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docx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
【论文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德育实践,具有现代意义的德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开展,广阔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个体品德评价等多个领域进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推进学校德育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化建立,全面加强和改良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
如何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德育工作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德育理论研究得以正常开展。
经过二十多年的德育实践,具有现代意义的德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开展,广阔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个体品德评价等多个领域进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推进学校德育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化建立,全面加强和改良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
如何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1、更新德育观念
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学校德育应培养“好孩子〞,“好孩子〞的标准应是老实、听话、驯服、有秩序、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和活动。
这种德育观念与机械文明所要求的标准化、同步化、刻板化相适应,其目的是造就流水线工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生产方式逐渐呈现知识化、无形化、网络化、分散化和协调化的特征。
因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表达时代特征,“好孩子〞的要求应是:
自主、独立、、竞争、合作利他、善于自我设计。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正当需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贯彻“三贴近〞的育人原那么:
就是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的交往实际。
2、设计系统有序的德育容
德育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面对社会开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向,必须对德育容进展改革,要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要求的德育容。
目前中小学德育容主要有:
文明礼貌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与法制教育、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心理安康教育等。
而这些方面,应随着学生年龄的不同和时代的变化而赋予不同的涵。
第一,德育教育要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在小学,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的培养为重点,抓好养成教育;在中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以与中学生行为规为重点,开展公民教育,要对学生进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小学、中学的德育容,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
实践证明,千篇一律、没有重点和突破点的德育是失败的。
第二,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开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伦理道德,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天下为公,先忧后乐〞的集体情怀,“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老实守信,勤俭廉正〞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律己〞的修养态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这些品质都已成为珍贵的道德精华,理应成为当今道德教育的重要容。
第三,与时俱进,新时期的德育容。
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始终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革而不断产生新的容。
当前,针对复杂的国际国形势,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积极开展“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四信〞教育。
同时,要认真开展法制教育,加强意识的从小培养。
对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决社会主义信念。
宣传市场经济的平等观念、法制观念、诚信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报酬观念、理财观念,摒弃小农经济时代等级森严、重义轻利、中庸优闲、绝对平均等思想,正确对待金钱、利益、物质享受,坚决抵抗腐败堕落、投机取巧、享乐至上、金钱万能的思想。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的要求,从小树立学生的科技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网络意识。
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网吧〞现象,要引导学生合理地提取、使用网络信息,吸收英特网上的营养;正确认识“虚拟社区〞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远离,拒绝精神垃圾,培养学生诚信、合作的网络道德,遵守网络秩序。
根据当今文化开展多元化的实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影视作品、社会书刊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歌星、影星、球星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崇拜,培养安康的审美情操。
3、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低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方法与途径呆板,存在形式主义和成人化倾向。
其深层原因是现行德育方法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不适应社会开展与人的开展的要求。
第一,构建现代德育方法论。
当前,德育方法论是一种以整体与社会秩序为价值取向的方法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传授给受教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
这种观点往往局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品德规。
在社会稳定期这种方法论的效果不错。
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就显得有些苍白。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其部各畴之间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生更新和逆转,而一时又没谋求到适应时代的、为大多数成认的、相对稳定而又部协调的价值体系。
仍然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强调德育是培养承受或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的个体,而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作用却被忽略了。
在这种德育方法论的指导下的德育方法,其功能更多地被定位在实现维护整体利益与社会秩序上。
因此教育者只用单一的一种道德规体系和道德价值观去影响受教育者,把某种道德规的掌握等同于德育全部。
所以,所采用的如说服、典范、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法,根本上就是在这种单一道规体系的传授层面上进展操作,使得这些方法具有灌输的味道。
所以问题的结症不在于德育方法本身,而在于现行德育方法论片面强调以整体或社会为价值取向,忽略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价值和作用。
造成德育效果不佳,造成德育过程中的修身过程处于被动、消极甚至中断的局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越来越突出人的主体性,要求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把“教〞的单向运动变成“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关注“学〞的主体性。
应该说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关注既是社会开展的必然,也是德育部开展的必然。
现代社会改变了单一一统的社会文化体系,使受教育者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选择,要使他们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显得越来越困难。
人们开场重视对价值选择与判断能力的培养。
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体谅模式、道德认知开展模式等,它们都强调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学生自主意识、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参与实践的精神,帮助学生对各种价值观在审慎思考的根底上作出正确的、理性的选择并鼓励他们亲自实践。
总之,是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无论从社会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完善需要出发,德育都应从只注重迫使受教育者承受、服从具体的道德规,转移到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上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现代德育方法论应以此来指导。
在这种德育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运用德育方法即不是灌输或注入,也不是塑造或培养,而是启发和构建。
如,以说服教育法为例,不仅要向学生说明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让其自觉地进展选择或抉择。
把教师的说理与学生的自觉选择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拓宽德育途径
〔1〕课堂教学重创新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重要渠道。
小学思品课、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反对死记硬背道德条款、抽象概念;各科教学要充分挖掘“文以载道〞的德育因素,将品德熏渗透到课堂中。
〔2〕推动校园文化特色化建立
