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3661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x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黄广晋王引兰

[摘要]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以及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自孔子以来,都很重视道德修养。

特别是孟子作为中国儒家代表之一,他认为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良好的道德修养,理想的道德人格,对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主要内容进行诠释,深刻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精华,从而使处在社会转型和观念多元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方面获得如下启示:

注重反思自身,提高自律意识;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完善自我。

[关键词]孟子;大学生;道德修养;启示

道德修养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和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操守气节是做人的根本,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

因此,他为培养理想道德人格,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道德修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条件下,孟子的这一理论仍然有着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同时也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从内容到方法,对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锤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转变为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

[1]

道德修养重在自我教育、自我锤炼的过程,也就是说主体德性养成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

所以,在孟子看来人的德性及其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孟子从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修养的目标及修养的准则等方面做了深刻论述,并就道德修养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使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一、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人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孟子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道德修养能使人保持善性,是区别人兽的主要标志。

在孟子看来,修身养性是保持人性,摆脱兽性的最好方法。

他指出: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凡引用孟子原话之处只注章名)他认为人所特有的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心理,不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强加进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虽然他的主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他突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无疑是合理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上)这“四心”只是完善的人性、道德的良好发端,是一种善的萌芽。

而人的善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人们在后天的生存环境中不注意存养,就极容易丧失。

一旦丢失,“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告子上》)。

因此,人们应该保持人的本性不丢失,而保持人性不丧失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把能否进行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人兽区别的标志,对于人们追求人性,减少兽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道德修养是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

孟子认为,人不仅要严格地把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保持其善性,更重要的是应把人的善性扩充,不断培养仁、义、礼、智“四德”,才能为他人所悦纳,才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君子”、“圣人”。

他说: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意思是说凡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就会象刚刚烧燃的火,刚刚流出的泉水;假如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让它消失,便连赡养爹娘都不可能。

这也就是说,只有人们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存心养性,才能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自己则可以安身立命。

这充分说明了修养身心对人们立身做人的重要。

第三,修身养性是齐家治国的根本。

孟子在论及人性修养的社会价值时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因此,人生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区别人兽,是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

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最根本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只有自身做到了修身养性,具有了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才能建立好家庭、治理好国家达到天下太平。

二、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修养的目标、道德修养的准则和方法三个方面。

(一)道德修养的目标

在进行道德修养时,首先要确立目标,即追求成为什么样的人。

孟子主张“立乎其大”,即确立崇高的目标,并且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追求,实现人格的道德化——君子、圣人。

君子、圣人是具备仁、义、礼等道德品质的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离娄下》)“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但是,君子、圣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努力去做,只要追求道义,“人人皆可为尧舜”。

君子、圣人的具体人格形象就是“大丈夫”形象。

何谓“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里的广居”即“仁”,“正位”即“礼”,“大道”即“义”。

大丈夫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居仁由义”,遵“道”循“礼”。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得志的时候,就能带领民众一起走正道;在志愿不能实现的时候,也能独自遵循正确的准则。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居仁由义”的品德,“立于礼”,才能经得起各种人生际遇的考验,不论是处于顺境或还是逆境都能应对自如,保持做人的气节。

“大丈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一身正气。

他所塑造的“大丈夫”的道德形象,成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的表征。

这种人格形象一直在激励着热血赤子为社会、为民族而努力奋斗。

(二)道德修养的原则:

仁、义

仁、义是孟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主要原则。

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四德”——仁、义、礼、智。

其中,“礼、智”是从属于“仁、义”的道德规范,仁、义则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标准,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基础。

在孟子看来,“仁”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仁是敬爱亲人,与人亲密。

“亲亲,仁也。

”(《尽心上》)“亲亲”,也就是“事亲”“尊亲”。

“事亲,事之本也。

”(《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离娄上》)“事亲”就是“仁”的实质。

第二,仁是一种本能的博大的爱心,内在于人则表现出“爱人”、“推己及人”的博大精神和高尚的行为。

“仁者,爱人。

”(《离娄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它将“亲亲”的对象扩展到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成为处理人我关系的根本原则。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说: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离娄上》)可见“仁”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准则。

孟子将“仁”与“义”结合起来,把仁义视为最高的道德理念。

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人的立身行事的基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同上)意即“仁”是最根本的立足点,“义”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正确准则,是实现“仁”,推广“仁”最适宜的途径,即“居仁由义”。

作为实现“仁”的具体途径的“义”,其含义包括:

第一,尊敬长者。

“敬长,义也。

”(《尽心上》)不只限于自己的亲人,对乡党中的长辈也应持尊敬态度。

孟子是把“义”作为处理“长幼”关系的道德原则来看待的。

第二,“义”是指羞耻心。

孟子说:

“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尽心下》)就是说人都有不应当干的事,知道了这一点,就要去做应当做的事,这就是“义”。

反之,做不应当做的事及强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则是“非义”,是羞耻的表现。

因此,“义”也要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不当者报以羞耻和憎恶的态度。

[2]

孟子认为,“‘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必须居而勿失的为善之根本,但爱人之心只能施于当爱者,而不能不分善恶地爱一切人和任何行为。

”[3]因此他又提出“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把“义”当作仁者爱人所应遵循的原则,即所谓“居仁由义”(《尽心上》),以“仁”作为内心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义”作为外在行动的准则。

提倡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努力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三)道德修养的方法

如何才能做到仁、义的基本要求,从而成为“大丈夫”呢?

