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4794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命运,祖国的未来。

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

为此,我们第三小组全体学员组成了一个调研组,利用7天时间(5月22日—5月28日)采用典型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市一些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重点调研,主要调查了**县的翟所中学、南嘴中学、回民小学、东河小学,**县的靖安中学、红丰小学,**县的上沙沃中学、芳草小学。

为了通过对比说明问题,我们在重点调查农村中小学的同时也对一些城区的中小学进行调查。

主要调查了**县的城关中学、乌兰小学,**县的第三中学、第一小学,**市第六中学、**区第三小学。

我们还到一些县区、乡镇教育管理部门查阅了有关的资料。

总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和找出了我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找出了原因,提出了对策,现将我们的调研结果作以汇报。

  一、目前我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增大。

目前**市各县区都比较重视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建设、管理和发展,而相对忽视了乡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的建设、管理和发展,致使**市三县两区的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吸纳了大量的优秀教师,集中了较多的学生人数。

因此,造成了城区学校班额人数过多,校舍严重不足的局面,而偏远的乡村学校则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人数少,生源严重不足,濒临停学。

三县两区的教育形式呈现出一种畸形发展的趋势。

根据我们调研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差

  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区学校相比较,显得比较差、比较落后。

  一是办公条件差,教学设施少。

农村有些学校无办公室(宿舍兼办公室),学生的课桌又小、又旧、又破。

现代化办公教学设备少。

现代化教学、办公所需的微机,多媒体教室的配备和装备有限。

我们调查的14所学校,其中农村学校有8所,城市学校6所。

农村学校的师生共有5805人,城市学校的师生共有16050人。

农村8所学校共有微机178台,远程教育所需的主控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共有574平方米,用师生总人数的5808人来计算,每个师生才拥有1台微机,每个师生才拥有1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场地。

而城市的6所学校,共有微机688台,远程教育所需的主控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共有3378平方米。

用总师生人数的16050人来计算,每个师生拥有1台微机,每个师生拥有1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场地。

农村村级小学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是奇缺,我们调查的**县会师镇东河小学,目前有学生90人,教师7人,而微机只有1台,远程教育场所只有20平方米。

因此大多数农村学校现代化的信息教学因设备所限无法正常开展。

  二是生活条件差。

农村学校师生的人居环境条件差。

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的住宿紧张,不能容纳所有住校师生,师生饮水、吃饭困难。

我们调查的4所农村中学,共有学生3389人,其中校内住宿学生1632人,占学生总数的48%,学校内教师、学生食堂简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食堂。

教师、学生只好自己靠煤气炉、煤油炉做饭,或者是靠家长隔三差五的送些干粮来解决吃饭问题。

而另外52%的学生在校外或家庭住宿,存在走读现象,无固定食堂就餐,无固定宿舍住宿,这样学校对师生的管理难度较大,教育、教学和教师、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全面,不彻底。

  三是器材缺。

大型体育器材,音美器材严重缺少,实验设备、仪器缺少且陈旧,与新教材不相符合,实验开出率低,无标准化操场,操场面积小,师生活动场所狭窄。

我们调查的8所农村学校,有大型篮球架4幅,排球场、足球场只是在操场内简单搭建。

音美器材缺少且陈旧,有的因损坏已不能使用。

8所学校共有实验室面积809平方米,人均占有平方米,操场面积15785平方米,人均占有平方米。

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方位的发展很难提高。

  四是图书少。

农村学校图书室面积小,图书藏量不足且陈旧。

8所农村学校共有图书室面积345平方米,而6所城市学校有图书室面积1098平方米。

8所农村学校均无固定的阅览室。

所以农村师生的课外阅读以及教学所需的先进资料少,接受新信息、新知识的阵地少。

  

(二)部分学校危房多

  农村部分学校还有相当数量的危房,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学校危房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县翟所中学教学楼共计平方米,由于5月12日的地震,已于20XX年5月21日被确定为危房,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教学楼四楼顶有裂缝渗水,瓷砖脱落现象。