千篇一律的校园文化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校园文化建立中,坚持常规性活动与主题活动并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活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重。
在班、团、队学生干部的使用上,提倡高年级班级采取竞选、轮换等方法,让更多学生从小学习程序,树立意识和竞争意识,锻炼学生为他人效劳的才干。
〔3〕关注“弱势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同参差不齐,家长们的知识、经历、素养、时间等条件不一,这为实施德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少数下岗人员家庭、离异家庭、寄养家庭、带有恶习的家庭的子女,他们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开展面临着更大的影响。
有鉴于此,各中小学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家访、在校接待、联系、信件往来、家校联系等个别方式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学校教育开放日活动等集体方式,广泛收集家长意见,了解各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正确引导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落实《家长教育行为规》,克制家教中存在的一些专制、粗暴、放任、溺爱等不良倾向。
对“弱势群体〞子女,要多关心,讲耐心、献爱心,指导他们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防止出现德育工作的“空白点〞。
第三,改革德育方法与途径的注意点
目前在改革德育方法与途径方面应注意:
〔1〕从封闭走向开放
不能把学生局限于校园,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加责任感,提高识别力。
〔2〕从看管走向互动
以往对学生往往采取禁、堵、防的方法,效果不好。
中小学生有着丰富心世界,思想变化多端,精神需求各异,看管式德育方法与途径只能使学生养成言行不一的虚伪品质。
应把学生看成一个真正的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提高修养水平。
〔3〕从灌输走向启发
过去我们比拟重视说服教育法,注重灌输课本要求的道德要求。
如果这些道德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话,这种灌输还有一定的作用。
可是在目前多元价值观并存、主流价值观尚未确立的情况下,还灌输传统的价值观,其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一方面要多采取启发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探索道德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从注重知识教育走向注重能力培养
过去的德育方法与途径比拟注重传授一些道德规、观念,却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比拟无视,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遇到复杂的道德冲突,就不知所措,随波逐流,迷失方向。
特别是在目前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面对社会复杂的道德冲突,能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
〔5〕从平面走向立体
过去在德育方法与途径方面往往存在单渠道平面化现象,认为德育就应在课堂上进展,由德育教师负责。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德育课与文化课的脱节、德育与活动脱节、德育与学校管理脱节、德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等现象发生。
所以近年来进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强调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效劳育人、实践育人,建立多渠道立体型德育网络,把学校、家庭、社会严密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创新德育载体,建立德育立体化网络
德育载体是教育者向被教育者传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的手段和方式。
随着社会的开展,德育的载体也不断更新,创新德育载体,拓展德育渠道是改革和开展传统德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容。
第一,加强校园网建立,发挥网络教育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到了高速开展和广泛应用,对学校德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优势又要对网络这一工具严格控制正确运用,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评判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主动涉入网络世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世界。
第二,加强学校管理,创立平安安康校园环境。
学校要顺应经济社会实际,不断改良管理方式,通过规划制定、政策协调、信息效劳等有效的手段,切实提供和谐的教育效劳;要在校园平安上坚决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平安第一〞的思想,坚持消除各种平安隐患,杜绝校园暴力,建立学校平安预警机制;在校园环境建立上突出人文关心,强调校园特色,形成和谐向上的气氛;在教育效劳上强调适时主动,温馨快捷,保证教育效果;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和平等、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
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容,又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各中小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育需要,制订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方案,确定整体和分年级的目标、容、时间、教育方法、考核方法、指导力量等,逐步使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化。
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应纳入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证。
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农忙假或节假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公益劳动。
5、进展科学合理的品德评价
品德评论对学生品德的形式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对学生品德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科学地评定学生品德的目标体系;品德评价方法单一化;无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等。
要进展科学合理的品德评价,必须进展改革。
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品德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防止测评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使测评效果公正客观。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注意:
第一、应注重实效性。
重视日常行为的观察,如:
是否文明守纪、班级凝聚力是否强、能否尊敬师长、能否与人和谐相处等。
第二、注重客观性。
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应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对班级的评价,应该采用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注重可行性。
采用等级制,少用量化制。
要注重个人与班级的进步,对进步者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优秀者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考评方法多元化
目前品德考评的方法根本是定性评语法,其主要弊端是;没有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过多地从教师经历和印象出发,使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很难实际反映学生品德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品德评价方法方面进展一些研究和试验,有成效的几种方法是:
评分法、矩阵法、等级评定法等。
第三,重视学生参与评价
以往的品德评价都是由教师单方面进展评价,学生不参与评价过程,教师的教育性行为不能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产生实效,使考评工作形式化。
品德评价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以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矫正能力。
因此,在进展学生品德评价时,要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
6.建立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德育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德育效果的好坏。
要大务加强德育队伍建立,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
面对新形势,德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如现代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评价观等,确保观念跟上时代开展的要求。
第二,加强师德建立。
面对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教师失去了心理平衡,言行不一,失去了典范作用,甚至是丧失师德。
这样的教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应大力加强师德建立,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水平,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把热爱教育事业落实到热爱学生上。
第三,开展德育科研。
面对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化倾向,原有的教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方法与途径等都受到很大的挑战。
面对新情况,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师德修养,而且还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解决新问题,把工作热情与工作的科学性结合起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试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孟全军,《教育科研》,2006年第7期;
2、《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振国,《青年思想家》,2003年6期;
3、《面向21世纪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兵,《根底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4、《试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元树军,《青少年研究》,2003年第1期;
5、《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