咳终止时作欧璐叫声者,称“顿咳”,也叫“白目咳”。

多因风邪与伏痰博结,郁而化热,阻竭气道所致

 

第三节 

问诊一、名词解释壮热,潮热,自汗,盗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泄失禁,癃闭,余沥不尽

壮热:

病人持续高烧不退,体温超过39℃,只恶热不恶寒者,称为壮热。

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属里实热证,是邪气亢盛,正气相对不虚,邪正剧争,里热炽盛,蒸达于外的表现,常伴有多汗、烦渴等症。

潮热:

发热如潮水之有规律,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者,称为潮热。

潮热多在午后或夜间,这与人体阳气从午后开始入内,与里热相合,不得发散有关。

临床常见的潮热有三种情况:

阳明潮热:

热结于大肠;

湿温潮热:

湿遏热伏;

阴虚潮热:

阴虚生内热

(1)

自汗:

患者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气虚或阳虚

盗汗:

患者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阴虚或气阴两虚

战汗:

患者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正邪相争剧烈,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绝汗:

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量出汗者为绝汗。

五更泻:

黎明时腹痛泄泻,下利清谷,兼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称为五更泻。

是因脾肾阳虚所致。

完谷不化:

大便中夹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属脾肾阳虚,不能腐谷消食,或属伤食积滞。

里急后重:

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引起,是痢疾的主证之一。

癃闭:

小便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开合失司

实证:

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

滑泄:

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导致脾肾阳虚,肛门失约,可出现不由自主而排出的大便失禁,或排解时大便滑脱而出的

除中: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食欲大振,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危兆

2、问答题1、何谓恶寒、畏寒?

各有何意义

恶寒:

病人无风自冷,虽加衣被、甚至近火取暖仍觉寒冷。

多见外感病初期,表证。

畏寒:

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缓

恶风:

自觉怕风,遇风则冷,避之可缓。

寒战:

恶寒且伴有全身发抖,病理变化多为阴阳剧烈交争,相持不下,是恶寒的严重表现。

2、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但寒不热:

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但热不寒:

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①壮热:

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以上,多见于里热实证,为阳盛热实,邪正剧争的表现,常伴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俗称为“四大症状”

②潮热:

发热象潮水一样有一定的规律

阳明潮热:

热结于大肠;

湿温潮热:

湿遏热伏;

阴虚潮热:

阴虚生内热

③微热:

热势较低,多在37--38℃之间,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疰夏病

寒热往来: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何谓潮热?

潮热包括哪几种类型?

各自的病机特点与临床表现如何?

潮热:

发热象潮水一样有一定的规律。

P205

阳明潮热:

热结于大肠;

湿温潮热:

湿遏热伏;

阴虚潮热:

阴虚生内热

1阳明潮热:

病人常于日晡(下午3~5时)阳明旺时而热甚,故又称“日晡潮热”。

多为邪热侵入胃肠,暴热內结所致。

以热势较高、腹部胀痛据按、大便秘结的里实热证为特征。

2湿温潮热:

指午后热甚,但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此属湿热邪气困遏中焦的湿热病,多系午后阳气入内,与中焦湿热相合,使湿遏热伏,郁蒸于内,热难透达,故午后热甚且身热不扬。

因湿热易阻气机,又常伴有胸闷呕恶,头身困重、苔黄而腻等症状。

3阴虚潮热:

以午后或入夜低热,或⑤心烦热为特征,多为阴液亏损,虚阳偏亢的里虚热证,常兼有盗汗、觀红、舌红少津等症状。

若阴虚热甚,自觉有热气自深层向外透发的感觉,则又称“骨蒸潮热”。

何谓绝汗?

