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1995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案打印一份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进行编排,包括《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单元还包括“口语交际·习作六”和“回顾·拓展六”。

学习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正确读写“绝望、谨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17.《地震中的父与子》……………………………………………2~3课时

18*.《慈母情深》……………………………………………………1~2课时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3课时

20*.《学会看病》…………………………………………………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六…………………………………………………2~3课时

回顾·拓展六………………………………………………………1~2课时

教法学法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说、读、写的能力。

学情分析:

 

可以上课审核人:

审核时间:

上课日期: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学习内容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自学生词,熟读课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

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自主探究相结合;3.朗读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地震和作者的资料。

(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案

导案

二次备课

自学指导

1.结合录像,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地震的资料。

2.齐读课题,针对课题自由质疑。

1.播放一段地震录像,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地震的资料。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问难。

启智探究

1.自由读课文。

2.疏通字词。

(1)要特别注意“矶、颤”的读音以及“墟、爆”的字形。

(2)新词理解。

昔日:

指往日,从前。

废墟:

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

快步行走。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组织学生自学字词,熟读课文。

3.检查初读情况。

3.组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反馈矫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文主要讲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

(2)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词句,谈谈自己感动的理由。

(3)练习朗读重点词句。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引导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拓展应用

1.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父子的了不起,并用“______”画出相关的句子。

2.合作探究,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给父子两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

1.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启发思考:

为什么文中三次出现类似“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话?

课后作业

抄写字词,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可以上课审核人:

审核时间:

上课日期: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学习内容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

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自主探究相结合;3.朗读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案

导案

二次备课

自学指导

1.自由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文中的父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1.引导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启发思考:

文中的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启智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

(1)当看到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中可以体会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

(2)“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中可以体会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从描写时间、父亲外貌的词语可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3.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交流: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引导学生品读相关句段。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反馈矫正

1.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通过对比阅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小组研读体现儿子了不起的句子: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有感情地朗读阿曼达说的话。

4.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言行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2.讨论交流: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找出相关句子。

拓展应用

1.交流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一句话。

2.完成想象作业。

1.过渡:

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

你想对你的父亲说什么?

写一写。

2.引导想象:

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可以上课审核人:

审核时间:

上课日期: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学习内容

18*.慈母情深

学习

目标

知识于技能:

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

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自主探究相结合;3.朗读法。

教学准备

师: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案

导案

二次备课

自学指导

1.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自由交流。

1.过渡: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启智探究

1.自由读课文。

2.自学字词。

失魂落魄:

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震耳欲聋:

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

形容声音很大。

龟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3.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2.组织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反馈矫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2.全班交流。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反映出母亲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

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3.品读这些语句。

4.课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拓展应用

1.交流读后的感受。

2.完成搜集作业。

 

1.引导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课后作业

写下你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可以上课审核人:

审核时间:

上课日期: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学习内容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糟糕、确实”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自学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

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自主探究相结合;3.朗读法。

教学准备

1.搜集作者的资料。

(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案

导案

二次备课

自学指导

1.齐读课题。

2.交流自己读题后的疑问。

1.板书课题。

2.启发思考: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启智探究

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1.注意“誊、皱、歧、谨”的读音和字形。

2.新词理解。

腼腆:

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

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

跟过去一样。

灵感:

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

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

错误的道路。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用时:

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组织学生自学字词。

3.检查初读情况。

 

反馈矫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汇报学习成果。

(1)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2)课文可以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启发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3.引导学生交流自读收获。

拓展应用

1.再读课文,用“___”画出母亲对巴迪的诗的评价的句子,用“____”画出父亲对巴迪的诗的评价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合作探究理解父母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父母虽然对巴迪的诗的评价截然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但都是对他的爱。

4.自主交流学习收获。

1.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分别找一找母亲对巴迪的诗的评价和父亲对巴迪的诗的评价的句子。

2.启发思考:

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可以上课审核人:

审核时间:

上课日期: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学习内容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过程与方法:

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

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自主探究相结合;3.朗读法。

教学准备

师: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案

导案

二次备课

自学指导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两种声音”指的是什么。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文,说说“这两种声音”指的是什么。

启智探究

1.自由读课文,画出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后,巴迪心情变化的语句,并细细体会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的“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

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扬扬”,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交流:

听了母亲的评价,巴迪有什么反应?

听了父亲的评价,巴迪又有什么反应?

3.组织讨论:

面对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截然相反?

 

反馈矫正

1.用多种方式品读第16、17自然段,思考问题。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

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2.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16、17自然段,启发思考:

成年后,“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拓展应用

1.自由谈自己的收获。

2.汇报讨论结果。

1.引导学生思考: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组织讨论: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父母对你的爱是怎样的一种形式?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可以上课审核人:

审核时间:

上课日期: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学习内容

20*.学会看病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11个生字。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读议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搜集作者的资料。

(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案

导案

二次备课

自学指导

1.学生自由质疑。

2.齐读课题。

3.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1.过渡: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是医生,在儿子生病时,却让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是为什么呢?

启智探究

1.汇报初读情况。

(1)新词理解。

打蔫儿:

本文指精神萎靡不振。

残忍:

本文是狠心的意思。

喋喋不休:

说话没完没了。

雪上加霜:

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

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

本文是说照样子做。

艰涩:

本文是艰难、缓慢的意思。

忐忑不安:

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毫无疑义:

一点不怀疑。

(2)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

2.小组合作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1.多媒体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儿、艰涩、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自由读“阅读提示”,小组合作解决其中的问题。

 

反馈矫正

1.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全班汇报读书感受。

(1)“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

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

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

3.认真品读这些语句。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2.引导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拓展应用

1.全班交流想对文中的母亲说的话。

2.写一写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

1.引导小结:

读了全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说点什么?

2.启发思考: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带回家给父母看看。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可以上课审核人:

审核时间:

上课日期: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学习内容

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搜集和整理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对人物心理的认识。

重点难点

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案

导案

二次备课

自学指导

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里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奋朴实的弄名。

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

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启智探究

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小组内自主练说。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进行全班交流。

 

老师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要求:

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反馈矫正

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拓展应用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学习过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七

1.小组讨论交流。

2.你在本次口语交际中有什么感触?

试着小结一下吧!

课后反思

可以上课审核人:

审核时间:

上课日期: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学习内容

语文园地七习作指导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学生选定习作内容,并围绕主题,进行习作。

过程与方法:

在习作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自评与师生互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对人物的敬佩之情。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便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案

导案

二次备课

自学指导

1.激发习作兴趣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1.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启智探究

1.写人,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请大家抓住“敬佩”一词展开讨论。

“我”为什么敬佩他(她)?

他(她)是怎样一个人?

有什么事让“我”敬佩?

2.学生发言,老师归纳:

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刻苦学习、能歌善舞,等等。

3.根据你所选择的人物的特点,回忆人物的有关特点事例,一件事或两件事都可以,回忆的越具体越好。

4.“敬佩”一个人,说明这个人有很多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的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地去写,写你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