孟子主张从“心”内求的修养之道,提出了如下修养方法:

1、养心寡欲,修养善性

孟子认为,人要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首先要“养心”。

“养心”也就是“存其心,养其性”,即保持住本性中固有的善性而不使其丢失。

一般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君子,则是因为他把自己本性中固有的善性丢失了,这就叫“放心”。

孟子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尽心上》)人们如果不注意保持其善心,不进行道德修养,那么它就会丧失;反之,如果人们积极的“求其放心”,将丢失的善心找回来,那么它就会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所以,进行道德修养,不仅存住心中的善端,还要不断地培养和扩充它,使之发展壮大。

孟子指出,感官物欲会妨碍人存心养性,这是因为:

像耳目这样的器官不会思考,会被外物所蒙蔽,一旦与外物相接触,人们便会被外物引导而步入迷途邪道。

据此,他又提倡“寡欲”。

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欲”指物质欲望,“寡欲”是相对于“多欲”而言的,即“寡欲”不是“禁欲”,而是要减少欲望,不多欲更不纵欲。

是否能做到“寡欲”对“存心养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只要做到了“寡欲”,“心”必然会存在;相反,如果对欲望的引诱不加以控制,“多欲”甚至“纵欲”,那么“心”必然会丢失。

因此,要想保存仁义之心不丧失,就必须克制、减少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善性,培养仁德,成为志向远大的人。

2、反求诸己,反身求诚

孟子认为,进行道德修养最主要的在于自己是否自觉主动地从心内求,进行自我反省,“反求诸己”。

他说: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这是指,行仁好比射箭,射而不中,当反省自己是否端正了射的姿态;不能行仁,也应当反求诸己,检查自己是否端正了动机,而不应埋怨胜过自己的人。

《离娄上》又说: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敬,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也。

”其中,孟子强调了两点:

一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恭敬你,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二是要知耻,知错就改。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

”(《尽心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有了过错,在自我反省中要知错能改,不能将错就错,文过饰非。

如果知错不改,任其发展,那则是一种羞耻的行为,这种不知羞耻的羞耻行为就是真正的不知羞耻,那么这样没有道德的人也就连做人的资格也没有了。

孟子把反求诸己作为心性修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法,体现了孟子在道德修养上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反求诸己还必须有“诚”,做到“诚身”或“反身求诚”。

他说: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诚’就是反省自责,而真正达到为己之善。

”[4]这是对善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他认为,道德行为能否感动别人,正在于是否心诚。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同上)如让亲人高兴而心不诚,则不能真正的让别人高兴;反之,能至诚待人,即可以让亲人高兴,又可以取信于民,还能得到在上位者的信任。

这正体现了孟子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作为“成己”要求的自律性。

3、养浩然之气,持之以恒

“养浩然之气,”强调气是人的主观精神状态,是要靠主体自觉进行修养才能具有。

所谓浩然之气,孟子说:

“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要用正直去培养,并要与“义”与“道”相配合,即“配义与道”。

缺乏“义与道”气便不够盈满。

因此,这种气“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公孙丑上》)他认为,人若能用道义来培养气,坚持积累善性,经常自觉地做善事,并将“浩然之气”与道义相配合,使之不受伤害,那么,它就会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培养成一种凛然的正气。

这种气是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是凭偶然的义举所能够获取的,如果做了于心有愧的事,气便不够盈满。

一定要加以修养,“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同上)一定要用心去修养,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拔苗助长。

为此,孟子强调了主体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个体在实践中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4、推己及人,扩充仁爱

在孟子看来,做人不仅应该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把对自己家庭成员的爱推及到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

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反映了人的一种博大的爱心,即“仁爱”之心。

他主张个体要有仁爱意识,提倡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和睦相处。

他还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离娄下》)他认为贤人比常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贤人善于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既是个人修身之路,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

”(《梁惠王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尽心上》)人能够把不想害人的心扩充开,仁就用不尽;人能够把不穿墙跳墙的心扩充开,义就用之不尽了;人能够把不受轻践的实际言行扩充开,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推己及人,扩充仁爱的修养方法对培养人的仁爱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磨炼强志,奋发有为

孟子的修养方法虽然主张从心内求,但他不反对环境的作用,认为人的道德修养的差异也与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有关。

他说: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尽心上》)人之所以有德行、智慧、道术、才智,经常是由于他处在灾患的环境中。

因此,他认为困难是磨炼一个人成才的最好途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炼,不仅可以强化人的道德意志而且还可以塑造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理想人格。

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做一个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奋发有为的对社会有用之才。

