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4124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x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点五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准确辨识,掌握效果

[考点要求]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E级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1.(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 A

解析 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

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材料是古典诗句,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

题型是选择题,这是江苏卷在语言表达运用中首次使用该题型。

考生可能搞不清对偶与对仗有怎样的严格的区别,但凭着厚实的古诗积淀,选对答案绝对没问题,因此,该题几乎无难度。

但正因如此,这个考题点可能以后不会再考到了。

2.(2015·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使用比拟手法。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

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试题评点

 该题是对2014年修辞手法题的继承。

解答的关键是对比拟手法的理解。

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是古典诗歌中使用较广的一种修辞手法。

该题难度不大。

3.(2016·江苏)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借代。

A项出自《鸿门宴》,将他人比作“刀俎”,自己比作“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使用了比喻手法。

B项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尧”和“舜”指代贤人,有作为的人,使用了借代手法。

C项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干戈”,盾牌和戈,泛指武器,多借指战争;“玉帛”,古时国与国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友好。

本句使用了借代手法。

D项“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谚语。

西施原是春秋末期越国的美女,后来代指心上人。

此句表示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处不美,使用了借代手法。

试题评点

 该题继续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所不同的是本题考的是“借代”,题料不再是诗句,而是熟语。

借代与借喻是考生较难辨识的一组修辞手法,难度虽略有增大,但因为“熟语”考生很熟了,故可以说没有难度。

4.(2015·湖南)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A.比喻 排比B.对偶 比喻

C.排比 夸张D.夸张 对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

“梦想是……源泉”“梦想的太阳……”两句是暗喻,将“梦想”分别比喻成“源泉”“太阳”。

三个“面对……”,属于排比。

试题评点

 该题虽然命题立意和题型与江苏卷相同,但考查量较大,它考的是修辞手法的兼用和套用,难度稍大,符合高三毕业生的语文水平。

它恐怕会对未来的江苏卷修辞手法命题有所启发。

1.江苏卷修辞手法题有何特点?

答案 

(1)重点考查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辨识。

(2)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题料选的是古典诗歌名句或熟语。

(3)试题难度不大。

注意: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仅出现于语言文字运用题中,也出现于古典诗歌鉴赏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

2.根据江苏卷修辞手法题的特点,我们应如何复习“修辞手法”考点呢?

答案 

(1)熟练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七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和表达效果,尤其是常考的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对偶等手法。

(2)对修辞手法理解和运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因此,学习时要多积累,重揣摩。

(3)注意全面,综合复习。

不仅能辨识修辞手法,而且能注意其套用与兼用现象,注重修辞效果的理解;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复习,还要与古典诗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

一、掌握七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和效果

(一)比喻:

打比方

1.下列诗句中,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C.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

D.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李白《山人劝酒》)

答案 D

解析 把“秀眉”比作“霜雪”,把“颜”比作“桃花”。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增进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B.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C.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D.庄严的教堂里,一束不很明亮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了进来,沉重的钟声好像震慑了我的心灵,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答案 D

解析 “好像”不是比喻。

3.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比喻是哪一种。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明喻)

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暗喻)

③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借喻)

(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

“变个脸”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答案 C

解析 “对愁眠”的主体是作者。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C.灯笼草不在意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意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答案 A

解析 “盘踞”是拟物。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三)借代:

“做代表”

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答案 D

解析 D项使用的是比喻手法。

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

B项“珠翠”代指宫女。

C项“孤帆”代指船。

7.下列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李祈《琴歌》)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D.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

答案 B

解析 B项比喻,以“蓬”“雁”自比,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例句“朱门”、A项“四座”、C项“孤帆”、D项“干戈”都是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②具体代抽象,③专名代泛称,④形象代本体,⑤部分代整体,⑥材料代本体。

(3)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夸张:

“说大话”

8.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 A

解析 B项“一夜飞度”是夸张。

C项“百丈冰”“万里凝”是夸张。

D项“一日看尽”是夸张。

9.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

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着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答案 B

解析 使用的是拟人手法。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3)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五)对偶:

“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0.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曲径通幽芳草香B.细草香闲小洞幽

C.锦屏春短碧纱暗D.晚凉天净月华开

答案 B

解析 对仗是特殊形式的对偶,答题时不仅要考虑结构、词性,还要考虑平仄相对。

11.下列春联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

A.福羊衔草辞旧岁 金猴舞棒踏春来

B.紫气东来山明水秀 冰消北岸鸟语花香

C.羊阵聚云天降玉 猴足踏雪露星云

D.兴邦有道江山不老 治国有方九州永春

答案 D

解析 A项“辞旧岁”为动宾结构,“踏春来”为连动结构。

B项“紫气”与“冰消”不对仗。

C项“天降玉”为主谓宾结构,“露星云”为动宾结构。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正对,②反对,③串对(流水对)。

