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480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

《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docx

最新高三历史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山西省太原市

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基础知识测试历史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姓名、考试证号填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涂黑自己的考试证号和考试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涂黑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的避讳,就是出于对某些人物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涉及到这些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下面属于这种现象的是()

A.秦始皇改正月为端月B.东汉时把刺史改为州牧

C.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2.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目的在于()

A.鼓励学生自主学习B.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C.鞭策教师不断学习D.逐步实现忠恕之道

3.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其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井田制和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4.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观察右面的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出()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5.史书记载:

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

这一记载()

①说明当时铁器的使用尚未推广

②反映当时铁农具的使用比较普遍

③表明金属工具已经代替了木石工具

④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6.魏晋时期,胡饼已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家具为贵族争相使用。

上述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主要是()

A.民族融合的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C.生活方式多样化D.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7.右图记录在反映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

经验的一本书中。

这本书是()

A.《考工记》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8.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的文化现象有()

①魏晋书法形成和发展

②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③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④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9.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这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时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即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A.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10.当《南京条约》签订时,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

“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折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这反映了清朝部分官员()

A.认识到统治危机的加深

B.认识到列强侵略损害了中国经济

C.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D.认识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11.1876年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赴美国费城参加国际博览会。

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材料反映了()

①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产品仍驰名中外

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商品的输入对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冲击不大

③机器工业在中国尚未形成优势地位

④清政府的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

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思想萌发是有识之士认识到其陨落的一种表现

B.洋务运动的开展是其跟上工业文明的第一步尝试

C.《资政新篇》是其进行自我拯救的方案

D.1901年的“新政”目的是使其摆脱内外困境

13.(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开铁路必用火轮车,方可驰骋如飞。

无论凿山塞水,占人田业,毁人庐墓,沿途骚扰,苦累无穷。

而此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必趁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

此材料反映了()

A.修铁路使地方官员的利益受到损害

B.修铁路受到地方守旧势力的反对

C.修铁路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交通业的进步

D.修铁路导致中国政局动荡

14.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

“无媒婚家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15.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17.蒋介石曾告诉国民说:

“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

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斯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纪录。

……”蒋介石这段话发表于()

A.民国三十年B.民国三十一年

C.民国三十二年D.民国三十三年

18.1949年刘少奇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正是发挥它的历史积极作用、建功立业的时候”,应该采取措施“巩固新民主主义”。

体现上述观点的举措是()

A.合理调整工商业B.全行业公私合营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19.2018年7月4日南京机场举行“两岸周末包机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航首发仪式”,这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也是中央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一个重大成果。

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①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②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④此方针的最终目标为实现两岸“三通”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④

20.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

其中能反映新中国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21.“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文人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

”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料。

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

D.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22.中国古代司法隶属行政,皇帝独揽司法大权。

在近代宪法思想中,首次明确提出“司法独立”原则的是()

A.洛克B.霍布斯C.李贽D.孟德斯鸠

23.《独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主要因为它()

A.最早阐明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

B.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C.是争取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

D.与法国《人权宣言》目标一致

24.一位德国的军事家曾说过:

“那是一场早已预见的战争,是一场经过精心准备并为政府视为必要的战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领土扩张,而是为了普鲁士在德意志霸主的确立。

”这场“战争”是指()

A.普鲁士对丹麦的战争B.普奥战争

C.普法战争D.第二次世界大战

25.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罗得斯说:

“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避免残酷的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当占领新的领土,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出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市场。

”这说明此时英国()

①尚未成为殖民帝国

②继续推行殖民扩张的政策

③向殖民地转嫁国内矛盾

④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意义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6.下列历史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有着密切联系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B.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C.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D.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

27.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被没收,并被判处徒刑。

这种做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B.新经济政策开始逐渐取消

C.使农村的剥削现象得以消灭D.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8.有的学者认为:

危机并不一定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

80年前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从对资本主义发展而言,其机会主要是指()

A.获得了调整生产关系使经济重获活力的机会

B.使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有利时机

C.给资本主义政客提供了积极活动的有利政治时机

D.使濒临倒闭的企业获得更新换代重获新生的有利机会

 