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若汗出如油、热而黏手,同时兼见高热烦渴、脉细疾数,属亡阴之汗:

若汗出淋漓、清稀而冷,同时伴有身凉肢厥、脉微欲绝之症,则属亡阳之汗。

7、试述中医对疼痛产生机理的认识。

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

由于致病原因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也不一样。

外邪、痰浊、食积、气滞、血瘀等,闭阻于经络,是气血运行不断,可出现实性疼痛;气血不足、阴津亏损,导致脏腑经络失养,可产生虚性疼痛。

头痛还可根据其经络的循行分布,以确定病之所在。

如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

简述十一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疼痛性质与分类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8、怎样根据头痛的部位确定病变的经络?

问疼痛:

头痛的六经分证;腰痛的常见病因;疼痛的性质分类

头痛部位

六经分证

头痛连项

太阳经

两侧头痛

少阳经

前额头痛

阳明经

巅顶痛

厥阴经

头痛连齿

少阴经

头痛晕沉,腹泻自汗

太阴经

9、渴不多饮、口渴多饮各有何临床意义?

渴不多饮时,若喜冷饮者,属湿热内蕴;若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津不上承。

瘀血阻滞,气不化津,可见但欲漱水而不欲咽。

饮停于胃,又可见口渴欲饮,但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2)口渴多饮:

口渴且饮水量多,反映体内津液不足,常见于热证、燥证,亦可见于汗、吐、下太过津伤的病人。

若大渴喜冷饮,为里热亢盛,耗伤津液;若大渴引饮,伴有小便量多、能食易饥,是为消渴疾病。

简述食欲不振、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饥不欲食:

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者。

称“饥不欲食”,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10简述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及特点。

泄泻:

是指便次增多,大便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的病证。

常见有湿热泻、食积泻、脾虚泻、肾虚泻和肝郁脾虚泻等证,可根据大便状况及伴随症状予以鉴别。

一般新病急泻者多实,久病缓泻者多虚。

暴注下泄,便如黄糜,兼腹痛及肛门灼热者,属大肠湿热泄泻。

腹痛泄泻,泻后痛减,兼脘腹痞闷,嗳腐吞酸者,为伤食泄泻。

食后腹痛泄泻,兼面色萎黄而纳少,为脾虚不运所致。

黎明时腹痛泄泻,下利清谷,兼形寒肢冷,腰膝痠软,称为“五更泻”或“黎明泄”,是因脾肾阳虚而致。

泄泻也与情志变化有关,情志不舒时可见腹痛泄泻,泻后痛减,此为气滞泄泻,乃肝郁脾虚之故。

11、便秘可分为哪些类型?

其症状表现如何?

便秘:

是指便次减少,便质干燥,排解艰难的病证,有热秘、冷秘、气秘、虚秘之分。

热秘,为热结肠道,消灼津液;冷秘,为阴寒内盛,传导失司;气秘,因气机闭阻,腑气不通;虚秘,因阳气虚弱,无力排便,或津血亏虚,肠道失润所致。

12、大肠湿热可见哪些大便改变?

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大便可有哪些改变?

排便时感觉大便滞涩难挣,称为排便不爽,多见于大肠湿热、伤食泄泻、肝郁乘脾等证。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为湿热下注,热迫大肠所致。

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引起,是痢疾的主症之一。

13、下焦湿热可见哪些小便的改变?

(1)小便次数增多,称“小便频数”。

若兼尿少色黄而急迫者,

属膀胱湿热,病程较短;癃闭,其实证多因湿热不注,或瘀血、砂石阻塞尿道所致;

14、肾气不固、肾阳亏虚可见哪些小便改变?

小便次数增多,称“小便频数”若兼小便清长,甚至入夜尿次增多者,为肾气不固或肾阳虚衰,病程较长。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者为“闭”。

两者合称“癃闭”。

其虚证常由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所致。

15、何谓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失眠又称“不寐”,其表现为经常难以入睡,或睡后易醒,或睡而易惊,或彻夜难眠,常伴有多梦,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反映。

失眠引起的原因很多,证候有虚有实。

虚证如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而扰动心神;或心脾两虚,气血亏乏而心神失养。

实证如痰火内扰,胆失疏泄而心神不安;或食积胃脘,浊气上泛而心神被扰,亦即“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谓。

