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4981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

名词解释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歌女红牡丹》

中国最早的两部蜡盘发音有声片之一。

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

编剧,洪深;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主要演员,胡蝶、王献斋、夏佩珍、垄稼农。

影片描写一个名叫红牡丹的歌女,歌女声名极盛,月入虽丰,仍不够丈夫挥霍,为此屡受刺激,以致嗓音失润,沦为三四等配角。

丈夫一直对她百般虐待、盘剥,她只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后来,丈夫因失手杀人入狱,她仍不咎既往,探望营救。

影片通过红牡丹的形像,暴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心灵的催残和毒害,抨击了红牡丹的丈夫——一个封建遗少的无耻寄生生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影片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节目的节断。

明星影片公司为拍摄此片,费时6个月,先后进行了5次试验,方获成功。

1931年3月15日起在上海公映。

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也吸引了南洋侨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希区柯克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

他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

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

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从希区·柯克拍摄的电影中挑选出《电话谋杀案》、《群鸟》等10部最佳影片,其中,《群鸟》是希区·柯克电影生涯中在电影技术上受到的一次最有力的挑战。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说是一名最好的导演,他那种远见卓识的创作风格和创新的摄影技巧令许多现代制片人倾倒,竞相学习甚至模仿他。

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

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阴癖者再到性格孤癖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声画对位

声画关系有三种:

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声画平行:

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

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

(1)声画对比。

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音画对位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包括两种艺术处理:

(1)音画对比。

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

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

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

(2)音画对立。

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

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

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声画同步

   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声画对列

   使声音与画面作非同步结合的剪辑手法之一。

即以画外的声音推动画面情节的发展,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声音为画面内容服务的目的。

将声音处理或向前或向后位移,即下一个镜头的声音首部,超前进入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尾部,或者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尾部,滞后延至下一个镜头的画面首部,以构成上下镜头转换的自然流畅,或引出某种戏剧效果,也属声画对列手法。

音画平行

   也称“音画并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音画同步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费穆(1906—1951)

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电影导演。

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艺术手法和对电影写实的艺术特性,都有精深的理解与把握,并在创作中努力探索两者的完美结合。

他的导演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

他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特征,特别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调动电影从各种艺术因素为塑造人物服务。

因此费穆执导的影片“另成一派,与众不同”。

镜头凝炼,构图优美,节奏缓慢,清丽淡雅。

他拍摄过《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等10部故事片,其代表作为《小城之春》。

这部描写一个家庭情感波澜的影片,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它表现了一种具有普遍的人的感情、道德意识和民族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这种表现又寄寓于一种淡雅、优美、精致的电影形式之中,使人性真实与艺术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

这部影片在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塞萨.柴伐蒂尼

意大利电影编剧。

1902年9月20日生于卢扎拉。

20年代末从事新闻工作并进行文学创作。

1935年开始写电影剧本,由他编剧拍成影片的《我可付一百万》、《云中四步曲》等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40年代开始,他与V.德·西卡长期合作,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如《孩子们注视我们》、《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屋顶》、《乔恰拉》、《70年的薄伽丘》等。

由G.德·桑蒂斯导演的新现实主义名片《罗马11时》也是他编剧的。

他还发表过许多文章阐述了新现实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成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60年代以后,他又写出了《昨天,今天,明天》、《意大利式结婚》等社会悲喜剧影片。

70年代德·西卡又执导了他编剧的《我们叫他安德烈》和《短暂的休息》等反映工人罢工斗争的影片。

由于他对世界电影艺术的贡献,1979年和1982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先后授予他荣誉奖。

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

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

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

(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其特点大致如下:

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

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

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

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

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电影符号学

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

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

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

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可归结为一句话:

电影不是真正的语言,但却是一种具有表意性符码的特殊语言。

(符码在他看来仅仅是一种让信息含义得以理解的逻辑关系。

而“次符码”是符码在一些相应电影领域中使用的规律性)

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

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

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

(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其特点大致如下:

