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5431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docx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789章

Ø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什么是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的日益丰富、完善和精密,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因此,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要素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使语言日臻完善。

2.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外部因素)

2)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3.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实际的需要。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4.如何理解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5.语言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

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6.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语言的发展变化又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时刻被人们使用。

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

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如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都是逐渐实现的。

7.什么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即使同一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发展也不平衡。

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这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这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随时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变化等。

2)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

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

8.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的关系。

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

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

而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正适应了语言渐变性的需要:

词汇虽然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而旧有此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部分,可以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

新词中蕴含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渐变性质。

说到底,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都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

9.语言的分化过程是什么?

语言的分化过程是指各方言之间、各亲属语言之间差别扩大,语言增多的过程。

A.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

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内进一步的分工或社团居民在地域上的向外扩展,这样单一社会就分化为若干个社团,社团内成员的交际比较密切,不同社团的成员交际较稀疏。

这样,在某一个社团内出现的语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是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衡。

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方言的产生上:

1)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

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2)地域方言:

在地域上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

因此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即地域方言。

B.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或分化)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言的方言。

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这些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做亲属语言。

10.分析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

1)地理条件:

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社会,两个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语言之间逐渐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但地理原因不是形成方言的必要条件,方言的划分也不是以自然地理为界的。

现代汉语的方言习惯上以地区名称来命名的,但方言的划分与行政划分所包括的地域不是对等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

2)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因素:

一个疆域很大但在政治、经济上不能完全保持统一的封建社会,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别。

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会形成不同的方言。

3)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方言产生的外部条件。

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规则,并发生一系列音变情况,而这些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可能一致,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方言。

因此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是形成方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11.比较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点。

1)相同点: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使用的基本材料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比如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全民性特点,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局限,或限于某个地域,或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

2)不同点: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词汇方面。

而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

正因为地域方言的差别是系统上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12.什么叫做亲属语言?

什么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1)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之为亲属语言。

2)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

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个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

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分布最广的语系是印欧语系,研究的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也是印欧语系。

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13.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和区分。

A.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

1)共同点:

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

2)不同点:

a)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

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b)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B.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

判断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主要依据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

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

属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同彼此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方言关系),而分属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亲属语言关系)。

也就是说,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往往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

但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唯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

14.语言的统一有哪些情况?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个地方割据的,不很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原来几个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

这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或语言间的分歧就会妨碍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会适应社会统一的要求而逐步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

语言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

15.什么是共同语?

现代汉语共同语是什么?

1)共同语:

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决定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

因此语言的统一不同于语言的分化,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共同语,共同语再向方言渗透。

共同语可以说是语言统一的标志。

2)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6.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

1)共同语是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方言的一种高级形式。

但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则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2)推广民族共同语,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为了禁止和消灭方言。

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

共同语作为方言的高级形式,它只能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

3)方言的语言材料不断丰富和充实共同语。

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词汇在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的前提下吸收了其它方言的许多词语。

由此可见,方言和共同语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共存,但共同语最终将取代方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17.共同语的规范。

A.语言的规范化:

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做到以下几点:

1)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

2)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

a)语言中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

b)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其刚出现时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B.规范化的对象:

主要是书面语,因为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领导整个语言包括日常用语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C.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以此引导汉语向健康的、完善的方向发展。

D.语言是发展的,规范化的标准也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Ø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18.什么是借词?

汉语借词常见的有哪些形式?

A.借词:

也称外来词,指的是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

B.汉语借词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音译:

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音。

如“沙发(sofa)、芭蕾(ballet)、坦克(tank)、麦克风(microphone)、加拿大(Canada)”等。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语音的差异,所以这种转写只是原词的近似音,并且读音完全汉化,改造成汉民族语音习惯的形式了。

2)音译加汉语语素:

即先音译外语中的词,另外再加上一个表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确。

如“卡片(card)、卡车(car)、吉普车(jeep)、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艾滋病(aids)”等就是。

3)半音译半意译:

即根据原词内部结构成分,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意译部分大多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

如“冰淇淋(ice-cream)、华尔街(wallstreet)、爱克斯光(x-ray)、新西兰(NewZealand)”等。

4)音译兼意译:

即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既照顾到了原词的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

如“浪漫(romantic)、休克(shock)、维他命(vitamin)、幽默(homour)等。

5)借形词:

这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外来词类型,即把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词直接吸收到汉语中来并按汉语普通话来读音。

这类外来词十分奇特,它们用汉语材料构成,却又是地道的外来词。

这部分外来词中,有的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

如“劳动、封建、反对、博士、学士”等就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后表达新概念,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

而有的则是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又被汉语借用,如“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等。

19.区分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

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都是不同的语言因社会的接触而产生的几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

1)借词:

就是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它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