16、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耳鸣”,为耳内鸣响,妨碍听觉;“耳聋”,为听力减退,或听觉丧失;“重听”,为听音不清,声音重复。

如突然起病而耳聋,或耳鸣声大如雷,或兼有重听者,多为肝胆火盛、痰浊上蒙、淤血阻滞、风邪上袭而耳聋等引起的实证;如体虚耳聋渐生,或耳鸣声小时止,也可兼有重听者,多为肾气虚弱,精髓亏少所致的虚证。

 第四节 切诊一、名词解释举法、按法、寻法、总按、单按、斜飞脉,反关脉、二部诊法、三步诊法、寸口诊法

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又称“气口”、“脉口”

诊脉方法:

指法:

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

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

1、举:

轻取

2、按:

重取

3、寻:

中取

即以轻指力触及皮肤为举,又叫浮取;重指力按在肌肉与筋骨之间的为按,又叫沉取;介于轻重之间的指力,或举或按,或前后左右挪动切脉,以寻找脉象的最佳部位和状态叫寻。

 

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论》所提出的三部九候法。

诊脉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所以又称“三部九候法”。

2.二部诊法指人迎脉、寸口脉相参的脉诊法,见于《内经》。

是用于诊察经络疾病的方法。

3.三部诊法指人迎、寸口、趺阳三脉,见于汉·张机《伤寒杂病论》。

4.寸口诊法寸口又名气口、脉口,即是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腕后高

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一指为寸部,关后一指为尺部,两手共六部脉。

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

 

2、问答题1、寸口脉的寸、关、尺如何分候脏腑?

寸口分侯脏腑

  左手     右手

心(君火)    肺(金)

    肝(木)     脾(土)

    肾(水)     肾(相火)

 —————————————————— 

   阴、血、精   阳、气

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脉象要素包括哪些?

3、正常人的脉象有何特征?

4、“四季平脉”各有何脉象特点。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5、脉有胃气、脉有神气、脉有根的表现特点?

正常脉象的表现、特点—胃、神、根

胃:

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神:

柔和有力

根:

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6、17种常见脉象的特点、临床意义如何?

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脉象与临床意义

病脉

脉象

主病

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表证、虚证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症(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数脉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实脉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实证

洪脉

洪脉极大,状似波涛汹涌,来盛气衰

气分热盛

细脉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证

弦脉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紧脉

脉来绷急,如牵绳转索

寒,痛,宿食

滑脉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明显

痰饮,食滞,实热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伤精,少血,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濡脉

浮而细软

诸虚,主湿

缓脉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

弱脉

沉而细实

气血不足

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促脉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肿瘤

结脉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风证痛证,

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7、怎样从脉象与主病上区别促、结、代脉?

 

促脉

脉象: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

结而有力主寒、痰、瘀血、癥瘕积聚;结而无力主虚,见于气血亏虚。

16.代脉

脉象:

时有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

主脏气衰微,或跌打损伤、痛证、惊恐。

17.促脉

脉象: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

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气血壅滞、痰食停积等实证;促而无力多为脏腑虚衰,多见于虚脱之证。

第9章

 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一、名词解释: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表证二、

真寒假热证(寒极似热):

即内有真寒而外现假热的证候。

病人的临床表现是身热、口渴、面赤、脉大等,似是热证,但仔细观察,身虽热而反欲近衣被取暖;口渴但不欲饮,或喜少量热饮;面虽赤但颧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精神萎靡、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此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又称“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主要与戴阳证加以区别。

戴阳证是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内真寒外假热的危重病证。

主要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

其临床表现是:

浮热,两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或口鼻作靵,或口燥齿浮,口渴但喜少量热饮,手足躁动不安,足胫逆冷,脉浮大。

按之空虚无力,或微细欲绝。

其辩证要点是:

身虽热却喜盖衣被,口虽渴但饮水不多且喜热饮,或漱口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智清楚,脉虽大但按之无力。

真热假寒证(寒极似热):

即内有真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