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

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

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

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

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类型电影

  ①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

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

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

公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符号。

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

如米高梅公司精于歌舞片和浪漫剧情片;华纳兄弟公司的警匪片独具特色,而科幻、恐怖片几乎成了环球公司的专利。

  ③它作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产物,迎合观众的欣赏期待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特别关注电影作品的某些共性。

虽然它的制作模式给人以保守陈腐、平庸媚俗之感,但也没有妨碍某些杰出导演在严格的类型戒律下制作出富有个性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如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等。

  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类型电影的生产还遵循着某种“定期更迭”的原则,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主打类型”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得观众对于类型电影能长久的保持兴趣。

  ⑤近年来,类型电影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将不同的电影类型特点融合在一部影片的创作中的“类型融合”,为了研究类型电影理论的制作、生产规律,电影研究中出现了一种“类型电影理论”,对西方电影中成熟的电影类型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类型电影中的产生背景、分类依据、主要特征、历史演变以及美学功能和社会机制等。

女权主义电影

作为一种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运动在电影文化中的一个流派,它主要是运用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基本背景和方法论基础,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和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有机的综合。

通过这种综合,女权主义者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上,对资产阶级的主流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进行了解构式的反女性本质揭示。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借用拉康理论进行种种分析,意图在于准确地描绘出女性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所处的受压制的状态。

电影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事语言,更是通过对它的色情消费对象实现的。

对影片中女性表象的研究,是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关注的核心。

它从经典好莱坞电影入手,揭示出好莱坞影片是如何作为男性社会秩序中的一个有效工具,非常娴熟地欺骗性表现女性表象。

通过女性的银幕影像的制造,好莱坞电影强有力的支持了男性社会的秩序。

使女性永远处在被动的,附属的位置上。

如希区柯克的《眩晕》中的玛德琳。

女权主义电影提出应当有一种新的电影,与好莱坞的主流电影相对抗,来抗议和反叛经典影片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其目的就在于打碎和毁灭立体的视觉快感。

女权主义电影代表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是早期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经典文献。

代表作品有穆尔维和沃伦《斯芬克斯之谜》、90年代简·坎佩恩的《钢琴课》、玛琳·戈瑞斯《安东妮亚的家世》。

维尔托夫和记录电影(电影眼睛

纪实美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将先锋派试验电影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全部电影生涯中。

他发表宣言指责传统故事片是宗教同类,是对人民的麻醉剂;戏剧及虚构的故事片提供给生活的都是卑鄙的代用品,是操纵在资本家手中危险的武器,将“以牟取暴力为目的的商业电影”判处死刑“

他创办杂志片《电影真理报》,其“电影眼睛“理论也逐渐酝酿成熟,其理论主要观点是:

①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事先准备,不使被拍者知道),然后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的生活片断素材在意识形态上重新组接起来。

②他认为摄影机是比人眼更完美更可靠的“电影眼睛”。

1921年组织“电影眼睛派”③排斥一切表演、强调实况拍摄。

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和蒙太奇之中,创作者的个性表现在记录资料的选择、排列、新时空的建造上。

1925年发表的《电影眼睛派宣言》更是明确提出反对一切艺术虚构是其基本美学原则。

还体现了映像至上的摄影机崇拜。

;他自称:

“我就是摄影机眼睛,我就是机器眼睛。

”④维尔托夫也强调编辑作用,而且还要透露出生活斯÷本身的节奏和诗意。

他因为滥用特技而遭批评。

1929年的《带摄影机的人》是维尔托夫代表作品,表达了摄影机深入关照生活的观念,这一观念使得叙事电影的制作显得相对肤浅和无聊,对于这部才华横溢意义却含糊不清的作品,曾一度支持他的爱森斯坦也批评他陷入毫无动机的“摄影机恶作剧”的“形式主义”中了。

他在乌克兰制作的《热情:

斯巴顿交响曲》被视为早期有声片中最高独创性的影片。

成功运用了非同期声手段,此外还有《关于列宁的三首歌》。

维尔托夫的美学主张和创作范例,为苏联记录电影奠定了基础;而他开创的用旧胶片编辑影片方法还影响了一批电影创作者。

他的影响远远超出记录片范围,甚至改变了故事片侧重技巧的情况,虽然他不加区分的反对一切表演的观念是片面的,但对西方?