29.2018年3月20日,美英联军以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就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行为表明()

①联合国的权威受到挑战

②美国企图建立以它为首的单极世界

③世界形势趋向紧张

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最主要问题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0.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是()

①互联网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便利经济发展

②各国进一步开发,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更加深入

③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成为扩张的主体力量

④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本卷共5大题,共75分。

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

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在市民生活上,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即“昏而闭,五更而启”。

对于“诸犯夜者,笞二十”,甚至曾出现“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的现象。

朱熹对唐代的里坊制度甚为赞赏,说:

“唐宫殿制度正当甚好,居民在墙内,官街皆用墙,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

材料二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发“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外分一切不知,并令毁拆”的诏令。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

“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

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有左右巡使上奏说,长安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末的长安崇仁坊,更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三宋东京城以“南河北市”的街市最为繁盛。

“南河”主要是指沿汴河一带的街市,计有果子行、肉行、米行、面行、菜行、蟹行、炭行等160多行;“北市”的范围大致从皇城东至马市街一带。

……街市中楼阁普遍出现,如宋仁宗景佑三年八月三日诏曰:

“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中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斗八。

”……东京城中除了中书省、都堂及枢密院保留在皇城内之外,其他众多的中央机关则安排在皇城前南北御街两侧的街巷中。

北宋官员也散居于民间,有住内城者,还有移于外城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里坊制度的信息。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中后期里坊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里坊制度的影响。

(6分)

 

(3)与材料一中的长安相比,材料三中的东京城出现哪些特点?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其原因。

(5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羁縻,喻牵制联系之意,藉以形容天子与边疆四裔之关系,羁縻不绝。

《新唐

书》卷43下《地理志七》载: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羁縻府州虽有较大的自治权力,都督、刺史也由原部族首领担任,并且可以世袭。

然而,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

同时,为加强对羁縻府州的管理,唐代又建立起都护府这一政治行政管理机构。

都护府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的纽带,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

都护由朝廷命官担任,不能世袭。

材料二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等实际情况,把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实行人民民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

——《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材料三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主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十七条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西藏地方政府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坚决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地区一切涉外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现行制度及达赖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不予变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护,西藏的社会改革,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协商解决,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唐朝羁縻州的特点,并分析其设置的意义。

(6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我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基本条件。

(4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近代重庆城市史》记载:

1937年,重庆有万元以上资本的工厂77家,资本总额881万,仅占全国工业的1.96%和2.60%。

到1945年,据经济中统计,重庆工厂数已达到1690家,资本达272.6亿元。

重庆生产能力最大的天府煤矿在战前月产烟煤不过400万公斤,而到1934年月产量高达3100余万公斤。

此外,战前重庆仅有重庆炼钢厂一家钢铁厂,在战时达到了36家,资本28800余万元。

当时的《商务日报》曾报道说:

“嘉陵江区大小矿厂250家,1943年底已停业44家,1944年春节后,续停百家,到1944年11月前,只剩6家到7家了。

材料二重庆三线建设从1970年开始到1978年结束,全国700多个转移项目有200多个西迁重庆。

这次西迁造成了许多巨头:

迁建的西南合成制药厂,是当时全国最大四环素生产厂;四川印染厂是全国第二大印染企业;由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迁建的西南铝加工厂,也是全国首屈一指。

同时还迁来许多研究院所,如煤炭设计研究所、59所、62所、机械部第三设计院、仪表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重庆分所等。

此前,重庆在全国有名的只有钢铁设计院。

材料三重庆直辖市设立(1997年)十年成就:

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GDP保持年均10.2%高速增长,人均GDP年均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以年均22.9%的速度迅速增长,2018年达到742.17亿元,是1996年的7.9倍。

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直辖以来三大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2.2%、12.8%和11.0%,三大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24.2:

39.9:

35.9转变为2018年的12.3:

43.0:

44.7。

2018年全市非农产业比重为87.7%,比1996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显著变化,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经济、港澳台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局面。

直辖十年会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年均19.8%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9.6个百分点,高于公有经济15.0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抗战时期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原因。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是重庆开埠以来第三次发展机遇”。

