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824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附历史教学计划.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附历史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 必修一 教案 人教版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根据这些新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工作整体工作部署,制定本学期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各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有的班级中考成绩在高分以上的较少,中等分线以上的人占大头,中考成绩低。

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学生的基础较一般,认知能力水平低下。

本学期是高一年级新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处于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面孔、手握新教材,这一切决定了高一新生必然有一个或短或长的心理适应期、心理调整转轨期。

在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排斥情绪。

高一新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上也面临着调整,高一新生同时也面临初、高中教材所述的知识点衔接问题。

初中时强调记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高中则更多地强调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运用。

对历史而言,则是形成正确的史观,充分发掘教材及相关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并运用正确的史观和历史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形成能力。

高一新生来自于全县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乡镇,原学校不同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

应积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努力推进学生差异性发展。

由此,“新”是高一学生的一大特点,“新”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具有更多的塑性。

二、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28课进行阐述。

容包括中国和外国,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

全本书共计八个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文化是经济、社会在社会中的体现。

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一学段的政治文明史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

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三、、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本学期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正确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必然性和对近代、现代的影响,进而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60%,优秀率为10%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70%,优秀率为20%

五、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六、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了解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测试标准,深度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课时设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题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

上课力求精干、实在。

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4、因材施教。

认真做好学生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调整工作,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把关注全面与关注学生个性有机结合,耐心辅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注重授课语言的精确,准确适用以下词汇“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知识迁移”

七、本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进度

2017年-----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进度表

时间

专题

授课内容

第一周(9、1----9、5)

专题一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二周(9、9----9、12)

专题一第二、三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三周(9、15---9、19)

专题一第四节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时代;专题小结

第四周(9、22---9、26)

专题六第1、2节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卓尔不群的雅典

第五周(9、29----10、7)

国庆放假

第六周(10、8---10、11)

专题六第3节

罗马人的法律;专题小结

第七周(10、13--10、17)

专题七第1节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八周(10、20--10、24)

专题七第2、3节

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政治的扩展

第九周(10、27---10、31)

专题一、六、七总结

第十周(11、3-----1-1、7)

中期考试

第十一周(11、10--11、14)

专题二第1、2节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十二周(11、17--11、21)

专题二第3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十三周(11、24--11、28)

专题三第1、2节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第十四周(12、1---12、5)

专题三第3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小结

第十五周(12、8---12、12)

专题八第1、2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第十六周(12、15---12、19)

专题八第3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专题小结

第十七周(12、22--12、26)

专题九第1、2节

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

第十八周(12、29---1、2)

专题九第3节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专题小结

第十九周(1、5-----1、9)

专题四第1、2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第二十周(1、12---1、16)

专题四第3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专题小结

第二十一周(1、19--1、23)

专题五第1、2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

第二十二周(1、26---1、30)

专题五第3节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专题小结

第二十三周(2、2---2、6)

期末考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

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

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

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

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

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

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

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

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

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

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

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

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

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

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

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

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

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

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

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

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

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

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

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

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

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

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

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

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

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

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教学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节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设立内阁使大权进一步落入皇帝手中,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需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师因予充分重视。

(2)、第一目“内阁制度的形成”,主要讲述体现明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加强的两个方面,即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设立。

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的问题分析明初朱元璋为何废丞相,而废丞相又是内阁设立的原因。

注意两个区分:

一是明代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需要补充材料;二是内阁制与丞相制的比较,可引导学生讨论。

(3)、第二目“军机处”,主要叙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情况。

军机处的设置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可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说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4)、第三目“清朝的边疆政策”,主要讲述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管辖边疆的措施,这部分内容从表面上看与整个教材内容不协调,但实际并不是为了单纯叙述清朝边疆政策,而是讲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清朝在边远的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地区都能有效管辖,正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5)、第四目“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主要讲述清末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腐朽败落。

本部分重点应放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可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分析评价。

它在初建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作用则占据主导地位,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殖民扩张带来了很大危害,其恶果至今尚未根除。

教学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

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列强侵华程度是如何不断加剧的?

教学建议

(1)、建议用视频材料导入新课,摘录鸦片战争相关视频资料;也可以复习初中知识导入,通过设问,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有关内容,导入新课;还可以联系现实导入,由台湾问题,引出台湾被日本五十年殖民统治的危害,导入新课。

(2)、第一目“国门洞开”,侧重讲述列强的军事侵华,主要讲述三方面内容:

即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教材讲述了两个方面,即世界形势与中国形势,教材内容十分概括,教师应补充适当的材料来说明十九世纪中期之前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中国此时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危机四伏。

揭示出列强侵华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经过,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链接”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对这一时期列强侵华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对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应放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讲解上,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结合视频材料,通过投影播放让学生大概了解即可。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影响,可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再归纳,既要了解具体的危害,又要总体归纳为“中国主权遭践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解释,防止形成错误认识,另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列强的侵华对中国有没有积极的影响?

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养成。

(3)、第二目“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讲述列强的政治侵华,本目内容不是重点,只需按教材讲清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大概过程及危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影响,无须过多展开。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斗争的事迹:

三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