记录片追求真实,却多人为雕琢的拓新有积极的意义,更启发了60年代法国让·鲁什的“真实电影”理论。

电影真理报

①由维尔托夫摄制的系列新闻杂志片。

主要用来证实作者的“电影眼睛”的主张。

②1922年5月《电影真理报》在文化电影的头号标题下问世,通常每月出片一次,持续了25年。

③不仅生产集锦式新闻短片,也有长记录片。

通常采用5、6个主题。

往往只有单一回顾历史瞬间的题材、场面富丽辉煌,注重从一切有利角度抢拍,反对搬演。

④它不只单纯的记录现实,而是通过对平凡题材生动巧妙的处理,引导观众得出明确的思想结论和深刻印象,之所以采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作名称,也表达了他为取得有益的效率而收集的“现实的片断”必须建立在真是生活之上的主张上。

⑤《电》及其所体现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法国“真实电影”产生过重大影响,“真实电影”即为“电影真理报”一词的法文直译。

安东尼奥尼

意大利著名导演。

①1960年,他的影片《奇遇》在嘎那电影节引起轰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现代导演之一。

②以影评家和电影编剧开始自己的电影生涯,曾参加过德·桑蒂斯和费里尼影片的拍摄,陆续拍过一系列成功的短片。

③创作高潮是他的中期作品,包括“三步曲”《奇遇》、《夜》和《蚀》,以及他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红色的沙漠》,后期拍摄了第一部自己获得国际性商业成功的影片《放大》。

④他的影片?

现代意大利中产阶层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上的变化,成功地揭示了他们空虚冷漠的内心世界。

⑤他的影片被称作是“无情节”的,而且大量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特别是大自然景象和建筑物的稳定来反衬人物情感的易变。

“三部曲”中一些成为现代电影手法的经典之作。

⑥但他的后期作品内容风格比较庞杂,立意于观察外部物质世界的?

现象,但未获积极效果。

他所熟悉和代表的是虚弱的意大利中产阶级,他本人承认自己只能提出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他的影片在采用新颖独到的结构与手法解剖现代社会时,曾起到过重要作用,为西方现代电影开拓了一条新路。

爱森斯坦

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①他是库里肖夫理论最伟大的实践者,又是最伟大的蒙太奇电影理论家。

被公认是最具影响力、最伟大的电影大师,有“电影沙皇”的美誉

②22年发表了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4年转入电影界

③25年执导第一部影片《罢工》,遂将“杂耍蒙太奇”首次运用到电影制作之中,被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影片”。

他将全部戏剧积累带进自己的电影,用“杂耍蒙太奇”、群众场面、类型演员、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的“情节”、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的纪实风格。

④影片《战舰波将金》进一步体现发展了他的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

影片中的石狮子、奥德萨阶梯等一系列场面,成为了世界电影的经典。

⑤而《十月》是他“理性电影”理论的首次尝试。

⑥28年以后,他又完成了《总路线》(《旧与新》),这是苏联第一部表现农村合作化影片。

⑦29-32年,同助手出访欧美,随后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墨西哥万岁》。

⑧38年在他的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他与作曲家普洛科菲耶夫合作,第一次在电影中运用交响曲式的声画蒙太奇对位,其中“冰湖大战”成为电影史上经典之作。

该片获得“列宁金奖”。

⑨三部曲《伊凡雷帝》只完成前两部,第一部获“斯大林奖金”。

⑩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他将他的蒙太奇原则确定为碰撞、冲突和对比。

○11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如《电影感》《电影形式》等构成了苏俄蒙太奇理论的精华。

大卫·格里菲斯

  1907年,进入爱迪生电影公司,开始了他的电影事业。

1908年被提升为导演。

他对电影理论的贡献有3点:

a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掘和定型;b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究;c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做的创新。

被人称为“美国电影之父”。

①他首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将画面景别标准化,赋予特写、近景、中景、全景等以特定的涵义。