靖远县红丰小学的校舍一半是危房。

我们从教育部门了解到目前**县危房面积达67627平方米,靖远县17089平方米,景泰县有25492平方米,这些危房全部在农村,直接影响着三县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师资力量弱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强,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教师年龄偏大。

在8所农村学校284名教师中,30岁以下的91人,占32%,30—40岁94人,占%,40—50岁74人,占26%,50岁以上25人,占%。

而城区学校662名教师中,30岁以下77人,占%,30—40岁346人,占%,40—50岁190人,占%,50岁以上49人,占%。

由此可见农村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比城市多个百分点。

  二是乡村教师知识结构较低。

8所农村学校284名教师中,本科文化程度以上的52名,占%,专科文化程度的202名,占%,中专以下的30名,占%,而城区6所学校662名教师中,本科文化程度以上的287名,占%,专科文化程度的306名,占%,中专以下的69名,占%。

由此可见城市教师本科文化程度以上的教师要比农村多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学校民办教师转正人数较多,代课教师也较多,而师范院校正规毕业生分配在农村任教的较少。

据我们了解,农村学校接近25%的教师为民办教师转正的,调查的8所学校有代课教师28名,这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基本跟不上,也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步伐和教学理念。

造成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低,教学水平不高。

  四是农村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力度小,范围少。

农村教师新老更替缓慢,由于农村地域面积大,分布零散,教师很难集中培训学习,民办教师由于家庭拖累较多,大部分乡村民办教师除正常上课外,其余时间则在家里干农活。

另外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大部分年轻的师范生不愿意到偏僻的农村任教,即使被分配到乡村任教,也是想方设法进县城,造成农村教师新老更替缓慢,脱节。

  五是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造成部分学科只能兼带,致使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校的全科合格率较低。

农村学校虽然已经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但在平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专业人员,不能操作,不会维修,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不能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育教学工作基本停留在原始教学模式上。

  (四)农村学校的学生流失严重,生源严重不足

  由于城乡教育的差距拉大,城区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强,教育质量高,大量的学生流向县城,致使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生源减少。

我们调查的4所农村小学,据了解20XX年—20XX年平均每年只有不到30名小学生报名,4所农村中学中,20XX年—20XX年平均每年只招收150名初中生。

而城市的中小学招生量急剧增加,教学班次一扩再扩,仍然难以满足涌向县城的学生大军。

因此农村学校的生源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

  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差,条件艰苦,生活困难,5年内教师的稳定性不高,大部分农村教师没有长期扎根在农村的教书育人的固定信念,总是想办法向城市学校或条件好的学校转移。

靖远县的靖安中学总共有教师43名,在八年内近20名教师流向县城学校和其他条件好的学校。

  (六)农村学校负债较多

  为了完成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达标,农村各学校前几年都突击搞了学校的硬件建设。

具体资金分国家的专项投资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两大块。

国家投资部分的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但地方配套资金大多数投资不足,具体的债务则由所在的学校、乡镇教管中心及当地政府的以贷款的形式来承担,例如景泰县的芦阳镇教育管理中心共负债149万元,导致学校负债较多,压力大,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七)农村学校学生的升学率低

  调查显示4所农村小学平均升学率为98%,4所农村中学,平均升学率为%。

农村初中的辍学率为%。

而三所城市小学升学率均为100%,三所城市中学平均升学率为45%,辍学率为%。

城市学校的升学率明显高于农村学校,农村中学的辍学率竟高于城市中学个百分点。

彻底地反映出城乡教育的差别。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市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方面的,有管理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经济方面的,现将原因作以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形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

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做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

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也就导致了大量留守学生的存在,成为如今农村教育的又一大难题。

从教师的角度讲,农村经济落后,待遇又差,因此,很多教师不惜一切代价往城里去,这就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一项最重要的原因。

  

(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是形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义务教育法》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从20XX年开始全国各省份开始逐渐推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就是通过把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四大项经费(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畴,由中央和地方分级按比例共同承担的机制。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偏低。

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仍反映,目前的保障水平,只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规模较小的学校困难更大。

