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炯霞初定稿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3315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炯霞初定稿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孟炯霞初定稿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孟炯霞初定稿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孟炯霞初定稿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孟炯霞初定稿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炯霞初定稿2.docx

《孟炯霞初定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炯霞初定稿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炯霞初定稿2.docx

孟炯霞初定稿2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指导家长培养小班幼儿的独立进餐能力的培养

 

学生姓名孟炯霞

学号1233001208271

指导教师蔡小丽

专业学前教育本科

年级12春

学校诸暨学院

 

附件10: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

所撰写的《浅谈指导家长对幼儿独立进餐能力的培养》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本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学校所有。

 

学生(签名):

年月日

 

一、幼儿不能独立进餐能力的现状是多数幼儿不会自己吃饭……………………………1

二、影响进餐的原因是多数幼儿没有机会自己吃饭………………………………………1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偏差过度溺爱,包办代替…………………………………………1

(二)家长缺乏科学的教养方式方法缺乏,无从下手……………………………………2

(三)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正确不明原因,教育不当………………………………………2

三、指导家长对幼儿独立进餐能力培养的策略……………………………………………3

(一)怎样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3

(二)通过特定活动提升家长的教养观念及方式…………………………………………3

(三)利用特殊的资源引导家长了解幼儿独立进餐的“障碍”………………………3

参考文献………………………………………………………………………………………4

浅谈指导家长对幼儿独立进餐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独生化程度的提高,家长对孩子往往宠爱有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

因此幼儿独立、自主进餐的情况反而越来越差。

事实表明,影响幼儿进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体现在家长的教育观念偏差、缺乏科学的教养方式、教育方法不正确这三方面。

《指南》提出:

“要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要利用不同行业家长的专业和职业优势,协助幼儿园组织、参观和实践活动。

”所以,为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能力,我们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通过特定活动提升家长形成科学的教养观念及方式;2.利用特殊的资源引导家长了解幼儿独立进餐的“障碍”。

[关键词]家长幼儿独立进餐培养

 

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进餐”这一看似微小的活动却和许多能力发展有关。

独立进餐行为的养成有助于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形成健康的体魄,进而为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对幼儿的成长有巨大的意义。

一、幼儿进餐现状

中国的饮食文化渊源流长,父母对子女的“吃饭”问题一直颇为重视。

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孩子们的“吃饭问题”成了家长们操心的头号问题。

很多教师在带新小班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幼儿在进餐时状况百出:

不用勺子用手抓饭菜;桌面、地面、衣服上洒满了饭粒;一口饭含在嘴里不下咽;有的竟然用饭菜相互“打仗”,……。

老师们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总不能很近人意。

带小班时,班级的进餐情况是我这个工作了近十二年的“老”教师遇到的最棘手的一次。

部分幼儿进餐时根本不愿意自己动手;少数幼儿每勺只能装几颗饭粒,甚至不会拿勺子;个别幼儿连续几天不肯吃饭。

两个老师不停地“动口”、“动手”,大约要三五十分钟才能帮助全班孩子完成进餐。

但仍有少数的幼儿吃不完饭菜。

总体来看,是现在的孩子不会独立进餐!

为了了解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我向全班家长进行了一次调查,(本班共有幼儿22名):

评价

一般

项目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自己动手吃饭

1

4.54

4

18.18

17

77.27

挑食

3

13.63

4

18.18

15

68.18

边吃边玩

2

9.09

6

27.27

14

63.63

进餐时间

4

18.18

5

22.72

13

59.09

饭量

10

45.45

5

22.72

7

31.81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的,需要较长的进餐时间,并伴有严重的偏食现象。

现今的家长都是把“让孩子吃饱、吃好”放在第一位的,却忽略了对孩子所必须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

归根结底,是家长不让孩子自己吃饭!

没有练习的机会,何来良好的展示?

