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2506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docx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

2.探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3.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智慧。

重点:

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和主张

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学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

(2)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合作,认真研究讨论,探求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老子

1.学派: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___的。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

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政治方面:

核心思想是“____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他反对________,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都会稳定。

2.教育方面:

创办________,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文化方面: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作出了巨大贡献。

4.影响:

孔子不仅是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_______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

2.代表思想家

思想家

地位

思想主张

墨子

墨家学派的

创始人

主张“________”“________”,要求人民互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孟子

儒家的

代表

主张实行“________”;“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________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________”,明确尊卑等级

庄子

道家的

代表

强调治国要________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韩非

法家的

集大成者

强调________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________专制统治

3.意义: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回答:

(1)孔子的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

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孔子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内容,你能用《论语》中的有关语句来反映孔子的主要思想吗?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2.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例说明。

依法治国(法家),构建和谐社会;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保护环境(儒家);等等。

(3)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并说出理由。

法家,法家提倡的改革和法治更适合当时的乱世局面。

(4)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

请说出你的理由。

(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任选三家中的一家即可。

比如:

喜欢儒家思想,因为:

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又比如:

喜欢道家思想,因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齐物论,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还比如:

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5)当时各派之间不仅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还相互争论和批判,呈现怎样一种局面?

有何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课堂检测

1.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韩非子

2.在中华传统美德里,影响较大的是“仁”,提出“仁”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

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仁者爱人

4.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

A.新兴地主的产生      B.频繁的争霸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5.初三某班班委会因为班上纪律混乱,准备制定严格的班规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他们的主张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主张相似(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的是(  )

A.庄子      B.孙武     C.墨子    D.韩非

7.新学期刚刚开始,才升入初中的学生比较调皮。

特别是某班的同学,上课说话,下课打闹,口出脏话,乱扔纸屑,顶撞老师,简直是无法无天。

班主任召集班干部开会商量对策。

纪律委员说:

“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必须采取措施,我建议实行重罚,违纪一次罚款十元,教室外罚站一天,再罚值日一周。

”班长说:

“我主张以批评教育为主,我们可以制定班规,让每个人去遵守,谁违犯了,我们可以批评他,规劝他,帮助他,让他慢慢地改正过来。

”卫生委员说:

“我们也不用罚,也不用管,随他去吧,慢慢地也许就会变好了。

(1)上述材料中,三人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那个学派的观点?

并指出各学派的主张?

 

(2)你认为对待这样的事情采取怎样的措施管理更好呢?

(畅所欲言,但要合情合理)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了解控制的政治思想主张及教育成就,了解百家争鸣中所涌现出的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思想主张,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孔子》主题曲)

孔子是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人物了,至今依然受到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尊重,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百家争鸣又有哪些思想学派呢?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依据教材内容对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和著作进行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讲述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

1.孔子。

主要分析其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老子。

分析其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社会急剧变化—反映在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

经济上,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军事上,长期战乱,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政治上,变法运动兴起,封建制度初步建立起来

对各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及其思想主张进行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以下问题:

1.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有哪些主要话题?

为什么会以它们为主要话题?

主要是关于战争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社会现实的需要。

2.诸子百家中哪一观点最符合时代潮流?

法家。

有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所决定的。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分析讨论,理解教师分析总结的问题,从中得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的认识。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孔子: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

学生活动:

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

②感性认识孔子:

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

仁: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

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

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老子(道家)

(简介)老子生平:

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

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

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活动:

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

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

派别

代表人物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孙膑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它们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其思想核心中的精华,直到今天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

盛于战国

起于春秋

儒家:

孔子(思想家、教育家)仁、爱人、为政以德;创办私学、因材施教、谦虚好学

道家:

老子(思想家)《道德经》

兵家:

孙武(军事家)《孙子兵法》

墨家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孟子:

仁政、春秋无义战

道家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附一:

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

1.课堂短剧《因材施教》

(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

(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

(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

(气喘吁吁地)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

(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

(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

(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

(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老师,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

(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

(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

(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

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假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

(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2.课堂辩论:

儒、道、法三家辩论词选

学生甲:

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

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

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学生乙:

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

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就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

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

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

老虎从小养到大,最终不也是死性难改,把自己的主人给吃了,又何况是那些坏人呢?