(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重庆设立为直辖市的意义。

(4分)

 

34.(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7年,南美解放运动领导人弗朗西斯科·米兰达首先建议成立“大美洲联盟”,以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以后拉丁美洲的民族运动领导者先后提出美洲各国在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实行全面合作,共同争取和维护美洲各国的主权和独立。

材料二拉美一体化思想的形成源远流长。

早在独立战争时期,拉美的“解放者”、独立运动领袖西蒙·玻利瓦就提出了大陆一体化——“把全美洲人民引向联合,组成联邦”——的思想。

玻利瓦尔明确指出实行一体化的依据,即拉美各国有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事业、原则和利益”,“它们本应该组成一个共同政府,让它联合起已经建立起的不同国度”。

但他又认为: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特殊的气候、差异的形势、悖逆的利益、纷杂的特点分裂了美洲。

”玻利瓦尔的美洲主义理想与实践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而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然而,玻利瓦尔关于政治上团结联合、经济上合作发展的思想奠定了拉美一体化现论的思想基础。

材料三当时英国在南美大陆已占优势,美国为了拉拢和控制拉丁美洲国家,排挤英国势力,大力向南挺进,便着手积极建立泛美组织。

1889年10月至1890年4月,在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布莱恩的倡议下,美国和拉美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美洲国这会议,成立了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及其中央机关美洲共和国商务局。

1910年改称美洲共和国联盟,美洲共和国商务局改名为“泛美联盟”。

早期泛美组织规定每五年举行一次泛美会议,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共进行过8次。

美国先后与拉丁美洲各国订立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泛美体系”。

材料四1948年第九次泛美会议通过《美洲国家组织宪章》,泛美联盟改名为美洲国家组织。

总部设在华盛顿。

1979年,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包括美国和27个拉美国家。

美国多次利用这个组织控制和干涉拉美各国的内政。

但随着拉美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在这个组织中联合起来对抗美国的强权政治,致使美国在该组织中的地位日益衰落。

(1)依据材料一,指出拉美民族运动领导者先后提出美洲各国建立联盟加强合作的目的。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玻利瓦尔的思想和实践未取得预期效果的经济和政治原因。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泛美体系”建立的影响。

(6分)

 

(4)结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拉美联盟建立的认识。

(4分)

 

35.(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传统农业社会,出身门第是确定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一个人在门第系统里的地位是他在社会中的地位。

随着近代工业社会和近代工业组织的兴起,前工业社会中所见到的这种身份系统和社会结构,这种社会阶层各自封闭又与其分社会阶层相互隔离的等级制度,被现代化的进程所打破,平民社会随之产生。

如法国1831年有缴纳200—300法郎以上直接税的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10万人,1848年增加到20万人。

(当时法国人口3000万人)

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展开,资本主义的生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了家庭的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普选权的实现就是现代政治对这一历史性变化的一种反映,同时也给现代政党制度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政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争取选民是其工作核心,在一定意义上说,争取选民的过程就是趋向民众的过程,被西方学术界称为“大众民主”时代的到来。

材料三1883—1889年,德国最先颁布疾病保障、意外工伤保险、老年及残废保障等社会立法条例,开政府承担社会保障之先河。

在英国出现此类社会问题,政府权力也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依据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

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次数的84.5%。

在美国,与两党制形成的同时,总统权力开始扩大,1885—1889年,克利夫兰出任总统期间,否决议案324项,国家权力不断向总统手中集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农业社会和近代社会中决定社会成员地位的主要因素有何变化?

结合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说明法国是怎样实现这一变化的?

(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大众民主”时代到来的原因。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权力增强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5ABAAD6—10ABDDA11—15CCBBD16—20DCABD

21—25DDABC26—30CDAC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本卷共5大题,共75分。

31.(15分)

(1)是古代城市基层管理的基本制度;先秦出现,隋唐达到鼎盛;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格夜禁制度。

(4分)

(2)变化:

打破整齐的布局,出现沿街设店现象;打破夜禁制度,出现夜市。

(3分)

影响:

有利于规范城市管理、防范盗贼;但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