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3002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docx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

 

[作者:

开封转贴自:

凯迪网络点击数:

1564文章录入:

宪政工作室]变质的国民党

────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 1924)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仿照苏俄式的革命手段,把「党」,「政」,「军」,与「特务」混合一起,以为夺取及控制政权的工具。

所以1924年「苏化」后的国民党,与苏俄的共产党一样,不是一个真的「政党」。

这个假「政党」出胎后不到一年,即有广州『西关屠城』,焚毙无辜平民过千人的惨案发生。

真的「政党」,不能诉诸暴力,不但要是一个纯粹代表民意的政治团体,而且必须生存于多党制的政体里。

在二十年代陈炯明所着《中国统一刍议》一书中,对这两个重点有很明确的解释:

党外无党,则党之名不立,何有于「外」。

此种蛮横思想,并政党之为何物,亦不知之。

盖政党者,所以集合同方向之民意,而为有组织之表现,活动于宪法之下者也。

无论何国,皆有三种方向之民意:

一为保守的;一为革新的;一为最新的。

散在各方向,不能为有力之活动,故必赖政党以结合之。

集中一方向,分疆殊帜,各以其政策,为有组织之表示。

使一国宪政之运用,一张一弛,皆得多数民意,而为统治之基础是也。

〔陈炯明1927,119〕

对于「一党专政」,炯明说:

『夫一党专政,实与民主政治,根本不能相容。

稍有民治思想,决不涉此妄念。

若震惊苏俄专政之成功,则历史帝王之专政,何尝非绝大成功。

今必欲尤而效之!

』〔陈炯明1927,118〕。

1924年孙中山亲笔题写「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一句。

从当年陈孙对苏俄的看法,就可以看到他们政见根本歧异之处。

真的「政党」还有另一特点,其党员为政见而结合,合则留,不合则散,本无「叛」党这回事。

远在1914年,第一次倒袁世凯失败后,革命党员分散逃亡,孙中山在东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要党员打指模,立誓约,向孙个人宣誓服从。

这是把一个「政党」改为「秘密会社」,倒行逆施的行为。

当年几位国民党同志如黄兴,陈炯明,柏文蔚,钮永建,李烈钧等均因此拒绝参加入这个样子的新党。

所以,真的国民党,是民国元年(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成立,由四个政党并入同盟会组成的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曾任过代理理事长的国民党。

到了1914年之后,孙中山为「党魁」,要人宣誓向他个人表示效忠服从的国民党,已经是一个变质的国民党。

到了1924年,改组「苏化」后的「国民党」,那是一个假「政党」。

漫谈党化教育

────(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

(胡适 1929)

2000年4月袁征教授在美国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文章,题为“党化教育:

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扭点,1924-1929”[袁征2000]。

“党化教育”这个名词,对今代的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不大熟悉了,但是在1920年代,它曾是一个普遍流行的名词。

笔者在1930-1940年间,在国内接受中学教育,每周星期一早晨必须参加孙中山的纪念周,背诵总理遗嘱。

(五四时期前,国内的学校奉拜孔子,普通只须每年一次)。

又加上每星期三小时“三民主义”为必修课。

回想当年已没有人提及“党化教育”,但在不知不觉中,实际上是受了“党化”的教育。

早在1921年8月,孙中山致书俄国外交部长齐卓鳞(GeorgiiV.Chicherin),表示对苏俄政府的组织机构,军队和教育特有兴趣[韦慕庭1976,118]。

两年后的1923年10月,大批俄国军政人员便陆续随着俄顾问鲍罗廷(MichaelBorodin)到广州助孙展开“党化”运动。

这运动包括“党化公务人员”,“党化司法”,“党化军队”,“党化教育”等等。

譬如,以党化司法来说,强迫司法人员入党,当时大理院长赵士北因主张“司法不党”,即被撤职[华字1924。

6。

3]

在党化运动中,以党化教育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党化教育开始是强迫所有教育行政人员,教师等全部入党,同时鼓励学生入党,在学校里设立国民党党部支部,进而规定“三民主义”为必修课,控制与改订教科书。

孙中山去世(1925年3月)后,规定每周举行纪念周。

到了1926年底,广东所有的公,私立学校,全都成了国民党的政治工具[袁征2000,43]。

1926年7月,蒋介石进行北伐,党化教育便随着伸延到北方去。

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开始,中国人民包括知识分子,政治领导人员便遵奉政治领袖的著作和演讲,对于其他的政治思想与理论,知道的不多;知道的,也是误解的程度高。

政治干预教育,教育不能独立,成了政治的工具。

这是封建传统的国家,要建立民主社会的根本大问题。

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前的1920-1923年间,陈炯明在广东建设模范省,实践五四时期所讨论的一些革新思想,特别注重教育改革。

时值美国著名教授杜威来华讲学两年(1919-1921),倡导教育的“自由化”(liberaleducation,, 亦译『通才教育』)。

广东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教育自由化』与『教育独立』;后者是指设立独立,不受政治影响的教育行政机构和经费。

[参考本书“广东教育改革”]。

1923年2月孙中山贿买滇桂军,入侵广东,迫走陈炯明,随而展开“党化”运动。

广东教育便由“自由化”走上180度相反方向的“党化”途径。

所以陈炯明于1927年在其所着的《中国统一刍议》一书里,很沉痛的说:

至于党化,已属不通。

党化教育,更属荒谬绝伦。

盖党者不过团体之谓,绝无神妙之说。

即凡主义政纲,亦以适应一时之要求,而非为化民成俗之妙用。

欧美先进国家,受宗教之感化,进于文明境地,犹以政教分离,解放思想之束缚。

中国向无宗教之束缚,方幸为欧美所不及,国民党何故违背真理,以一党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传,尚为未足,并此教育独立之机关,亦必入寇而摧残之,是亦何为者!

