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4178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docx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人格与道德规范的完美统一。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记录了孔子以仁为本的诚信思想。

文章以《论语》为研究蓝本,对孔子的诚信思想从为人、为学、求利与为政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了孔子诚信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论语》;孔子;诚信;道德;仁

一、《论语》中的诚信思想

(一)为人要言而有信

首先,孔子认为诚信是有仁德的人应具的美德,是朋友交往的必要条件。

在《论语・阳货》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德的人,孔子给出的答案中有句话是这样的: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子夏在《论语・学而》篇中说过: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说的就是,交朋友要言而有信,才会被人信任。

同时,在孔子看来,诚信还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的记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强调的就是说人要是没有诚信,就不会有人相信他,就像车子没有轴一样,如何行驶呢?

其言外之意就是人要言而有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

在《论语・卫灵公》中,弟子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孔子这样回答的: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就是要求做人要忠信笃敬,这样别人才会接受你的想法。

(二)为学要求真务实

在求学上,孔子主张实事求是、谦虚好学、执着追求真理的诚信思想。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告诉子路求知的道理,这样说道: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强调的就是要实事求是。

在《论语・述而》中提倡要谦虚好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时,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还提出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思想。

在追求真理上,孔子也强调要坚定信念,矢志不移。

对真理的追求可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些都在侧面上体现了孔子的诚信思想。

(三)求利要取之有道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着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人的天性,不足为过。

但是孔子强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即为君子的荣华富贵,得来一定是符合仁道的。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是这样论述的: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里所说的就是获取富贵,一定要符合仁道,如果不是,我们宁可不要,强调了诚信为本的思想。

同时,孔子也针对人们唯利是图的想法在《论语・里仁》中提出了反驳: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味的追求利益,只会招来更多怨恨,这样是不可取的。

正所谓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所以我们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一定要诚实信用,求利取之有道。

(四)为政要取信于民

孔子认为,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美德,同时也关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就提出了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的思想。

并在《论语・颜渊》强调了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诚信的重视程度,甚至为了成全信义可以放弃生命。

这也在侧面烘托出了,诚信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孔子在《论语・子路》中又阐明了君主诚信对子民的影响: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感不用情。

”强调了君主讲诚信,他的子民也一定会诚实,这样便使得国家会安定团结,和谐永存!

二、《论语》中诚信思想对当代的意义

诚信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将它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孔子在《论语》中所阐释的诚信思想更是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宝贵资源。

同样,这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形成也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诚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基础

社会的稳定运行,必然有其内在法则和规律。

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也要受到社会法则的制约,违背社会运行规律将会使社会变得动荡不安,甚至会土崩瓦解。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就是诚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诚信,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保障,同时它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基础。

试想,如果没有诚信,我们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要如何的生存?

每个人都在猜忌着对方,没有交谈、没有信任、社会也不再会继续前进……

(二)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市场经济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市场体制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开始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然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问题也在逐渐的显现出来,面对金钱的诱惑,市场上开始出现大量的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产品,严重影响到了市场的正常经营。

市场需要强制的法律去维护正常的运行,可是单凭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道德作补充。

诚信作为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与保障,此刻显得尤为的重要。

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健康长远的发展,宣扬和倡导诚信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举措。

(三)诚信是治国安民的必要举措

对于国家的治理,孔子认为,为君者想要获得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就要宽厚仁慈,诚实信用。

正所谓是“民无信不立”,强调的就是在治国安民上,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必要的。

这对于建设我国民主政治和谐发展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为君者要通过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拥护,进而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不仅仅是要为民所想、为民所用,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取得子民的信任,这样人们才会就得幸福,国家才能强盛与发展。

因此,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安居乐业而言,诚信是不可或缺的。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初中接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但那是自读课文,没有仔细揣磨。

但自此知道孔子不仅精通音乐、礼节、书写、计算、射箭、驾车等各种技能,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等佳话。

一本《论语》,就涉及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诗学、史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

而过去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孔子的德才兼备。

但时至今日才真正拿起《论语》,对孔子的教学思想有些领悟。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师,仍有启发。

我们可以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灵活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去。

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

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反映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之,才称得上仁,但其核心却很简单,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智育主要是指使人获取知识、工作技能的教育工作。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以之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具备正确性。

 

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执守于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在教学内容上,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

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孝顺父母,出外便敬爱尊长,做事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在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有剩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文化知识,在德、智并重的同时,还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

 

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孔子的一生身体力行地实践礼、仁,在教学态度上也是严肃认真的。

 

他说:

当仁,不让于师。

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他教弟子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还教育弟子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以子贡说孔子: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

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造就人才。

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

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

 

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

他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

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

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

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亦如他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是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

 

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例如: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

循循,有次序,诱,引导。

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

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

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因材施教。

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

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

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

《论语.先进》: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

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注意启发式。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

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

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

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思结合。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

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

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激发兴趣。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论语学而》。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孔子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应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温故知新。

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指温习旧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是孔子治学经验的总结。

温习旧的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学习收获,还能因知识面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加,从旧有的知识中得到新的认识。

 

重视实践的作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

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

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出: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

(《论语八佾》)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

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

 

四.关于《诗经》学习

 

孔子强调文献特别是《诗经》的学习,是和古时贵族阶级以诗言志,有时在外交场合都完全藉诗句来办交涉分不开的,所以诗是春秋时期政治和外交场合中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对于诗教的功能,孔子对其弟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可见,学《诗》在孔子看来除了可以掌握知识,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力,学得讽喻的方法;可以培养情操,锻炼合群性,还有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近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可以用以服事君上;而且从中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谓和特征。

孔子曾对儿子伯鱼说:

不学诗,无以言。

于是,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孔子还对伯鱼说: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舆?

(《论语阳货》)《周南》、《召南》,为《诗经国风》作品,孔子认为如果不研习《周南》、《召南》等,便好似面墙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迈不开去。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百姓称之为诗教,诗教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所以孔子主张,学《诗》最重要的是掌握《诗》的本质蕴含,而《诗》的本质,孔子认为是: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论语为政》),并根据这一精神,孔子还对《诗》进行了删节。

孔子反对对《诗》的死记硬背,他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可见孔子对学《诗》的高度重视,可见《诗》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地位。

 

阅读《论语》,真的让人受益非浅:

 

原文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

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果我们能取其精华,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相当的借鉴性,作为后学者,当慎思之,明辨之,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