二、影响幼儿进餐能力的原因

影响幼儿独立进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

不同的家庭就“孩子进餐”这件事有着不同的对待态度和教育方法。

包括:

家长的教育观念偏差、家长缺乏科学的教养方式、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正确。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偏差——过度溺爱,包办代替

首先,家长过度溺爱,认为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少爷”、“小公主”,只要孩子吃好,全家开心。

因此,许多孩子吃饭要喂,有些家长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边让孩子看电视。

却不知长期这样,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其次,家长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年龄小,还没有独立吃饭的能力,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能学会自己吃饭,现在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

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它孩子都有明显的差距。

再次,有的家长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便剥夺了孩子独立进餐的权力。

其实,由于幼儿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才会在一定时间段内产生这些“不良”结果。

(二)家长缺乏科学的教养方式——方法缺乏,无从下手

班级中也有很多家长知道,让孩子学习独立吃饭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的良好方式。

但是,面对孩子一次次的“不愿意”、“哭闹”、“耍赖”、“绝食”等抗议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最后往往会无奈地妥协。

(1)喂饭时父母动作粗鲁,大匙大匙灌孩子,孩子一口未嚼完,又接着喂第二口。

孩子吞因不及,一点都体会不到吃饭的快乐。

在孩子看来吃饭就是一种折磨,是受刑罚。

你必须把这碗饭吃完孩子一般不明白父母为何如此强迫自己,心里觉得委屈.遂生反抗情绪,一点食欲也没有。

(2)父母采用嘉奖的办法鼓励孩子吃饭,并自以为是妙方。

这种说法给孩子造成的印象是:

巧克力比饭好吃。

给你吃这个,满盘菜就这一点是好东西孩子会把他认为好的东西视为已有,他完全有理由只吃这一点,于是造成孩子只吃包子馅的局面,大人还心满意足地为孩子吞下包子皮。

(三)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正确——不明原因,教育不当

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进餐习惯上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但往往效果不尽人意。

分析原因如下:

(1)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进餐中存在的“障碍”,如有的孩子可能因为饭菜不合口味而不愿吃饭,有的因为周围进餐环境太嘈杂而无心进餐,有的是因为没有掌握进餐的技巧(如不会正确使用调羹)等。

这些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独立进餐行为的养成。

但他们常常未经调查就以主观的态度抹杀孩子在进餐过程中的努力。

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体验到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就放弃了主动吃饭。

(2)有的家长教育方法太“直接”,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进餐情况时,他们往往会不问青红皂白,直接以粗暴的态度对待。

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不愿好好吃饭了。

(3)使用某些方法时未契合孩子的能力和年龄特征。

比如,有一个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青菜,便给他讲解农民伯伯种青菜的不易和青菜的生长过程。

三周岁多一点的孩子对这样的“口述”方法没有丝毫兴趣,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有效性了。

通过对一些典型幼儿家长的访谈,我们发现:

幼儿对周围环境有一种“习惯性”和“依赖性”,当他们在旧的家庭环境中时,“习惯”会促使“饭来张口”;而当他们在“成人少、孩子多”的新的幼儿园环境中时,环境的“暗示性”又促使不少幼儿只能无奈地尝试自己进餐。

同时,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又可以成为教师激励幼儿主动、独立进餐的良好资源。

难怪,虽然我们在班级中实施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但却没有及时和家长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所以班里的进餐情况才会时好时坏,得不到大的改善。

没有抓住这个最基本的原因,那也就无从谈“对症下药”了。

那么,当务之急,应该是如何指导家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三、指导家长对幼儿独立进餐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陈鹤琴先生说过:

“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引导家庭配合,双方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因此,孩子习惯的养成还必须和家长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纲要》中也强调了家庭配合的重要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于是,我们通过以下活动引导家长培养幼儿独立进餐。

(一)怎样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1)循循善诱,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小勺70%的小班幼儿不会拿勺吃饭,他们大多是在成人过度的呵护中,习惯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

他们是真的“幸福”吗?

缺少练习的机会的小朋友们,不仅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会不协调,阻碍自理能力的顺利发展,而且对小朋友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

如何解决呢?