(3)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六)排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2.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与下文构成排比句。

未品尝过酸涩的人,无法真正体会甜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拒绝艰苦创新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发明的快乐。

总之,拒绝酸涩的人,永远不能体味甜美的甘醇。

答案 (示例)拒绝艰难攀登的人 永远不能欣赏顶峰的壮美景色 拒绝辛勤劳动的人 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成分排比,②分句排比,③单句排比,④复句排比。

(3)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七)反复:

“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

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

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

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节选自《柴禾》,有删改)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1)概念。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

(2)种类。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3)作用。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二、区分清四组易混修辞手法

(一)借喻与借代

1.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借代)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比喻)

③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

(借代、比喻)

④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借代)

2.下列语句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B.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

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答案 C

解析 C项为比喻。

其他三项均为借代。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

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二)对偶与对比

3.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  )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答案 A

解析 A项思妇怀人,战士思乡,两地相望,重会无期。

思妇与征人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不是对比。

B项“荷尽已无”“菊残犹有”,两相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之品质。

C项人世已改,山形依旧,两相对比,引发古今兴亡的慨叹。

D项花谢可再开,每年一度,花开相似。

每年的自然风景都差不多,然而人的感情、心态却改变了。

这也是对比。

4.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比)

②华彩翰章乃思想映现,鸿篇巨制是情感铸就。

(对偶)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对比)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三)比喻与比拟

5.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比喻)

②海啸发出狂野的怒吼,掀起滔天巨浪,将这个太平洋岛国淹没在汪洋之中。

(拟人)

③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比喻)

④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拟物)

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 C

解析 C项为设问、比喻。

其他三项均为拟人。

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B.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C.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D.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答案 D

解析 拟人手法。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①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②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③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

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

(四)对偶与对仗

8.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

A.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D.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答案 A

9.在下面这首七律的括号处填一句最贴切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D.三千组练挥银刀

答案 B

解析 律诗的颔联对仗。

第四句“一船”是数量词,而“二月”是名词,“三千”是数词,不对仗,可排除C、D两项。

A项中“香易散”与“欲腾空”不对仗。

对偶与对仗有同有异。

相同点:

都要求词性、结构的一致性。

不同点: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字数、结构上要求相同;对仗是律诗和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它不仅包含着对偶,更在声律上严格要求,如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在平仄上要求很严格,一句中平仄要相间,上下句平仄要相对。

因此,不能把对偶与对仗完全画等号。

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时间它是一件衣服,换换洗洗之中,不知不觉就穿小了。

B.多只小虫都被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C.我们的贫困地区,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贴心人”。

D.眼前的山水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长卷。

答案 C

解析 应该注意,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有几种“像”字句就不是比喻句:

表示同类比较的,表示举例的,表示猜测的,表示联想、想象的,表示说明的,等等。

2.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阅读不只是个人的爱好,还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是关乎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

B.她们扒着船帮露出头来,看见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像长在水里一样。

C.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他创作的传世巨著“临川四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D.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则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

答案 B

解析 B项“像”不是比喻词。

其他三项均为比喻手法。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答案 D

解析 借代手法,用“蛾眉”代指杨贵妃。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案 D

解析 D项是比喻。

A项赋予“轻云”以鸟的动作,是拟物。

B项“羌笛”怨“杨柳”是拟人。

C项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是拟人。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答案 D

解析 D项是比喻。

A项“吴钩”代指兵器。

B项“千帆”代指船。

C项“钟鼓馔玉”代指功名利禄。

6.下列歌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千里之外》)

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

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沧海一声笑》)

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春姑娘的相思》)

答案 A

解析 A项为比喻。

其他三项均为比拟。

7.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

A.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B.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C.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答案 C

解析 A项“习静”与“清斋”结构不同。

B项“击筑”与“高歌”、“白日”与“杨柳”结构不同。

D项“雨干”与“春种”结构不同。

8.下列可作对联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下联的一项是(  )

A.燕子翻飞一世春B.五羊献瑞瑞门庭

C.五羊献瑞报佳音D.百鸟鸣春春盈门

答案 B

解析 上联中使用了对联中常用的顶真手法,A、C两项明显不符。

上联中的“新世纪”明显是定中结构,D项的“春盈门”则为主谓宾结构。

9.关于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夸张: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借代: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C.对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幾道《临江仙》)

D.比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答案 D

解析 句中有“如”,但不是比喻。

10.下列诗句与“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