2)意译词:

指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但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来表达它。

因为意译词是根据原词意义用汉语语素构成的,它的构成材料和构成方式都是本民族的,实际上是新词,只不过造词的原因是源于外来的事物概念而已,因此意译词不是外来词。

词都具有声音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意译词只吸收了外民族词语的意义,并没有吸收形式。

如“飞机、轮船、电话、科学”等都是意译词。

意译是汉语在吸收外来词过程最常采用的方式,所以有些词在最初是音译的,但到后来却变成了意译的,如上举的“电话”最初译为“德律风(telephone)”、“科学”在五四时译为“赛因斯(science)”。

有的意译词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与意译词所源出的外语完全没有关系。

3)仿译词:

还有一类意译词叫做“仿译词”,它的特点是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分别与所源出的外语词有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仿译词是分别将外语中的构词材料按外语中的次序依次译成本族语,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规则的选择与外语词一一对应。

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软件(soft-ware)、快餐(quicklunch)”等。

由于仿译词也没有借入外语词的语音形式,所以仿译词也不是外来词。

20.什么叫语言的融合?

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即不同民族语言在接触和融合过程中,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它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因此语言融合也称为“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

融合过程中,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两种情况。

从历史上看,语言的融合在巩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促进人民的往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21.融合的原因:

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政治地位的高低并不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交际的需求决定的。

发生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间的杂居生活。

22.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1)自愿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2)被迫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

23.语言融合的过程

1)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2)双语现象:

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

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3)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4)双语现象是两种语言融合的相持阶段,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

双语现象发展的结果有两种:

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民族的语言而使用经济文化较发达一方的语言,最后完成语言的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他们就会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语言各自独立,最后也不融合。

5)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24.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不同语言密切接触的结果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高的一种语言经过双语共存而逐渐替代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低的语言(即“语言融合”),但是在有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语言混合,甚至出现混合语。

目前研究较充分的语言混合是在殖民条件下产生的洋泾浜和克里奥耳语,后者已是混合语。

25.什么是洋泾浜语?

它的特点是什么?

1)洋泾浜又称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双方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

2)各地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

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

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

只用这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比喻描画方式、用词组甚至句子来表达。

可以说,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殖民者的语言,是殖民者语言在异域的有限交际范围内使用的一种特殊变体。

3)洋泾浜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

一旦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

所以一般不被看作正式的语言,还算不上“混合语”。

4)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新几内亚的TokPisin。

5)洋泾浜的发展前途不外两个:

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像我国的洋泾浜在解放后便停止通行;一个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26.什么是克里奥耳语?

它与洋泾浜有什么异同点?

1)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

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做克里奥耳语(Creole)。

2)克里奥耳语的产生也与十七世纪后的殖民主义有关。

它主要出现在非洲、美洲某些地区殖民统治者的种植园里。

但与洋泾浜的社会条件不同的是,种植园的劳工来自彼此不能通话的不同部落,不仅他们与殖民统治者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是他们之间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通话。

因此,洋泾浜化的殖民者语言就成了当地惟一共同交际的工具。

这样,随着来自不同部落的劳工相互通婚,这种语言就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洋泾浜就发展成为了克里奥耳语。

3)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的区别在于后者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一的交际语。

4)洋泾浜和克里奥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接触。

双方社会的接触不是全方位的,不会发生两个社会融合为一的情况。

27.世界语是什么语言?

有什么特点?

1)世界语(Esperanto)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在1887年创造的。

2)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语言和希腊语。

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例外。

整个方案备有词典、语法和范文。

3)世界语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洋泾浜。

4)不过世界语毕竟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就语言的基础来讲,世界语的国际语其实只限于印欧系语言区。

Ø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28.什么是尖音?

什么是团音?

什么叫做尖团合流?

尖音和团音是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中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

1)所谓团音,简单说就是指舌面前塞擦音(j、q)、擦音(x)与齐齿呼(i或以i开头的韵母)、撮口呼(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的韵母相拼,如ji、qu、xue等就是。

这是由于中古汉语舌根音(ɡ、k、h)在i、ü前腭化的结果。

2)所谓尖音,简单说就是舌尖前塞擦音(z、c)、擦音(s)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尖团已经合流;而在有的方言中尖音和团音则分的很清楚,尖团没有合流。

3)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

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

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i、y)的发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得结果:

原来见组的舌面后k类向前移而精组的舌尖前ts类向后移,都向i、y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

29.如何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1)条件性:

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

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2)系统性:

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

3)时间性和地域性:

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

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

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部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

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概括起来说,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30.“浊音清化”的规律和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

1)浊音清化:

汉语的声母由辅音充当,现代的汉语方言虽然多数没有清浊之分,但古代是有清浊对立的,传统的音韵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