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4663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典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典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典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典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鉴赏.docx

《古典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鉴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词鉴赏.docx

古典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

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xx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

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

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

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

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

这一点,从xx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

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

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

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2.题材以唐诗为主,也出现过宋诗词和元曲;以名家为主,但不是代表作。

  3.近年来,常常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

如: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鉴赏】

  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

“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

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答:

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

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

字季鹰,华州华阴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

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

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

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答案:

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小重山?

端午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

对比。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

“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xx年的宋词,xx年的清词,xx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

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

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

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参考答案】⑴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

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

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参考答案】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

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解析】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

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

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路点拨】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

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古典诗词鉴赏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

形象:

身份+性格+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

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是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③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思路分析】

  题目类型: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

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感知诗歌的形象,品味其语言艺术,领略其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古诗词鉴赏的试题主要有表达技巧类、形象意境类、语言特色类、思想内容类,现分别介绍每一类试题的命题形式和解题对策,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启发。

  一、表达技巧类。

这类试题大致有下列几种命题形式: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答题时应包括以下内容:

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形象意境类A、形象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形象凝聚着诗人的思想,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有:

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揭示作者的情感。

B、意境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

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色类命题形式主要有: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回答语言特色类试题可以用下列词语: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此外,还应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四、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主要有:

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

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答题要点应包括:

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意义。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夏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

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①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

“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

”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

(4分)

  ②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

前一首风格是,后一首风格是。

  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

前一首主要用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

其好处分别是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

安置卧具。

②杖屦:

扶杖漫步。

  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

  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

  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选择其中一种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塞上秋望

  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

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

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①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

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②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

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两题。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⑴本诗题为“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甚佳”二字。

  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