总之,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是以人自身的主观努力为出发点的,体现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性、自律性;同时,他强调个体在实践中通过做善事、正义的事来改造自身,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中的内容及方法给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发挥个体的自律作用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一)坚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在孟子看来,修身养性,保持善性仁德,培养浩然之气,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他认为孝悌是修养身性的最便捷方式,应该从坚持孝悌原则,“亲其亲,长其长”(《离娄上》)他以形象比喻剖析了“不为”与“不做”的关系: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梁惠王上》)一般人看不起小事,所以并不是做不了小事,而是不愿做小事。

而从小事做起,才能积小善成大德。

只从小事做起还不行,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决不可急于求成、半途而废。

孟子指出: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为修身养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道德实践中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起来的。

如果人们急功近利,而又缺乏耐心去坚持,心浮气躁,就会滥用自己的感情意气来揠苗助长,这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急于求成、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在道德认识上肤浅,在道德情感上冷漠,在道德行为上缺乏自制力。

因此,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从小事做起,如在课堂上尊重自己的老师;考场上公平竞争;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在招聘时如实填报自己的个人信息等。

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培养自身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二)培养仁爱意识和诚信观念,待人接物要实事求是

孟子以仁爱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提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的思想,说明他非常重视仁爱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协调。

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的甚至只顾自己忽视他人。

大学生喜欢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其内心往往出现一些矛盾和困惑:

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相处,但在同学和集体中间又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希望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另一方面,他们自尊心较强,不懂得怎样尊重他人,即使发现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也不主动向人家学习,反而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

这种心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要求人们具有和谐共处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这就需要大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形成对他人的“仁爱”意识。

孟子的“仁爱”思想为大学生培养“仁爱”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孟子在道德实践上还提出“诚”的主张,说: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他把“信”也提到与“善”同等的理想高度:

“善人也,信人也。

”(《尽心下》)他所提倡的诚信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给以有益的启示:

大学生在内心世界要树立诚信的意识,耻于不诚不信;在与人交往时,要抛弃“逢人只说三句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人生哲学,做到以诚待人,表里如一,诚实可信;在做事上,要认真对待,真诚付出,遵守诺言,不欺骗他人。

(三)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一个“义”、“利”的关系。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公孙丑上》)他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会泯灭人固有的善心,若一个人头脑中充满了“利”,就会失去“仁义”。

因此,他明确表示在义、利二者之间,要以义为上,重义轻利。

他把“义”看得比物质和生死都重要,在义和生不可兼得时,主张舍生而取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和对人生修养的至高追求。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道德价值观的熏陶下,在我们民族历史上,才出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才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孟子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尤其是在代表国家未来的青年人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重义轻利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大学生不能再只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坚持以个人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把道德意识抛至脑后,而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时,以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在义、利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利取义,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作为人生信条,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

孟子认为个人修身的目的不只是完善自身人格,还要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基础。

一个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实践其远大抱负。

他说:

“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天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他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强调了个人修身对实现人生价值,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尽心下》)要求人们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尽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自由,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潜意识地就会以个人利益为重。

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习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思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滕文公下》),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五)注重反思自身,提高自律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主要靠内功,即道德上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人是自己的主人,有自由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人要进行选择,就首先得判断;为了自主地判断就必须能判断自己的判断,即反省自己。

”[5]孟子说: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离娄上》)意思是说,你用爱心与别人相处,别人却不亲近你,就应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仁爱;你管理他人别人却不配合你,就应反省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够不够;你礼貌地对待别人却无回应,就应反省自己的恭敬程度够不够;凡是自己的一切言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应当反躬自省。

他还举例说: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可见,只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真正的仁爱,成就道德上的自我。

同样,在今天大学生仍应提倡内省思过,注重反思自身言行,做到严于自我批评。

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主动进行反思,把“反求诸己”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严格要求自己,解剖自己,做到知错就改,有错必纠,开展自我批评,即要看到自身的优点、长处,还要看到自身的缺点、不足,积极地发扬优点,主动地改正缺点,弥补不足,从而提高自律的能力和水平,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六)重视道德实践,自强不息

孟子在道德修养上强调人主观自觉性的同时,也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实践是达到道德修养境界的唯一途径。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修养方法,只是口头上一味地强调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不身体力行,不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即使有再好的道德规范也起不到修身的作用。

所以他主张人们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增强意志,这是成就大事的一个基本条件。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象牙之塔”,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较为肤浅,他们在道德修养方面也常常忽视实践的作用,这导致他们的道德认知不能有效地内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为此,大学生应认识到道德实践是检验道德认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只有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悟出道德认知的正确与否,使正确的道德认知施之于行为,错误的道德认识得以抛弃,达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个人自身完善及改造客观世界汉语改造主观时间的统一。

当前某些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裕,往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吃苦,缺乏远大理想;意志薄弱,一遇到挫折就会悲观失望,缺乏容挫力,等等。

这就需要学习孟子的道德修养精神,“居仁由义”,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昭示着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以及道德实践的既内在又超越的绝对价值”,[6]继承和借鉴其道德修养学说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内涵,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完善道德人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