二是义务教育经费不足造成我市一些地区的教师实际收入有所下降,如我市的一些农村县聘教师工资每月才500元左右。

三是义务教育经费不足造成我市一些农村学校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覆盖面小、补助标准低。

  (三)思想认识的不到位是形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各级政府虽然加强了《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宣传,但学习宣传的广度、深度以及干部群众知晓的程度还很不够,仍有少数干部甚至个别领导干部对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对搞好农村9年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

由于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对农村义务教育重视不够,如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大,重视城市胜过农村。

  (四)管理落后是形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原因

  这里的管理落后,一是指管理理念落后,二是指管理制度的落后。

今天我们一些教育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缺少人性化管理,“只须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在教师的学习、生活、事业等方面关心较少。

再一个方面就是管理制度滞后。

在学校建立了一套量化管理方法,然而这套冷冰冰的量化管理方法却忽视了人的关怀和人的发展。

教育是面对人的活动,并且教育活动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过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是需要有一批有责任心,有良知的教师的无私奉献的,所以在教育管理制度上要体现人本位的思想,克服官本位的意识和僵化的思维模式。

  三、解决我市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

  义务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的主要部分,意义更为重大,因此,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学习宣传力度,通过深入学习,促使各级干部进一步转变观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上来,坚定不移地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整个教育“重中之重”的位置抓紧抓好抓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关心乡村教育的发展,特别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9年义务教育的思想认识,并把农村义务教育摆上了比较突出的位置。

  

(二)建立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

  建议确定三级财政经费的分担比例,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足额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依法保证教育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并建立每年向同级人大报告的制度;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优惠政策,支持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建立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定期审计和绩效考评制度,接受财政和审计的监督;设立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专户,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全额拨付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发行教育彩票,用作筹集农村教育基金。

建议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个人捐助和兴办教育。

组织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建立助学制度。

通过建立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基础上“保发展”。

  (三)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师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

  市县人事、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制定实施规划,启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教师队伍的管理,坚持合理流动,做好教师的考核,聘用和录用工作。

有计划地选招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小学和初中每年选招指标要保证不少于退休等自然减员的教师数量。

重点选招紧缺专业的教师,特别是音、体、美和英语教师。

要采取切实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对紧缺专业教师可安排脱产培训。

设立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

制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边远山区任教的政策措施。

还可以建立年轻教师必须在农村任教制、农村教师调动必须在农村任教年限制等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师的管理制度.使农村学校教师管理科学、规范,有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师的奖励机制,以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如对扎根农村教育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教师建立一些优惠机制,对表现好的建立一些奖励机制,总之在政治上多关心,在生活上多帮助,在职称晋升上予以优惠照顾,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政治上的提拔和经济上的奖励,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使城乡教育向一体化、合理化、科学化的轨道迈进,使大部分农村教师能热爱农村教育,避免向城市转移。

  (四)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市县财政对农村教育条件差学校给予财政支持。

一是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尤其是所需大型体育器材,音美器材的投资,建设标准化的操场,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

二是加大对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投资,配备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设备,培训能够熟练操作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使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设施能够真正运用到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

三是对农村师生住房、用房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质量检测,确定危房数量,对不合格的校舍,可以停用或拆除,拨专款重建。

排除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师生安全隐患。

  (五)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解决县聘教师的待遇

  根据我们调查,农村教师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教师。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县聘教师多,一般一个县聘教师每月工资只有500元左右;二是农村教师除了基本工资外,没有任何额外收入,没有加班费、没有晚自习费。

所以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就必须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尤其要重点解决农村大量的县聘教师的待遇问题。

  (六)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解决农村学校奇缺人才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比城市教师进修机会少,农村学校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缺少音、美、体、英语和计算机等专业教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管学校教育的行政部门,根据农村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

主要向乡村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专业教师,使农村学校专业人才更合理

  (七)建立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对口帮助和交流制度

  城市学校教育条件好,师资力量强,这是铁的事实,为了使农村教育发展赶上城市,达到资源共享,建议我们**市应该建立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对口帮助和交流制度。

城市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应帮助乡村学校在资金上给予支援,教育教学设备上给予援助,选派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使乡村学校在城区学校的支援帮助下共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