如果只会待人温和,那些坏人岂不是逍遥自在,更任性妄为了?

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之道合理的话,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法律呢?

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加以惩罚,这样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的思想相对应了吗?

学生丙:

儒家和法家虽各有所长,但处于两个极端:

儒家处于礼教极端,而法家则处于暴力极端。

而道家,不会太礼教,也不会太过于暴力,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无不为”。

学生丁:

过去、现在无处不是法。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虽说法治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国统一六国的呢?

是法治。

如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们一样是没有自由。

因为毕竟每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样野性难驯的人,他们愿意服从儒家的“仁”和“礼”吗?

再说说道家。

虽说道家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还是在“治”。

但是怎么治呢?

这样顺其自然,分明是消极避遁。

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马呢?

顺其自然,你难道让那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吗?

学生戊:

道家主张的是“无为而治”。

“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既不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样刻意强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决不是消极避遁,因其终极目标仍是“治”。

如果说儒家的“仁”和“礼”是温情脉脉的精神鸦片,那么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用得好,是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武器,用不好,则会成为自我灭亡的武器。

学生己:

我认同的是道家。

因为如果像儒家这样,无视个性的差异,蔑视个人利益,那思想就越来越老化,也就阻止了人的创造力,我想这也是使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学生庚:

有的人说,法家的治国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会让国民遭受皮肉之苦。

不见得吧!

你不制定严格的法律管理百姓,做错了事无所谓,杀了人可以逍遥法外,偷了东西没人理睬,那样才真正让百姓叫苦不迭呢。

要是用儒家那种仁慈的办法,有可能改变得了所有的人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吗?

学生辛:

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屠刀,即使它能把国家管理好,把人民整治好,但它能管住的只是一个空壳,久之,民众一定会对这种“刑罚”有所反抗。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把屠刀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同时也成为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古时候跳回现实生活,就拿学校做比喻,你要校风好,难道就要老师上课拿着一把戒尺,谁不认真听课,就猛地一下往他打去。

谁做错事,哪怕是一点小事,也要严厉地惩罚他吗?

不是的,这样做只会使他们更加讨厌上学,讨厌学校,变得更坏、更反叛。

如果你“无为而治”,虽然到最后“无为而无不为”,但中间那段时期,你的校风差得无可挽救,谁也不会再听你说。

如果用“仁”和“礼”来教化学生,和他们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___________中学历史导学案

年级

 

执教人

时间

总编号

8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课时

1

课题

第8课百家争鸣

学习

目标

1.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

2.探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3.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智慧。

重难点

重点:

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和主张

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难点:

对分封制的理解

 

导案

学案

【自主学习】

一.老子

1.学派: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的。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

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政治方面:

核心思想是“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他反对______,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都会稳定。

2.教育方面:

创办______,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文化方面: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作出了巨大贡献。

4.影响:

孔子不仅是古代的______、______,还是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_______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

2.____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____”“____”,提出要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

3.儒家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

他主张实行“______”,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学案

导案

提出“________”的思想,反对一切_____的战争。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_____,主张实行“______”,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_____。

他发展了_____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_________;认为人生应追求________,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5.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______、_____和_____。

战国末期的______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强调________,树立______的权威,建立______________

6.战国时期,各学派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__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合作探究】

材料一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做到体贴人民,人民要敬重和服从统治者,天下就会太平。

材料二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了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害……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两则材料分别体现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墨子的思想在当今世界有什么现实意义?

 

(3)儒家学说历史悠久,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知识梳理】

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二、孔子三、百家争鸣

1.学派1.学派1.代表人物及主张

2.思想2.思想2.影响

【课堂达标】

1.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韩非子

2.在中华传统美德里,影响较大的是“仁”,提出“仁”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

3.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

A.新兴地主的产生 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