〔陈炯明1927,119〕

在清末与民国时代,中国近代教育经过两次重要的改革,以及在1924年的转扭点。

第一次改革始于1901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设立现代化学校,派遣留学生。

在1901-1911年间,约有100种不同的杂志期刊,发表于同一时间内,其中载有大量介绍西方思想和风俗习惯的文章[贝理1990,5-6]。

第二次改革发生于1919年。

是年5月4日北京学生因为政府外交失败,抗议游行,展开日后所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觅求民主化的普及教育,深受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

在6个月内,共有过400多种的新刊物,全用白话文,出现于报摊上[杜威1973,6]

20世纪初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和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

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回顾1910和1920年代,曾感慨的说:

“那时候,思想和言论的自由,真是达到近乎极点”[袁征2000,47;原载《蔡元培全集》6:

572,北京,1984]。

1929年胡适在上海任一私立大学的校长时,曾报告说:

“(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袁征2000,48;原载《胡适文集》5:

579,北京,1998]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仿效苏俄,实行党化教育。

日后其党徒“以一党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传”,中国近代教育,从此开了大倒车,贻害后代无穷!

漫谈三民主义

────国民党竟然『违背真理,以一党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传」。

桎梏青年思想进步的主义,就是愚民主义。

 

陈炯明在1927所着的《中国统一刍议》书里,有一段提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类皆东抄西袭,绝少独立之思想,一贯之理论,而于国情亦未适合。

(详细批评,非本论范围,但国民党贤者,必知其说,不过头上有偶像,不敢触犯耳。

如有马定路德出于其党,庶有中兴之望)。

在今日视之,已属陈腐不堪,亟待修正。

有何神圣而必强求青年,桎其心思,梏其趋步耶!

【陈炯明1927,119】

陈炯明说这句话时,孙中山已去世,炯明已被美洲华侨推举为致公党总理,但他仍然希望国民党里的一些老同志,能使国民党有「中兴」的日子,在多党制的政治环境里,共同建国。

但炯明所最痛心的,是「中国向无宗教束缚,方幸为欧美所不及」,而国民党竟然「违背真理,以一党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传」。

桎梏青年思想进步的主义,就是愚民主义。

若果引用今代的名辞,如台湾作家李敖所说的,「三民主义」也就是统治者用来作「统战」的工具【李敖1987,269】。

对其内容,特在下面试作一探讨:

(1).民权主义

美国「民权法条」(BillofRights)的宣布,要以1776年维珍尼亚(Virginia)州的州宪为始。

它是日后「人权法条」的根源。

美国联邦宪法(1787-1791),法国大革命(1789)的「民权宣言」(Declarationdesdroitsdel’hommeetducitoyen),一百七十二年后的联合国(1948)的「人权宣言」(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都是以维州的「民权法条」为依据。

维州「民权法条」的起草人乔治麦辛(GeorgeMason)开始便说「人因出生而获有与生俱来的平等与自由」(Thatallmenarebynatureequallyfreeandindependent),而有不能被剥夺的「保护生命与自由,求取与拥有财产,追取快乐与安全」的权利(theenjoymentoflifeandliberty,withthemeansofacquiringandpossessingproperty,andpursuingandobtaininghappinessandsafety)。

美国历史学者莫尔生(SamuelMorison)说维州「民权法条」是世界有史以来「解放人类」最伟大的文献之一。

它不但超过宗教与社会哲学的观念,来给人权运动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而且对人人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在运用法律的步骤上,奠定了几个简单而明确的意义。

孙中山在其「民权主义」的讲义里,把人权的原则,「自由平等」的意义,政治法律的步骤,颠三倒四的混在一起,作了长篇的理论,结论是中国不应该学欧美「以革命去争自由」,而应该「主张三民主义去革命」【国父遗教1960,222】。

为什么孙中山对欧美所实行的民权不满意呢?

他说:

像美国革命,实行民权有了一百五十多年,现在能够实行的民权,和一百多年实行的民权,便没有大分别。

现在法国所行的民权,还不及从前革命所行的民权,法国在从前革命的时候,所行的民权是很充份的,当时一般人民以为不对,大家要去反抗,所以至今有了一百多年,法国的民权,还是没有大进步。

【国父遗教1960,272】:

孙中山以为欧美民权没有进步,是因为人民对政府取反抗的态度,所以实行民权,必须改变人民对政府的态度。

怎样改变人民对政府的态度呢?

他说:

我们革命,主张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