家长可利用好听易学的儿歌教会幼儿吃饭的方法:

左手扶小碗,右手拿小勺。

小勺盛米饭,小嘴悄悄尝,幼儿自己吃,越吃越香甜。

另外,幼儿园的娃娃家区角中还提供了小动物和食物,以及大小不同的调羹,幼儿可以游戏中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家长在家也可以在开口的塑料框上贴个娃娃头或动物头,在碗里放点花生、小糖果之类的,让他们学习用小调羹喂娃娃和小动物吃饭。

(2)耐心引导,打消幼儿依赖的心理班上常常有这样的幼儿,会吃但不愿自己动手吃,一定要等人喂。

午餐时经常会有这样的镜头:

一个小朋友,小手抱在胸前,手不拿勺也不扶碗,依赖心理和习惯性让他们在这里等着教师来喂。

你喂他,嘴张得老大,一吃一大口,不喂就坐那里看。

教师说一句,才吃一口,吃的时候也不扶着碗,吃一口就会把手拿开歇一歇,一句话:

吃饭真累。

对于这样的现象,家长和教师之间教育一定要保持一致性:

坚决动嘴不动手。

大人们可以多提醒幼儿,可以坐在旁边看着他,可以帮他把饭热一热,但是,坚决不能喂他。

这很重要,家长在家里一定要做到这点。

现在随着季节的变化,天气越来越冷了,饭菜也会凉的很快,如果都要等着教师去喂是万万不行的,也不利身体的健康成长。

建议家长可以让幼儿先吃少点,再逐渐增加,直到吃完。

(3)三、持之以恒,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不良习惯挑食的现象在班上是比较普遍的,其实挑食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幼儿健康,请家长与教师共同配合,来改变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

餐前引诱,调动情绪家长在家里每天吃饭前向幼儿介绍一下菜的营养价值,尽量以正面引导为主;周末的时候可以带幼儿一起去买菜,丰富菜的名字和简单的吃饭,尽量让他们每种菜都要尝试,幼儿园里每天的菜都是做营养分析的;在班级主页上增设幼儿园每周菜谱,让幼儿早有准备,家长在家再丰富一下,鼓励他们都去吃一吃。

小班幼儿还处在直觉思维的阶段,他们易受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同时幼儿们都非常喜欢模仿大人。

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重视每天饭菜到班后的诱导工作。

特别是遇到幼儿不太喜欢的菜,家长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出自己对这个菜的喜欢。

如“青椒土豆丝”,有些幼儿不要吃,就可以夸张地用力的闻闻菜的香味,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

这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起来了,就会去吃这个菜,甚至还要添菜。

浅尝即止,逐渐加量不愿意吃的东西摆在面前,是一种压力,非常影响进餐的情绪。

这时对量的有效控制,有助于给幼儿减轻心理压力,更容易接受本不愿接受的食物。

“浅尝即止”是第一步,尝一小口,试试味道。

因为少,所以只是浅尝,压力相应的就会比较容易排除。

这一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得让他的身心慢慢的适应食物、接受食物。

“逐渐加量”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由少到多,大人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等待。

表扬得适时给予,让他的行为及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给他信心,感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关心。

巩固保持,奖励肯定点滴的进步来之不易,一定要保持住。

这时抓住幼儿“爱表扬”、“好表现”的心理,给予幼儿一些言语上、物质上和行动上的奖励,不但会让他的好习惯养成,还会让他更自信。

五角星是他们的最爱,是最好的物质奖励。

家长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评比角,准备一些好看的贴纸,每周记录他在家用餐的情况,如果一周下来,幼儿吃的好的,就可以买个他喜欢的小礼物,调动他的积极性。

注重幼儿进餐后的卫生教育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他还提到:

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是对幼儿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幼儿们在家长和教师不断地提醒协助下,慢慢的,从“不觉到自觉”、“被动到自动”,他就能独立去完成,渐渐地就会变成习惯。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就要使幼儿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通过特定活动提升家长的教养观念及方式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引起家长的重视,并传授给他们科学的培养方法。

下面是班里的一次关于“如何让孩子喜欢吃饭”的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进餐现状。

2.与家长共同分析、了解影响幼儿进餐的因素。

3.共同探讨出如何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方法,并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事先拍摄好一次班级幼儿进餐的全过程)