②第一个将镜头确立为最小的叙事单位,确立了由若干镜头组成场景,由若干场景构织段落的标准概念。

③最早有意识的系统使用运动镜头(摇镜头、移动镜头和景深镜头)。

④首先建立了好莱坞的基本叙事模式。

并按叙事情结或心理情景的需要将不同的时空剪辑在一起,使电影最终成为独立于舞台的又一门艺术。

⑤他还首先使用三维立体化的真实布景和表意性的灯光照明,回归含蓄自然的表演风格。

⑥还自创了一套演员表情动作的特殊语言,同时在演员的甄选、搭配和培养方面狠下功夫,开创了好莱坞明星制度的先河,以及大团圆结局。

1914年拍摄了确立他在电影史上崇高地位的长片巨制《一》,1916《党》。

《一个国家的诞生》

大卫·格里菲斯1914年执导,改编南方作家托马斯·迪克森的小说《三k党》①庞杂的故事涉及到南北战争前南方优雅的生活、内战的残酷和暴虐,战后痛苦的重建和三k党的报复行动等等。

②本片虽然以浓重的种族主义偏见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和幼稚,但并不能掩盖影片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③影片在场景的复杂性和叙事的完整性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空前的影片观念、表演、场景和电影手法甚至让许多后来者也望尘莫及。

影片宏伟壮观,又不乏个性化和亲切感。

④通过他富于动感的剪辑和交叉切换,以及切换画面上不同的运动方向、动作韵律以及参与者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主观视点反映出的影像,极大的增强了战争场面的能量和张力。

⑤该片最为激动人心的段落来自于两个“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交叉剪辑,创造了最有动感的剪辑节奏和镜头运动。

《党同伐异》

1916年大卫·格里菲斯的另一部杰作。

通过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陷落、基督受难、16世纪法国基督教改革和现代故事这四个故事的讲述,将这连绵2500年的四个故事有机的交织在一起同时讲出,奉献了一个理性和情感的中心议题,一个展现爱?

和多元的主旨,一个总在与代表伪善、压迫和不宽容的统治势力不屈抗争的小人物。

由于四个故事之间的冲突和交融,使得它的总体意念远远大于各部分的意义之和。

因此《党》被认为是后来爱森斯坦所称“理性蒙太奇”的首次伟大试验。

《党》和《被摧残的花朵》分别为苏俄和德国电影提供了重要借鉴。

两部划时代的巨作开创和总结了叙事电影的基本叙事原则和制作模式,为以后的好莱坞主流叙事电影的制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典好莱坞的基本特征:

商业电影娱乐观在获取利润的价值取向;

美国类型化的制作模式(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史诗片等);

明星魅力和制片厂制度;

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和定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观念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价值观;

在影片风格上追求脱离现实的梦幻效应。

柴伐蒂尼

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言人,他强调普通人和日常生活为电影的中心话题。

认为新现实主义应该变成一种提高的记录电影,而不是去重现真实,应该去直接展现。

他认为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特质和最重要的创新在于认识到,对故事的需要仅仅是一种下意识的方式将人类的弱点伪装起来,而这种方法涉及到的想象力不过是一种把僵死的公式强加在鲜活的社会事实之上的简单技巧而已,现在人们领悟到真实的蕴藏是如此的丰富,只需直接观看就足以成事;艺术家的责任不是让人们受到这些隐喻式情景的影响而感动或愤怒,而是⑤⑥⑦⑧让人们对于这些或者其他情况、真实的事件,正如真的一样有所反应。

他强烈要求一种真实感、平等感和观众认同感。

呼吁取消艺术与生活的差距,认为电影制作者的要旨不是去创造类似于现实的故事,而是去将现实溶入故事。

法国新浪潮

是一场开始于50年代末期并在1960年形成高潮的法国电影运动。

它反对自以为是、垂死的法国电影工业,倡导一种题材内容和形式技巧方面的革新。

一群团结在《电影手册》主编巴赞周围的狂热青年电影评论家强烈抨击传统俗套的法国电影,呼唤一种在导演的个性灵感和想象控制下更具个人风格的电影。

代表作有特吕弗的《四百下》,雷奈的《广岛之恋》,戈达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