2.相关的文本资料。

活动过程:

1.了解幼儿进餐现状:

播放班级幼儿进餐全过程片段,教师结合片段和平时的观察介绍班级幼儿进餐现状。

2.共同分析影响幼儿进餐习惯的因素。

(1)家长自由交流。

(2)学习相关资料——《影响幼儿进餐的五大因素》。

3.共同探讨让幼儿主动进餐的方法。

(1)教师介绍培养幼儿独立进餐能力的方法。

(1)通过家长提问、教师解惑和家长提问、家长解惑的方式探讨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方法。

(2)请两位幼儿家长介绍相关经验(一名幼儿在班级进餐独立、习惯良好;一名幼儿本学期进餐方面进步明显)。

(3)学习相关资料——《如何让孩子喜欢吃饭》。

(4)教师总结活动,同时请各位家长根据活动中习得的方法回家尝试,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动手。

活动后,不少家长结合班级的培养方法,引导孩子在家里“当值日生”,给大家分碗筷,让孩子体验享有分配权的成就;和孩子一起比赛,第一个吃完饭的得小红花(当然,家长们都学会了故意“输”给孩子,而激励的物品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让孩子在体验“赢”的快乐中不知不觉学习自己吃饭;事先和孩子商量,在结合营养的前提下改善饭菜的内容、形式,而不是单纯以成人的意愿一手安排好,让孩子在“我是小主人”的愉悦中主动吃饭。

此外,我们还通过家园栏,引导家长们以文字的方式交流在培养孩子独立进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收获,教师再加以一定的评论,以使资源共享。

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们逐步转变了观念,开始“放手”让幼儿独立进餐。

(三)利用特殊的资源引导家长了解幼儿独立进餐的“障碍”

《指南》提出:

“要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要利用不同行业家长的专业和职业优势,协助幼儿园组织、参观和实践活动。

”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利用得当,家长资源会成为我们教学的坚实支柱。

班里有位爸爸是厨师,也有不少妈妈精通厨艺。

所以,我们定期邀请这些家长利用工作优势和自身资源为班级幼儿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编外教师”活动。

如在《青菜萝卜营养好》这一主题中,请佳佳爸爸穿上厨师服、带上厨师帽,来给孩子们介绍青菜萝卜的营养,展示萝卜雕花的绝活,并和教师一起组织幼儿做青菜、萝卜拼盘。

通过这一活动,很多原本不爱吃青菜萝卜的幼儿都愿意尝试了。

又如,在《有趣的鲫鱼》主题中,我们请了强强妈妈和红红妈妈带着事先烹制好的“鲫鱼全席”来让幼儿品尝。

香喷喷的红烧鲫鱼、鲫鱼豆腐汤、腊肉蒸鲫鱼不但让幼儿饱了口福,还让他们学到了如何不让鱼骨卡住喉咙的方法。

这种活动方式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丰富多彩的“大厨进班”活动让不少挑食的幼儿开始改善饮食习惯。

我们每次“编外教师”活动后,都会把活动过程、幼儿的表现及在日常进餐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引导他们在家庭中也注意观察影响幼儿进餐的原因,并尝试以各种游戏的方法进行针对性调整。

有了这些活动的引领,家长们都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孩子进餐过程中的“障碍”,有些观念科学的家长还尝试通过观察成人介入前后幼儿的行为变化来了解影响幼儿主动进餐的原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作出针对性调整。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我们班幼儿的进餐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总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家长也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好助手。

特别是一些在家庭生活占中有很大比重的常规性教养活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师教家长→家长教孩子”的方法间接进行。

就如《指南》中指出的“要充分利用家长中的思想资源,传播科学的育儿观念”。

说不定,这种“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远比我们在幼儿园进行的“一对多”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当然,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幼儿和家长三方持之以恒的努力。

而怎样逐渐淡化外界刺激的约束,使幼儿养成自律行为,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作瑞,《幼儿卫生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24——126页。

 

[2]阎汝莹,《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277——288页。

[3]余霞,“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早期教育》

[4]韩雪《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湖州出版社 2003年2月

[5]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2002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